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5月大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对层出不穷的殖民背景藏品的返还诉求,西方相关博物馆一开始并非像如今的国际社会一样予以支持,而是持或明或暗的拒绝态度。
事实上博物馆要彻底去殖民化似乎并不容易,因为这些博物馆的早期发展史已经深深烙下了殖民主义的印记,况且殖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根除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对西方博物馆而言,“去殖民化”是对曾经的殖民历史的批判性思考,是确保类似的事情不会在当今社会重蹈覆辙,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将殖民背景藏品物归原主。
为了继续持有殖民背景藏品,这些博物馆努力寻找或提出拒绝返还的伦理依据。
②首先是所谓“普世性博物馆”的提出。
2002年,欧洲和北美的18家知名博物馆发表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以下简称《普世宣言》),宣称这些博物馆继续持有藏品对所有民族的利益来说都很重要,因而其藏品不应在返还之列。
毫无疑问,彼时的这一提法是拒绝将包括殖民背景藏品在内的藏品归还给原属国,而这在当时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伦理之争。
质疑者首先认为这些博物馆对“普世性”存在曲解,事实上所有博物馆都有“普世价值”,殖民背景藏品的流失过程通常与国家和民族情感密切相关,拒绝返还是对原属国民族情感的再一次践踏。
其次,“普世性博物馆”也并非藏品保护和展示的最佳选择,这一提法忽视了藏品的特殊性,即藏品与创造它的民族紧密相连,脱离了这种原生环境,藏品也就失去了其最重要的价值,对藏品的研究和保护都十分不利,比如大英博物馆对《女史箴图》修复时所造成的损坏。
“普世性博物馆”的提出在当时成为西方博物馆拒绝返还的一种辩护方式,但现在看来《普世宣言》的伦理依据已完全不再有力。
③相比于直截了当拒绝返还藏品实物的《普世宣言》,近些年出现的数字返还则激起了对实物返还替代模式的伦理讨论。
数字返还理念最初来自美国的原住民藏品返还实践。
在美国1990年颁布《美国原住民墓葬保护与返还法案》后,部分原住民遗骸及物品得以归还,然而由于举证困难、法律程序复杂、原住民部落社区文保设施落后等问题,大部分原住民藏品并未真正实现归还。
但博物馆与原住民群体在返还过程中的合作空前增强,并在2000年由美国国立印第安人博物馆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合作,对美国原住民物品进行数字化,以期找到实物归还途径之外的另一种途径。
之后数字返还的理念被部分绑上了政治因素,一度被标榜为博物信藏品退的折选择、数率退还的本质是将数字化信息共享给原属国或社群,包括图片、变献、文件、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然后基于信息再进行藏品的复制、展示等,帮助原属国重新得流失之物的知识,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藏品知识的全球共享。
但数字返还只是解决了藏品的利用问题,并未触及藏品的所有权问题,而且对于原属国或社群而言,依附于藏品而存在的民族情感与自我认同等精神层面的寄托也未得到落实。
④西方博物馆以前在阐殖民背景藏品时,大多强调自身文化的光荣与认同。
体现出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以及脱离原生情境的藏品阐释方式。
博物馆去殖民化也意味着博物馆应摆脱西方世界对藏品认识的价值体系,从非西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藏品,这也与后殖民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强调藏品的原生情境相契合。
⑤部分藏品通过回归原先的语境可以深化自身的意义,因此对藏品价值的重新认知是促成双方有效对话的前提。
苏格兰格拉斯哥博物馆”鬼神舞衣”的返还案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伤滕谷幸存者协会对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鬼神舞衣”的第一次返还诉求于1995年提出,但被馆长拒绝:又于1999年第二次提出迟还诉求,得到了新馆长的同意。
第二次返还诉求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鬼神舞衣”原生文化情景的再认识。
诉求方在返还诉求中国释道:“拉科塔的传统是将死者着衣而,因此鬼神舞衣’应当被视为和人体遗骸具有同样重要性的物品。
”而博物馆此前一直认为这件藏品既非其非法所得,也非神圣物品或人类遗,因此不应在返还之列。
⑥除了藏品原本价值,人们对这些藏品流失方式也有了新的认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不道德交易”的阐释。
