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特征
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板凳拳的发展策略研究
![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板凳拳的发展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e29af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c.png)
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板凳拳的发展策略研究
张家慧
【期刊名称】《运动-休闲:大众体育》
【年(卷),期】2021()23
【摘要】板凳拳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安龙县被称为“武术之乡”,其武术根源历史悠久,且群众基础深厚。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板凳拳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考验。
继承人老龄化、师资匮乏、人文差异、资金不足等问题使得板凳拳在传承和发展出现危机。
如何利用社会给予的便利培养民族文化意识同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板凳拳成为本文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板凳拳发展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充分分析其发展前景、研究其发展策略,利用社会给予的便利培养民族文化意识同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板凳拳,旨在健全布依族板凳拳文化与武术的双重保护路径。
【总页数】3页(P0164-0166)
【作者】张家慧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
【相关文献】
1.贵州省布依族传统武术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安龙县打凼村的考察报告
2.布依族民歌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渠道研究
——以贵州省独山县为例3.贵州省安龙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4.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狼牙棒”发展现状分析5.布依族板凳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2d793375727a5e9856a61a1.png)
摘 要: 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 具有悠 久的文化传统, 其传统体 育活动有着深远 的历 史文化价值 。研 究结果表 明, 布依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在特定的区域和社会生活中, 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 发展起 来的。它与布依族的生存环境 、 日庆典、 节 风土人情、 民俗 民风紧密结合在一起 , 突出了农耕民族 文化 的特 色 , 布依 族 文化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但 是 由于受到现 代体 育文化和 市场 经济 的影 响 , 是 以及 缺乏 交流的平 台, 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被淡化 , 有的甚至面临灭绝的边缘 。因此 , 各级政府、 主管部 门和 民族体育科研人 员, 应立即对布依族传统体 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 , 并保持其原有的民族特 色, 其优 使 秀的 、 健康 的传 统体 育 文化 成分得 以继承 和发展 。
2 1 年 6月 01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o to l te J u n l o Xig i Noma Unv ri f r Nainaiis o r a f n y r l iest y
J n 2 1 ue 01
No 3 .
第3 期
布依 族传 统体 育文化概述
刘 仕敏
Ke r s B y ain i mi o t a io a p r ; u t r y wo d : u i t a t n o l y; n r t d t n l o s c l e i r i y s t u
布依族人 民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灿烂 的文化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 中,布依族人 民创造和开展了 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体
L U i mi I Sh — n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f8e3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d.png)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布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
布依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布依族文化的概况。
1.历史与起源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滇池地区。
布依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语言与文字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布依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多采用汉字和拉丁字母进行书写。
3.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萨满教、道教、佛教等。
其中,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研究和崇拜为核心的,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山川和土地。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布依族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农业为生。
他们往往居住在山区,有独特的田野、山林和房屋布局。
布依族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庭为单位,有父系血缘的血缘关系,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连续性。
5.艺术与手工艺布依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包括织布、染色、木雕和银饰等。
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独特,他们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蓝色染料,制作出色彩鲜艳且富有纹饰的布料。
6.服饰与饮食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多采用手工染色和手工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大量的野菜和山珍作为辅助食物。
7.舞蹈与音乐布依族的舞蹈和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表演,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布依族的音乐多采用笛子、板胡等乐器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节日与庆典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和赛龙舟活动。
这是布依族社区居民家族之间相互赠礼、商谈婚嫁等重大事宜的时机,亦有舞蹈、歌曲、竞赛等形式的庆典活动。
