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21期V ol.4, No.21, 2019
194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
贾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科,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创伤性休克主要是指患者在遭受外力冲击导致体内脏器受创,导致大出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常见于交通事故、跌倒、高空坠落等事件中,且与患者的受损部位、严重程度、出血量等方面有密切的相关性,患者在出现休克之后需要立即进行紧急补液,从而改善体循环量,同时给予止血措施,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有效的补液措施对于临床急救具有重要作用,而输液速度以及输液量是急救输液中的重要因素。

文章主要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依旧护理补液速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临床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1.194.02
补液速度创伤性休克主要是由于患者遭受创伤后引发大出血的一种休克症状,以低血容量、低体温以及酸中毒为主要症状[1]。

此类型患者多由于受损部位多、受损程度严重而存在较高的生命威胁,且常由于循环血量下降、内渗转移等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临床急救护理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补液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急救护理中补液措施对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急救的重要性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由于创伤引起大量失液、失血,从而诱发机体组织器官由于灌注量不足出现多器官功能代谢紊乱以及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综合征[2]。

当休克症状刚刚出现的时候,机体能够通过自体调节功能通过加快心率来改善血容量不足的问题,对于血压下降的临床表现主要出现在脉搏以及收缩压比值的变化[3]。

对于出血量较大的休克患者,此时存在有效循环容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很可能引起实质性血管断裂、脏器破损、骨折断端丢失以及创面外渗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此外,休克还可能引起血管麻痹、血浆外渗、血管通透性增强等问题,导致血容量不足进一步加重[4]。

因此,需要为创伤性休克患者提供有效的补液措施,从而改善体血循环,避免由于灌注量不足出现的组织器官功能受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分析
科学的补液速度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具有积极影响。

由于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患者个体差异以及脏器受损严重程度的不同,很难采用统一的标准确定患者的补液速度。

但是补液速度过快很可能引起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而补液速度过慢则难以恢复正常的器官灌注和体血循环,对临床急救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5]。

因此文章从以下几个因素进行分析:
2 体 重
体重能够反映患者体液的容纳能力。

当患者出现创伤性休克时,可能伴随感染、组织缺氧、脏器衰竭等问题,血管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加,体液渗透到间隙中。

体质量越高,在此状况下丢失的液体也会升高,补液速度也应当产生相应的变化,体重每升高5kg,补液速度应当增加10%。

2.1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是指脉搏与收缩压的差值,其主要反应了患者休克严重程度,能够客观评价患者体液的充盈状况。

该指数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指数,休克指数为2.0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在得到及时的止血、补液措施之后,该指数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

因此需要重点观察患者及休克指数的变化,并对输液速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能始终不变。

若休克指数≥2.0,需要在1h内补液1500~2000mL,待血压稳定后,再给予150mL/h的速度补液,待休克完全纠正之后,再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措施
2.2 中心静脉压中
中心静脉压主要反映的是右心前负荷状况,若中心静脉压超过正常水平,则代表右心前负荷过高或心功能不全,需要限制输液速度;若低于正常水平,则代表心容量不足,需要加速输液速度。

2.3 心功能
心功能主要反馈的是补液的纳入与排出能力。

当严重创伤出现之后,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心功能越若,心脏排血能力越差。

补液速度过快很可能引起肺水肿,从而对氧分的输送造成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最好以20~30mL/h为宜。

因此在临床急救的时候需要询问患者的病史,从而合理选择合适的补液速度,避免加重患者的心脏负荷。

2.4 年龄
儿童以及老年患者的生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调整输液速度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尤其是年龄<10岁以及>70岁的患者。

3 疾病阶段
创伤性休克早期可以采用较快的输液速度,甚至可以在8h内输入总量的50%以上,但是当休克纠正之后,则需要降低输液速度,此时机体应激反应得到改善,血容量升高,心脏负荷也会相应的增加,因此需要降低输液速度。

笔者在此介绍一个应用较广的公式,即输液V=R+B(补液速度)=调节值+定值(100mL/h)。

调节值R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休克指数来确定的,当休克指数为>0.5且<1.0时,R值为10SmL/h;当休克指数为1.0时,R值为100SmL/h;当休克指数为≥1.0时,R值为200S2mL/h。

若患者尚未止血,补液速度可以酌情减缓,为公式计算值的50~80%,确保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0mmHg。

置于患者具体采用怎么样的补液速度,需要根据上述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获得最佳的补液速度。

4 结束语
创伤性休克出现后对患者的组织器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且具有进展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在该病的急救中需要给予吸氧、补液、纠正酸中毒等措施,其中补液速度的控制对于改善患者的体血循环、降低器官功能损伤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中提出了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休克指数、年龄、心功能、中心静脉压、疾病阶段等因素进行思考,从而选择合适的输液速度,确保患者临床急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 吴恒义,杨春华,白涛等.创伤性休克患者补液速度的可行性
研究--介绍一种调节补液速度的公式[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12(2):91-92
[2] 刘玉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选择分析[J].医学理
论与实践,2017,30(21):3266-3267
(下转195页)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21期V ol.4, No.21, 2019
195
ICU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研究
洛桑旦增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ICU ,西藏 拉萨 850000)
【摘要】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有效为危重病人进行营养支持十分关键,所谓营养支持主要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其中,肠内营养不仅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且能有效增加患者肠粘膜绒毛数量和高度的基础上,提升肠道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肠道细菌和产物的易位问题。