其实,早在1943年二战同盟国为解决纳粹劫掠问题形成的《伦敦宣言》中就提到,“不道德交易、威胁、胁迫、非法占有或任何其他侵权行为”获得的财产、被视为可没收财产。
从中可以看出对藏品交易真实性的强调,包括“形式看似合法,甚至自称为自愿生效的交易”,因为这些交易背后往往体现了不平等的权力分配。
尽管这主要是针对德国占领区强制性及恐吓胁边下的借出、捐赠和我卖等交易,但人们在之后很快意识到殖民情形下也有许多类似交易。
在殖民时期,宗主国掠夺以及在与完全不懂西方市场行情的人交换财物时。
这些藏品的“价值”在交易过程中难以充分体现,这些藏品的交易本身也需要重新进行审视。
(摘编自杨谦《西方博物馆殖民背景藏品返还的伦理探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殖民背景藏品的返还诉求,西方相关博物馆的态度现在已有一定程度的松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会将殖民背景品物归原主。
B.2002年发表的《普世宣言》中所谓“世性博物馆”的说法,在当时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伦理之争,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C.西方博物馆以前“大多强调自身文化的光荣与认同”中的“自身文化”,包括西方国家的
民历史、殖民文化和价值体系。
D.《伦敦宜言》意味着对“不道德交易”的反对,这客观上推动了人们从非西方的视角来重
新审视西方博物馆殖民背景藏品的流失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世性博物馆”并非藏品保护和展示的最佳选择,例如大英博物馆对《女史篮图》修复时竟然造成了损坏,这让原属国人民深感痛惜。
B.“在美国1990年颁布《美国原住民墓葬保护与返还法案》后”“大部分原住民藏品并未真正实现归还”,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藏品的返还毫无希望。
C.“但数字返还只是解决了藏品的利用问题”,也就是说“数字返还”只是双方合作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原属国人民还将可能继续追索其所有权。
D.格拉斯哥博物馆“鬼神舞衣”返还成功的案例启示广大诉求方,只有加强对西方博物馆殖民背景藏品价值的重新认知,才能够有效提高返还诉求成功率。
3.下列选项,能够作为第二段中的质疑者反驳《普世宣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907年,英国殖民者将从南非德兰士瓦劫掠而来的目前存世最大的钻石原石“库里南钻石”,献给了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
B.从二战开始至1944年7月,德国从西欧劫掠的文物共装了137辆铁路货车,共计4174箱,仅绘画作品就有10890幅。
C.大英博物馆收藏了120件英国在殖民印度时期掠而来的大理石浮雕,这些浮雕对于印度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情感意义和价值。
D.从1949年至2019年,中国通过执法协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和抢救征集等多种途径,追回流失国外的文物300多批,超过15万件。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毫无疑问”含有“十分肯定”之意,以鲜明的态度强调了彼时的这一提法的本质。
B.“绑上”含有“强制、强行”之意,表现了博物馆用数字返还理念绑架政治的无理。
C.“标榜”含有“吹嘘、夸耀”之意,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数字返还理念的反对态度。
D.“往往”含有“经常”之意,强调所有殖民情形下的交易背后常常体现了不平等的权力分配。
5.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盐(节选)
张品成
用硝土在当地制盐需要技术,有人就推举冯笔中来做教头。
但冯笔中眉头皱了。
“我跟我师傅发过誓的!”冯笔中说。
自古,中国的手艺人对传承是很讲究的,多是家族式继承,尤其有独门绝技的人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制盐也是门手艺,既是师傅也是义父的江帮灿把手艺传给冯笔中,也是讲过规矩的。
“我发过誓的,我说了不会坏江湖规矩。
我师傅规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冯笔中对裴根杰说。
裴根杰说:“土豪劣绅都被打倒了,工农有了自己的政权。
现在,旧的规矩不管用了。
”
“我发过毒誓的。
”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什么?”
“你知道的!这句话,常有人说起。
”
冯笔中说:“那是!”他看着裴根杰,不知道裴根杰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不管怎么样,我们大老远地来,冒着生命危险地来,就是想救人性命。
”
“柯连伟是个好人,但制硝盐的事他那套人家听不懂……可是你说他来救大家的性命?”