总之,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贵州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4bd80dd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9.png)
贵州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龙运骞张娟我国传统文化的尊崇并倡导全国人民要坚定“四个自信”。
而在“四个自信”中首推“文化自信”,他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西方文化,反而忽视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需要每一个人的欣赏、尊重与保护。
每一个民族历史背景下的文化遗产都是神秘而又丰富,每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发自内心的欣赏是我们应该呈现出来的态度,传承自身的民族文化也应该成为我们的首要责任。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曾经有人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贵州:“山美,水美,人更美”,这不仅仅描绘出了贵州的地貌特色,还赞美了贵州的地域文化以及各色各样的民俗风情,仅一个“美”字,就能让人对贵州产生更多的遐想。
贵州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全省一共有49个少数民族。
目前贵州省存留下来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侗族、水族等等。
布依族同胞算是最早在贵州这片土地开拓的民族之一了,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附近。
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与地形气候条件优越为一体,使布依族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多彩,吸引了广大游客的观赏,从而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
1 贵州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布依族的地区分布很广,贵州省内主要集中地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
贵州布依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民族迁徙与融合,在这样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
调查发现显示,布依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其生活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各种民间舞蹈都来自于生活,主要以生活劳作和民族习俗为题材。
布依族
![布依族](https://img.taocdn.com/s3/m/1c9c03cd80eb6294dd886ca9.png)
布依族传统体育布依族主要居住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有20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90%。
布依族在安顺地区的镇宁、紫云、六盘水及关岭、毕节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四川、云南也有少数布依族居住。
布依族是一个古老本土的民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在长期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成分,现今已成为人口较多的民族。
布依族除了个别地区的少数人信奉天主教以外,多数人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一般迷信鬼神。
布依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它与壮语和傣语有密切亲属关系,传统体育活动与壮族、傣族也有一定的联系。
归纳起来,布依族传统体育运动主要有以下项目:1、跳竹竿竹竿舞又称“打竹舞”、“跳竹竿”、“打柴舞”或“跳柴”,有着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时,人们都要聚集在一起跳竹竿,而且往往都是通宵达旦。
场面豪迈洒脱,气氛很热烈欢快,深受人们的喜爱。
跳竹竿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活动。
2、耍狮布依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有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舞狮是布依族中流传很广而且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活动之一。
布依族舞狮起源于三国时代,但在南北朝后才盛行起来,到元、明、清时期,此项活动得以广泛开展,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舞狮运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
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不断的变化,这项古老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布依族主要聚居的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紫云和关岭等自治县,凡布依族居住较多的乡镇几乎都有舞狮队,甚至有的乡镇有几十支舞狮队。
布依族的舞狮活动是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
布依族舞狮子,与其他民族的玩法风格小有不同。
布依族人的“舞狮”“狮”由人装扮而成,头罩纸扎“狮头”,身覆彩布“狮身”,两人扮演的为“大狮”,一人独扮的为“小狮”。
玩的时候一人扮武士持彩球在前逗引,“狮子”则在后随舞,翻滚纵跳,摇头摆尾。
浅析布依文化的传承
![浅析布依文化的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e150166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4.png)
民俗文化•180浅析布依文化的传承内容摘要 由于在城市生活,布依族的居住格局、生活环境、家庭文化气氛等具有的民族文化元素逐渐减少,社区、家庭已经不能承担民族文传承发展的重任,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学校成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大力倡导“民族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相关政策因素下,民族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因此,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对于当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布依文化;民族文化;传承布依族是一个居住和生活在云、贵、川地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
布依族现有250多万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27贵州省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贵阳市、六盘市、毕节市、遵义市、黔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布依族成片而居,同时又和汉、苗、侗、水等族混合而居。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蹼”有着很深的渊源。
唐代称为“西南蛮”,宋元以后成为“仲家蛮”或“蕃”,明清时又称为“仲蛮”,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农业生产。
