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 简答

合集下载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资本论》选读的简要介绍:
1. 内容概述
《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全书共三卷,第一卷主要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2. 主要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等重要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衰亡。

3. 选读建议
由于《资本论》是一部庞大的著作,全篇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建议选取其中的某些章节或段落进行选读。

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2)劳动力的价值与价格
(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
(5)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4. 参考书目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著作。

建议读者在阅读《资本论》之前,先阅读一些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著作,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内容和思想。

例如,《卡尔·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经典著作,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读和深入阅读,可以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思想和理论。

《资本论》常见问题及解答

《资本论》常见问题及解答

《资本论研读》常见问题及解答绪论1、《资本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谈谈其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答: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已经在英国确立;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开始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指导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指南;《资本论》正确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伟大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是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强大武器。

2、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结构体系。

答:马克思主要以比较成熟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考察对象,其研究对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商品——货币——资本(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工资(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资本的积累过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现代殖民理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思转、周转周期、劳动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成本价格和利润;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生息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的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资本主义信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三位一体的公式;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阶级)3、我们应从《资本论》中学习马克思什么样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的治学精神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革命的批判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参考答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20 分)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使用过程中()A、能够转移自身的价值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能够创造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资本积聚是指()A、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B、个别资本靠吞并其它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C、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来扩大资本规模D、个别资本靠组织股份公司来扩大资本规模3、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可变资本是()A、资本家腰包里掏出来的B、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C、工人前一生产过程所创造的D、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品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流通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预付资本5、假定出现Ⅰ(1600V+1600m)>Ⅱ3000C,这时社会资本()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D、再生产只能在萎缩状态中进行6、资本流通的公式是()A、G—GB、W—WC、W—G—WD、G—W—G′7、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在于()A、劳动者B、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C、劳动对象D、生产什么8、在几个社会制度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因为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B、是劳动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值D、是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10、在资本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农业资本1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A、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B、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C、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D、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1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A、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B、不变资本的产物C、可变资本的产物D、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1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提高为条件A、个别劳动生产率B、社会劳动生产率C、部门劳动生产率D、资本有机构成14、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B、土地所有权的垄断C、土地的等级差别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15、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A、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B、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C、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实现的剩余价值D、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实现的价值16、《资本论》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在()A、第一卷B、第四卷C、第三卷D、第二卷17、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商品价值等于()A、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劳动力价值B、旧价值+新价值C、旧价值+剩余价值D、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剩余价值18、下述论断哪个是正确的?()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有价值B、有价值的东西都有使用价值C、有价格的东西都必然有价值D、价格的变化都反映价值的变化19、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A、不能比较B、在创造价值的数量上没有区别C、前者可以还原为多倍的后者D、后者可以还原为多倍的前者20、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指()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工作日D、个别劳动时间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10 分)1、《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作业作业《(资本论)选读》

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作业作业《(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一、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的二重性的含义:即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具体劳动表明怎样劳动和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劳动量的大小或劳动时间的长短问题。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意义:一是劳动二重性学说论证了为什么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在量上相互比较,回答了什么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坚定的科学基础上。

成功地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二是劳动二重性理论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是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基本问题奠定了基础。

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什么是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时,它只是观念或想象的货币} 货币价值的一般尺度:在质的方面相等,在量的方面可以相互比较一种商品虽没有价值,但可以在形式上有价格:良心名誉(2)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储藏手段;(4)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以清付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5)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三、什么是货币流通及其规律?掌握货币流通规律有何现实主义?答: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现实主义(个人论述)四、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么?答: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使用价值的特殊上 同时在价值上也有其特殊性。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马克思怎样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的论断,阐述了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产生?答:一、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交换而生产商品,决定了交换过程通过交换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彼此让渡自己的商品,从而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得以实现。

二、商品交换过程的矛盾推动货币产生。

如甲商品拥有者想同乙交换商品,而乙却想同丙交换商品,这就产生了矛盾。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起初没有固定的商品作为交换手段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由金和银商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就形成了货币。

三、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具有价值,可分割,便于发挥货币职能,因而金银商品最适合充当货币。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答:一、含义:这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二、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原理,分析人们储蓄存款心理。

