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

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重庆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山城”、“山水之城”、“桥都”等美誉。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市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科技创新中心。
在过去几年中,重庆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在未来几年中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本文将对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重庆的产业基础重庆作为一个大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主要产业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医药、航空航天等。
此外,重庆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 汽车制造业重庆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以重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日产等为代表的汽车制造集群。
随着重庆市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汽车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未来有望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
2. 电子信息产业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重庆市政府近年来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
这些举措将会进一步提高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3. 装备制造业重庆的装备制造业是重庆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重型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推动,重庆的装备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4. 化工医药产业重庆的化工医药产业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重庆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化工原料、医药中间体和生物制药为主的化工医药产业体系。
随着我国化工医药产业的加速转型和升级,重庆的化工医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5. 航空航天产业重庆的航空航天产业也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航空制造、航空维修和航天装备为主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引言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重庆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重庆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重庆市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
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据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最新统计周期,重庆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提升。
从2015年到2019年,重庆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5%、42.0%、43.7%、45.2%和46.6%。
这表明重庆市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二、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差异分析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影响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差异的几个主要因素:1. 区域差异重庆市由市辖区和县级市组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市辖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高,第三产业发展也较为成熟。
而一些县级市则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受限,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 产业结构差异重庆市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例如,市辖区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达,而一些县级市则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 技术水平差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重庆市一些先进的科技园区和创新型企业在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推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然而,一些地区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4. 教育水平差异教育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重庆市一些地区拥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培养了大量人才,为第三产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重庆产业研究研究报告

重庆产业研究研究报告
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重庆市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内地西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本研究报告主要对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并对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优势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
1. 产业结构:重庆市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均衡,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和金融业等。
2. 优势产业:重庆市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重庆市拥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强的汽车制造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产业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具有优势,现代服务业也呈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
3. 发展趋势:未来,重庆市的产业发展将继续发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重庆市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 政策支持:为促进重庆市产业发展,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等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与
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总之,重庆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具备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中心的潜力。
未来,重庆市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产业的扶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
下面将详细介绍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重庆市的制造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作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一,重庆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
重庆的制造业涵盖了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
其中,汽车制造业是重庆市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重庆市还有一大批优势产业,如电子、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重庆市的服务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重庆市的服务业涵盖了金融、物流、商贸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在重庆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重庆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占据了重庆市经济总量的较大比重。
重庆市拥有多家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同时也推动了重庆市的国际化进程。
此外,重庆市的旅游业也是一个重要的产业。
重庆市拥有众多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文化名胜,如长江三峡、武隆天生三桥、南山风景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重庆市政府也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业、餐饮业等。
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重庆市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为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此外,旅游业作为重庆市的优势产业之一,也为重庆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
重庆市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水平,进一步提高重庆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市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重庆市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引言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内陆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重庆市的经济结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经济结构现状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服务业方面,金融、旅游、物流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建筑业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尽管重庆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1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
虽然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需要,重庆市需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
2.2 人力资源短缺重庆市在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短缺问题。
