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课后习题_9 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部编八下语文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点拨:本题意在要求同学们读懂课文,并背诵全文,具体来说,即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而不仅仅是翻译全文或简单地记忆。

参考答案:东晋年间,武陵郡有个渔夫,一次,他出去捕鱼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

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

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欢乐。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夫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夫向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了款待。

渔夫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

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

回到城里,他便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

太守派人随渔夫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

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比较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描写与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景象描写的异同,并体会这两种景象给人的感受。

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一条清澈的小溪向远处流去,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

桃林里绿草如茵,花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

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

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省略部分,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写作艺术特色来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基础知识训练]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古义:今义:..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习题:9桃花源记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习题:9桃花源记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习题:9桃花源记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______)黄发垂髫.(______)便要.还家(______)间.隔(______)语.云(______)诣.太守(______)二、语言表达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______(2)落英缤纷..缤纷:_____(3)欲穷.其林穷:_____(4)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____(5)才.通人才:_____(6)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8)阡陌..交通阡陌:_____(9)鸡犬相闻..相闻:_____(10)悉.如外人悉:____(11)具.答之具:_____(12)咸.来问讯咸:_____(13)遂.与外人间隔..遂:____间隔:____(14)皆叹惋..叹惋:_____(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16)此中人语.云语:_____(17)便扶向..路扶:____向:____(18)及.郡下及:_____(19)诣.太守诣:_____(20)欣然规.往规:_____(21)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_____”通“_____”,____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_____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_____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今义:男子的配偶(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今义:无出路的境地(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_____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____今义:(数目)不满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 桃花源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  桃花源记

9 桃花源记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邑.人( ) 诣.( ) 刘子骥.( ) 问津.( ) 武陵.( ) 舍⎩⎪⎨⎪⎧ (舍弃) (屋舍) 间⎩⎪⎨⎪⎧ (田间) (间隔) 语⎩⎪⎨⎪⎧ (语言) (语人) 鲜⎩⎪⎨⎪⎧ (新鲜) (鲜见)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武 陵 人 捕 鱼 为 业(2)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一词多义(1)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记号)(2)寻⎩⎪⎨⎪⎧寻.向所志(寻找)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 (3)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滋味好)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6)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

今义:延长) (8)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义:像,类似) 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尽)(3)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省略主语。

A.(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字词书写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jìn) 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海市蜃楼。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

(甲)。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实际上,陶渊明在归隐前也曾参与过政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官场。

从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

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的《桃花源记》。

他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勾(lè)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给出了一种人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ìn)___________泡勾(lè)_________(2)填入语段中(___________)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闻乐见B.脍炙人口(3)填入语段中“(甲)”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B.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二、选择题2.下列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世外桃源”语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B.《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D.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客观的记叙方式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立足现实,切勿异想天开。

3.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A.《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朝花夕拾》B.《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C.《爱莲说》——周敦颐一一《周元公集》D.《背影》——老舍——《朱自清散文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92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92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芳][落英][纷][异][穷] [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一词多义】[志] 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 古:今:[交通] 古:今:[妻子] 古:今:[绝境] 古:今:[如此] 古:今:[不足] 古:今:[无论] 古:今:【通假字】通“ ”,意思。

三、翻译1 复前行,欲穷其林。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 不足为外人道也。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和。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环境良好)(生活安定)所闻:、(与世隔绝之久)所历:、(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二)内容要点归纳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0.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9课、桃花源记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魏晋.. D.无论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互相通达)..(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7、填空(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 ___。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8.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9、请你参加以“建好我的微信朋友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签名之寓】请将下面的文字作为你的微信签名,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0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0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0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一、提示按照“发现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这一行文思路讲述故事,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示例)桃花林的景色:清澈的溪水蜿蜓流动;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地面上青草葱绿,香气袭人。

红花绿草,潺潺流水。

感受:此处景物,宁静和谐,把人带入一个纯美空灵的境界,引起读者对桃花源深深的向往。

桃花源中的景象:(略)感受:这恰似一首话静闲适的田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

解析:一定要根据课文合埋想家,个可且要翻峰坏文。

二、参考答案:1.“具言”的内容;秦至魏晋间改朝换代,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的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9桃花源记(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9桃花源记(附答案)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2)仿佛..若有光()(3)阡陌..交通()(4)咸.来问讯()(5)便扶向.路()(6)诣.太守()(7)欣然规.往()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魏晋.. D.无论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足为/外人/道/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中/往来种作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习题