其中以水稻种植的历史较为悠久,因此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此外,布依族地区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如何将这些文化传承下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编写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校本教材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掌握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国家对校本教材开发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编写合适的民族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以有效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应组织专门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领导小组,按个人意愿与能力选择教师,编撰校本教材,并从社会中特别邀请民族文化专业人士及传承人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中,保障校本教材内容的权威性与质量。
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分为小学、中学及高中部用书。
布依族武术文化探微
![布依族武术文化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13f0ba10c281e53a5802ffaa.png)
、
布 依族 武 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定 义
多数研 究 武术 文化 的学 者认 为武 术文 化 是一
种“ 技” 、 “ 艺” 、 “ 术” 的文 化 。 武术 文 化 的形 成 与 武 术流 传 的 区域 、 历史 、 社 会 等多 重原 因有 着 重要
族人们思维与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如果从 其地域 、 历 史等 背景 来定 义布 依族 武术 文化 , 那 可
布依族武术 的实体 内容 , 如: 技击套路 、 拳谱典籍 等。 _ 1 布 依族 武术 是典 型 的少数 民族 武术 , 首 先
其 武术 文化 一定 具 有 了本 民族文 化 的重 要 特 征 。 其 次武 术 文化 的生成 与发 展 多与反抗 压迫 的军 事
斗争 和 日常生 活习惯 有着 重要 的联 系 。简单 的理
武术 文化氛 围 , 布依 族 人 把 以前 只 是生 产 劳 作 与 生活 中 的工具 当成 反抗 的武器 来进 行作 战 。长期 反压迫 的军事 战争 促进 了布依 族武术 文化 的生成 与发展 。布 依族 武术文 化可 以说是 在战争 的土壤
中生成 的 。
N【 1 . 2 Al } r _ 2 0l 3
结构, 世代相传并产生一定 区域社会影响力的文 化 体系 。 _ 2 l P
二、 布依 族武术 文化 成 因
行军 事斗争 中得 到发展 的 。布依族 武术 生成 于生 产劳作 , 但 是发 展 于 军 事 战争 。为 了反抗 统 治 者
作者简介 : 徐泉森 , 男, 满族 , 辽 宁鞍 山人 , 重庆文理学 院体 育学院讲 师。
2 0 1 3年 第 2期 ( 总第 1 3 8期 )
布依族民俗文化(布依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色)
![布依族民俗文化(布依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9f0dd6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4.png)
布依族民俗文化(布依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色)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布依族民俗文化,以及布依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布依族的风俗2、布依族的习俗什么3、布依族的风俗习惯4、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的风俗布依族自古以聚族、聚姓而居,即一个村寨几十户、上百户几乎都是一族一姓,同宗。
布依族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
在布依族,婚姻习俗不尽相同,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
布依族丧葬在清代以前布依族的习俗什么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
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
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
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年节食俗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
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布依族文化概述
![布依族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8c0c3751711cc7931b716e7.png)
布依族文化概述布依族民俗文化,从居住、服饰、婚姻、节令、丧葬、宗教信仰等方面观察,有许多“土著”(原住民)的痕迹。
千百年来,已逐渐演变,且受外来文化影响,现在很难确认其历史原貌了。
但是,仍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布依族民族文化的特点。
即使与其他民族习俗文化交往融合,布依族仍牢固地保存着本民族的许多习俗文化。
布依族民住自古以来,布依族居住地,多选择在溪流两岸田坝旁边。
同姓聚族而居,房屋多建于坡脚。
寨子后面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种有芭蕉。
各家各户也有竹树围绕,自成院落。
一眼望去,整个村寨翠绿浓郁,风景秀丽。
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
其他杂居的民族也不多。
布依族先民的住房,历来盛行“干栏”建筑。
赫章可乐西汉墓出土“干栏”建筑模型(模型),其结构、形式、与宋代、明代甚至以后的“干栏”建筑,基本上一致,仅细部有变化而已。
《北史·南僚传》载,僚人(布依族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又称“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这种古代楼房,简便狭小,底层空敞,人住楼上。
唐代仍如此,《旧唐书·南蛮传》说是“人楼居,梯而上”。
宋代大概已经把底层围起来养猪养鸡,周去非《岭南代答》云:“上以自处,下居鸡豚。
”明代更是普遍利用于饲养家禽家畜,邝露《赤雅》云:“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
”明清以后,汉族迁居布依族地区的渐多,其平房建筑形式为布依族吸收。
但是主要还是保存干栏建筑,只是多改为木石结构,即石料砌墙壁,木料装楼,做檩、椽、门窗。
如果建平房,则在一侧另建偏厦(小房)饲养牲畜和堆放农具。
正房居中,前为堂屋,其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神位。
神龛前置一方桌,平时作餐桌,节日作祭祀用。
堂屋后半间及两头的开间,分别为卧室、厨房、火炕等。
安顺、镇宁、关岭、普定、六枝一带,用当地盛产的石料建房,从房屋基础到墙壁,全用石块垒砌,屋顶也用薄石板当瓦盖,俗称“石板房”。
房屋有独立的三五长间,有带天井的三合小院。
贵州省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依据
![贵州省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650314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6.png)