裴根杰就把苏区当前的严峻局势跟冯笔中说了。
冯笔中当然有所了解,毕竟街上百什么的都少了,奇货可居,何况紧俏东西呢。
“没盐,人会生病,队伍里将士没盐,仗肯定打不赢……会死人的,死好多人。
”裴根杰。
"盐又不是药。
”冯笔中说。
“盐比药还重要,到那时候盐就是最好的救命药。
”裴根杰说。
冯笔中说:“我跟我师傅发过毒誓的!”
“我们知道,你说过,你冯笔中都说过好多遍了。
”
“我不会照你说的做,我听师傅的,我跟师傅发过毒誓。
”
裴根杰说:“土盐的生产因技术原因受到限制,柯连伟在苏联学的那一套,怎么也没法和眼前的硝盐制作融合在一起。
”
有人劝冯笔中说:“人家裴根杰和柯连伟急哩,心急火燎。
”
①谁都能理解装根杰和柯连伟的心情。
裴根杰从井冈山跟着队伍一路冲杀,攻坚克难,后来上头调他去挖矿,他也是弄得风风火火,矿石从水路陆路运出去,换回苏区紧缺的物品甚至枪支弹药。
可他到了岭背,没想到碰到这么些棘手的事。
全苏区都在动员大家一起挖硝土,到各处老墙刮或者挖那些有一层白白薄霜一样的土。
那些制硝盐的原料,正源源不断地送到宁都七里镇等几处地方,那几处地方成了苏区土盐的生产基地。
岭背这地方硝盐的生产一直都在进行,盐都还这么紧缺,别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那些地方都在等着裴根杰把培训好的制盐工人送去。
有人对裴根杰说,宁都七里镇有七座这样的硝土山哩。
它们不能化作盐,裴根杰心急如焚。
来这地方才几天,人已经瘦了一圈。
柯连伟也一脸的沮丧,来之前雄心勃勃壮志凌云,自信能教出一群熟练的工人,似乎他的一肚子学问可以转化为白花花的盐,就像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就能吹出无数个孙悟空来一样。
但现实却是八个字:对牛弹琴,竹篮打水。
②现实和柯连伟的想象相差十万八千里。
冯笔中去了裴根杰的屋子。
裴根杰看到冯笔中,很诧异。
“听说你吃淡菜,你的汤里菜里都没放盐?”
“我没脸吃盐……”裴根杰说。
“你不该这样的。
”
“首长们都没得盐吃,前方将士没得盐吃,我来制盐的,没制出足够的盐我有脸吃盐?”
冯笔中说:“我和盐坊里那些伙计每天干到半夜……”
裴根杰说:“他们说了,他们说你们加班加点,你们比平时干了更多的活。
”
“岭背出盐量比平时多了一成。
”冯笔中说。
“杯水车薪呀。
”裴根杰的很多词也是从首长那里学来的,但那些词冯笔中他们听不懂
“什么?!”冯笔中睁大了眼睛看着裴根杰。
“就是说那点盐远远不够喔。
敌人把四周围得像铁桶一样,不让一粒米一撮盐甚至一勺水进来,你看他们猖狂不?首长说,我们每月要十五万斤盐才能对付……十五万斤呀。
”
冯笔中说:“你牙缝里省,也省不出几粒盐来。
”
“我是没脸吃盐。
”
冯笔中说:“我真的尽力了,我真的很想帮你、帮你们,我们天天加班哟。
”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
”裴根杰说。
冯笔中脸黑了,说:“我说过的,我发过毒誓。
”
“是呀,是呀!④你是个好伢,你发过毒誓,可我也跟首长发过誓作过保证,一定要完成任务。
”
冯笔中突然失声大哭起来,让裴根杰和柯连伟吓了一大跳。
“你冯笔中怎么哭了?!”裴根杰搓着手,束手无策。
冯笔中哭着,跑出门去,一群鸡似乎被冯笔中的哭声吓着,四下惊窜。
那只路过的黄狗也后退两步,冲着冯笔中气势汹汹地吠叫起来。
冯笔中不管不顾地往远处跑去,谁也不知道他去干什么。
冯笔中去到师傅也是义父江帮灿的坟头前。
他一直哭着,跪着。
他从兜里掏出枚毫子在手心捏着。
“师傅,我发过毒誓,可我也不能见死不救,你给我指条路吧!”
