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3A第16课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共19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求神拜佛”指什么?加点的句子国 民党检查官曾经想删掉,说明什么?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 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看地底下。
问:“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指 什么? 联系上文,想想“中国的脊梁”是 指 什么人?
❖ 这篇文章写法与语言上各有什么特 点?
❖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 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下午3时51分 29秒下午3时51分15:51:2921.11.21
通读全文,掌握下列词语。
2、品读6-9自然段,深入研究。
(1)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通过古今国人自信的事例。
(2)这类没有失去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A. 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B. 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 继地战斗。 C. 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 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
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 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 “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 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 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 家所知道的事实 。
(1)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 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 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 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 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 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 力”。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3时51分21.11.2115:51November 21, 2021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 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3时51分29秒15: 51:2921 November 2021
玄( xuán)虚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诓( kuāng)骗 渺茫 慨( kǎi ) 叹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对方的错误观点 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 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分组朗读1-5自然段,探讨学习。
(1)作者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 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 点不能证明其论点,敌论点不攻自破。
(2)文章如何驳击敌论证的?
A. 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 并非
“自信”。 B. 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C. 求神拜佛是“自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年级语文上册
在米家军雄赳赳气昂昂奔赴韩国东征 之前,中国足球的自信力一度让国人为之 惊叹;可是,当我们与世界杯的第一次亲 密接触提前结束在韩国腥湿的空气中时, 曾经承载了我们半个世纪梦想和期盼的自 信力却变得模棱两可了。
这是现在中国人在足球场上的精神状 态,那么在70多年前,中国人在当时社会 下的精神面貌又是怎样的呢?当时,有一 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 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 次冲锋陷阵。他,是谁呢?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 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 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 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 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 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 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