虽然重庆市在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人才储备仍然不足,制约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潜力。
2.3 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不够平衡。
重庆市主城区与渝东、渝西、渝南等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城市整体发展不够协调。
2.4 环境问题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工业污染、车辆尾气排放等问题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重庆市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3. 思考和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重庆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重庆市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重庆市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重庆发展。
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3.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市需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整个城市的均衡发展。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3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高新技 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 柱。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逐渐向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重庆市的传统产业如机械制造、汽车制造 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集群效 应,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庆市的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庆市人均收入水平分析
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城乡差距缩小
重庆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比较全国人均收入
将重庆市的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重庆市人均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逐渐缩小。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01
环境保护
02
资源利用
重庆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 力,空气质量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
重庆市在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需要加强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 方面的措施。
03
社会公平
重庆市在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 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 的权益和福利。
04
的影响。 • 城乡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 2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强环境保Leabharlann 和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环保法规和 标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重庆存在显著的高于全国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重庆经济发展,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展过程呈二元性,行政体制调整、工业扩张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加剧了二元性。
加快二元经济的转换,应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标签:重庆经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1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及二元特征从历史上看,解放前重庆市的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发展,解放后一方面在“三线”建设时期,由于行政因素移植了大批工业,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国家工业基地的基础,机械、化工、冶金、食品和纺织工业实力较强,交通机械、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常规兵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重庆市地缘辽阔,广大的丘陵山区存在大量的传统农业经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重庆直辖后,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典型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特征日显突出。
1.1 传统农业比重较大且发展滞后(1)在产值结构方面,重庆市传统农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大,且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36.8%,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1995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25.9%,仍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下降较慢,始终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其相对规模应缩小、产值比重应下降。
1997年,重庆直辖后,农业产值比重才较快与全国水平接近,2001年时只高出全国1.47个百分点,但自身比重仍高达15.23%,2004年占GDP的比重为16.2%。
(2)从就业结构来看,农业就业劳动力转移缓慢、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就业人员在农业部门的占77.1%,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1997年占57.2%,比全国高7.3个百分点,2000年占53.4%,仍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
重庆三大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重庆三大产业结构发展趋势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重庆市在经济发展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重庆市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重庆市的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重庆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汽车、电子、钢铁、机械等行业的发展迅速。
在汽车产业方面,重庆市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如长安汽车、奇瑞汽车、重庆力帆等。
与此同时,重庆市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未来,重庆市的制造业将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国际市场,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其次,服务业将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重庆市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金融、旅游、文化创意、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
金融业是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板块。
与此同时,旅游业也是重庆市服务业的亮点之一,特别是三峡旅游、巫山神女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游客。
重庆市还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互联网经济的投资力度,提升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预计未来,重庆市的服务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最后,重庆市的现代农业将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重庆市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特色产品,如鱼、柚、蔬菜等。
近年来,重庆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
重庆市鼓励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等农业综合开发。
预计未来,重庆市的现代农业将继续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总之,重庆市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将呈现制造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新引擎、现代农业壮大三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陶鑫07304775 国商经济学摘要:依据最新的数据,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并且通过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阐述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结合重庆市现阶段经济情况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未来发展建议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一颗璀璨的明星,自从直辖十一年来,其快速发展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注。
《纽约时报》曾报道重庆市有潜力成为21世纪的模范城市。
那么,重庆市是如何仅仅用10年时间而在与西部城市西安、成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发展的前沿地带的呢?重庆自直辖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2007年4122.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46%。
经济的迅速发展,其间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
本文就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相关国内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剖析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联系重庆产业现状及经济状况分析重庆的未来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重庆市国民经济总产值及各产业对经济总值的贡献分析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分析图1(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各类生产总值(单位:亿元)Y:GDPX1:第一产业X2:第二产业X3:第三产业图2(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影响,其所受政策惠及与沿海地带经济不可比拟,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迅猛地经济发展并没有良好地带动内陆城市的起步。
