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打歌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15期368
经济文化
彝族打歌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普桂婷
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云南大理671000
弥渡牛街彝族现主要分为两个支系,既“迷撒拔”和“罗罗波”。
王冬雪在《弥渡牛街彝族民俗文化拾贝》一文中就提到牛街彝族大约在明代中期就已经在牛街各地零星散居,在明代晚期又从今天的南涧县境内迁来一些。
通过了近500年的繁衍和发展与文化积淀,牛街彝族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却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的机遇与挑战,缺乏有效延续传承。
而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作为一所坐落在当地的民族学校,一直致力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利用地域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让民族文化在校园中得到传承和发展,让“牛街彝族打歌”文化走进学生课堂,将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美丽彝乡的特色文化挖掘出来,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发扬创新。
一、彝族打歌引入校园传承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将彝族打歌引入到学校,学校就成为传承和保护“彝族打歌”的稳定文化场所,在学校老师教打歌,学生学打歌,教学相长,对于彝族打歌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牛街彝族乡位于云岭山系的哀牢山脉 无量山顶端,地处弥渡县南部边远山区,东与楚雄州南华县接壤,南与普洱市景东县毗邻,西与大理州南涧县相连,属三洲四县交汇区。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边远、贫困的乡情,迫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常年接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缺乏打歌文化的熏陶,逐渐也淡化了对打歌文化的传承意识。
形成了家里的祖辈、父辈能“打歌”,孙辈外出学习,或工作几乎不会打歌,彝族打歌慢慢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困境。
而学校有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生源,通过学校的彝族打歌教学,掌握彝族打歌技巧的教师,辅助以打歌的音像资料,和邀请民间老一辈的传承人进入学校表演和教学,就能较好的肩负起传承彝族打歌的任务。
而一部分对打歌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在日后很有可能成为彝族打歌的传承人,这种传承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打歌文化进校园的实施策略——以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为例
(一)将打歌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打歌其起源和功能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祭祀活动、二是纪念活动、三是反应劳动现象、四是表达爱情。
牛街民族中学利用校园文化墙,将每一幅场景充分的展示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而校园的宣传栏中也会定期为每一幅场景讲述着它深远的意义,普及着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
将打歌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在丰富了校园内涵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构建文化传承体系
学校除了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还构建民族文化的传承体系,将家庭传承与社会传承融入进来,让校园生活得以丰富。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能够让学生开阔思维扩展眼界,对民族文化的特色内容有更多了解和认识,提升综合素质,校园的文化内涵也因此变得更加多样化。
牛街民族中学会联合村委会共同组织相关的民族文化活动,邀请各村委会打歌表演队来学校进行教学和表演,或者邀请民间资深前辈,为师生讲解有关彝族文化的知识和背景。
这一系列的活动加大了打歌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力度,构建了属于学校独有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
(三)建构完善的制度保障
想要做好打歌文化的传承工作,就必须建构完善的制度保障。
通过完善的制度,学校的文化传承工作才能有更秩序化、规范化的发展。
例如,通过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的实践,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保障。
首先,重视打歌文化在各学科的渗透。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重视对学科知识的挖掘和探索,联系民族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其次,搭建好打歌文化进校园的平台。
学校要求班级定期举办民族文化主题班会,民族文化主题校园文化晚会和民族体育运动会等等,每年的民族体育运动会都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打歌比赛。
第三,用时间和师资保证打歌文化的传承。
每周三的大课间活动,前十分钟是师生共同打歌环节,保证了个个学会人人参加。
学校会选派两位教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并在每周四的少年宫活动中,挑选出对打歌极具兴趣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形成学校里很具特色的打歌队。
也为民族文化走进校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让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魅力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些活动使得学校在传承打歌文化的基础之上,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打歌文化进校园学生对家乡打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提升了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打歌其歌、舞、乐三者合一的丰富特点也拓展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促进了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特色文化的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产生自信感和荣誉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花林娜. 巍山彝族打歌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成都体育学院,2015.
[2]王冬梅. 弥渡牛街彝族民俗文化拾贝.大理文化.2011.
[3]郭璐璐. 黎族打柴舞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2).
作者简介:
普桂婷(1991.08-)、女、彝族、云南楚雄南华、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化学、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云南省大理州。
摘 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传承并弘扬民族文化就是在保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保证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
本文以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为例,着重分析了把当地民族文化“彝族打歌“”引入到学校教育中进行传承和保护的意义,并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希望可以为促进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彝族打歌;传承;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