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桑花
鸿鸣
军嫂去唐古拉山兵部站看望当连长的丈夫,从格尔木站一下车,就看见一名20岁出头的小战士向她招手,原来是接她的司机兵。

军嫂来到军车前,看见车的前面,绑了一束鲜花,有点像江南的扫帚梅,还有点像菊花。

她乐了,这个小伙子,还挺热爱生活的。

军车离开格尔木,奔驰在去唐古拉山的山路上。

司机兵一边开车,一边和军嫂聊天。

“嫂子,听连长说,你是大学生,还是城市人,却一直生活在山村。

”司机兵好奇地问。

“是啊,我和你大哥是大学同学,他毕业参军去了边疆,父母年龄大,就他一个儿子,为让他安心卫国,结婚后我辞去公司会计工作,从苏州到他老家,陕西的一个小山村,现在有10多年了。

”军嫂轻描淡写地说。

“嫂子,你是城市人,在山村适应吗?”
“开始不适应,现在学会了柴火灶做饭,喂猪砍柴,山地播种,彻底是个农村媳妇了。

”军嫂说着笑了起来。

司机兵又问:“嫂子,山村的生活不容易吧?”
“还行,就是有时候有一种无助的感觉,比如上个月,我脸上一个痦子越来越大,还有点疼,医生说是黑色素痣病变,怀疑是恶性肿瘤前兆,必须切除。

我瞒家人做了手术,还好,病理检验报告显示,肿瘤是良性,我就是那次才哭了。

”军嫂好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却让司机兵心里为之一振,他由衷地说:“嫂子,你真了不起!”
军嫂笑着说:“这有什么啊,你大哥为国家,我为他呀。

”军嫂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神情,接着说,“实际我最自豪的是我儿子,他7岁了,经常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爸爸,我爸爸是解放军,他在唐古拉山保卫国家……”司机兵听得眼睛有些湿润。

对面不断有军车开过来,军嫂发现,这些军车开过来的时候,都鸣笛三声,车上的人都向他们的军车敬礼,有时候司机兵也举手回礼。

军嫂很奇怪,问:“你们军车在路上相遇,都互相敬礼呀?”
司机兵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军嫂:“嫂子,你认识车前挂着的那束花吗?”
军嫂说:“好像我们那里的扫帚梅花。


司机兵说:“是的,它和扫帚梅是一个品种,在西藏,叫格桑花。

人们经常借着格桑花表达和抒发美好的情感,把它当作追求幸福吉祥和美好情感的象征。

它美丽而不娇艳,又是形容女强人的代名词,还是西藏首府拉萨市的市花。


“我们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有军车接送探亲的军嫂,车前必须绑一束格桑花。

来往的军车遇见后,都要避让,同时车上的军人,不管是谁,都要向军嫂敬礼。


这时军车正行在盘山路上,一段路很窄,前面一辆军车停在悬崖边,等待他们的车缓缓通过,两车快要相遇时,听见了对面车上的大声口令:“立正!敬礼!”
军嫂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从车窗伸出头,走出很远,还向敬礼的战士们挥手。

军车来到了雪峰山下的补给站,司机兵说:“我们在这里吃午饭,还有半个小时就到达兵部站了。


军嫂有些着急:“既然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先不吃饭,直接上山好吗?”
司机兵乐了,说:“理解嫂子心情,我去办理上山手续。


不一会儿,司机兵垂头丧气地走了回来:“嫂子,我们上不了山了。


“怎么了?”
“昨天夜里发生了雪崩,上山的路全被堵住,现在正清理积雪,车根本上不去。


“多长时间才能上山?”军嫂也有点急了,没想到,近在咫尺,却发生雪崩,成了远在天涯。

司机兵说:“听补给站同志说,最快也要半个月。


想到有三年没见到丈夫了,现在已经到了雪峰山下,军嫂计算了一下时间,一咬牙:“我在这里等半个月。


半个月后,上山的路还没通,军嫂想到年迈的公公和婆婆,还有儿子马上要上学,不能再等了,只好遗憾地决定回去。

临走前,在补给站领导安排下,军嫂和丈夫各拿着望远镜,在山下和山上互相观望。

军嫂发现,望远镜里的爱人,站在国旗下,手不断地擦着眼睛,而自己,却早已泪流满面。

这时,军嫂突然发现,在丈夫身边,齐刷刷地站着一排军人,他们一起举起右手,向山下敬礼。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军嫂看见军车前绑的鲜花,认为司机兵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小伙子,这看似闲笔,实则颇具匠心,目的是为下文写过往军车敬军礼作铺整。