由上图看清楚看到,78年至93年,重庆市总产值基本处于毫无增长状态,并且处于低等水平。
自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其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社会生产总值从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07年4122.5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46%。
图2显示出来,第一次产业增长幅度很小,基本处于非增长状态,而第二三次产业一直快速发展。
那么说明,在直辖前期,重庆的经济基本为农业型经济,而目前已经发展为多种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集体发展,不再如直辖前,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之前隶属于四川省,现隶属于重庆市)分离状态。
并且,重庆市作为三峡移民城市,其民众的移民工作带动了全市GDP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建筑业。
其城市的重建为整个社会增添许多就业岗位,更主要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虽然公路铁路运输不便,但长江与嘉陵江亦可作为其主要交通枢纽,长江沿着全市,横穿湖北直至上海出口。
不过,近几年来,政府已经大力修建铁路与公路,与湖北利川的高速公路也已经全面通车,与上海的铁路路线正在修建当中,并且渝怀、渝遂铁路也在修建中,并且各个区县已经通过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实现了与主城区一小时通道,全面带动全市整体发展,克服局部不均衡状态。
作为直辖大市,重庆总共管辖40个区县,07年统计的人口数量为3235.32 万,常住人口283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76.97万,城镇化率为27.11%。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人口差别相当大,因而9个主城区与下属区县差别相当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
2.各产业结构分析(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曾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原材料以及劳动力资源,其强有力的工业园区及国有企业支撑着重庆的工业发展。
同时,作为农业人口远远超过非农业人口的城市,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仍具有强大的后劲。
但第一次产业的高效进行需第二次产业的设备支持,同时第一次产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又影响着第二次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着第三次产业。
然而,重庆市的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怎样的拉动率呢?那么,请看以下两个回归方程,从中分析各个产业对总产值的贡献额。
Y :全市生产总值 X1:第一次产业产值 X2:第二次产业产值X3:第三次产业产值 ⑴ 1978-1996年全市产业结构分析根据重庆市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统计数据1978-1996年,通过学习Eviews5.0软件,得出如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
括号里是相应变量方差值与t 统计值。
Ln (y )=0.944567+0.339962ln (x1)+0.501122ln (x2)+0.183822ln (x3) 方程⑴ Se= 0.040491) (0.021397 ) (0.022555 ) (0.017247)T=(23.32784) (15.88818 ) (22.21776 ) (10.65828 )R 2 =0.999949 R .2. (adj).....=0....999938......F=97350.48 D-W=1.08335 该回归方程判决系数为0.999949,其调整后系数为0.999938,说明该方程中三次产业对GDP 有高度的解释意义。
由方程(1)得出,第一次产业产值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3996%,第二次产业产值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001122%,第三次产业产值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83822%。
由此看出,在直辖前,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中,对经济增长拉动最大的是第二次产业,其次是第一次产业,最后是第三次产业。
对重庆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求均值可得:第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所占份额分别为33.20%、48.84%、17.53%。
由此可知,重庆市的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第一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二次产业1.1774个单位,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22734个单位,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只增加0.6051。
各个产业带来的贡献显而异见。
第二产业作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其增长所带来的效应是最大的,而第三产业增值最小。
在直辖前,重庆市基本为农业大市,第三产业没有什么发展,除了小个体经营户所代表的小商业贸易。
于是,要实现全市的全面发展,必须带动三个产业,完善的产业结构导致健全的经济制度,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⑵1997-2007年全市产业结构分析根据重庆市第一、二、三次产业数据1997-2007年,依旧用Eviews5.0软件,得出如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
Ln(y)=1.145919+0.131294ln(x1)+0.499309ln(x2)+0.348486ln(x3) 方程(2)Se =(0.035905)(0.010315)(0.014621)(0.012887)T =(31.91555 )(12.72825)(34.15117 )(27.04268 )R2 =0.999973 R2 (adj)=0.999962 F=87709.16 D-W=1.815510该回归方程判决系数为0.999973,其调整后系数为0.999962,并且每个统计量都通过检验,说明该方程中三次产业对GDP有高度的解释意义。
由方程(2)可得,第一次产业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313%,第二次产业增加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4993%,第三次产业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485%。
那么,再根据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求均值可得:第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所占份额分别为13.41%、51%、35.59%。
那么明显观察出,第三产业份额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充分说明其产业结构有很大的调整。
进一步推算出,重庆市的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产值增加0.8524个单位,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2067个单位,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806个单位。
根据以上两个回归方程可以看到,直辖前与直辖后,重庆市产业结构有相应的变化。
在所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份额逐渐增大,从过去的17.53%增加至35.59%,其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然而,根据三次产业演变规律,重庆市整个产业结构偏离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过快,与第一二产业发展步调不一致。
在近几年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仍保持逐步下降态势,并且比重已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呈小幅度上升态势,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
二、全市各个产业现状具体分析⑴第一产业发展受阻从99年开始,全市开始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许多区县乡镇建立了高档优秀米、面包小麦、玉米等粮油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部分地区实现小程度的农业现代化。
据统计,乡村从事人口约人乡村总人口的57%,如此巨大的从业群体将农业发展继续推向前。
但因为农林牧渔业是高投入、低回报的产业,并且由于牧渔业受自然资源限制,因此其增长空间不大,并且由数据可看出,近几年来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并非没有上升,且还有所下降。
重庆市的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各小区县乡村,没有集约型及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较为低下的生产效率及较小的生产规模,另外外资引进较少,使得农业领域里各位生产者没有较高的劳均产量,缺少规模效益。
⑵第二产业发展良好,却需改进众所周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巨资,在重庆建设了一批军工企业,现在仍是重庆重要的经济支柱,如汽车、摩托车、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再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医药化工、仪表仪器制造等,使重庆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
其工业制成品07年出口额共为43724.7万美元,比06年增长了35.54%,其中份额较大的为车辆、船舶等运输设备,机械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以及化工产品。
然而工业重型化趋深,但科技含量不高。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重庆市虽以重工业为主,但支柱产业较为单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
而轻工业大部分仍处在低投入、低水平、低效益的初级发展阶段,对重庆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形成障碍。
同时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不强。
经过近几年的内联外引,重庆企业的科技开展能力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依然比较低,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记载,2007年有R&D活动的单位数为715个,科研机构仅17个。
因此缺乏强有力的科研技术支持,企业难以凭借自身的技术水平来实现产品的升级和企业结构的改进,导致第二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失衡。
⑶第三产业现状一般,发展前景乐观受地理环境及传统环境影响,重庆市第三次产业主要由交通运输、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邮电通信业务等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和部门支撑,吸引着大部分从业人员,然而信息咨询业、物流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兴行业发展较慢。
第三产业总体结构层次偏低,虽然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受整体结构层次制约,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不过,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重庆市政府也在大力支持。
近两年受到全市人民热捧的“洋人街”,以其新颖的设计吸引众多游客,从而带动了交通及景区的餐饮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