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
识点
--------------------------------------------------------------------------作者: 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
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

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

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0.1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t(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收集声波)
(结构图)②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传递振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注意:听神经和听觉神经中枢不属于耳的结构
2.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并传导)→耳蜗(接受振动的刺激、产生兴奋)→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3.咽鼓管:连接咽部和中耳的鼓室。

急性中耳炎就是因为细菌从从咽部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的炎症。

飞机起飞时或遇到巨大的响声时可以迅速张开嘴(或者闭上嘴巴同时捂住耳朵),目的是张开咽鼓管,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4.传导性失聪:鼓膜、听小骨功能性障碍,可治愈(或戴助听器);
神经性失聪:耳蜗、听神经、听觉神经中枢功能性障碍,不可治愈。

5.耳的主要功能: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和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
我们平时会晕车(船)的原因是:1.位觉感受器太灵敏(内因);2.过长或过强的外部刺激(外因)
6.声音的三要素(填空题中常见的几组词语搭配:物体的振动、振动的频率、声音的音调、音调的高低)
(1)音调:声音的高低,主要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50Hz表示物体在1秒内振动50次。

人的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的应用:雷达、B超、洗牙、粉碎结石、声纳等),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解题关键词:(高音、低音、低沉、尖细、弦的长短、粗细、松紧)
物体越短、越紧、越细,音调越高。

例:相同的瓶子装不同量的水,吹气时(或往瓶中灌水)是空气柱振动,所以水越多空气柱反而越短,音调就越高;敲瓶子时是液柱振动,所以水多的液柱长,音调较低。

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

女高音、男低音主要是由于声带的粗细、长短差异引起的,一般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

演奏弦乐时,手指按压不同弦的部位就是在控制振动部分的长度,改变声音的音调。

(2)响度:声音的大小,主要与振动的幅度和到声源物体的距离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高声喧哗”、“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是音量,所以不是指“音调”,而是指“响度”。

解题关键词:(敲击力度大小、距离远近、振动幅度)
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

超过50dB的嘈杂声音就可认定为噪音。

(3)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与物体的结构、材质有关,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

我们常说的声音不同、有无辨识度指的就是音色。

利用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不同的人以及不同乐器。

解题关键词:(不同声音、结构改变、结构检测、材质)
(4)课本相关实验
a.音调相关:
①塑料尺以不同速度在梳子上划过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②将钢尺压紧在桌面,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后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物体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b.响度相关:在鼓面上撒些纸屑,不同力度敲击鼓面,越用力纸屑跳起越高、响度越大,说明“响度大小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纸屑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c.示波器图像问题:(能反映声音的振动快慢和振动幅度)
例:右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响度相同的是。

解析:甲、乙图像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
动快慢一致,所以音调相同;甲、丙两图,振动的幅度相
同,所以响度相同。

7.人听不到声音可能的原因:(1)物体没有振动产生声音;(2)缺少介质,声音无法传播;(3)声音音调过低或过高,超出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4)声音响度过低或距离太远。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超声波测探裂痕、雷达
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洗牙、粉碎结石、喇叭前的烛焰左右来回晃动
9.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声源处减弱(如:禁鸣喇叭、公共场合不准大声喧哗)
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如:路边的隔音屏障、路边种树、关上窗户)
③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耳塞、捂住耳朵)
第四节光和颜色
1.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行星(地球)、卫星(月球)不是;开着的电视的屏幕是光源,电影屏幕(反射光)不是;湖水旁燃烧的篝火是光源,湖水倒映的篝火不是。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典型应用有:排队对齐、打靶瞄准时三点一线,小孔成像,阴影(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如右图):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1)成像性质:光源物体的倒立实像。

(2)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

当物距>像距时,成缩小实像:物体向左远离小孔、光屏向左靠近小孔、小孔向右移动,像均变小;
当物距=像距时,成等大实像;
当物距<像距时,成放大实像:物体向右靠近小孔、光屏向右远离小孔、小孔向左移动,像均变大。

(4)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始终成光源物体的倒像;大孔:呈现孔的形状。

(5)应用: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就是倒立的太阳的实像;此时太阳是光源物体,树叶间隙是小孔,地面是光屏。

由于物距非常大,树叶间隙的大小、形状对圆形光斑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光斑大小只与树叶间隙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树叶间隙离地面越高(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就越大。

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或3×105km/s),空气中次之,液体再次,固体中传播最慢。

光年是长度单位:光在真空中一年走过的路程。

1光年=3×108米/秒×365天×24小时×3600秒=9.46×1015米。

5.光的色散现象:阳光(白光)经三棱镜(正放)折射后,彩色光带的颜色自上到下的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典型的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结论:(1)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2)紫色光的折射程度最大,红光折射程度最小。

注意区分:光的色散是现象,色散现象的光学原理是光的折射。

思考:为什么同一件衣服在阳光下比白炽灯下看起来颜色更鲜艳?(因为阳光中所含的单色光种类更全)
6.在可见光以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如红外线和紫外线。