货币的主要方面是货币量的有限性。

人们的收入少,不能如愿地购买所需的东西,就不得不贮藏货币。

或者预期收入达不到预期支出,也会迫使人们贮藏货币。

因此,人们收入增加,是缓和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关键。

3、怎样理解价值规律的两重含义?价值规律的核心是什么?答:两重含义:一是就同行业的各企业来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之间按其价值量等价交换。

二是就不同行业各个生产部门来说,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要由合乎比例的生产这种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决定,从而使这种商品的生产合乎比例。

价值规律的核心是制约或节省劳动耗费面实现效益。

4、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是什么?怎样理解“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答: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竞争;价值规律贯彻的形式是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导言思考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2.《资本论》的方法。

3.《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4.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分析资本主义为什么从商品开始?)2.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商品使用价值的?3.马克思是怎样从交换价值这一现象出发揭示出其中隐藏的价值的秘密的?4.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5.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存在什么关系?6.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两因素的关系怎样?7.为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8.为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9.什么是价值形式?价值表现两极的规定性是什么?10.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辩证关系怎样?11.商品价值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得到表现的?12.等价形式有哪些特点?分析等价形式有什么重大意义?13.商品内在矛盾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而表现为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的?页脚内容114.为什么商品的相对价值量不能完全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15.商品形式如何掩盖了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和根源是什么?)16.什么是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在商品上的表现怎样掩盖了生产者的社会关系?17.试从价值形式的发展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8.怎样理解价值这个范畴?19.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怎样形成的?20.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2章复习思考题1.第2章与第1章第3节的关系怎样?2.商品交换要具备什么条件?3.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4.如何理解交换过程的矛盾?它同商品内在矛盾的关系怎样?5.为什么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6.为什么说“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第3章复习思考题1.概述货币的五种职能以及五种职能之间的历史发展和逻辑关系。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 D.互利、互惠关系
30.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 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
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
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 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
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 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
32.商品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
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 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
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
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
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
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 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
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
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
14.为什么说 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15.《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的中心内容及理论结构。

资本论重要考点

资本论重要考点

《资本论》选读章节试探题要点第一卷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互换关系”。

2)那个地址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进程。

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进程中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包括在生产、分派、互换、消费进程中发生的各类经济关系。

3)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进程是商品生产进程,其所生产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都是商品,都需要通过互换来实现。

也确实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通过商品互换进程而展开的。

因此马克思强调“互换关系”确实是要突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运行的背景是商品互换关系(经济体制)。

4)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进程在其进展进程中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此马克思强调“和它相适应”,确实是指要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资本论》的大体方式1)资本论的大体方式是唯物辩证法。

包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进程。

2)科学抽象法是资本论的要紧方式。

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式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表达方式。

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式、区分经济范围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方式、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数学方式等。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1.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的质要紧包括价值实体和价值本质两方面。

从价值实体角度看,生产商品的劳动组成价值实体,但劳动本身并非是价值。

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只有凝结在商品中的物化劳动才成为价值。

从价值本质角度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资本论》选读重点(人民大学出版社)1

《资本论》选读重点(人民大学出版社)1

1.为什么说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到货币形式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答:(1)由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的本质是:有偶然的交换发展到经常的交换,一个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商品作为等价形式来表现,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进一步说明了商品价值与它赖以表现的使用价值毫无关系,还说明了价值是第一次真正表现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同时,由于交换经常化,使得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较为稳定,从而价值量决定规律也有所表现。

(2)由扩大价值形式到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本质变化是:第一,在价值表现形式上已有了飞跃的变化。

在扩大价值形式上,许多商品当做价值的镜子,它的表现系列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新商品的出现,表现的系列就随之增加,这公式永远是未完成的。

同时,它本身的表现是杂乱的,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表现。

一般价值形式则避免了上述缺点,他把许多商品的价值统一表现在唯一的一个商品上,这个商品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生产它的具体的私人的劳动,也成为一般社会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二,与这个价值表现形式相适应的,是从直接物物交换发展到间接物物交换。

