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训练(十一)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20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一、选择题
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因其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如图为距今2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据此完成1~3题。

1.在孢粉带Ⅰ中发现大量松属类花粉,则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草原
D.落叶阔叶林
2.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的是( )
A.孢粉带ⅠB.孢粉带Ⅱ
C.孢粉带Ⅲ D.孢粉带Ⅳ
3.在孢粉带Ⅲb中发现了大量的现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云杉(乔木)花粉,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该地区气候( )
A.温暖干旱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旱 D.寒冷湿润
解析:1。

C 2.B 3.D 第1题,读图可知,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以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花粉为主,其含量分别超过50%和40%,同时,该孢粉带中还有大量的松属类花粉,而松属于针叶林植被,故说明此时期该地区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和草类植物,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草原。

第2题,乔木多为生长在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木本植物,灌木多为半旱生植物,草本为旱
生植物,蕨类多属湿生或水生植物.读图可知,距今240万年以来该地区在孢粉带Ⅱ中草本植物孢粉含量比其他孢粉带高,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较其他孢粉带偏低,说明该孢粉带所在的时期气候寒冷干旱,地表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

第3题,云杉是湿冷气候环境下的典型乔木植被类型,现在仅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地林带(指示气温低而湿度大的环境)。

读图可知,孢粉带Ⅲb地层中的乔木类、灌木类花粉含量都偏高,蕨类花粉含量也相对增多,说明此时期大气湿度较大,适宜于乔灌木、蕨类的生长;同时,该地层中发现大量的云杉花粉,进一步说明孢粉带Ⅲb沉积地层时期气候寒冷湿润。

(2016·上海高考)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据此回答4~5题。

4.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

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
A.日本 B.泰国
C.智利 D.秘鲁
解析:4.A 5.B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流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

第5题,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它的影响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泰国干旱严重。

下表是我国北方几个城市气温日较差平均状况。

读表回答6~7题。

日温差
≥15 ℃的日
0。

474。

671.891。

1156.8174.0

最大日温差
16。

326。

025.228。

129。

230.2
/℃
6
A.受海洋影响较大
B.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
C.大陆性较强
D.太阳高度日变化在全国最大
7.西安与太原相比,日温差≥15 ℃的日数相差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高度的变化 B.纬度高低
C.离海远近 D.雨日数量和下垫面性质
解析:6。

C 7.D 第6题,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最大日温差都比较大,说明大陆性较强。

故选C.第7题,西安与太原的地理位置相近,太阳高度、纬度高低、离海远近都差不多,故两地日温差≥15 ℃日数相差较大的主要因素是雨日数量和下垫面性质.故选D.
(2018·亳州质检)中国国家天文台和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将在图中④地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基地海拔约2 900 m,距离该大学所在的城市约100 km.该基地将成为我国第二个海外天文观测基地。

据图完成8~9题。

Array
8.图中①地、②地、③地、④地与甲、乙、丙、丁气候资料相匹配的一
组是()
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
B.①-甲;②—乙;③—丙;④—丁
C.①—乙;②—甲;③—丁;④—丙
D.①—丙;②—乙;③—丁;④-甲
9.推测中国选择在④地建设天文观测基地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A.气候干旱,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夜数多
B.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大气透明度高,夜晚灯光少
C.西部沿海受大气环流及近岸寒流影响,云雾较小
D.和中国处于不同半球,观测的时空互补性好
解析:8。

A 9。

C 第8题,①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气温高,对应甲图。

②地海拔高,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少;③地地处南美洲东南沿海,受沿岸暖流的影响以及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要比②地多而比①地少,因此②地对应丙图,③地对应乙图.④地地处南美洲西海岸,受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以及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降水最少且气温较低,对应丁图.第9题,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可知④地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晴夜数多;大气能见度高,距城市较远,夜晚灯光少;与中国本土相比,地处南半球、西半球,观测的时空互补性好;西部沿海受秘鲁寒流影响,多平流雾。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如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

完成10~11题。

10.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

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11.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解析:10.D 11.D 第10题,由景观图可看出,甲图是沙丘和绿洲,应该分布在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尤其是降水比较少且终年高温、蒸发量大的④地,故甲和④对应;乙图是高原山地景观(有雪山),气温较低,四幅气候资料图中,只有③地气温相对较低,故D项正确。

第11题,甲地和乙地在同一条纬线(30°N)附近,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别不大,故A项中的太阳辐射不可选;甲地深居大陆内部,乙地也不靠海,故C项洋流性质的影响几乎没有,同时也可排除B项;由图可以看出,甲、乙两地的植被都比较低矮,甲地有沙丘,乙地有雪山,原因是乙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二、非选择题
12.(2018·盐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施.
材料二如图为近150年气候变化资料图。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________,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

(2)简述当前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3)从能源利用角度考虑,说明我们应对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波动上升,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面积破坏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第(2)题,主要从气温变暖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波动上升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面积破坏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加剧。

(3)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13.读南美洲部分区域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图中受单一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__(填字母);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填字母).
(3)简述C、D两地气候的特征。

(4)C、E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是C气候区面积广大,指出其主要原因。

(5)简述E地气候类型的成因.
解析:第(1)题,A地区处在南回归线~30°S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是热带沙漠气候。

B地区为南美安第斯山脉,气温随着高度变化,是高原山地气候.第(2)题,由上题可知,A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C处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A、C是受单一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D处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

第(3)题,由(2)题可知C处是热带雨林气候,它的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

D是热带草原气候,它的特点是终年高温,分干季和湿季.第(4)题,C处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是,C处是全球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第(5)题,E地气候也是热带雨林气候,在E沿岸受到巴西暖流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再加上E地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汽,形成降水,虽然纬度相对高,但是也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A C D
(3)C地终年高温多雨;D地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4)平原面积广大。

(5)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