在红光区域以外的红外线:利用其热效应,可用于遥控、人体感应、温度计、夜视仪、导弹追踪等。

在紫光区域以外的紫外线:(1)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使胶卷感光(2)消毒灭菌(3)引发皮肤癌
7.物体颜色:
a)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b)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例:阳光照射绿色透明薄膜后的红色物体,物体显色;照射绿色透明薄膜后的白色物体,物体显色。

解析:阳光是白光,含全部单色光,透明物体只透过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因此只有绿光能透过绿色透明薄膜,但红色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所以绿光会被它吸收,从而显黑色;而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绿光会背白色物体反射,从而呈绿色。

8.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所有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
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两方面应用:(1)光线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漫反射(原理)
(2)物体成像: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现象)
3.光的反射定律:
αβ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图β=α,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④光路具有可逆性。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4.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其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且箭头位于线段的中间。

当人看某事物时,画的光线箭头应当从事物指向眼睛。

四种实线:光线、实物、平面镜、实像四种虚线:法线、垂线、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虚像
5.常见反射光路图作图
(1)补充光路图(2)补充平面镜
步骤:①先画出法线步骤:①先用虚线画出两条光线的角平
分线,即法线
②再画缺少的光线②再画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注意:光线的箭头方向要连贯,标出必要角度注意:要标出角相等符号和垂足,平面镜加短斜线
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镜面反射:黑板反光、闪亮镜面、波光粼粼(强调过亮以
及特定方向)
(2)漫反射:每个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电影屏幕(强调各个方向)例:如图,有月亮的夜晚,路面上有个水坑。

迎月光走,水坑发生镜面反射,人眼接收到整齐、定向的反射光线,地面发生漫反射,人眼也能接收到反射光线,但由于水坑反射的光线更多而集中,所以水坑亮、地面暗;背着月光走,水坑发生镜面反射,人眼接收不到定向反射的光线,地面发生四面八方的漫反射,人眼仍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所以水坑暗、地面亮。

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右图,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1)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例:身高1.6 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人在镜中的像高 1.6 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 m,若此人靠近平面镜1m,则像与人的距离变为 2 m,像的大小不变。

8.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如图,人眼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得到虚交点,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1)平面镜能否成像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反射光线(如右图,蜡烛肯定能成
像);但能否看见平面镜中的像,取决于眼睛是否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图,眼睛在上面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所以看到蜡烛的像,但如果眼睛在很
下面的地方,就可能接收不到向上去的这些反射光线,则会看不到该像,但其实该像还是存在的,因为眼睛在上面的人能看到。

(2)蜡烛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人眼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出的,但实际仍来源于烛焰本身。

所以当我们想让镜子中某物体的像更亮一些,应该用灯光照亮物体本身,而不是去照镜子中的像。

9.常见的平面镜成像作图:
(1)对称法:①作垂线,②标垂足,③找等距,④标字母,⑤画虚像(虚像必须是虚线)
(2)延长线和反向延长线法: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光源S
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光源所成的像S’
例:①根据已知光线画出S’②根据入射光线做出S’③根据反射光线画出S 注意:该方法不需要画垂线注意:入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不能出头注意:先画出S’再做对称(垂足)
④要使光源S发出的光经反射后穿过点A(作法如右图)
步骤:a.根据对称法做出光源S的像S’(垂线、等距)
b.连接S’和A点交平面镜于O点,OA就是反射光
c.连接SA,就是入射光线
注意:SS’是虚线(垂线),SO和OA是实线(光线),OS’是虚线(反向延长线)
10.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扩大观察视野)。

凸面镜成虚像。

A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凹面镜成实像。

1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
凹面镜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凸面镜
(反射前后,介质不变,所以传播速度不变,传播方向改变;折射前后,
介质改变,所以传播速度改变,但传播方向不一定改变,如垂直射入时。


12.光的折射定律:
α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变大;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α)
γ
α
γ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α)
αβ
概括理解:空气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最大,折射后光线向密度大的物质一侧偏折。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如图∠γ)。

γ
②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折射光通常比入射光暗,因为还有部分光线在界面上反射回去了。

例1:判断右图中的三条光线、法线和界面、以及界面的哪一侧是空气或
水。

(1)首先根据BO和CO的对称关系,判断出这两条一定是入射光线或
反射光线,则OA一定是折射光线,MN一定是法线。

(2)反过来再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判断出CO一定是入射光线,则PQ一定是界面。

(3)由于折射角∠AOM大于入射角∠CON,所以PQ的上面是空气,下面是水。

例2:光线斜射入平行玻璃砖光线斜射入三棱镜
13.水下的物体发出或发射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岸上的人将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就是平面折射形成的虚像。

所以岸上人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筷子会往上折;反之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其实是阳光经过大气层折射后形成的虚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虚像位置的下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