过去的等价物,只是在交换中起等价形式的作用;现在则进一步起着交换媒介的作用。

这时等价物所引起的作用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价值形式因此有了崭新的意义。

从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因为上述二者只有一点区别,前者的一般价值等价物是麻布,后者是金,价值形式公式本身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是把等价物形式上的商品固定在黄金身上罢了。

2.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靠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来实现。

(2)两种方法互为前提: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同时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或前提。

山东省委党校2013级《《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

山东省委党校2013级《《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

2013级在职研究生班经管专业第1学期期末考试《《资本论》选读》试卷(开卷)(卷面满分为80分)一、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1.资本循环的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为什么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在同样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3.解析“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含义。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是什么关系?5.什么是虚拟资本?它有哪些特征和典型形式?二、判断分析题(先利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3分,共30分)1.在货币流通规律中,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不同。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用公式反映:I(v+m)>IIc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按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的。

5.在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不论租种什么等级的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叫绝对地租。

6.《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中没有消费,所以,《资本论》缺少了对消费问题的研究。

7.纸币的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只能从纸币作为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

8.固定资本周转的特点是投人生产的使用价值一次全部消耗,价值全部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随产品流通完成周转。

9.流动资本就是流通资本。

10.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没有影响。

三、材料分析和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每题答案应在300以上,字数不足者得分不超过6分)1.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论述及其实践意义。

2.试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材料分析题北京市曾对行业利润率进行调查。

在7大主要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对较高。

如,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33. 6%,软件业达到26.8%,制药业达到23%,烟草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了18.1%。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导言思考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2.《资本论》的方法。

3.《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4.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分析资本主义为什么从商品开始?)2.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商品使用价值的?3.马克思是怎样从交换价值这一现象出发揭示出其中隐藏的价值的秘密的?4.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5.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存在什么关系?6.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两因素的关系怎样?7.为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8.为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9.什么是价值形式?价值表现两极的规定性是什么?10.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辩证关系怎样?11.商品价值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得到表现的?12.等价形式有哪些特点?分析等价形式有什么重大意义?13.商品内在矛盾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而表现为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的?14.为什么商品的相对价值量不能完全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15.商品形式如何掩盖了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和根源是什么?)16.什么是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在商品上的表现怎样掩盖了生产者的社会关系?17.试从价值形式的发展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8.怎样理解价值这个范畴?19.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怎样形成的?20.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2章复习思考题1.第2章与第1章第3节的关系怎样?2.商品交换要具备什么条件?3.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4.如何理解交换过程的矛盾?它同商品内在矛盾的关系怎样?5.为什么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6.为什么说“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第3章复习思考题1.概述货币的五种职能以及五种职能之间的历史发展和逻辑关系。

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

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

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中,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和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是指产品的交换关系,包括在广义的生产关系之中。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中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是联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与劳动两重性的关系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更多的实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是同时下降的。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

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但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因此,能够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原因、根源及历史性商品的神秘性性质是由商品形式本身所发生的,是因为劳动产品变成商品就会由下述的三个表现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幻觉:①抽象劳动本身是无差别的,但是他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凝结在一定的物体内,通过价值来表现,使商品本身神秘化了;②劳动产品变成商品后,劳动量就不能知己用劳动时间来计算,而是用价值量来计量,而价值量又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又是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来表现,这一转换使商品本身就神秘化了;③在商品社会里,劳动者互换商品是现象,实质上是交换劳动,使它们互换劳动的关系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要通过物物交换表现出来,这一转换,使得商品看起来就有了神秘性。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 量商品A =y 量商品B 是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A.G W G --B.W G W --C.G W G '--D.W G W '--22.商品价格由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参考答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20 分)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使用过程中()A、能够转移自身的价值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能够创造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资本积聚是指()A、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B、个别资本靠吞并其它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C、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来扩大资本规模D、个别资本靠组织股份公司来扩大资本规模3、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可变资本是()A、资本家腰包里掏出来的B、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C、工人前一生产过程所创造的D、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品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流通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预付资本5、假定出现Ⅰ(1600V+1600m)>Ⅱ3000C,这时社会资本()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D、再生产只能在萎缩状态中进行6、资本流通的公式是()A、G—GB、W—WC、W—G—WD、G—W—G′7、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在于()A、劳动者B、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C、劳动对象D、生产什么8、在几个社会制度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因为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B、是劳动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值D、是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10、在资本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农业资本1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A、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B、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C、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D、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1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A、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B、不变资本的产物C、可变资本的产物D、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1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提高为条件A、个别劳动生产率B、社会劳动生产率C、部门劳动生产率D、资本有机构成14、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B、土地所有权的垄断C、土地的等级差别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15、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A、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B、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C、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实现的剩余价值D、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实现的价值16、《资本论》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在()A、第一卷B、第四卷C、第三卷D、第二卷17、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商品价值等于()A、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劳动力价值B、旧价值+新价值C、旧价值+剩余价值D、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剩余价值18、下述论断哪个是正确的?()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有价值B、有价值的东西都有使用价值C、有价格的东西都必然有价值D、价格的变化都反映价值的变化19、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A、不能比较B、在创造价值的数量上没有区别C、前者可以还原为多倍的后者D、后者可以还原为多倍的前者20、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指()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工作日D、个别劳动时间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10 分)1、《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大学资本论选学考试试题

