2015届江苏高考南通密卷二语文试卷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积累和运用(14分)
【小题1】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和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这句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小题2】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__________,”。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小题3】《商山早行》中写游子客居异乡,早行所见清冷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
【小题4】《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军征夫愤懑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小题5】《观刈麦》中表现劳动者劳作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
【小题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4分)(不超过20个字)。
本报讯:11月7日,市老年大学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市老年大学校长、原市委秘书长张子强听取大家发言后说,十七大精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当前,要将学习十七大精神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并将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
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创建省老年大学示范学校,努力把老年大学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古诗词名句默写。
(9分)
【小题1】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小题2】__________,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长歌行》)
【小题3】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小题4】晴川历历汉阳树,。
【小题5】大漠孤烟直,。
【小题6】《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小题7】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望岳》中
“__________,。
1.蝉 声
郭枫
⑴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⑵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⑶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可真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
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
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啊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们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
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
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⑷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
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
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
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⑸庄稼汉成群的像一阵风似的出发。
麦田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
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的脸上,蝉声起劲地作着拉拉队。
⑹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
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
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
蝉声在枝头,蝉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⑺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
麦场上,曝晒着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
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
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着的小鸡知道,散步着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着气的小花狗也知道。
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得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⑻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
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
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儿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的甜美。
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
沿着高榆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⑼那一片蝉声,真美。
那一片蝉声是图画,那一片蝉声是音乐;画许多绿色的记忆,谱无数优美的灵魂。
⑽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⑾读着蝉的歌唱,吮着泥土的乳汁,快乐而又痛苦地成长起来的人们,都喜爱那一片泥土的芳香,懂得蝉声中那种潇洒、低回、激越的感情。
⑿在黄河两岸,那些褪了色的城,那些灰黯黯的村落,那些泥土路,那些守信用的花朵……都像课本,都像蝉声,向我们述说同样的故事:生活,应该恬淡、勤恳和拙朴。
而那无边的大平原,那浩浩荡荡的黄河,那飞扬着的黄沙,狂舞着的白雪,和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的风暴,却又教给我们另一种榜样:人啊,应该活得爽快,死得坚强。
那些把根扎在黄土地的人们,生和死,都有着绚丽的光彩,如这热切的蝉声。
(1968年于台湾)
【小题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4分)
【小题2】第(7)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第(10)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小题4】本文不仅写了蝉声,还写了和蝉声相关的人事,请说说“蝉声”中蕴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
(4分)
2.为何会发生群体性灾难事故?
①2014年10月17日,韩国一女子团体在街头演出时,因通风口坍塌发生群体性灾难事故,导致16人死亡10人重伤。
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最终导致6名小学生死亡。
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除了悲痛,更应该有所反思,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事故,避免发生更多悲剧。
②一般群体性灾难事故是由人们的恐慌造成的。
这种恐慌按照恐慌类型来分通常有三大类:进入型恐慌、逃出型恐慌、扰流型恐慌。
③在各种踩踏事故中,最常见的是进入型恐慌。
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目标可能不大,比如。
“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中的免费食用油、“宁夏北大寺踩踏事故”中免费分发的油香饼。
当大家都关注一个目标时,人群密度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危险的程度,这时候一声大喊、一人摔倒、一句谣言,都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人群的踩踏。
④逃出型恐慌也是常见的恐慌类型。
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逃出是为了避免灾难。
这种灾难可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火灾或地震;也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谣言。
⑤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恐慌是扰流型恐慌。
“扰”是指外来刺激,“流”是指人群状态。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之所以失败,就是典型的扰流型恐慌导致。
他们既没有进攻,也没有溃败,仅仅是因为在后撤过程中,人心涣散、心怀恐惧、谣言纷起、沟通不良,就导致号称百万的军队被8万人打败。
⑥群体灾难学的本质,就在于避免恐慌。
如果大家原地不动,踩踏就可以避免。
有时候外在的危险基本不存在或不是那么紧迫,令我们恐慌的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和逃生心态。
⑦那么,假设我们就处在人群当中,出现了问题,当如何避免踩踏呢?首先,在公共场所要注意周围的出口,随时准备就近逃生,而不是原路返回;尽可能靠墙站立,而不是随波逐流。
其次,要注意避免进入人群高度密集的区域,能让就让,能躲就躲。
再次,发现踩踏的先兆,立即高声呼救,让外围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
最后,避免对人群带来扰动,比如发出怪叫,或者做出突然弯腰系鞋带等不符合人流趋势的行为。
⑧很多所谓的逃生常识要求当事人采取某种姿势对抗踩踏,实际上这是值得商榷的。
有研究证明,在模拟的恐慌条件下,只需要5人拥挤就能产生3430牛顿的作用力,个人的抵抗所起
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最好的自救就是大声报警,让外围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从外围来解困。
⑨对付群体性灾难,我们应相信理智,而不是蛮力;应及时报警,而不是对抗性自救;应重预防,而不是补救。
如果大家都能有主动的预防性的态度,群体踩踏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麻庭光/文,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小题2】第②段中的加点词“通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3.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
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
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
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小题1】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请谈谈你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理解。
(2分)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1. (15分)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臣本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深入不毛 (5)庶竭驽钝【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分)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2分)
【小题3】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2分)
【小题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报先帝”一语和文中的哪两件事相呼应?(4分)
2.文言文(1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词语。
(2分)
①楚人怜之怜:②度已失期度:
③会天大雨会:④卒中往往语往往: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扶苏以数谏故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项燕为楚将贤能为之用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小题5】陈胜、吴广的起义有直接原因,也有根本原因。
(用原文回答)(2分)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 4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小题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分)
【小题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2分)
2.阅读下面两手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5分)
渔家傲从军行
范仲淹王昌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青海长云暗雪山,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孤城遥望玉门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黄沙百战穿金甲,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题1】《渔家傲》和《从军行》在内容上有着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点。
(3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6分)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没有什么用处。
【小题1】诗歌题目为“菊”,但是诗句中无一字提到“菊”,他是怎么写“菊”的?试作简要分析。
(3分)
【小题2】揣摩诗的最后一句,你从“不羡瓦松高”一句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1.写作:
文题一:灯,算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东西了。
你每天都见到它,是否曾经有过一些思考和感悟?[来源:学*科*网]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灯的作文,谈谈你感悟到的道理。
文题二: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匆匆赶路而忽视了身边的风景:因为成绩的追逐而忽视了过程的乐趣,因为生活的平淡而忽视了身边的幸福······
请以“_______ 就在身边”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要求: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写一篇叙述中带有一点议论的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