本文简要分析了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并集中阐释了ICU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进展,仅供参考。

【关键词】ICU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研究;肠内营养泵;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1.195.01
1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所谓营养支持,就是对危重病人进行的一种治疗机制,其中,肠内营养具有更大的临床优势。

正是因为肠内影响的安全和方便性较为突出,因此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延迟的营养支持会造成病人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不能有效进行后期营养治疗的纠正,因此,医护人员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效均衡摄入营养,并且保证蛋白质、能量等能形成平衡态,提高ICU 危重病人预后。

主要是在患者进入ICU 的24个小时到48个小时以内,借助营养支持有效实现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发展的目标[1]。

2 ICU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
2.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合理性的心理疏导,尤其是肠内营养处理过程需要经鼻插管,清醒病人对其会产生恐惧心理,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教育。

一方面,要在置管前和病人以及病人家属进行置管目的以及置管配合方式的讲解,对于可能产生的不适症状要进行讲解。

另一方面,在进行肠内营养供给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胃肠道反应,甚至会出现厌恶心理,都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

2.2 营养液护理处理
为了从根本上保证ICU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就要保证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性,目前,较为常见的是瑞能、瑞高以及百普素等,另外,利用自制果汁、自制米汤等都能有效进行肠内营养补给[2]。

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不同的营养障碍疾病类型选择相应的营养液,从而建立更加全面的狐狸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营养液供给的过程中,要秉持浓度从低到高、基础量从少到多,且相应供给速度从慢到快的处理机制。

正是借助缓慢营养泵持续泵入的方式能提升护理处理的实效性,也能从根本上减少患者出现的肠胃反应,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几率。

另外,营养液输入的过程中,要保持床头抬高30度到40度,有效提升营养液排空处理,规避反流问题和误吸问题。

对于初次采取肠内营养的患者,要将速度控制在每小时30ml 左右,观察1天到2天后减少胃潴留和腹泻问题[3]。

2.3 并发症护理
在ICU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工作开展后,要对并发症予以重视,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效果[4]。

第一,要及时处理胃反流问题。

要保证患者在进行肠内营养供给的过程中,床头抬高30度到40度,尤其是鼻饲过程开始前,
要进行吸痰处理,避免出现呛咳或者是憋气问题,有效减少反流问题。

气管切开的病人则要确保气管套管气囊封闭的严密性,有效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几率。

另外,营养液的供给过程要借助营养泵予以匀速泵入处理,利用间断4小时或6小时回抽胃液方式就能确定胃潴留的发生情况。

第二,要对患者的胃肠反应予以关注,尤其是腹泻和腹胀等[5]。

若是输注速度以及浓度等不能满足要求,就会造成患者出现肠腔内渗透负荷较重的问题,造成患者小肠不能有效耐受脂肪和乳糖,不仅会出现营养液污染问题,甚至会引发低蛋白血症。

基于此,要对患者的输注温度、浓度以及速度等参数进行统分析和判定,将排便控制在每天3次以内。

而且,要调整营养液的浓度,以改变营养液渗透压,提高肠道的适应性。

第三,要对代谢性并发症予以集中护理管控,护理人员要集中记录患者24个小时内出入量,定期对患者血脂参数、肝肾功能参数以及电解质生化指标参数等进行分析判定,针对异常问题及时汇总报备医生,有效优化肠内营养的处理效率[6]。

3 结 论
总而言之,对于ICU 重症患者而言,营养支持十分关键,是提供外源性营养物质的重要治疗机制,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效预防降低胃潴留以及误吸问题,提升肠内营养处理效果,并且确保治疗水平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肠内营养在ICU 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效果
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258.
[2] 潘春芳,朱庆捷,郭凌翔等.ICU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护理
干预[J].天津护理,2016,24(4):309-310.
[3] 于子荞,王莹,陈志强等.肠内营养途径对危重病人胃液
p H 值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研究[J ].护理研究,2016,30(31):3886-3889.
[4] 王洪霞,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
志,2017,4(51):10011,10014.
[5] 杜小玲,王守星.改良肠内营养输注法对预防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并
发症的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15):41-42.
[6] 钟潇涵,外科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和护理[J].饮食保
健,2017,4(10):193-194.
本文编辑:吴 姬
[3] 施芹,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补液速度的护理研究[J].吉林医
学,2016,34(15):3058
[4] 周红,邰金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J].医学
信息,2015,45(36):248-249
[5] 刘鑫,许灵.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体会[J].医药前
沿,2014,56(2):280-281.
本文编辑:吴 姬
(上接19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