大学资本论选学考试试题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资本论》选读期末试题一.选择题1.商品的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__,与这一劳动生产率成__(B)A.正比正比B.正比反比C.反比反比D.反比正比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A)A.价值尺度流通手段B.价值尺度贮藏手段C.流通手段世界货币D.流通手段贮藏手段3.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C)A.剩余价值B.生产力水平C.资本积累D.剥削手段4.具体劳动生产出的是( D)A.价值B.商品C.劳动产品D.使用价值5.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 A)的转化形式。

A.价值、价格B.价值、使用价值C.价格、使用价值D.价值、质量二、判断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3.工作日的可变量,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4.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会消失,但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石金银。

(√)三.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一切商品都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表现和衡量自己的价值。

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3.相对剩余价值:我们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地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4.资本有机构成:四.解答题1.货币价值尺度和货币价格标准有什么区别?(1)代表内容不同: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当作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是当作一个确定的金属重量。

(2)作用不同:作为价值尺度,它把不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各种价格,转化为想象的金属;作为价格标准,计量这些金的量。

(3)计量的对象不同:价值尺度时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是以一个确定的金量为单位来计量表现各种商品价值的不同的金属本身,而不是计量这些不同金量的价值。

《资本论》原著选读

《资本论》原著选读

一、名词解释: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他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原有的价值量并没有改变。

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在使用过程中,不经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常战友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表现。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工资:是指雇主或用人单位依据法律法规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本质上市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马克思:“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从自身或公国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

”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部分不变资本。

社会总资本: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总和。

利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他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等于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全部价值。

利息:马克思认为利息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而获得的收入,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来自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体现两者之间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资本论》选读重点句子试解第一版序言1.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第1版序言)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

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第1卷第1章2.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

(第1章第1节)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

两件上衣可以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类推。

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第1章第2节)1)社会物质财富由各种使用价值构成。

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就越多。

资本论选读简答

资本论选读简答

1、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表述(方法论) p20答:①《资本论》的方法是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相统一的科学体系。

②《资本论》方法的基础是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将社会经济形态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因此,马克思强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而不是一般生产。

因为一般生产无法解释特定的社会生产。

辩证唯物论将客观世界看作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源于客观世界内部的矛盾运动。

因此,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辩证性质去认识客观世界。

③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决定了《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或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揭示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要求在运动中把握研究对象和进行矛盾分析。

在《资本论》中,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它包括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据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等等。

科学抽象法则是《资本论》基本方法的集中体现。

④科学的抽象法,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其内容,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和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这既是叙述问题的方法,也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运用了数理方法。

最典型的就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

2、马克思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p21答:(1)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

可以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商品着手,分析并得出商品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而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决定。

其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才能被承认,才能形成价值。

资本论简答题

资本论简答题

简答题PS:格式改一下:标题楷体小四加粗(已改),正文宋体11号,单倍行距打√,首行缩进2字符,概括句加粗!(记得改哈)1.如何理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它的价值量就要由其所包含的抽象劳动的量来计量。