B. 小说善用语言写人,作者在写军嫂向司机兵叙说自己的故事时,使用“轻描淡写地说”“说着笑了起来”等语句,写出了军嫂生活的不易。

C. 司机兵虽然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他的串联,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连贯、自然,军嫂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D. 小说以故事中有故事的形式,在叙述中穿插讲述,既讲述了军嫂过去的生活故事,也叙述了现在军看望丈夫的故事,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8. 小说多次写到“眼泪”,眼泪中包含着不同的情感。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为“军嫂”,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7. B
8. ①是一种忧虑的眼泪,军嫂担心自己有恶性肿瘤,流下了忧虑的眼泪。

②一种钦佩的眼泪,军嫂默默付出,独立撑起一个家,让司机兵钦佩。

③一种是感动的眼泪,过往军人对军嫂行礼,为军嫂让行,这些都让军嫂很感动。

④一种是无奈的眼泪,军嫂和连长丈夫长久分离如今却只能用望远镜相望。

9. 示例一:我认为标题“格桑花”好。

理由如下:①从内容来看,以“军嫂”为题无法全面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从人物形象来看,格桑花”是女强人的代名词,是军嫂坚强形象的象征。

③从情感来看,“格桑花”代表着幸福吉祥,表达出军嫂和丈夫之间的美好情感;④从表达效果来看,“格桑花”富有诗意,能够激起读者的想象。

示例二:我认为标题“军嫂”更好。

理由如下:①从内容来看,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军嫂的故事,即军嫂过去的生活故事和现在看望丈夫的故事。

②从人物形象来看,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军嫂这个人物的丰富形象。

③从情感来看,小说表现的足以“军嫂”为叙述对象的军嫂和丈夫之间的情感故事。

④从表达效果来看,“军嫂”一词朴素、大众化,更为直接地交代了文章的主人公。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使用‘轻描淡写地说’‘说着笑了起来’等语句,写出了军嫂生活的不易”曲解文意,军嫂叙说的故事本身可以反映军嫂的不容易,但是“使用轻描淡写地说”“说着笑了起来”等语句主要是为了突出军嫂的乐观。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

本题说小说多次写到“眼泪”,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眼泪中包含着不同的情感。

依次找到几次写“流泪”的情节,结合上下文或者小说主旨分析即可。

第一处流泪是军嫂瞒家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以后,军嫂担心自己有恶性肿瘤,流下的是忧虑的眼泪。

第二处是司机兵听军嫂介绍自己带孩子照顾家人,眼睛有些湿润,司机兵钦佩军嫂默默付出,独立撑起一个家,这是一种钦佩的眼泪。

第三处是过往的车辆看到车前面的格桑花后都对军嫂敬礼,军嫂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第四处是因为雪崩不能上山,军嫂和丈夫各拿着望远镜望着对方,长久分离如今却只能用望远镜相望,是一种无奈的眼泪。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

解答时可从以下五个角度分析:一是思考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二是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三是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四是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五是思考题目是不是文章的线索。

本题说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为“军嫂”,要求结合作品谈谈看法。

这个题目可以见仁见智,关键是要谈出理由和看法。

这里答题时主要切入点是小说的几个要素。

具体来讲,就可以从情节上,分别说“军嫂”和“格桑花”概括情节的利弊关系;从人物形象上,可以各自从小说塑造“军嫂”形象还是“格桑花”形象的有利角度讲明理由;从表现的情感主旨方面,也可以从“军嫂”或者“格桑花”各自表达的感情角度讲明好处;从读者感受方面,也可以从“军嫂”和“格桑花”各自方面具体分析带给读者的独特阅读效果。

要注意表述条理清楚,语言简洁精练。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怀念乡村春节
冰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状,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数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贫富比拼的架式。

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

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

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

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

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

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
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

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这一形式也省略了。

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的欢乐。

除夕夜里,村人们家家必要放鞭,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

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

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

⑦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已是极其厌烦了,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
11. 谈谈文章第二节在文中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的好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结全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在内容上:不惜笔墨写城里春节燃放鞭炮的情形,渲染城里人的“比拼”。

(2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乡村春节的情景做铺垫;构成对比,突出对乡村春节的怀念赞赏之情。

