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结构的SSM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SSM区域经济进展不同分析

基于SSM区域经济进展不同分析

基于SSM区域经济进展不同分析--以重庆市为例钟建兵黎飞燕陈田田丁俊傑宋志宁陈娜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1)班摘要:本文通过把握区域进展战略,透彻理解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并运用SSM分析法分析重庆市各区县经济进展不同,结合重庆市自1997年至2008年平均地域生产总值,得出区域进展不同的具体表现,并依照具体的数据指标将重庆市划分为了经济发达的地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域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域。

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各区县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等来剖析产生区域进展不同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关键字:经济进展区域不同SSM分析法1.引言重庆市自1997年第三次直辖以来,区域经济迅速进展,各领域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显著成绩,GDP从1997年的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万元。

由于重庆市各区县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工业基础条件迥异,各区县经济进展情形也不尽相同,慢慢突出表现各区县进展差异,经济进展所依托产业和自然资源条件的不平衡日见明显。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综合增进经济增加,协调中国东、中、西区间差异,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引导、财政转移支付等不同手腕为重庆经济的快速进展提供有力保障。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在重庆进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农村和城镇具有平等的福利待遇,协调各区县经济进展。

因此,分析各区县经济进展差异,综合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各区县优势合理产业规划,走可持续经济进展至关重要。

这也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为决策者了解区域情形作出正确具有决定战略性的决策提供靠得住依据来协调各区县经济进展。

2.区域分析采用的方式-------------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成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接踵提出的,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此刻普遍采用的形式。

SSM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当中已取得普遍应用。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引言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内陆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重庆市的经济结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经济结构现状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服务业方面,金融、旅游、物流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建筑业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尽管重庆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1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

虽然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需要,重庆市需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

2.2 人力资源短缺重庆市在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短缺问题。

虽然重庆市在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人才储备仍然不足,制约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潜力。

2.3 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不够平衡。

重庆市主城区与渝东、渝西、渝南等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城市整体发展不够协调。

2.4 环境问题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工业污染、车辆尾气排放等问题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重庆市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3. 思考和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重庆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重庆市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重庆市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重庆发展。

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3.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市需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整个城市的均衡发展。

重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重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重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等经济指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对重庆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思路。

关键词:重庆;产业结构;现状;优化思路一、概述重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全市幅员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35.32万,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处,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重庆不仅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而且也是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空交通枢纽地。

直辖十二年以来,重庆经济水平得到迅猛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350.10亿元增长到十年后2008年的5096.66亿元,翻了3.7倍之多;2008年人均GDP达到了18025元,是1997年的3.8倍;1997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18.05亿元,经过十二年的努力,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已达1290.18亿元,是1997年的10.9倍,保持了年均24.28%的高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8年,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5.87%、14.66%和13.61%,产业构成由1997年的22.6:39.7:37.7转变为2008年的11.3:47.7:41.0。

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庆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与另三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而良好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找出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不足,并使之合理化、高度化,是重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二、重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重庆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由1997年的57.6:18.3:24.1调整为2008年的45.4:20.6:34.0,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持续稳定增加。

重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措施分析

重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措施分析

重庆产业构造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措施分析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走新型化工业道路,调整产业构造,一系列措施正在紧锣密鼓进展着。

本文前言主要介绍了重庆的一些根本情况,让读者对重庆有大体的印象。

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提出重庆产业构造存在的三个问题:三大产业构造不合理、主导产业构造单一且科研开发才能薄弱、高新技术产值稳步进步,但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针对这三个问题正文第二部分给出了对应的三个措施,以期望重庆经济在将来开展得更好。

关键词:产业构造;问题;措施前言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长江上游地区。

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固有“山城〞之称,占地8.24万平方千米,是其他三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总面积的2.4倍左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

自从1997年正式挂牌成为直辖市之后,重庆无论在经济、交通、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开展。

虽然近几年重庆经济开展迅速,但是粗放型的增长经济方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量的能源消耗还是遗留下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产业构造方面,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重庆产业构造存在的问题1.3高新技术产值稳步进步,但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

近几年来,重庆高科技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迅速,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遗留的历史原因,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例如汽车摩托车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医学、天然气石油化工业。

二、重庆产业构造相应的调整措施重庆第三产业主要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如下表可以看出,批发业和金融业相对占的比例大。

我们应该深度挖掘第三产业开展潜力,对于新老不同行业制定不一样开展思路。

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金融企业来渝开展,推动重庆经济新一轮腾飞。

2.2加大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进步科研才能。

企业选择加大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合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才能,鼓励原创研究,调动创新积极性。

