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时活页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有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
②说法错误,故不选。
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观点,故④不选。
2.2009年5月28日,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培
育出世界首批能够遗传转入基因的猴子。
科学家在普通猴
子体内植入一种来自水母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后,繁
育出在紫外线照射下,脚底等处皮肤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转
基因猴,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利用其中一只再度培育出
体内含转入基因的后代。
这表明,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有意
识地()
①改变自然物的变化规律②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③消灭自然物的固有属性④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
的东西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界客观性的理解以及对不同说法的辨别能力。
学生在做关于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题时要牢牢记住,自然物具有客观性,人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而不能改变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人类所进行的转基因生物工程,只是改变了生物原来的具体形态,但基因本身的变化规律和固有属性并未改变,也未消失,②④正确,①③观点错误。
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活火”,这就承认了世界是物质的以及物质是运动的,认为世界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和熄灭,是承认了运动是有规律的,①②③入选。
材料中的观点并未体现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故排除④。
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解析:选B。
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错误,B符合题意。
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
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5.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解析:选A。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故选A。
6.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解析:选C。
A不是最佳选项,不选;B观点错误,人的意识可以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C观点正确,符合题意;D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7.列宁说,物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指()
①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②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③物质具有可知性
④有了物质,就有了意识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物质的属性。
列宁的话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故选②③。
①观点错误,④表述不科学。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据此回答8~9题。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解析:选C。
A、B、D观点在题干中均未体现。
9.“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解析:选B。
材料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应选B。
10.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C.客观事物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势
D.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解析:选D。
A、B是对运动的片面理解,C明显不科学,缩小了运动的范围,D观点正确,是对哲学上“运动”的正确理解。
11.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是()
①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无动亦无静,无静亦无动
④动和静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⑤静也是动
A.①②④B.②③⑤
C.①③④D.①②⑤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故②③⑤正确,①④观点错误。
12.“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解析:选D。
材料中“法”是指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说明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故D符合题意。
A是规律的含义,与题意无关。
B 错误。
C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13.“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论述表明,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D。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改变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说法错误,故不选①。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摆脱物质条件的制约,③说法错误,也不选。
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4.材料1:由于连年超载过牧,草原草本植物由上世纪80年代前的130多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80%;每亩平均生物量不足20公斤,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2: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2002年开始,额济纳旗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截至目前,该退牧还草工程总投资达到9867万元,工程包括围栏封育、饲草料地、青贮窖等,目前围栏封育的草原植被覆盖率已由8%提高到15%,植物高度也由原先的平均10厘米增至平均40厘米以上,退化草地均已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1与材料2有何联系?
答案:(1)材料1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牧区存在着无视自然界客观性的现象。
材料2反映了我国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取得了巨大成效。
(2)材料1是材料2的原因。
正是由于材料1中人们无视自然界客观性才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才有材料2中人们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做法。
材料2中人们的正确做法有助于改变材料1中的现象,使人们免受其害。
15.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
与我俱东。
”
请问:以上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解析:本题以古代诗词的形式考查有关哲学知识,白居易的诗反映了变化发展的观点,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陈与义的诗反映了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1)白居易的古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
(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