(2分)
12. 场面描写,白描手法;(2分)写了乡村春节的欢乐场面,表现乡村淳朴的民风;(1分)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1分)
13. “我”与城里人对燃放鞭炮的态度对比;“我”不比拼的生活态度与城里人比拼的生活态度对比;城里与乡下燃放鞭炮情形的对比;城里人冷漠的人际关系与乡下邻里相亲的关系、淳朴民风的对比;“我”对城里乏味的春节与对乡村春节热闹的春节不同态度的对比。

(对比4分,只要写出4点,每点1分)
好处:通过对比,多方面表现城里与乡村春节的不同,突出我对乡村春节的怀念与对乡村邻里相亲、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

(2分)
14. 深刻意蕴:通过对城里和乡村春节氛围的不同描述,寻找一种失落的纯朴的和谐的传统节日文化。

(2分)
情感取向:①对城里人春节放鞭炮的描写,表现了对城人春节单一枯燥生活的厌倦;(1分)②对城市沿袭已久过年方式的描写,表现了对城里冷漠的人际关系的鄙弃;(1分)③对童年时期乡村春节情景的回忆,表现了对久违的欢乐春节的向往;(1分)④对童年时期乡村春节人们交往的描写,表现了对乡邻相亲、淳朴民风的赞赏。

(1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美容牙套
刘心武
春节前,小时工小宋宣布她不回乡,老公小尚回乡,让我松了好大一口气,像我这样的空巢老人,超过一周没有人帮忙,生活质量便会骤降。

小宋初二下午四点半就来帮我。

平时,小宋则一天赶三处做小时工,上午是到一处写字楼里某公司搞卫生,中午到一位女士家里收拾屋子再做午餐,下午到我这里,收拾屋子,做晚饭,有时还要洗衣服。

初二我跟她说:“何必跑来?冰箱里有现成的,取出搁微波炉转转就成。

初五晚上讲究‘破五’,也不必来。

”初五她还是来了,先洗了积攒的衣服,然后又包饺子。

小宋在厨房包饺子,关起门。

我从书房去厅里续茶水,忽然听见她在厨房里大声粗气打手机。

我不得不敲厨房的门,小宋从里面拉开门,嘴还在对着手机讲“把大叔都惊到了……啥子瓷砖那么敲竹杠?再给你划五千,我这边就成空钵儿,敲起叮当响了!……”[来源:学
原来小尚是回县城了,他们两口子出来打工二十几年,省吃俭用,终于在县城里买了套商品房,给跑深圳打工的十九岁的儿子备着。

小尚回去,一个人耍瓦工、木工、漆工、管工……,争取在元宵节前,装修出来!此事对我原来也不想说。

没想到的是,现在好多材料都涨价了,小尚带去的银行卡上的钱划净了,还不够,让她再把手里银行卡上的钱划过五千去……
第二天小宋一进门就神色不对。

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没给小宋划五千,怕是要给别人划出七千了!使劲咬嘴唇,两眼泪汪汪。

我问:“有人诈骗你?”她说:“我自己闯祸了!”
原来,是中午她到那家帮忙,雇主那天餐桌上就放着无数杯盘碗盅,她去了抓紧清理,及时倒了垃圾。

然后那女士和她的一位闺密从内室出来,忽然,那闺密一声尖叫,找一只高脚酒杯。

问小宋可看见那酒杯里的美容牙套了?小宋懵懂了一阵,才终于明白,那闺密临时把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美容牙套,搁那酒杯里,而她却以为那只是一粒橘子籽,当垃圾清理掉了……她慌忙跑到那层楼楼梯拐弯处的垃圾桶去找,收垃圾的已经将桶里垃圾全部清走,再惶急地跑到楼下,门口保安说收各楼垃圾的车子已经开走好一阵了……只好回到雇主面前,雇主正继续向那闺密道歉。

那闺密紫胀着一张脸双眼喷火。

那闺密有只犬齿变形发乌,特配了那么一个美容牙套,社交场合必得戴上的,造价是七千块,而且,钱不钱的另说,再配一副的周期怎么也得一个月,这一个月她怎么去场面上?因予人形象不雅的印象而在生意上造成的无形损失,如何计算?……小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那雇主也没让她再做饭,只说让她明天去了再理论。

我努力地想像那个小小的牙套,相信失主的报价不虚。

我怎么安慰小宋啊,七千!我可怎么帮得了她!但愿明天那雇主饶恕她的过失,要么,小宋七个月不领她那边的工资?
小宋坐到沙发上,跟我说:“大叔,我要哭!”我说:“你就哭吧!”她果然放声大哭。

