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2 主动传播 依靠本身动力进行传播:
真菌游动孢子和细菌均可借鞭毛在水中游动, 线虫在土壤中蠕动, 真菌外生菌丝或菌索在土壤中生长蔓延,孢子向空间弹射 等这种传播方式距离较短。
25
3 人为因素传播 人类经济活动和农事操作等常导致病原物的传播。如
调运带病的种子、苗木、农产品及包装材料,甚至通过 邮局寄送农产品也可造成病害远距离传播,引起病区扩 大和新病区的形成。 农事操作过程,如施肥、灌溉、 播种、移栽、修剪、嫁接、整枝和脱粒等活动都可能传 播病害。人工嫁接可传播苹果锈果病等。
4
侵入期
1.2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植物的病原大多是内寄生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外寄生。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被动侵入 病原细菌、病毒
5
2、侵入途径: ① 直接侵入 指病原直接穿透寄主的保护组织和细胞壁侵入 寄主植物.
许多真菌 研究最多的是炭疽菌属、白粉菌属和黑星菌 属。真菌的直接侵入机制包括机械压力和化学的两个方 面:附着胞和侵染丝具有机械压力,如麦类白粉病菌的分 生孢子形成的侵染丝的压力可达70.93kPa,能穿过寄主 的角质层;侵染丝顶端部分分泌的毒素使寄主细胞失去 保卫功能,分泌的酶类物质对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有 分解作用。 寄生性种子植物 部分线虫 口针
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病原物必须经过 一定的途径传播到植物上,发病以后在病部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有些 病害有再次侵染,病原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夏或越冬,度过寄主 的中断期,才能引起下一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
三个环节: 病原物的越冬 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16
2.1 病原物的越冬
12
潜育期
1.3 潜育期 病害的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即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
到开始表现明显的症状的时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 时期。通常一个具体病害的潜育期,是通过接种试验确定的,以接 种之日到症状出现之日的期间为潜育期。
13
潜育期
潜育期的长短及影响因素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随病害类型、温度、寄主植物特性、病原
14
发病期
1.4 发病期: 显症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 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
段时期。 症状出现以后,病原物仍有一段或长或短的生长和扩展的
时期,然后进入繁殖阶段产生子实体,症状也随着有所发展。 发病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为害的时期。许多病害症状不 仅表现在病原物侵入和蔓延的部位,有时还可以影响到其他部 位,甚至引起整株植株的死亡。
物的致病性不同而不同,一般为l0d左右。 病原物在植物内部的繁殖和蔓延与寄主的状况有关,所以同一
种病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以及营 养条件不同,潜育期的长短亦不同。系统性病害的潜育期长,局部 侵染病害的潜育期短。致病性强的病原菌所致病害的潜育期短。
环境影响因素: ①温度 对潜育期的影响作用最大。 ②湿度 对潜育期的影响并不像侵入期那样重要。因为病原物侵入 以后,几乎不受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组织中湿度高,尤其是细胞 组织的充水,有利于病原物在寄主组织内蔓延和为害。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病原物侵入寄主,除接种数量生理活性外,还受寄主的感病
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①湿度 在一定范围内,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 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多数病原物 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 响病原菌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9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 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 物,大都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 很多。 伤口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病原物侵染的成功率。
10
侵入期
27
再侵染(reinfection):初侵染接种体的作用是引起植物最 初的感染,病原物完成初侵染后,在病部产生大量的繁殖 体和营养体,这些有的则成为再次侵染的接种体或下一生 长季节病害的初侵染源。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 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 过程叫再侵染(reinfection)。再侵染的病原体来源于当年 发病的植株,在同一季节中,经传播引起第二次或更多次 的侵染,导致植株群体连续发病。
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1 侵染过程 1. 侵入前期 2. 侵入期 3. 潜育期 4. 发病期
2 侵染循环 1. 病原物的越冬 2. 病原物的传播 3. 初侵染和再侵染
2
1 侵染过程
侵入前期
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 过程。分为4个时期:
1. 接触期 2. 侵入期 3. 潜育期 4. 发病期
➢ 湿度 长时间的高湿度不但促进了寄主长出多汁和感病的组织,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病原的繁殖,进而导致病害流行。 ➢ 温度 温度适宜,病原物完成每一个过程的时间就短,这样在一 个生长季节里就会导致更多的侵染循环。经过一次循环,接种体的 数量增加许多倍,新的接种体可传播到其他植物上,较多次的循环 导致更多的植物受到越来越多的病原物侵染,容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孢子形 成的迟早依病原菌的不同而异。如锈菌和黑粉菌孢子在潜育期 末即产生孢子,几乎和症状同时出现。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 后期或在死亡的组织上产生孢子,有性孢子的产生更迟一些, 有时要经过休眠期才产生或成熟。
15
2 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 植物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发病到下一个生 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9
5 昆虫等传播介体 昆虫是病毒、植原体和细菌等病原物的传播介体,
也是它们的越冬场所之一。如瓜类萎蔫病原细菌即可 在介体甲虫体内存活和越冬。
20
21
越冬方式: 腐生 土壤 休眠 休眠体 寄生 专性寄生物
22
2.2 病原物的传播
1 自然动力传播
①气流传播 一般真菌孢子数量多、体积小、重量轻,最适合 气流传送。气流传播的距离较远,有时在10km以上的高空和 远离海岸的海洋上空都可发现真菌的孢子。
30
3.1 植物病害的流行
1 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1) 寄主植物 大量感病的寄主植物集中种植