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消费力,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新产业和新技术,进步产业竞争力。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孙思睿摘㊀要:本文对1997~2017年重庆的产业结构㊁就业结构演变状况进行描述ꎬ并通过结构偏离度㊁比较劳动生产率㊁就业弹性系数对两者的协调性进行分析ꎬ结论是产业结构发展格局呈 三二一 模式ꎬ就业结构呈 三一二 模式ꎬ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最好ꎬ第二产业次之ꎬ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程度最低ꎮ关键词:重庆市ꎻ产业结构ꎻ就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269.24+F241.4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034-02㊀㊀重庆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以来ꎬ经济发展迅速ꎬ是西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ꎮ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ꎬ继而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ꎮ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协调关系密切影响区域的资源配置和长久发展ꎮ王庆丰(2009)指出我国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ꎬ农村有大量劳动力亟待转移ꎬ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基本上保持着缓慢上升ꎻ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则与产业结构趋于均衡ꎮ肖昕茹(2013)选择上海㊁安徽㊁重庆作为东㊁中㊁西部的典型代表ꎬ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ꎬ结果表明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ꎮ朱美(2016)指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明显不协调㊁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弱于第二产业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等结论ꎮ尹慧慧(2019)通过研究发现ꎬ江苏省产业结构呈 三二一 格局ꎬ就业结构仍处于 二三一 结构ꎮ并且ꎬ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ꎮ华德亚(2018)比较分析了全国㊁长江经济带及其内部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发展趋同问题ꎬ结果发现各地区结构合理程度不断优化ꎬ结构协调速度持续加快ꎮ一㊁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状况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所揭示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ꎬ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ꎬ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ꎮ重庆的产业结构演进状况也符合这一趋势ꎮ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以来ꎬ经济发展迅速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ꎬ产业结构也有了较大变动ꎮ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ꎬ从1997年的20.35%下降至2017年的6.87%ꎬ达到历史最低点ꎮ1999~2007年ꎬ重庆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为主ꎬ到了2008年ꎬ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了第二产业ꎬ呈稳步上升的趋势ꎮ总体来看ꎬ第二产业变化比较平稳ꎬ始终维持在GDP的45%左右ꎬ第三产业占比由1997年的36.57%上升至2017年的49.05%ꎮ截至2017年ꎬ产业发展格局由 二三一 变为 三二一 ꎬ产业结构的发展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ꎬ顺着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ꎮ二㊁重庆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流动状况重庆就业总人数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ꎮ1997~2006年为就业总人数的下降期ꎬ2007~2017年就业总人数上升ꎮ1997~2011年ꎬ从业人员数量占比最多的是第一产业ꎬ其次是第三产业ꎬ占比数量最低的是第二产业ꎬ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ꎬ第二产业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缓慢上涨ꎬ可见劳动力渐渐从第一产业转至第二三产业ꎮ就业结构呈 一三二 顺序ꎮ到了2012年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占比已超过第一产业ꎬ仍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ꎬ截至2017年ꎬ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最多ꎬ占总就业人数的45.38%ꎮ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依然不断下降ꎬ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缓慢上升ꎬ接近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ꎬ但仍是三大产业中就业人数占比最低的ꎮ总体来看ꎬ就业结构呈 三一二 格局ꎮ三㊁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一)结构偏离度结构偏离度通常用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百分比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员数量的百分比的比值与1的差值进行计算ꎬ其数值愈趋近于零ꎬ则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越好ꎮ若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小于0ꎬ则说明该产业就业人员冗余ꎬ需要转移至其他产业ꎮ若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大于0ꎬ则说明该产业还能继续吸纳劳动力ꎮ1997~2017年ꎬ虽然重庆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占比不断下降ꎬ但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ꎬ2012~2017年ꎬ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位于三次产业中最高ꎮ说明第一产业始终存在就业人员冗余的情况ꎬ剩余劳动力应该转移至其他产业ꎮ1997~2011年ꎬ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ꎬ体现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最差ꎬ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ꎮ经过20年的经济发展ꎬ第二产业就业岗位增加ꎬ对于劳43产业经济Һ㊀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ꎬ结构偏离度由1.36降为0.64ꎮ1997~1999年ꎬ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上升ꎬ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ꎬ此期间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ꎬ鼓励第三产业就业ꎬ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上升ꎬ2000~2017年ꎬ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开始下降ꎬ说明劳动力开始转移至第三产业ꎬ逐渐填补剩余就业空间ꎮ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不断趋于协调的趋势中ꎮ(二)就业弹性就业弹性=某产业的就业变化率/该产业的产值变化率ꎮ如果就业弹性大于0ꎬ则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强度与弹性值成正比ꎬ弹性值越大ꎬ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越大ꎮ如果就业弹性小于0ꎬ则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强度与弹性值成正比ꎮ在1997~2006年ꎬ重庆市就业弹性数值处于正负波动中ꎬ至2007年起ꎬ重庆市第一产业年度就业弹性全为负值ꎬ表现在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ꎬ对就业产生了 挤出效应 ꎬ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十分有限ꎮ在1997~2003年ꎬ重庆市重工业企业㊁国企处于以 减员增效 为目标的改革中ꎬ在产业发展的同时ꎬ减少了大量冗余人员ꎬ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数值皆为负值ꎬ2004~2016年ꎬ随着重庆的工业迅速发展壮大ꎬ对就业的 挤出效应 变为 吸入效应 ꎬ但是ꎬ至2014年起ꎬ第二产业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ꎬ到了2017年ꎬ就业弹性系数已转变为负值ꎮ这与近几年来ꎬ围绕传统工业改造ꎬ运用大数据㊁智能化引领产业优化升级有关ꎬ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㊁技术密集型转移ꎬ机器替代了普通劳动力的工作ꎬ需要高端技术人才来填补就业空间ꎮ重庆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一直是正值ꎬ弹性系数大小处于稳定的波动中ꎬ产业发展对于就业有促进作用ꎮ2000~2011年ꎬ就业弹性系数稳定在0.15左右ꎬ到了2012年ꎬ就业弹性系数有明显的提高ꎬ可见第三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ꎬ对劳动力的接纳能力提高ꎬ是重庆新增就业的主要吸纳部门ꎮ四㊁结论与建议总体看来ꎬ重庆市产业结构达到 三二一 格局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ꎬ而就业结构为 三一二 格局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协调ꎬ就业结构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ꎬ具有滞后性ꎮ具体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降低ꎬ存在劳动力冗余ꎮ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降低ꎬ这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有关ꎬ剩余的就业空间主要需要创新性高端技术人才来填补ꎮ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ꎬ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部门ꎮ目前ꎬ第三产业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程度最高ꎬ第二产业次之ꎬ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程度最低ꎮ基于以上研究ꎬ为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ꎬ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建议:(一)统筹城乡ꎬ发展经济农业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非常突出ꎬ城乡差距较大ꎮ第一产业发展对于GDP的贡献在不断下降ꎬ虽然有地理资源优势ꎬ但是农业生产效率不高ꎬ所以重要的是促进第一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ꎬ发展经济农业ꎬ提高劳动力收入水平ꎮ首先ꎬ可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种植业㊁养殖业ꎬ具备条件的村可发展农产品加工㊁运输㊁销售等项目ꎬ促进全产业链增值ꎮ其次ꎬ依托乡村生态㊁文化等资源ꎬ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ꎮ合理利用荒山㊁荒坡㊁荒沟㊁荒滩和闲置宅基地㊁经营性建设用地㊁农房㊁厂房㊁矿山等资源资产ꎬ发展集体经济ꎬ吸纳劳动力ꎮ(二)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对劳动者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第二产业中存在着由于劳动者的技能㊁经验㊁知识结构与可供的职位空缺不相适应而导致的结构型失业ꎬ所以ꎬ首先应该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ꎬ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ꎮ其次ꎬ加强人力资本投入ꎬ开展职业技能培训ꎬ提升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ꎬ使得劳动者能够适应岗位需求ꎮ最后ꎬ鼓励劳动力区域间的流动ꎬ并加大对于这种流动支出的补贴ꎮ(三)扩大第三产业规模相比较于第一㊁二产业ꎬ第三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更大ꎬ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ꎮ随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㊁普通劳动力会趋于饱和ꎮ所以ꎬ应该在第三产业升级转型的同时ꎬ扩大产业规模ꎬ引进新兴产业ꎬ政府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ꎬ保持其产值增长以及对于劳动力的吸纳水平ꎮ参考文献:[1]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测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ꎬ2009ꎬ29(11).[2]肖昕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 对上海㊁安徽㊁重庆的比较分析[J].西部论坛ꎬ2013ꎬ23(3):83-90.[3]朱美ꎬ齐红明ꎬ杨英ꎬ等.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ꎬ2016ꎬ16(4):63-67. [4]尹慧慧.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ꎬ2019ꎬ313(1):24-25.作者简介:孙思睿ꎬ女ꎬ硕士ꎬ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ꎬ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ꎮ53。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重庆产业结构概况根据05年的重庆统计年鉴中的投入产出表可得02年重庆19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可看出在重庆市总产值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41.86%和14.00%。

