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3)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五是周边景区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
资源的同质性给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相邻我县周边的贵德、湟源、海北等景区的发展势头迅猛,省内的玉树、三江源、昆仑山、可可西里等地区的发展潜力不断释放;黄河流域贵德、循化、尖扎等县走在了共和县的前列。
青海湖北岸海北州的刚察县、海晏县境内的沙雕艺术节等旅游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黄南州同仁等州县的热贡艺术、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增加了我县旅游发展的难度和压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到重要
议事日程上来,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长远谋划,统筹和协调解决好发展旅游业与相关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冲破既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局限,站在大旅游的角度,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明确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职权,加大对旅游业项目建设和服务行业的监管力度,保证旅游业有序发展。
(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要实现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必须要重视和优先发展好与旅游业相关的吃、住、行、游、娱、购等各要素行业。
政府部门要加大道路、通信、文化、环境、生态等基础产业的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配套项目建设资金。
对旅游景点景区及服务行业项目建设,要通过政府投资、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投资方式,引进国内资本雄厚、实力强的旅游品牌企业加大开发力度。
政府在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让投资者放心投资,顺心发展,舒心服务。
(三)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为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要坚持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要把加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和提高服务行业人员素质作为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有效盘活旅游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旅游人才增量,不断提高旅游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旅游人才结构。
结合我县“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景区(点)、旅游购物场所的服务从业人员。
加大目前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为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对策和思路
(一)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依托高原自然生态、宗教文化资源和“三江源”生态旅游的区域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全力开辟“日月山—青海湖—恰卜恰—曲沟—龙羊峡”五点一线的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一个中心,一条景观带,两条环线,两个旅游区”的格局。
以恰卜恰为中心,重点发展集游览、度假、购物及工艺品加工、特色饮食、各类艺术展演等旅游服务产业;围绕唐蕃古道旅游带、依青海南山旅游环线和青海湖至龙羊峡旅游环线,大力开发龙羊峡旅游区;积极配合省州有关主管部门做好黄河大峡谷旅游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发展高原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探险旅游和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加大恰卜恰和曲沟地热、龙羊峡库区、夏拉草原、塔拉滩旅游景点开发力度。
加大与青海湖旅游联姻合作,实现旅游的对接,推动旅游资源共享、综合利用,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挖掘安多文化底蕴,开展“藏族拉伊”、“藏族服饰”、射箭、赛马、民族歌舞等富有地方民族特色文体活动。
加快开发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和扶持民间文化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加快伏俟城申遗工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品牌。
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体现共和区域特征,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精品歌舞节目;加快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和文化经纪人,整合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团体;开发一批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
族弹唱、民族歌舞、祭海、民族体育等文化娱乐项目和民俗表演活动。
重点开发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高原有机食品、藏医药产品、民族服饰、民族刺绣等旅游商品,倾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拳头产品。
(三)提高城镇旅游服务功能。
按照“拉开骨架、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开发新区、提升老区”的原则,实施城外两环(环路、环绿)、城内四增(增水、增亮、增美、增绿)工程,
构建一城三团的山水城相融合的空间结构,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城在林中、山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镇特色。
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步伐,建成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恰卜恰藏民族文化娱乐休闲广场。
坚持“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并举,实施黄河大街、青海湖南大街等改造项目,不断提升城镇建设品味,提高城镇旅游服务功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认真做好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建立旅游项目库,编制一批如地热开发、水上运动等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做到“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实施一批”。
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开发经营旅游景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游乐项目和休闲娱乐基地。
加大对共和人文、自然景观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参与招商会、洽谈会、博览会、旅交会等形式对外宣传推介,进一步拓展周边旅游市场,挖掘省内客源市场潜力,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
(五)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服务业。
充分利用农牧民的闲置房屋,发挥庭院经济,鼓励广大农牧民群众采用家庭投入或对外承包方式,大力开办以满足游客味美、价廉、舒适的“农家乐”、“牧家乐”等餐饮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并以农家院为平台,在实现村落化、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展示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使旅
游业逐步向乡村旅游延伸。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2]
共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和基础条件。
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民居建筑、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生产生活活动,地标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等资源基础都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在休闲农庄提供娱乐、采摘、农作、烧烤、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避暑,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使游客在人文自然的旅游环境中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休闲养生的效果。
借助青海湖旅游景区和县境内知名景点,突出民族和地方人文特色,支持鼓励有经营意识的农牧民采用家庭投入或对外承包方式积极创办“农家乐”和“牧家乐”等餐饮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充分利用农牧民的闲置房屋,发挥庭院经济,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吃、住、游服务,满足了城镇中低收入人群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拉近了城镇与农村的距离,在互动中实现了双向多赢。
在实现村落化、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展示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使旅游业逐步向乡村旅游延伸通过不懈努力,我县“乡村游”蓬勃发展,农牧民的闲置房屋得到了充分利用,庭院经济得到了充分发
挥,既调整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又提高了共和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
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01.2万元。
目前,全县现有3A级旅游景区1个,4家星级饭店。
宾馆从业人员109人。
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牧家乐”等快速发展,建成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共有35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170余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转移了农牧区剩余
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共和旅游的接待能力。
加大了环湖地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对景区房屋、地面、给排水、绿化、道路护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投资5万元在主要景区景点道口等醒目位置修建了旅游标示牌,投资80万元对倒淌河镇旅游公厕进行改造升级。
组织实施了倒淌河、黑马河、石乃亥特色城镇建设,动工新建了江西沟小集镇,环湖旅游沿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突显共和旅游新形象、藏区人民新形象的旅游精品集镇初步形成,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
共和县旅游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