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习题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yǎn) 便要.还家(yāo) 语.云(yù)黄发垂髫.(tiáo) 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缘.溪行 缘: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 缤纷:繁多的样子(3)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4)才.通人 才:仅仅、只(5)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6)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7)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8)具.答之 具:详细(9)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0)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居然(11)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12)延.至其家 延:邀请(13)便扶.向路 扶:沿着、顺着(14)及.郡下 及:到(15)诣.太守 诣:拜访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B. 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捕鱼为.业(wéi)C. 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D. 遂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4、 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渔人甚异之.B. 忘路之.远近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屋舍俨然 B. 阡陌交通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魏晋.. D. 乃不知有汉,无论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忽逢桃花林B. 渔人甚异之C. 复前行D. 处处志之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B. 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 寻.向所志 寻.病终D. 便舍.船 屋舍.俨然8、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A. 武陵人/捕鱼为业B. 问/今是何世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是东晋诗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A 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然开朗(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B .缘.溪行 便扶.向路 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遂与外人间隔..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 .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2)初极狭,才.通人 (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5)及.郡下,诣太守 ( ) (6)便要.还家 ( ) 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2)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3)遂.迷,不复得路( ) 遂.与外人间隔( ) (4)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组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欣然..规往(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桃花源记》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练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辞赋家、诗人、散文家。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落英:坠落的花瓣。

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种作:耕种作业。

7.怡然:愉快的样子。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来问讯:都。

10.邑人:同乡的人。

11.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2.无论:更不用说。

13.延至:邀请到。

延,引进。

1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必,不值得。

15.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原来,旧。

16.处处志之:作标记。

17.规往:计划。

18.寻病终:随即,不久。

19.问津:问路。

文中指探访、访求的意思。

津、渡口。

2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南北向的为阡,东西向的为陌;交错相通。

21.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髫,古时候指小孩子下垂的头发。

三、问答题1.原文填空。

①写桃花林美景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课后习题:9 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课后习题:9 桃花源记

9桃花源记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 便要.还家(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元中.中.无杂树B.便舍.船屋舍.俨然C.皆.叹惋皆.出酒食D.寻.向所志寻.病终5.下列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的现实。

6.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他是时人,名,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本文原是《》中的“序”。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的美好境界,寄托了,反映了的意愿。

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

7.导学号539440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内容。

①(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桃花源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
阡陌
..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D.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元中.中.无杂树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皆.叹惋皆.出酒食
D.寻.向所志寻.病终
5.下列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的现实。

6.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他是时人,名,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本文原是
《》中的“序”。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的美好境界,寄托了,反映了的意愿。

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

7.导学号539440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内容。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跟“都”的含
义不同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皆.叹惋。

(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8.导学号53944026(2017浙江温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致虚妹丈书
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吹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

出户一望,空旷无际。

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者也。

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②之趣。

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

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遮盖。

②骀荡:这里指书法舒放旷达。

③已:句末语气词。

①吹洞箫数.阕()
②不能及.已()
③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
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

参考示例,给“婉妙”做批注。

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

“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批注清和婉妙
..:
(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陈述。

9.导学号53944027(2017江苏盐城中考)综合性学习。

崇文中学文学社团开展“走进多彩盐城,关注身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绿色湿地——盐城沿海683万亩海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

盐城有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成员,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材料二】白色海盐——盐城因“盐”而兴,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有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

“串场百里皆盐场”,贯穿市区的串场河曾是古代运盐之河。

【材料三】红色铁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战中心,享有“陕北延安,苏北盐城”的美誉。

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

【活动一】绿色是盐城的生态名片,请依据前一句格式,补全城市宣传广告语。

走进东方湿地,。

【活动二】星期天上午,社团成员按照计划来到中国海盐博物馆门前,准备参观。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你要先去和工作人员联系导游讲解的事,你该如何说?
【活动三】社团开展“红色盐城”实践活动,向成员征集活动建议,请写出你设计的一个主题活动的名称。

练基础
1.huòyǎn qiān mòtiáo yíyāo
2.C解析A项,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项,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B解析A项,中间,古义,“中间夹杂”;今义指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C项,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D项,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4.C解析A项,年间/中间。

B项,离开/房屋。

D项,寻找/不久。

5.A解析这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6.陶渊明东晋潜桃花源诗并序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广大人民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时间先后
练提能
7.(1)①村中人渔人渔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2)C解析此处为“详细”的意思。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4)①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鱼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带领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5)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平等、安宁、和平。

(6)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

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练中考
8.(1)①几②比得上③完成
(2)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3)“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

“婉”义为“婉转”,“妙”义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箫音柔美悠扬、悦耳动听,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

(4)示例一我感受到自然之趣。

夜晩碧空如洗,通透如玉。

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洁的月光直落酒杯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

读来趣味盎然。

示例二我感受到艺术之趣。

“昨宵”月色空明,松竹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创作的灵感,酒酣之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

作者在自然之景中直抵自然之境。

“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

看似无意,却揭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

练素养
9.【活动一】感受盐城魅力(畅游绿色盐城)
【活动二】您好!我是崇文中学文学社的学生,我们社团正在开展“走进多彩盐城,关注身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准备进盐城博物馆参观,想请您安排一位导游帮我们讲解下,您看方便吗?
【活动三】举办“红色盐城”征文活动,体会抗战精神;举办“红色盐城”演讲比赛,体会革命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