贵州省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依据1. 引言1.1 贵州省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贵州省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元素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布依族的语言独特而丰富,具有诗意和韵律感,是布依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布依族的服饰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布依族的音乐舞蹈充满活力和激情,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布依族的民俗风情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婚嫁习俗、节日庆祝、祭祀仪式等,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对传统习俗的珍视和传承。
贵州省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体现了布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传承和发扬布依族传统文化,对于推动贵州省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布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布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通过传承和弘扬布依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
布依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包括尊老敬贤、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等传统美德,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支撑。
通过挖掘和利用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价值,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布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化繁荣、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2. 正文2.1 布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布依族作为贵州省的一支重要少数民族,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们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活水。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3397e1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8.png)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你知道布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____。
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
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
相传为“牛王菩萨”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
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面粉或白糯米面粉染黑后掺水拌和,将牛角涂黑,然后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将结束,再加上一把劲便可休息。
有些地方不用黑面粉而用石灰浆把牛角涂白。
相传为“龙王”晒龙袍日,当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晒。
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饭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饮酒讲故事,年轻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节”为西凉乡布依族特有的节日,,时间订在每年撒秧(谷雨)后的申(猴)日。
当天各家带粽子,酒肉,香烛纸钱到田边祭供"菩萨",祈求风调雨顺,灭绝害虫,五谷丰收。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祇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在老董上寨发现的一本《打保符开坛书》中,所列举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极高真神、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坛五猖兵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关胜帝君、释迦如来、观音势至、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
但村寨中找不到1座寺庙,也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
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9c09383ddaef5ef7bb0d3cad.png)
布依族文化概况韦正律一、农耕稻作传统农耕:贞丰县布依族世居地域溪河分布密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当地布依先民在河谷岸边开垦农田,把陡坡开成耕地。
田丘种植稻谷,地块种植玉米、杂粮、豆子、瓜果、桑麻、棉花和蓼草等。
其中,稻作是极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
稻田分类:在河谷两旁开辟水田,地势较平而连片的叫“坝子田”;在地势不平的山坡上开垦的稻田,因田块形状而称为“梯子田”。
河流筑堰、田上开渠,水网纵横,水源丰富,引灌相当便利,这叫“软水田”;不能直接引水,全靠降雨灌溉的稻田叫做“硬水田”。
灌溉设施:筑堤截流或架设水车引灌,渠沿留有供水口。
在不能凿渠的跨沟田上,采用竹木笕槽引灌。
水田农具:主要有长犁、水耙、水锄、泥板、水弯刀等。
稻作类别:水稻、旱稻、梗稻、糯稻、单季稻、双季稻等。
收割工具:主要有镰刀、挞斗、朗筛、撮箕、簸箕、风簸、麻袋、挑箩、驮篼等。
加工机械:主要有水碾、木碓、木齿磨、小石磨等。
囤粮用具:主要有谷架,仓廪、木筒、木柜、囤箩、晾谷楼类等。
二、餐食饮品粮类食物:纯米饭、两掺饭、糯米饭、糯糍粑、甜糍粑、饵块粑、油粽粑、褡裢粑等。
.肉类食物: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等。
其中,“猪活血”、“猪血肠”、“狗血肠”、“鸡八块”等是特色食物。
水产食物:鱼类、虾类、蟹类、螺类、蚌类等。
饮类食物:甜酒、火酒、其他杂料酒;古丁茶、甜叶茶、熬膏茶、草药茶等。
三、民居建筑干栏式:分成积木干栏、竹木干栏、土木干栏、木石干栏、砖木干栏、砖石干栏、钢混干栏。
主要分布在鲁容、沙坪、连环、挽澜、白层、鲁贡等乡(镇)。
盖草、盖瓦、或浇成平顶等。
立柱式:古有“七柱数瓜”或“九粒数瓜”排扇式木架房,多用“吊脚耍瓜”为前檐。
观代用“五柱六瓜”者居多,基本款式与古代相似,屋顶盖瓦。
四、纺织与服饰纺纱织布:主要分为:纺棉、桄线、牵纱、组线、绕轴、上机、编织。
染布缝衣:大体分为:配料、装缸、洗布、浸染、浣布、复染、定色、上胶、裁缝、制扣、烫整、折叠等。
布依族文化概述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8188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c.png)
布依族文化概述范文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其他藏缅族群有一定的关联。
布依族的文字传统上采用彝文,但现在一般使用汉字。
布依族的衣着文化多样,主要以民族特色的服饰为主。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和长裤,头戴布依族的传统帽子,鞋子是布依族特色的花鞋。
女性的服饰则更加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是莲花裙。
