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⒉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过程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挖掘文本内涵。
教学难点:挖掘这个历史事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字词不算太多太难,文言句式也不是很复杂,作为高二的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应该能够独立阅读文本。
只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资讯发达的电子产品时代,习惯了铺天盖地的外来文化,洋快餐、洋节日、洋电影、……,对本土的优秀传统知之甚少,对本土文化认识肤浅。
因此,学生对文章所弘扬的以“孝”为首的儒家思想理解狭隘,认为“尽孝”就是尊重、爱护父母,看不到“孝”的本意实际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大爱”精神。
教学策略:
作为语文老师,在这样一篇传统名篇的教学中,除了完成字词这一类考试必要的知识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利用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成为本土文化、美德的传承者。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文言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的学习。
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熟悉课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中,淡化字词教学,侧重文章内容分析;通过对比阅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魅力,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基础知识复习巩固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寤生(wù)祭仲(zhài)共叔段(gòng)缮甲兵(shàn)
B.廪延(lǐn)滋蔓(màn)城颍(yǐng)繄我独无(yì)
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暱(nì)
D.亟请(jí)虢叔(guó)遂恶之(wù)具卒乘(shèng)
答案是C。
A是“gòng”错,应该念“gōng”;B是“yì”错,应该是“yī”D是jí错,应该念q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B.相传《左传》是由左丘明著。
C.《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左传》重在义理说明,而后两者则重在史实叙述。
D.《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它善于剪裁,繁简得当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答案是C。
《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不了
B.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
C.姜氏何厌之有?厌:讨厌、厌恶
D.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
答案是B。
A“堪”是“受得了”;C“厌”是“满足”;D“施”是“推及”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
答案是B。
A是“辟”通“避”,躲避的意思;C是“阙”通“掘”;D是“大”通“太”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何患焉?
A.郑武公娶于申
B.颍考叔,纯孝也.
C.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D.其是之谓乎!
答案是D,D和例句是宾语前置句。
A是状语后置句;B、C都是判断句。
6.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公入而赋
B.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C.今京不度
D.庄公寤生,惊姜氏
答案是D,D“惊”是动词使动用法;其余三句“赋”“隧”“度”都是名词作动词。
二、学习课文
【设问】本文写了几个故事?
(请学生单独回答):“郑伯克段于鄢”和“郑伯姜氏和好如初”
1.学习“郑伯克段于鄢”
学生朗读1~6
【设问】兄弟骨肉之间为何自相残杀?你认为是谁的过错酿出了这样的人间悲剧?在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姜氏:违礼干政、偏私
庄公寤生,惊姜氏,恶之,欲废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为之请制、为之请京
将启之
②共叔段:不义不悌
都城过百雉
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完聚,缮甲兵,具车乘,将袭郑
③庄公:老谋深算、薄情寡义、纵弟不爱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
“姜氏欲之,焉辟害?”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暱),厚将崩”)可矣命伐京
【设问】通过学习《陈情表》和《郑伯克段于鄢》这两篇课文,你觉得要想家庭幸福,家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引导学生回答)和睦、关心、爱护、母慈子孝……(引导学生分析第七自然段)
2.学习“郑伯姜氏和好如初”
学生朗读第8段
【设问】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引导学生回答)讲有关“孝”的问题的,赞美颍考叔纯孝,“颍考叔,纯孝也”;母慈子孝,家庭生活幸福;……
三、深入研讨
《左传》重在―――(生:叙史),但是,本文却有两段议论的文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很想借助这两段议论表达儒家一直提倡“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板书这几个词)这个思想。
“百善孝为先”。
【设问】你能看出图中“孝”字的端倪吗?
(学生分析后教师解说:这个“孝”字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书。
右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敬老孝顺的后生形象,而此人后脑却像猴头,其寓意为孝者为人,不孝者为猴。
)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千百年
来,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和让人受益匪
浅的名言警句。
【设问】你可以说几句这样的句子、故事
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引导——古
今中外)
例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
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故事:“为亲负米”、“亲尝汤药”、“亲涤溺器”
刚才有同学说到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由此可见,一个“孝顺”的人,并不单单“孝顺”自己的父母,还应该有“大爱”精神,“爱”天下人。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设问】你能说说生活在今天这个社会中的“大爱”之人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引导——古今中外)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大爱”精神。
作为中学生,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像刚才大家所说的那些人那样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自己的“大爱”。
【设问】那么,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怎样实现我们的“大爱”精神呢?
板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违礼干政、偏私
共叔段:不义不悌
庄公:老谋深算、薄情寡义、纵弟不爱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