符合重庆重工业城市的特点。

由于重庆地理位置及条件的影响,农业所在比重不大,仅有8.73%。

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较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分别为7.71%和3.87%。

而住宿与餐饮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在比重较小,分别为1.55%、0.17%。

金融业所占比重仅仅是接近百分之二,说明重庆的融资条件并不理想,对于吸引外来的投资是个不小的障碍。

代表高新技术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所占比重也只有百分之一点四,说明重庆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指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组合和相互联系,具体来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四大产业。

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重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产业.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

2007年末,全市农业人口2413.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4.61%。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378.29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99.28万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

农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9%。

200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加9.5%。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

Tankertanker Design
• (2)工业着重点适度转移,工业区位适度转移 • 重庆市第二产业中的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轻工业没 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重工业的相关原料和供给可能会短缺。 只有平衡的轻重工业才有助于经济的整体协调。所以说有 选择地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如轻纺工业等是很好 的选择。重庆市作为一个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相对雄厚, 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利用其特殊的战略地位,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或者国外的产 业转移,加快本地区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 好地内部优化是重庆市第二产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Tankertanker Design
• (4)重视教育事业 • 只有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了,人力资本的总量和质量才能上 去,劳动生产率才能得到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 整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人力资源,特别是目前重庆面 临的一大问题第三产业的深化发展是迫切要求教育的发展 的。教育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催化剂,是三次产 业内在发展或者相互协调问题的背后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 重庆市的劳动力流动方向是符合库兹尼茨法则的,即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上 升。 • 随着第一产业的产值的下降,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也在 下降,但是其人口数比第二产业多一倍多,比第三产业多 三分之一的总体情况还是让人担忧的。这也就说明了重庆 市的农业生产率水平很低,科技、绿色、旅游方面的农业 并不发达,总体来说是一种较为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 (1)发展集约型农业和旅游农业 • 重庆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围绕提高 农业整体素质,走出一条发展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和走农业产业化的 道路。首先,所谓的集约型农业强调的是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 构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农村工业,不仅直接为农业生产提 供农业机械的制造和维修,而且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化肥、农药、 兽药、农膜等家用现代化生产资料。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科研和教 育不应该与农业实践脱节,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比如说西南大学在 培养学生时就应该注重实践,即使普及他们的相关成果。这样最终才 能达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人才在重庆第一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农业的规模经济也是来源于有技术含量较低的粗放式增长型农业向技 术含量较高的集约式增长型农业。 • 旅游农业就是第一、三产业要结合,利用中药材、优质水果、绿 色食品、观光食品等重庆的资源,突出山城火锅、山水等特色,把发 展旅游业的规划与农业相结合。政府出台相应规范农家乐的政策,积 极动员网络人才帮助旅游农业进行营销和造势,这些策略都可以很好 地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帮助农业生产的产业链进行延伸,也加大了第 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