莲花裙是布依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呈现出五个层次的裙摆,象征着布依族人民勇敢向上的精神追求。
布依族有丰富的民歌舞蹈文化。
布依族的舞蹈曲调优美动人,舞蹈动作独特,形式多样。
其中最著名的舞蹈有牛蹄舞、车轱辘舞等。
牛蹄舞是布依族男女共舞的一种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节奏和步伐,以展示布依族人民豪迈勇敢的精神。
布依族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牢底迎亲"。
传统上,布依族男女的婚姻多以"牢底迎亲"为形式,新娘被关在一个地下的小房间里,新郎要在上面努力挖洞,直到挖开房间的屋顶,取得新娘的认可。
这是一个考验新郎勇敢和坚持的仪式。
布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一种原始宗教,即崇拜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并尊重祖先的灵魂。
布依族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护他们,他们会通过祭祀和祈求来与祖先沟通。
布依族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织锦、编织、木雕等。
布依族的织锦工艺技术非常高超,织锦被誉为"东方的接班人"。
布依族的织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此外,布依族的编织艺术和木雕艺术也非常出色,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总体而言,布依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他们的服饰、舞蹈、音乐和宗教信仰都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崇拜。
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也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才华的发挥。
布依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布依族武术研究
![布依族武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7ba935bd64783e09122bf0.png)
武术研究2016年8月第1卷第8期布依族武术研究屈植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摘要:文章采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布依族武术形成的历史源流与价值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道论、气论、师法自然、自强不息、兵法理论、民族医药是布依族武术形成的理论基础,生产生活、军事斗争、宗教祭祀、文化娱乐是布依族武术形成的实践动力,布依族武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多元的体育价值。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布依族武术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16 ) 08_0023_04我国布依族人口总数2870034人[1],97%以上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遵义的部分县市,少数散居在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历经近千年发展,布依族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布依族武术(见表1)。
布依族武术在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男子器械C类一等奖。
梳理布依族武术历史源流与价值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表1布依族武术类型一览表类型拳种名称拳术器械布依断政拳、狮子开口拳、板凳拳、布依敬礼拳 布依猫叉、刀术、单头棍、流星锤、狼牙棒、铁链械1“布依族武术”形成的理论基础1.1“布依族武术”形成的古典哲学理论基础1丄1道论“道”是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通过对道的领悟 而形成了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攻防技击原理。
传 统武术具体招式、闪展腾挪、进退开合等可以传给受众,但对道的运用及其神韵的理解需要一定天赋才能完全接 受。
[2]武术拳种的形成是众多武术前辈通过对道的体悟 并结合反复实践的结果,布依族先民通过长期对生产生 活技能动作结构的分析与技击原理的感悟,逐渐将日常 的生产工具演变成为武术格斗器械,最终有了板発拳、猫叉等器械套路的产生。
1.1.2气论庄子认为“气”是万物产生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气”被视为武术原动力与精微。
浅析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特征
![浅析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f8f1fd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6.png)
文体艺术232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浅析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特征谢 山(贵州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引言1992年中国武术运动协会、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根据拳种和地方武术的特色先后分三批在全国范围内把有代表性的地域授予“武术之乡”的称号,安龙是贵州省唯一被授予武术之乡的县市。
武术之乡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有着较大的资源优势,对开发武术产业,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的概况安龙的武术由来已久,整个县城直接或间接参与武术运动的人在鼎盛时期达到70~80%,其中主要分布在县城和钱相乡、兴隆镇等地。
钱相乡打凼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布依族古寨,全村90%以上的布依族同胞都不断传习着武术运动。
据寨子资深武师王庭立、韦洪才两位年过90岁老人介绍,打凼村的武术发展由来已久,到现有已经传承了数十代之多。
相传,原本打凼村是一个土地富饶的古寨,人们依靠这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过着非常安乐的生活。
素有“独山州安龙县,打凼有个金銮殿”的美誉,足以证明了这里的富饶。
然而这样美好的地方自然也引来了外界的羡慕和嫉妒,古寨的安宁日子就在19世纪末被打破,为了生存和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请来了临镇顶效楼纳的武师来传艺习武学习武术,从此武术在打凼村得以普及,不论田间劳动还是农闲时候以及节庆假日,习武练拳成为了他们习俗。
安龙武术的另一重镇--兴隆镇,也是布依族武术发源和发展的重要之地,在这里,布依族武术得到了更好的推广。
兴隆镇纳闹村有村民200多人,有80%以上的人练武。
布依族老拳师韦福良自幼到打凼村学习武术、舞狮技艺等,并将所学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纳闹村布依族同胞们。
热爱武术的布依族同胞们自发参与锻炼,相互学习和交流,在每年的春节正月初,都将举行多样化的活动,将所学武术不断改进和推广,现已发展成多种武术套路,多次参加县里举行的各种表演活动,同时还代表县、州、省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武术表演比赛活动,还取得过优异成绩。
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狼牙棒”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狼牙棒”发展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af61a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b.png)