冯笔中把手里那枚毫子惦了据。
“师傅,我听你的,我把毫子扔在你坟前。
要是正面朝上,我给他们做师傅,教他们熬盐。
反面朝上……”
冯笔中看着那块墓碑,把那毫子抛得老高。
冯笔中闭上眼睛,好半天,他才睁开。
那枚毫子正面朝上。
冯笔中回到镇子,对大家说:“我师傅答应我了。
来来来!我教大家熬盐。
”
柯连伟说:“那我也拜你为师。
”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笔中被推举做制盐教头,但是由于他学习这门手艺时向师傅发过誓会守规矩,他坚守
自己的承诺,没有接受推举。
B.柯连伟学过苏联的制盐技术,却不懂制硝盐,在苏区受到封锁、盐尤其匮乏的严峻局势
下,不能将这里大量的硝土制成盐。
C.裴根杰说自己“没脸吃盐”,表现了他的自责;裴根杰多次提到首长、用从首长那里学来的
词,可见首长对他的影响之深。
D.冯笔中哭着跑出去后,在师傅坟前扔毫子,用请师傅指路的方式化解眼前的困境,最后毫
子正面朝上的情节,带有戏剧性。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谁都能理解”的“心情”,承接前文,引出后文裴根杰的经历,形成了倒叙。
B.句子②语义上与前一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强调了柯连伟制盐受挫的现实。
C.句子③说明冯笔中的个人力量太弱小,需要他做教头,带领更多的人参与制盐。
D.句子④使用方言来表达对冯笔中的评价,特色鲜明,其评价符合冯笔中的身份特征。
8.文中多处写到冯笔中“发过誓”“发过毒誓”,这样写有什么效果?(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制盐·救命·革命;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对话。
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
..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①者,所以保业守成。
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
”
(节选自《吴起兵法·图国》)材料二:
时王浚③署.置百官,奢纵淫虐,勒③有吞并之意。
时张宾有疾,勒就而谋之。
宾曰:“王浚称制南面,怀逆之志。
”勒将图浚,引子春问之。
子春曰:“幽州自去岁大水,人不粒食,浚积粟百万,不能赡恤,刑政苛酷,赋役殷烦,贼害贤良,诛斥谏士,枣嵩、田峤贪暴于内,而浚自言汉高、魏武不足并也。
”勒抚几.笑曰:“王彭祖真可擒也。
”
勒将袭浚,而惧刘琨及鲜卑、乌丸为其后患,沉吟
..未发。
宾曰:“彭祖之据幽州,唯仗三部,今皆离叛,此则外无声援以抗我也。
幽州饥俭,众叛亲离,此则内无强兵以御我也。
宜应机电发,勿后时也。
且刘琨、王浚虽同名晋藩,其实仇敌。
若修笺于琨,琨必喜于浚灭。
”勒曰:“吾所不了,右侯已了,复何疑哉!”
