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及政策

产业结构及政策

金融政策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多元 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支持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人才政策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 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智力
支持。
06 区域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
区域产业布局现状及问题
产业布局不均衡
部分地区过于依赖某一产业,导致产业布局不均衡,风险较高。
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
部分地区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 费。
政,支持 协同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
建立推进机制
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负责协同发展 的规划、协调、监督和评估工作。
加强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协同发展和产业 布局优化项目。
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协同发展和 产业布局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02 产业政策体系
产业政策目标与原则
目标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 业素质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
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创 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相协调,开放 合作与自主可控相平衡。
产业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工具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环保 等多种政策工具,以及产业规划、产 业布局、产业技术、产业组织等综合 性政策措施。
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前工业化时期
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 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
工业化初期
轻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重 工业开始起步,产业结构
逐渐向工业化转型。
工业化中期
重工业得到加速发展, 成为主导产业,同时服 务业也开始迅速发展。
工业化后期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成为主导产业,传统工
业逐渐衰退。
当前产业结构特点
THANKS FOR WATCHING

第2章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

第2章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

(二)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根据前、后向联系的程度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联系 方式进行分类,产业的联系方式主要有:
1、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间的联系方式。 后向联系程度高或中间投入率高的为基础产业,反之为非基础 产业。 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间联系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基础产业应超 前发展。
2、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的联系方式。
主导产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区别
从发展程度进行划分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 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 定而广泛的资源和产品市 场的产业,支柱产业构成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 的主体,提供大部分的国 民收入,因而是整个国民 经济的支柱。注重于短期 或中期目标,在于培育国 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 主导产业代表产业结构演变的 方向和趋势,是支柱产业发展 的前期形态。主导产业主要侧 重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长 期目标,两者在时间上一般呈 现为:前一时期的主导产业成 为后一时期的支柱产业,而在 新的时期又会有另外一些产业 替代原来的主导产业。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3、协调的机制: (1)合理的价格体系 (2)科学的计划机制 (3)有效地反馈机制 协调的条件: (1)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 (2)有效地政府 (3)企业的自主地位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

1、含义:是指在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挥 主导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 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实现产业结构由 低级到高级的产业演进过程。
(二)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根据各产业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程度的差异对产业部 门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进行划 分:
1、中间需求型产业:前向与后向联系程度均较高的产业 2、中间需求型基础产业:后向联系水平低、前向联系水平高的 产业 3、最终需求型产业:后向联系程度高、前向联系程度低的产业 4、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前向联系程度和后向联系程度均较低

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十一五期间各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以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例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即农业就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就业人口转移的过程,转移的速度越快,城镇化进程越快,转移的比例越高,城镇化的水平越高;其次,城镇化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三产业比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高,则城镇化水平越高;再者,城镇化是城镇地域扩大、居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中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同时,产业结构的改变又对人口的集中与分散产生反作用。

因此,产业结构变动是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情况为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其地区差异。

一、城镇化水平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关系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如图1所示,2010年图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征,表现为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十分高,而城镇水平最低的内蒙古、甘肃等地其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处于落后地位,反映了城镇化首先表现为非农就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特点。

将2010年我国各省每个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大小关系将产业从业结构划分为六个类型(见下表的注释①),并将各省按照城镇化水平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1.城市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地区——上海、北京和天津——其居民的就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绝对优势;2.城镇化水平未达到70%但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地区——广东、辽宁、浙江、江苏和福建——其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差不大,大部分以第二产业略占优势;3.我国其它大部分省区从业结构都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最,城镇化水平越低,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高;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产就业与其它产业就业比重差距缩小,体现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1、主导产业的作用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不同的,有些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有些发展较慢,有些产业甚至出现萎缩状态。

其中有些产业则在经济发展中对其他产业引导、带动作用巨大,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由这些产业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造成的,这样的产业称为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不同,支柱产业强调的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主导产业的本质在是产业结构系统中引导和带动作用,它们决定了该产业结构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2、主导产业的形成条件(1)足够的资本积累(2)充足的市场需求(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3、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1)市场自发调节(2)政府积极干预通常说来,主导产业的实现应主要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而形成,政府的作用只是在于培养良好的市场环境。

4、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1)筱原两基准:即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基准(2)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3)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4)xx效应强支柱产业1、支柱产业支持政策的意义与功能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的主体,它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

由于支柱产业的这种独特地位,使各国之间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反映在支柱产业构成的高级化程度不同。

因此,从结构角度看,一国的经济发展就是支柱产业的不断更迭过程。

实行支柱产业支持政策具有如下功能:第一,可以促进支柱产业的企业直接利用先进国家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非均衡转换。

第二,加快由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换。

第三,增加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延长产业本身的生命周期。

2、支柱产业支持政策的依据选取支柱产业的基准分析,是制定支柱产业支持政策的核心依据,其选择基准有以下四点:首先,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其次,支柱产业的市场需求份额较大,产业内的企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区别讲解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区别讲解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区别:支柱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 构成国民收入主要来源, 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