1 管理不当,植物生长势衰退,抗病力普遍降低。 2 外来品种为本地病原提供适合的寄主。 3 寄主不同类型和不同生育期对病害流行也可造成影响。在一 年生作物病害的发展和流行一般比那些多年生木本植物上的 病害要快。
31
Copyright © Xie Liqun
(2)病原物 强致病力的病原物大量存在
➢ 从外地传入新的病原物,本地栽培的寄主植物对它缺乏适应能力, 所以表现出极强的侵袭力。 ➢ 本地原有病原产生了新的菌系,原有寄主品种对新的品系缺乏抗 病力。 ➢ 病原物数量在决定流行程度上的作用,因病害种类而有所不同。 与下列因素直接有关:
11
②温度 主要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 萌发的最适温度与侵入寄主的温度是一致的。在适温条件下, 病原物侵入时间短。不同的病原物其侵入要求的适宜温度不 同,有些病原物萌发的最适温度与侵入寄主的温度不一致。 ③光照 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真菌,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关 闭,因而影响侵入。禾柄锈菌的夏孢子虽然在黑暗的条件下 萌发较好。但由于禾本科植物的气孔在黑暗条件下是完全关 闭的,此时芽管不易侵入,因此一定的光照有利于锈菌接种 和侵染的成功。
18
4 土壤和肥料 土壤是许多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重要场所。各种病原物常
以休眠体的形式于土壤内,也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可能增加田间病原
物的数量积累,使病害发生严重。因此,正确的轮作以及间 混套种能有效地减轻某些病害发生。
病菌的休眠孢子可以直接散落于粪肥中,也可以随病株残 体混入肥料。如作物秸秆、谷糠场土、枯枝落叶、野生杂草 等残体都是堆肥、垫圈和沤肥的好材料,因此病菌经常随各 种病残体混入肥料进行越冬或越夏。
1 越冬病原及所提供的接种体; 2 潜育期的长短; 3 单个病斑的产菌量和持续时间; 4 接种体的有效性。
32
(3)环境条件 具备长时间有利的环境条件 多数植物病害在大部分寄主生长的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发生着,但
通常又达不到广泛流行的程度,其中环境对病害的发展起着控制作 用。环境可以影响寄主植物,也可以影响病原物, 环境也可能影响病 原物传播介体的数量和活动性。
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病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植物上发病以后在病部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有些病害有再次侵染病原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夏或越冬度过寄主的中断期才能引起下一季发病
Copyright © Xie Liqun
第四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By Dr Xie Liqun All Rights Reserved
28
单循环病害: 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 潜育期长;种传;全株性或根部病害; 只需控制初侵染。
多循环病害: 具多次再侵染。 潜育期短;气传;叶部病害; 需多次防治。
29
3 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的流行(epidemic)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 物群体中大量严重发生,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现象。
病害的流行主要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及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 内数量上的变化规律,所以对它的研究往往是在定性的基础上进 行定量的研究。病害的流行和植物个体发病的规律有所不同,但 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的群体病理学是以个体病理学为基础的。研 究植物群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病害预测和病 害管理的综合科学称为植物病害流行学,它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 学科。
6
7
侵入期
②自然孔口侵入
许多真菌和细菌. 气孔、水孔、蜜腺
8
③伤口侵入 植物表面的各种伤口。 所有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大部分的病原真菌、病毒和类
病毒可通过不同形式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 植物病毒、类病毒必须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存,故需要以
活的寄主细胞上极轻微的伤口作为侵入细胞的部位,其它病原物 如真菌和细菌的伤口侵入则有所不同,它们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 的意义包括: p80
由于传播距离远,覆盖面积大,常易引起病害流行。如小麦 锈菌的夏孢子,可随风传到1000km外,造成病害的大区流行。 附着在尘土或病组织碎片内的细菌、病毒、线虫的胞囊和卵 囊也可随风传播。其传播的有效距离与病原传播体的耐久力、 寄抗病性、风向、风速、温湿度及光照等多种因素有关。
23
②雨水传播 某些真菌、细菌和线虫可以通过雨水传播。许多 病原借雨滴的飞溅作用,把水中与土表的病原菌传播到距地 面较近的寄主体上。风雨交加的气候有利于病害的传播。 灌溉水的流动也可传播病害。 ③昆虫和其它介体 体内带毒或体表带菌。
26
2.3 初侵染和再侵染
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病原物越冬后在生长季节中首 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
初侵染病原体有多种类型,包括真菌的各种孢子、 菌核或部分菌丝体、细菌、病毒粒子、寄生性种子植物、 线虫等。它们来自越冬或越夏场所的病残体、野生寄主、 转主寄主;多年生病株、土壤粪肥、种子苗木和介体生 物。
17
3 病植物残体 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落花、
落果和死根等残余组织。绝大部分的弱寄生物,如多数病 原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或以腐生的方式在残体 上生活一段时期。病毒也可随病株残体休眠。病株残对病 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也可提供营养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当残体分解和 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渐死亡和消失,因此残 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长短,一般与残体分解快慢有关 。
1 田间病株 病原物可在多年生、两年生或一年生的寄主植物上越冬、
越夏。田间病株还包括野生植株。 2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
无性繁殖材料是指块根、块茎、鳞茎、接穗和砧木。携 带病原物的方式各有区别,有的在作物收割时混杂在种子 间;有的附着在种子表面;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 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 茎和鳞茎。
3
1.1 接触期 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 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 形成各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分为两个阶段:
接触前 病原与寄主接触前,寄主植物对病原的影响的 研究,大多是有关土壤中的一些病原物. 接触 病原与寄主接触后,并不马上侵入寄主,而在植物 表面或根围生长一段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