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相关性分析.docx

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相关性分析.docx

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变动相关性分析[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941重庆市投资规模增长、投资结构演进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总体评析1.1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战略目标1.1.1重庆市经济发展概况重庆市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尤其是重庆直辖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作为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加大了工业经济结构和国有企业转制、改组、重组的力度,一度陷入困境的重庆工业再度获得新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重庆市现已搭建起多个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平台,“枢纽重庆”“数字重庆”已初具规模。

已建成的达万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渝怀铁路,联川入湘,打开了西南出海通道;“半小时主城”和“8小时重庆”交通畅通工程,以及渝长、渝黔、渝合等高速公路相继竣工,舒畅了城市动脉;三峡库区码头的扩建、机场的修建,疏通了“黄金水道”,架起了“空中走廊”;邮政枢纽工程投入使用,全球最大的地方电话网建成开通,形成了便捷快速的信息通道。

1.1.2重庆市投资增长、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意义和分析思路投资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行为,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没有投资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有经济规模的扩大。

从区域经济研究的角度而言,国民经济实际上是由诸多区域经济组成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由诸多区域的生产和再生产共同完成的。

因此,对区域投资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意义不仅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本身,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区域投资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活动,是实现区域社会再生产扩大的过程。

投资后形成的生产能力在区域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将长期发挥作用,对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影响。

(1)区域投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区域经济的任何增长,都要以投资作为第一推动力量。