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狼牙棒”发展现状分析█韦学粉 杨新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观察法等,通过对“狼牙棒”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渊源的考证、风格特色的总结、现代发展现状等,解读“狼牙棒”的地域文化色彩,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使世人更加全面了解“狼牙棒”这一布依族传统体育运动。
同时,通过对“狼牙棒”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思路与方向,为“狼牙棒”在当代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使其优秀的、健康的传统体育文化成分能够得以继承和发展。
1 引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迫切需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工业文明、消费社会的冲击下,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事这项运动的主体也发生了更迭,布依族狼牙棒不可避免的遭受了冲击日渐式微。
针对布依族狼牙棒体育运动项目传承和推广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布依族狼牙棒体育运动项目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具体推广和开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从中开辟出一条更全面、有效发展普及和推广布依族狼牙棒体育运动项目的道路,使得布依族狼牙棒体育运动项目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更好的推广开来,为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生力量。
2 结果与分析2.1 传统体育项目狼牙棒的发展现状2.1.1 传统体育项目狼牙棒的起源贵州省布依族的狼牙棒起源于安龙县招提街道的排冗村。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没有成熟的武器,为了预防战争、土匪的掠夺及野兽的袭击,布依族村寨的儿女们为了保家护寨,每家都从山上砍来带有尖刺的棒子放在自己家中。
这种棒子学名称为“刺锤”,树身上长满坚硬长刺,因形状酷似狼牙,又名“狼牙棒”。
族人也在长时间的使用中练就了一些基本的棒法,以此来抵御外敌。
后来这些棒法还有基本武术动作在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了规范,依靠口口相传流传至今,三四百年间已经传承了七代,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书资料,许多动作已模糊不清几近失传。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独特力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独特力](https://img.taocdn.com/s3/m/1a4188b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b.png)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独特力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自独特的文化犹如璀璨的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
苗语、布依语、侗语等多种语言,各自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这些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苗族的古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用苗语传唱着祖先的英勇事迹和民族的历史变迁;布依族的摩经,用布依语记载着宗教信仰和生活智慧。
这些语言文字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传递着民族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
服饰文化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苗族的银饰盛装,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令人赞叹。
苗族女子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绣有精美图案的花衣,银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侗族的服饰则以其素雅、简洁的风格著称,蓝白相间的侗布,搭配精美的刺绣和织锦,展现出侗族人民的质朴与勤劳。
水族的马尾绣更是独具特色,将马尾毛缠绕在丝线中,绣出的图案立体感强,生动逼真,体现了水族人民高超的刺绣技艺。
在建筑方面,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半悬空,一半靠在实地,既适应了山区的地形,又具有通风防潮的功能。
侗族的鼓楼,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是侗族人民集会、议事的重要场所。
鼓楼内部的梁柱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建筑艺术和审美情趣。
布依族的石头寨,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房屋坚固耐用,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石头建筑群。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饮食文化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酸汤鱼,以其独特的酸味和鲜美的口感闻名遐迩。
酸汤采用特殊的发酵工艺制作而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鱼肉鲜嫩爽滑,两者搭配相得益彰。
贵州安龙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安龙的苗族风情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cf69c69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3.png)
贵州安龙的苗族风情如何贵州安龙,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苗族风情。
苗族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安龙这片土地上延续着他们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画卷。
苗族的服饰,堪称艺术的杰作。
苗族女子的服装色彩斑斓,以鲜艳的红、蓝、绿为主色调,绣满了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承载着苗族的历史、传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的图案象征着祖先的功绩,有的则寓意着吉祥如意。
苗族男子的服饰相对简洁,但也不失独特之处,通常以黑色和蓝色为主,配以银饰,展现出阳刚之美。
在饮食方面,苗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
酸汤鱼是苗族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那浓郁的酸汤,鲜嫩的鱼肉,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糯米饭,这是苗族节日和重要场合不可或缺的食物。
他们将糯米蒸熟,然后拌上猪油、红糖等调料,口感软糯香甜。
此外,苗族的腊肉也别有一番风味,经过特殊的腌制和熏制工艺,肉质紧实,香气扑鼻。
苗族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实用。