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产出的比重所知; 也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所致; 还有可能是由于该产业的就业系数高, 因而该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大; 此外, 也可能它是主要的外汇创收产业。

因此, 作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段标志的支柱产业,必定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或骨骼产业。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 采用了先进技术, 增长率高, 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 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 从质的方面看, 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 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支柱产业可能是主导产业, 也可能不是。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都是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而重点支持的产业。

它们之间从动态上看, 存在着发展中的替代现象, 即从主导产业的发展看, 一方面要强化现有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则是要从现有主导产业中筛选出未来的支柱产业, 因而可以说,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潜在的支柱产业。

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如果忽视两类产业作用的差别,容易造成制定发展战略上的失误。

两者的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1.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 比重大的, 则可称为支柱产业, 它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能够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的产业。

主导产业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间推移, 原先的主导产业就会被新兴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但由于其在过去的大发展, 很可能成为新时期的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1)

产业结构(1)
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 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 (1)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 (2)个人消费结构 • (3)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 (4)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1)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 一般地说,人口愈多,消费需求的绝对量就愈 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人口的增加将会 降低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阻碍该国产业 结构的高度化;
技术集约化过程
• 工业的发展过程在其重心由轻工业向重 工业转移,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装配工 业转移的同时,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而言, 还经历了由劳动力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 进而向技术集约型工业转移的过程,这 就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集约化过程
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
• 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钱纳里一泰勒分类法 --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 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 业和后期产业
•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 中对要素的需求种类和需求依赖度的不同,将国民经 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 技术集约型产业
农轻重分类法
• “农” :大农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 “轻”:轻工业,轻工业的产出主要是消费资料
•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 的阶段相对应,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工业化过程
前工业 化时期 工业化 初期
工业化 中期
工业化 后期 后工业 化阶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占主导地 有一定发展 位

主导产业演替与产业结构优化

主导产业演替与产业结构优化
三、 产业结构 的优化

产业占优势向第二、 第三产业占优势方向演
为基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优化: 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 F2 A 原标题: 主导产业演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 关系研究
收录 日 :02 5月 2日 期 21年

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产 业结构高度化则必须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

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产业与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 相互影 产业是以一个群体出现的, 主导产业对国民经 利用、 产出是否能满足社会的有效需求, 等等。 响的复杂关系。 优化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 济的带动作用是主导产业群体作用的结果。
就是找出并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
主 导产业和主 导产业群 的 出现 是经济 发 理性进行测定, 测定的方法有: 影子价格分析
钢铁工业、 铁路修建业、 铁路运输业成 性都相等, 就说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是适应 征: 第一, 引入创新成果, 使用新的技术; 第二, 路狂潮, 电力工 的。所谓结构效果法, 是指用产业结构变动所 具有高增长率; 第三, 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第 为主导产业群体。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四, 具有显著的关联带动和扩散效应。主导产 业、化学工业以及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部 引发的总产出的变动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性
经;磊产业 ;
主导产 业演 替 与产 业结构优 化
口文 / 杨 晗 邱 晖
0-  ̄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 哈尔滨)
[ 提要] 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两个不同却 础设施建设、 人口素质、 制度改革, 等等。 紧密相关的部分所组成, 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
构合理化是指物质生产的要素配置和利用合

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效益的优化_以重庆市为例_侯锐

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效益的优化_以重庆市为例_侯锐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共4个指标.
1.2 研 究 思 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研究在测算重庆市2000年-2012年重庆市城镇化质量与产业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水 平 的 基 础 上,整
合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产业结构效益响应因子,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并借助 Design Expert8.0 软件,寻 找
最 佳 协 调 水 平 下 最 优 产 业 结 构 效 益 组 合 因 子 进 行 实 验 及 检 验 ,以 探 索 重 庆 市 未 来 城 镇 化 质 量 与 产 业 结 构 效
业贡献率越大,表明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越大.而产业结构偏离度越接近于 0,表明产业结构效益越好, 此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 [8-12]
3)实 验 与 优 化 .根 据 响 应 面 理 论 ,当 实 验 区 域 接 近 最 优 区 域 或 位 于 最 优 区 域 中 时 ,进 入 二 阶 设 计 ,以
城 镇 化 是 优 化 产 业 结 构 的 重 要 抓 手 ,城 镇 化 过 程 中 城 镇 的 聚 集 效 应 和 辐 射 作 用 可 以 带 动 经 济 资 源 重 组 整 合 ,引 导 生 产 要 素 合 理 流 动 ,进 而 推 动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1].因 此 ,提 升 城 镇 化 的 质 量 和 水 平 ,必 须 将 资 源 的 合理配置和产业空间转移与转型作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 . [2]
其 中 ,α+β=1,本 研 究 取α=β=0.5. 2)响应面法.下响应因子的提取.响应 面 法 (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采 用 多 元 二 次 回 归 方
程来拟合响应值与因素之间函数关 系 的 一 种 优 化 统 计 方 法[11],优 化 产 业 结 构 效 益 即 要 优 化 影 响 产 业 结 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