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需要投入的资金相应增多。

可以说,没有投资就没有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分析研究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分析研究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摘要:文章以费希尔地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为前提,运用产出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得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文章地核心观点是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地整体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关键词:重庆市;产业结构;二元经济;优化思路一、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实证分析(一)产值结构分析从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地趋势来看,产业结构布局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变化.如表所示.首先,第一产业地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基本上没有现代服务业,以传统地第一产业为主体,比重高达.到世纪年代末,第一产业地主导地位明显被第二产业取代.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个百分点,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形成了“二、一、三”地产业结构,且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地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突飞猛进,比重逐渐超过第一产业,截止年,三次产业结构地比重为.重庆市直辖之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年有所回升,年又一次回落创历史最低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地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年第二产业比重过半达,且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仍居后于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基本上形成了“二三一”地局面.(二)三次产业地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评价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地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地国民收入地相对比重该产业地劳动力地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愈高,意味着该产业地劳动生产率愈高,经济效益愈好.重庆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如表所示.第一产业较低,年达到之后持续下降,直至年基本稳定在左右,这表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地增长潜力释放殆尽,未来地发展方向应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二产业比较高,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力军地作用,这与重庆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地发展战略相符.第三产业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并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三次产业地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第一、三产业地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可见重庆市产业结构地效益比较低.国民经济中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地比较劳动生产率地差别越大,经济地二元性越强.从表可以看到,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大,在上下徘徊,说明重庆市地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这与重庆是国内二元经济非常典型地区域地事实相符.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地难题(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总体来看,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符合产业发展地一般规律.但具体看,三次产业地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还有很大地调整优化空间.在四大直辖市中,重庆市“二三一”地产业结构远远落后于其他三个地区地“三二一”结构.长期以来,重庆市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出下降幅度远大于就业下降幅度,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地局面;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差,地产出仅容纳了地就业人数;第三产业相对较协调,就业比重为,但是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二)第一产业经济效益低重庆市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优势得不到发挥,特色产业产量效益不高.笔者认为造成农业低效益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农村工业化起步进展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许多农产品仍以小规模种植和养殖,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且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地格局;二是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所需地农业科技和物质条件没有得到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等应用效率低,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保鲜、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不协调.(三)“三大经济圈”内部第二产业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差别显著“三大经济圈”:都市发达产业圈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暗区、渝北区、巴南区个行政区;渝西经济走廊包括万盛区、双桥区、茶江县、撞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个区县(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个区县(自治县).重庆市第二产业发展极不均衡是区域经济差距大地主要原因.重庆市个区、县中,工业产值居前位地都市发达经济圈占个,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分别只有个.个国家级贫困县,且都集中在重庆地渝东北和渝东南.几乎所有地支柱产业和重点生产科研基地都布局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从产业生产总值来说,“一小时经济圈”第二产业地生产总值占到总产值地,“一小时经济圈(重庆市以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南岸区、巴南区九个区为中心地主城区为核心,一小时交通范围内所覆盖地个区县,即涪陵区、万盛区、双桥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长寿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第二产业产值分别是东北翼、东南翼地倍和倍.(四)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是第三产业地产值比重偏小,产业结构内部发展层次较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地比重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严重不足,如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邮电业、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仍是重庆第三产业地主体,中介机构、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二是主城与区县发展不平衡,区县严重滞后于主城.重庆一直强调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主城集聚了服务行业地各大部门,呈现一片大都市地繁荣景象.相比之下,周边区县地现代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与主城相差甚远.三是第三产业本应该是吸纳就业地主要渠道,但是从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仍然不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地主要场所,存在较大地发展空间.(五)经济结构地二元性显著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存在着显著地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呈现强化地趋势.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地原因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一是农业自身发展缓慢,重庆目前地农业仍是一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所占比重小.二是重庆市现有工业产业关联度低、对农业辐射力不强,从第二产业内部看,重庆地工业主要是传统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同时,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传统食品、煤炭等工业,曾经发挥地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所起到地支撑作用目前正在减弱,从而使主导产业、规模效益对经济地贡献作用不明显,对农业和农民地带动作用没有很好发挥.三、产业结构优化思路研究(一)用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一是对于农业大县,要积极发展“一乡一产品、一县一产业”,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二是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结构,促进农业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生产,配套采用现代设施和先进技术,促进加工、储运、营销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地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破解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短地难题,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地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地名牌产品.四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地投入,健全技术保障体系,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五是金融机构要给予相关地金融支持.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地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地资金需求.(二)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按功能,分板块、分层次,因地制宜布局支撑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一是“都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地中心,经济较发达,承载着整个城市地主体功能,面临着产业地更新和产业地高级化趋势,适宜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地域辽阔,但经济总量小、缺乏有带动作用地区域性中心和龙头企业,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渝西作为川渝黔经济带接合部,要充分发挥区位及地势平坦地优势,一方面要承接“都市经济圈”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地企业和产业,并引进相关地配套企业和产业,培育相对集中地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依托现有地产业基础和优势,以大足为代表地五金加工,荣昌、永川、潼南丰富地农副产品资源,继续做强做大,建设现代生产加工基地.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仅万州、涪陵和长寿等少数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基本上形成了长寿化工园区、涪陵化工基地、万州化工基地三大化工板块为主,特色工业园区为辅地相对集中地产业集群.依托良好地化工业基础优势,以现有地化工产业园为载体,继续做强做大化工产业,把该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级甚至世界级地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渝东南、渝东北两翼边远地区县,依托当地地资源优势,建议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加工转化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让其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地主要场所.首先,提高服务业地整体水平有两个层次:一是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各部门地服务效率,引导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提高服务地覆盖范围.二是逐渐消除服务业地地域差距,使整个大重庆地服务业水平得到提高.其次,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重庆应加大力度支持其发展.一是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二是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社区服务、生态旅游、邮电通信等新兴服务业,带动广泛地相关服务业发展.三是针对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县,加大力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度假休闲、旅游商品业等地发展,一方面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带动当地增长,活跃当地经济.(四)加快二元经济结构地转换由以上分析可看出,重庆市走出二元经济结构和优化其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地过程,即现代部门地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地不断缩小,直到传统部门也现代化,也为现代市场经济地方式所统治地过程.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地实质是传统农业部门地剩余劳动力和相关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一方面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加快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地要求,也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走出二元经济结构地目标选择.参考文献:、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出版社.、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出版社.、周晓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地分析[].西北大学.、郭文杰,余瑞祥.湖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测度[].统计与决策().、陈冬红,赫凤起.宁夏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研究[].宁夏社会科学().、谢晶,赵有声,孟国丽,何金.重庆市产业结构布局地现状及其对策[].科技创业月刊().、程正伟.城乡统筹下地重庆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重庆大学.、陈天培.对重庆走出二元经济结构地思考[].商业现代化.().、姜鑫,余兴厚,罗佳.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对策[].西部论坛().、叶茂.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换策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沈港.二元经济结构地实证分析及转换思路[].生产力研究().。

重庆市产业结构虚高度化问题及对策

重庆市产业结构虚高度化问题及对策

重庆市产业结构虚高度化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论证了重庆市出现的产业结构虚高度化问题,并对产生虚高度化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变重庆市产业结构虚高度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虚高度化策略长期以来,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产业结构迅速高度化。

事实上,这种产业结构高度是一种“虚高度”,即名义高度化较快,实际高度化不足,它主要是通过高积累、高投入而实现的,这种“虚高度”并不能真正成为城市化的持久动力。

重庆自直辖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直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8年的1429.26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250.56亿元,年均增幅达9.23%以上。

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渐改善,不断优化,但存在虚高度化的问题。

重庆市产业结构虚高度化表征1998年到2003年期间,全国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同期重庆市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3.5个百分点,重庆市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幅度超过了同期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幅度(上海上升0.6个百分点)。

重庆市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全国及上海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高0.4个百分点和1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比全国及上海低8.8个百分点和6.7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特别是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的比重变化超过了全国以及上海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根据三次产业演变规律,重庆市整个产业结构偏离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过快,较早地出现了工业化高级阶段的特征,出现虚高级化问题。

在近几年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仍保持逐步下降态势,并且比重已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呈小幅度上升态势,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2002年比重与第二产业持平,但同期重庆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9.1个百分点,重庆市总体上看仍落后于全国工业化进程(全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

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

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三次产业分类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

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论文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论文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论文一、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一)重庆市城市化发展状况建立直辖市以来,重庆的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引导下,重庆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全面展开,城市化水平相对应提升。