劳动本身的量是由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别,不同生产者生产同种同量商品的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

“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单个劳动力的总和构成社会同一的人类劳动力,每一个劳动力只起着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

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换成自己的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力的高低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为什么说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1)有使用价值的非劳动产品,其有用性不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不具有价值,因此不是商品。

(2)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并不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

例如小农经济自己生产、自己食用的粮食。

(3)为别人生产的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但未通过交换转到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也不是商品。

(4)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没有用,不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

3.如何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的总公式G—W—G’,是与“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选读简答
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是指什么。

答:
首先,简要讲一下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

我们都知道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即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货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货币购买商品仅仅是为了获取等量的货币,而没有实现价值增值,这个运动时毫无意义的,资本家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真正现实的资本流通形式应该是G---W---Gˊ其中Gˊ=G+Δ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再加上一个增值额ΔG。

在这个公式中,前后两端的货币是不同的量,预付一定量的货币,经过一个流通过程,收回更多的货币。

这个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是资本运动的最一般的形式,集中反映了资本最本质的特征,因此称之为资本总公式。

第二,文章的第二个方面我将要阐述一下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我们课本P112页这一节的一开始就说:“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形式上资本总公式和商品经济的规律是对立的,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在交换中价值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不会出现价值的增殖。

举个例子来说作为资本家,先从A那里买商品,再把商品卖给B,先买后卖。

这对简单商品流通在次序上是颠倒了,但对A和B来说,不论是简单商品流通还是资本流通,都是以单纯的买者和卖者出现。

同时,在这里,资本家也是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和商品所有者相对立的。

可见,买和卖单纯的次序颠倒,并没有越出简单商品流通领域,不能说明价值为什么增殖。

但实际上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的价值确实增殖了,这种商品的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第三,我们来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课本第114页写到“资本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价值进行等价交换,那么很明显任何人从流通中得到的价值都会大于他投入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剩余价值的差生。

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一方得到便宜,但是资本家不仅作为买者而且也会作为卖者出现在市场上,他作为买者得到的同时又会再作为卖者时失掉,反之也是一样滴。

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欺骗既贱买又贵卖,这也只能使个别人发财但是不能使整个资产阶级获得剩余价值。

因为,贱买贵卖没有增加价值总量,只是改变了价值在不同人之间的分配。

正如我们课本第113页最后一段所说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

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能创造价值。


由此看来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再不能创造出商品的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 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有何重要意义。

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具有重要意义:
(1)这是政治经济学的重大革命,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有力批判。

对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研究了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并证明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的。

他以劳动力这一创造价值的属性代替了劳动,因而一下子就解决了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难题,也就是解决了资本和劳动的相互交换与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这一规律无法相容这个难题。


(2)奠定了整个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从根本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地位。

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有什么联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原理: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即通过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 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从而使生产资料的价值得到补偿.另一方面,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包括劳动力价值在内的新价值,使价值得到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劳动二重性的具体表现: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是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这无非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表现。

(2)当作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当作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 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重大意义。

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着重大意义:
(1)这在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创见,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这一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

(3) 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

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能准确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5 讨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现代面临的挑战。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当时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的物资生产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当时在物资生产领域里物质资本是最稀缺的处于统治地位的生产要素,资本主要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当时的经济关系主要是资本家支配劳动者或称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逐步由物资生产转变为非物资生产领域的服务活动,物质资本过剩,智力、技能、知识或称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处于支配地位,而人力资本主要掌握在职工手中,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向人力资本支配物质资本或称劳动雇佣资本转变。

把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克服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局限性,对知识
经济或信息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这些新现象、新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也是主要建立在对物资生产领域的分析基础之上,只认为物资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业已是主导产业,其产值占整个社会总产值的70%以上,服务业的劳动也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必须适应经济服务化的新情况,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发展和完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增强其科学性和解释力,使之也能够适用于非物资生产领域,也可以说明服务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6 讨论马克思劳动力的理论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以及你的认识。


7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为前提,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劳动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为前提。

第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的最有力的手段。

马克思指出:“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正是表现为大工业的特有的产物。

”第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在剩余价值率提高时,两者的差别才显示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