于是轻骑袭幽州,以火宵行。
遣张虑奉笺于刘琨陈已过深重求讨浚以自效琨乃檄诸州郡听所请。
军达易水,浚督护孙纬将引军距勒,游统禁之。
勒晨至蓟,叱门者开门。
疑有伏兵,先驱牛羊数千头,声言上礼,实欲填诸街巷,使兵不得发。
勒升其厅事,命甲士执浚,立之于前,使徐光让浚曰:“君位冠元台,而欲自尊,又专任奸暴,杀害忠良,自贻于此,非为天也。
”使其将王洛生斩之。
分遣流人各还桑梓。
数枣嵩、田峤等以贿乱
政,皆斩之。
置守宰而还。
封王浚首,献捷于刘聪。
刘聪以平幽州之勋,署勒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增封十二郡。
勒固辞,受二郡而已。
(节选自《晋书·载记·第四章》)【注】①要:权柄。
②王浚:字彭祖,晋将领,都督幽州诸军事。
③勒:石勒,晋亡后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遣张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用来……的,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署,布置,安排,与《陈情表》“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中的“署”含义不同。
C.几,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与《登泰山记》“磴几不可登”中的“几”含义不同。
D.沉吟,犹豫,迟疑,与《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中的“沉吟”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勒想吞并王浚,但他并未轻举妄动,而是充分了解王浚的志向脾性、治政、用人、外交
等各方面的情况后,才开始组织进攻,以谋算避害趋利。
B.石勒率领轻骑兵袭击幽州,用火把照路在夜间行军,并且争取到了刘琨的支持;到达易
水后,王浚的督护孙纬要率军队阻击石勒,游统制止了他。
C.石勒早晨到达蓟城,呵斥守门者开门;因为怀疑有伏兵,于是预先驱赶了几千头牛羊,声称献礼,实际是想堵住各街巷,使王浚的兵士不能出动。
D.石勒袭击王浚及获胜后的做法与吴起的主张相合,斩杀王浚后,他遣散流氓,杀掉奸臣,安排幽州官吏;刘聪增封他十二个郡,他只接受了两个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
(4分)
(2)彭祖之据幽州,唯仗三部,今皆离叛,此则外无声援以抗我也。
(4分)
14.王浚有谋划,有权柄,为何最终招来祸患?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塞下曲(节选)
李益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①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②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③功。
【注】①蔡琰:字文姬,三国时著名女诗人,身陷匈奴,作古琴曲《胡笳十八拍》。
②都护:指方节度使崔宁。
③车骑:汉车骑将军窦宪。
窦宪率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登燕然」,刻石勒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一句写出了黄河九曲回肠的自然特征,意境雄浑,气势宏大。
B.蔡琰和苏武的遭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上民族冲突造成的个人悲剧。
C.诗人为了报答崔宁的恩德,对其极尽赞美之词,说他是当时的英雄豪杰。
D.本诗融入了富有历史感和地域性的词语,如“胡笳、匈奴、阴山、燕然”等。
16.有人评价许歌的最后四句“掩一股壮逸之气",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教育系统的“青蓝工程”章在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学科拔尖人才等,“青蓝”一词源于《荀子·劝学》中的“,”。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句点明了演奏的时间,“”一句点明了演奏者和演奏地点。
(3)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用反问语气来强化语意或情感,如“,”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红楼梦》中,黛玉和妙玉的身世十分相像,她们都是江南水乡中温润的小家碧玉,两又的父亲都是依凭读书走上仕途之路,两人皆出自①。
黛玉、妙玉二人虽体弱多病,但两人皆样貌极佳且腹有诗书。
在大观园里,黛玉是钗群里作诗至多也是最佳的墨客。
不消多言,黛玉是才学横溢的,她的文学素养和文化造诣使许多文人墨客②。
黛玉就像暖阁深闺中的墨客,亦是骚客文人中的闺秀。
而与黛玉相比,妙玉的才华甚至更高一筹。
中秋月夜,妙玉曾向林黛玉、史湘云等人大展文采,曹雪芹虽然在妙玉的人物刻画上没有多施笔墨,但是短短几句蕴藉丰富且凝练的句子,就将妙玉这个聪敏灵巧、卓尔不凡的带发修行的女子形象成功地体现在了众人眼前。
观妙玉所作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足见其才学横滋。
单看她强调“真情真事”,就可见其文采之不俗。
黛玉和妙玉一样③,但是黛玉是和贾府有着不可隔断的血亲之缘,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与众贵族小姐一般,从未受到冷待,而妙玉与贾府并无过深的渊源,她在贾府是孤身一人,处于无依无靠的境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0.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位女子,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柿子是秋季的吉祥果,一直以来①,希望吃了它能够“柿柿顺心”“好柿成双”。
但在吃柿子这件事上,②,可也有人说它难吃又危害健康。
经常吃柿子,对身体有啥好处?柿子中含有的胡萝卜素,能帮我们抵御蓝光对视网膜的损
伤,部分还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不仅能更好地保护眼睛,还对皮肤健康有着积极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