我望着她,心中涌动着大悲悯。

她如何告知小尚?还要不要划过五千装修材料费去?在她和小尚的哀乐中年,这副美容牙套该受到怎样的诅咒?……
小宋尽情地哭着,肩头的一块大披巾滑落在地上。

我帮她拾起,她收住哭声,很快地,她平静下来,站起,把那块披巾在肩上放平整,嗔怪我说:“大叔,我初一那天逛庙会买的,这几天天天披着,你怎么总没夸过?上头的牡丹好艳,是吧?”她眼里还有泪花,但是已经漾出了坚强的光芒。

我心中责怪自己,怎么就没在意那块给她带来那么多快乐的披巾呢?忙夸赞道:“牡丹真的好艳!”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小说以极为经济且朴实的语言,运用夸张手法叙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临时工小宋的悲喜生活。

B.小宋的丈夫小尚是个勤劳节俭且多才多艺的打工者,为了家庭放弃了春节期间的休息,劳累不说,还得赶工期。

C.仔细推敲小说中的牙套事件,不难发现作者是采用了反讽手法,似乎在暗暗地告诫我们做事时不能过于勤快。

D.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会发现现在城里人在生活中很难离得开农村来的打工者,而后者却为此作出了种种牺牲。

E.小说中的“我”,善良宽厚,只是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空有一颗同情心,以致在小宋遭遇困难时都不能伸出援手。

(2)小说结尾写了小宋的一块大披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临时工小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以“美容牙套”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如果将题目改成“小宋”你同意吗?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8分)
参考答案:
(1)选D项给3分,选B项给2分,选E项给1分。

(2)①给故事情节带来波澜;②有助于故事主人公小宋性格的转换,突出其坚强乐观的一面;③给故事的结尾带来一点亮色。

(每点2分,酌情给分)
(3)①勤快,吃苦耐劳,节俭;从给雇主干活和余钱买房、装修中可以看出。

②善良,体贴他人:“我”让她初二、初五都不必来,可是她还是赶来干活。

③勇于承担责任;牙套事件发生后,没有丝毫推卸责任的表示,而是想着赔偿。

④快乐、坚强,乐观;牙套事件发生,一番发泄式大哭之后,面对一块牡丹图案的方巾破涕为笑,眼里“漾出了坚强的光芒”。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酌情给分)
(4)第一问:美容牙套是小说情节转折的关键,推动情节发展,将故事推向高潮;美容牙套丢失事件,突出了主人公坚强的性格特征;美容牙套丢失事件突出了主题,既表达了我对底层普通人的同情,又突出了底层劳动者坚强乐观的精神。

(4分)
第二问,能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探究即可,具体答案略。

(4分,酌情给分)
(1)A项“夸张”说法错了,小说没有任何夸张成分。

C项“反讽手法”和“似乎在暗暗地告诫我们做事时不能太过勤快”都是错误的。

E项“经济上的拮据”一说是小说中没有的,小说只是说到“七千!我可怎么帮得了她!”,凭此读者不能得出“拮据”的结论。

(2)分析结尾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小说的主题等角度分析,根据小说内容可知,大披巾的出现使小说的情节出现了变化,不再延续前面的哀伤氛围,表现了小宋性格刚毅的一面。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结合小说中人物具体的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考虑,通过小说开头交代小宋在城里做三份工和后文与丈夫装修房子的情节表现了小宋的勤劳、节俭;小宋初五仍旧坚持过来做工、对着手机讲“把大叔都惊到了......”等细节表现了她的善良体贴;小宋弄丢了牙套,没有推卸责任可见其用于承担的优秀品质;小说最后有关披巾的情节又表现了小宋乐观坚强的一面。

(4)解答第一问标题的艺术效果,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安排、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深化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情节上,“美容牙套”是故事的转折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形象上,突出了小宋坚强的性格,主题上,突出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坚强乐观;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如果同意将小说题目改成“小宋”,可以从“小宋”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整篇小说都是围绕她来写的,她代表了在城市里无私奉献的一批农村人的形象等方面分析;如果不同意将小说题目改成“小宋”,可以结合第一问的回答分析“美容牙套”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更能突出小说主题,因此“美容牙套”比“小宋”做标题更合适。

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

举明经,授卫县尉。

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

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

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

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

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

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

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

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

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七年卒,赠工部尚书。

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

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

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

有一于此,人之所难。

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

”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仍充岭南采访使充:担任
B. 庆礼躬至其境躬:害怕
C. 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
D. 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
9. 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

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 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

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 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

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