根据城市化的三阶段理论,城市化水平在30%—70%左右是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2012年重庆市非农人口比重达到39.4%,说明当前重庆正属于这个加速发展时期。

但是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也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状态,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刻不容缓。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近二十年,重庆市第一产业比重在产值持续增长中稳步下降,比重由1990年的30.6%变为2012年的8.2%,第三产业比重在产值持续增长中稳步上升,且超过第一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28%变为2012年的39.4%,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仍居首位,说明工业当前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产业,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第二产业保持比重基本稳定反映了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体看,产业结构的变动基本适合经济发展水平,除了市场经济规律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增强外,重庆市对外经济开放度提升,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对产业结构优化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2012年重庆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达248亿美元,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了直接促动作用。

2012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36.3%、25.9%和37.8%,与8.2%、52.4%和39.4%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相比,重庆市第一产业高就业比重与低产业产值比重相比,产值比重存有严重偏差,这说明生产效率低下;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对较低,这与第二产业的高产值比重也不协调,说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优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产值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仍是关键。

总体上看,重庆市产业结构虽然持续在向高级化演进,但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仍是当务之急。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一、第三产业核心优势
1、重庆市服务业拥有优势
重庆市服务业拥有优势,营业额占GDP比重最大,其占比高达42.9%。

此外,其服务业发展更加专业化和细分化,集聚主导了各领域发展,比如,重庆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在新文创、游戏、会展等新兴产业方面也
有重要作用;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各项技术服务业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重庆市物流业发展迅速,是重庆市交通运输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重庆市科技创新发展突出
重庆市经济发展平稳健康,其科技创新发展突出。

重庆市各项创新活
动积极展开,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根据重庆
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规模达到8.78亿元,
其中新产品开发费投入5.91亿元,专利申请量全国第六,其中发明专利
排名第五
三、未来发展趋势。

重庆市第一产业结构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重庆市第一产业结构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重庆市第一产业结构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作者:岑庆陈江生章华丽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18期摘要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对1997—2014年重庆市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重庆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素质较差,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农林牧渔业大都缺乏竞争力优势,且产业结构不均衡,第一产业经济主要靠全国经济带动发展。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寻求重庆市农林牧渔业新的发展方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重庆市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18-0208-05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reference system,we use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primary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from 1997 to 2014.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imary industry suffers from a poorqual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its development level lagged behind the national level.The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dustries are mostly less competitive with an unbal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primary industrial economy is mostly driven by the national economy.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tated above,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eek 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dustries.Key words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Industrial structure;Primary industry;Planting,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Chongqing重庆市地处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摘要关键词:第三产业发张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对策一、产业分类1.1三大产业分类法1.2 第三产业1.2.1 第三产业的概念1.2.2第三产业发展理论1.2.3第三产业地位和作用二、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2.1重庆第三产业产值现状2.2重庆第三产业产值和比重的变化2.3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2.4重庆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2.5与京津沪的比较分析三、重庆市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3.1 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1.1 重庆市产业结构有序度低,第三产业贡献率不足3.1.2 重庆市第三产业相对竞争力不强3.1.3 重庆市第三产业地域分布不合理3.1.4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3.2 影响重庆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3.2.1 历史和观念因素3.2.2 重庆市第三产业市场化低,经营方式陈旧3.2.3 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落后3.2.4 区域不平衡的因素3.2.5 城镇化因素四、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对策4.1 发展第三产业要树立正确发展观念4.2 发展第三产业要推动其市场化4.3 发展第三产业要优化其结构4.4 要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4.5 发展第三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并缩小区域差距4.6 发展第三产业要加快城市化建设4.7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五、参考文献[1] 郑科;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2] 张伟;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3] 梁嫚;重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4]任华百;城市二元结构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危害及治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5]邓伟;京沪粤第三产业比较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6]杜延宇;上海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演变规律[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7]吴彦皓;上海第三产业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8]任振东;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7年[9]任帅岭;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10]佘晓亮;西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11]袁孝科;重庆市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化特点及趋势分析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化特点及趋势分析

陈 靖 余素芳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摘要:随着改革力度和政策导向的变化,重庆市产业结构在1978年、1997年、2010年发生了重大转变,第三产业将成为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工业结构也在向高新产业转型。

重庆市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但是在服务业发展中缺乏主导产业,金融业产值比重在GDP中比重偏低。

关键词: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电子信息产业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9-000490-01一、前言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其经济发展状况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

传统上,重庆市是以汽摩、能源、化工等主要产业的重工业城市。

但是随着新经济的崛起,特别是2010年两江新区设立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庆市的产业结构是如何演进的,其具有什么特点,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化概况1.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概况以1978年改革开放、1997年重庆市设立直辖市以及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设立以后作为观察窗口,对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从上述数据可以观察到,自1978年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各个产业演进的路径各有差异,基本上呈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产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的产业,第一产业是唯一发生这种变化的产业,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第二种情况则是产业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产业都基本上呈现这种发展规律,这说明重庆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十年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种情况是有升有将的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历了三次升降。

第一次是在1978-1997年间,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在民生领域的改善有关;第二次是在1997-2010年期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说明重庆直辖以后,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其中,工业贡献了近9个百分点,建筑贡献了近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中,除其他服务业以外的各个行业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金融业下下降程度最大,达到1.4个百分点;第三次变化是在2010年以后,第二产业在2011年达到顶峰以后,产业比重下降非常快,到2014年已经下降到50%以下,其中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但是建筑业产值比重依然在稳步上升,而第三产业则快速增长,目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重庆产业发展分析与结构调整策略

重庆产业发展分析与结构调整策略
空 交 通 枢 纽 地 和 西 南 工 商 业重 镇 。 在直辖的 1 7年里重庆市的经济水平发生 了巨大的进步,1 9 9 7年直辖
海的1 9 1 9 5 . 6 9 。
之初地区生产总值只有 1 3 5 o . 1 0 亿元,到了2 0 1 2 年变为的 1 1 4 5 9 . 0 0 亿元,翻 了8 . 5倍之多;2 01 2年人均 G D P达到 了3 . 8 9万元 ,比是 1 9 9 7年多出了 7 . 2 倍; 全市财政收入方面,1 9 9 7 年为 1 1 8 . 0 5 亿元 , 经过 1 5 年到 2 01 2 年 已达 1 7 0 3 . 5 亿元 ,超过 1 9 9 7 年1 3 . 4倍 ,保持了高速的年均增长。
个 部 分 对 重 庆 的 产 业 结构 进 行 分 析 ,第 一部 分是 产业 发 展 分 析 ,主要 是 论 述 重 庆产 业 结构 的 演 变 、三 次 产 业 劳 动 力 就 业 结题 ,即 城 乡二 元 结构 突 出 、 区域 内部 发 展 不 平衡 、 第 三产 业 质 量 不 高 ;第 三部 分是 提 出 产业 结 构 调 整 策 略 。 关 键 词 :产 业 结 构 ;三 次产 业 ;调 整
重 庆产 业发 展 分 析 与结 构 调 整 策 略
曹诗雨 唐 亚
摘 要 :产业结构是影响地 区经济增长及其发展 的重要 因素。重庆作为西部唯一 的直辖 市,其本身具有独特 的产业 结构模式 ,一方面, 重庆经济水平在 直辖后迅猛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以及人均生产总值高度增长;另一 方面,存在 着想 当严重的产 业发展 不平衡。本文通过 三


产 业 发 展 分 析
早在 2 0 0 3年,第 十届全 国人 民代表 大会 第一 次会议 开幕会上 ,朱 镕基总理代表 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中就提出以经济结构调 整为 主线 ,而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主要 内容必定成为结构调整 的重 中之 重 。同时 ,重庆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决定其 能否 振兴 的关键 。 1 、产 业结构的演 变。重庆是拥有 相对发达 的工业和大量 落后 的山 区农村 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地 区。由于这一点 的驱使 ,重庆 近年 来 积极落实 “ 强化第一产业 、优化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第 三产业 ”的主 旋律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按可比价计算 ,改革开放以来 ,重庆 G D P 年 均增 长第一产业 为 5 . 4 %,第 二产业 为 1 1 . 1 % ,第三 产业为 1 3 . 3 %, 与全国同期相 比,除第二产业低 0 . 8个百分点外 ,第一产业 和第 三产业 分别比全 国水平高 出0 . 4和 2 . 7个百分点。同时在各产业经 济增 长速度 不同的影响下 ,三次产 业对 国内生产 总值增 的贡献 率 发生 了明显 的变 化。一 、二 、三 产 业 贡 献 率 从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的 4 4 . 3 % 、3 9 . 9 % 和 1 5 . 8 % ;到 8 O年 代变 为 3 1 . 4 % 、3 7 . 8 %和 3 0 . 8 % ;再 到 9 0年 代 为 1 9 . 5 % 、4 2 . 3 %和 3 8 . 2 %; 到 了 2 0 0 0 年 以来,已转 变 为 4 . 9 %、 6 7 . 7 3 % 、3 7 . 5 5 %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 ,重庆逐步从原来 的第 一产业 为主 ,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转变 。 2、劳动力就 业结构 演变。根据配第一克拉 克定理 ,劳 动力会 随着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的提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提 高到一定水 平时 ,则会进 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而重庆的人 口就业趋势 也恰 恰印证 了这一定理 ,改革开放 以来 ,重庆就业人 口一产 总体呈下 降趋势 ;二产 就则出现了起伏不定 的趋势 ;三产不断攀升。纵观重庆三次 产业 就业结 构的发展 ,虽然由于历史和政策的缘故 ,与定理不完全相 符 , 但 是基本 上还是相符合的。 二 、产 业 结 构 出现 的 问题 随 着 不 断 的 改革 ,重 庆 的产 业 结 构 虽 然 已慢 慢 向 高度 化 发 展 ,但 不 合理的情况仍 然存爱 。突出表现在三产产业发 展层次低 ;二产产业结构 调整升级缓慢 ;一产产业化水平低 ;三次产业 的协调性有待提高。 1 、城 乡二元结构 突 出。重庆 三次产 业就业 人 员结构 由 1 9 8 5年的 7 2 . 8 :1 5 . 6:l 1 . 6调整为 2 0 1 1年的 3 8 . 1 :2 4 . 7 :3 7 . 2 ,这 与配第 一克 拉克定理基本相符,说 明重庆产业结 构逐渐变得 合理 ,是使城 乡差距 、 统筹城乡发展变小的基 础。然而 ,就 业人 员结构 转移 速度相 对较 为缓 慢 ,第一产业 就业人 口在 1 9 8 5 — 2 0 1 1 年下降 3 4 . 7个百分点 ,而第二 、 三产业仅增长 9 . 1和 2 5 . 6个百分点 。另一方 面从纵 向比较 ,2 0 1 1年重 庆地区生产总值 为 1 0 0 1 1 . 3 7,这一值远远 落后于 北京 的 1 6 2 5 1 . 9 3和上

两江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分析

两江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分析

第七章两江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分析4.1 产业结构分析4.1.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涵盖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拥有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研究两江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区域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两江新区内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

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

(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

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我国主要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产业革命往往是由于制造业的革命引发的一场导致三大产业全面变革。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4 期 4 2 0 年 8月 02
西


2 No. 4 4
Au . g 2O02
J una fS uhwe tAgl ur rlUn v miy o r lo o t s r lu a ie t c
偏 离 分量 ( eIdsi i et和 竞 争 力偏 差 分 量 h n r t uta MxE c) l f ( e hr et, h S t aeE c) 以此 说 明 区域 经 济发 展 或 衰退 的原 f
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 的优劣 和 自身竞 争力 的强弱 , 找 出区域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 门, 进而确定 区域未
文章编号 :00—24 (02 0 0 8 — 10 62 20 )4— 3 1 0 4
重 庆 市 产 业 结 构 的 S M 分 析 S
张春 勋 黄 昌建2 ,
(. 1重庆商学 院 经济贸 易系 , 庆 重 4 06 ; . 0 07 2 西南农业 大学 学生处 , 庆 重 40 1 ) 0 7 6
摘要 : 以西部 地 区为参 照 系, 通过对重庆 市 3次产 业结构及 1 6大产 业部 门结构进 行经 济增 长 的 S M分析 , 出 了重庆 S 得 市各 个产业部 门 内部结构效 益的优劣及 竞争 力的 大小 , 旨在 为评 价重 庆 市 自直 辖 以来产 业结 构对 经 济增 长 的贡献 ,
来 经 济发 展 的合理 方 向和产 业 结构 调整 的原则 。
区域 i j 产业 部 门在 [ ,] 间段 内的变化 第 个 0 t时
1 S M 的 基 本 思 路 S
SM把 区域 经 济 的变化 看 作是 一 个 动态 的过 程 , S 以其 所在 的大 区域 或 整个 国家 的经 济 发展 为参 照 系 ,
6( 可以用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 末期 ( 0 , 截止年 t经 )
济总规模为 。 同时依 照一 定 的规 则 , 区域经 济 将 划分 成 n个 产 业 部 门 , 别 以 6,, 。j 1 2 3 分 0 6,( = 。 , …… n表 示 区域 i j 产 业 部 门的初 始 规模 与末 期 ) 第 个
以及 主 导 产 业 的 重 新 筛选 提 供 依 据 。


词 : 业结构 ; 产 经济增长 ;S SM分析 文献 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 号 : 9 . F2 9 2 7
A SM A Y I FT D S RA T U T R FC N Q N N S A L SSO HEI U T ILS R C U E O HO G IG N N
Abt c: r r og ea vl tnt tecnr u o f edutet fn uta s tr cnmcg who h ̄ #gi er et s atI o e i leau i otb tno aj m n ids i t uet eoo i r t f o r n d t v l a o oh i i r s o r mc l o o C t e n n h c yas n r i sf o nt nf t 一8r 血唱 f s edn dsi 。 lSM I er adp vd ue l ̄ n ao o h r ce o e ui l r ee e o i aigi ute a S a rtl n rs l w s aei irsac 3rajs n a d t s eer o dut t m n h h f e mes 0 dsi t c r dt cnmigo t 6m jr ds i , ti e u ip i . sar u 。t fc nyo tei e rc r fn uta s ut a eeoo c rwhi 1 a uta s t 8 t nc at A sh h e i c fh nr t t i r r u n h l e n oi r oo h m n l n i y l e ei e n su u e
规模 , 以 0 表 示 所 在 大 区 或 全 国相 应 时 期 的 并 , 初期 与 末 期 的经 济 总 规模 , 以 .和 毋. 示 所 在 大 0 。 表 区或全 国相应 时期 的 初 期 与 末 期 第 j 产 业 部 门 的 个
规模。
将 区域 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个 时期 的变化分解为 3 个 分 量 。 份 额 分 量 (h aoa Got E et、 构 即 teN tnl rwh fc)结 i
0 h s e tr s c mp rd a d terr lt e c mp t v n s a si td. ft ee Sco swa o a e n i ea v o e t e e s w s e t e h i i i ma Ke r s i d s i t cu e c n mi rwt ;S M I y wo d : u t a s u tr ;e o o c g o h S a n rl r
Z t NG C u I A ' n一 ̄lI HU NG C a g j n l fn 。 A h n —
( .cnm 1E oo y&Taeeatet h ̄ rgC m ec lI t t。C ogig406 。C i ; .otws A r uua U i rt。 h ̄ r r pr n。C o i o m ra st e hnqn 00 7 h a 2 Suh et gi l rl n esy C o mg d m n i ni u n ct v i 4 0 1 。hn ) 0 76 C i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