他们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依山而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吊脚楼是苗族建筑的代表,底层架空,用于存放杂物或饲养家禽,上层则是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够防潮防虫,还能充分利用地形,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苗族的节日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十月举行。
在苗年期间,苗族人民身着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他们载歌载舞,表演芦笙舞、板凳舞等传统舞蹈,热闹非凡。
此外,还有斗牛、斗鸡等民俗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观看。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同样令人陶醉。
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那悠扬的芦笙曲,仿佛在诉说着苗族的故事。
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热情奔放的锦鸡舞,有优美动人的鼓舞。
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仰。
苗族的婚俗也充满了特色。
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相对自由,他们通过对歌、跳舞等方式相互表达爱意。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嫁衣,由亲友们护送前往新郎家。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的历史脉络及其文化特征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的历史脉络及其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16ed02eaf45b307e8719713.png)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的历史脉络及其文化特征1 前言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不仅拳种丰富,而且流派众多。
在中华武术宝库中,贵州苗族武术文化是重要的一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汉族武术类似,贵州苗族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与苗族的民族史和斗争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苗族武术几经演变,不断地吸收民族文化涵养,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
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各个地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贵州苗族武术也不例外。
那么,贵州苗族武术文化与其他地域或民族的武术文化相比,有何特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表现出了哪些文化特色?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苗族不断被汉化已是大势所趋,通过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环境及历史,探讨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主要特征,为我们有效地继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武术文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将是众多民族学者和传统武术家们在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也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2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概述2.1 贵州地理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势西高东低,向东、南、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 1100 米左右,全省 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山高谷深。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在这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下,却居住着 49 个少数民族,成为仅次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大省。
2.2 贵州苗族贵州苗族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人口超过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
贵州苗族历史文化悠久,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等,其中尤以苗年最为隆重。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里,苗民往往以唱歌跳舞等体育娱乐活动来庆祝。
在这些庆祝节日的文体活动中,有上刀梯、下火海、习练苗拳等。
2.3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特殊的地理环境必然造就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
山多地少、崎岖不平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苗族传统武术文化成长的土壤。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拳种丰富,流派众多,已成为中华武术宝库中重要的一员。
布依族武术文化探微
![布依族武术文化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18e76ad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b.png)
布依族武术文化探微
徐泉森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布依族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了民族的习俗之中.布依族武术文化表现出了一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化的状态,同时民族性与表演娱乐性也是布依族武术文化的重要特征.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徐泉森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
【相关文献】
1.黔南布依族武术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博弈研究 [J], 鲁林波;卜秀秀
2.地域武术文化视野下的陇南民间武术探微 [J], 黄小龙;田广;贾社军
3.布依族铜鼓十二调音乐文化特征探微——以镇宁县为例 [J], 王钧
4.黔南布依族武术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博弈研究 [J], 鲁林波;卜秀秀;
5.浅析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特征 [J], 谢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特征
作者:谢山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24期
摘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它受整个地理环境生态和社会历史的制约,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运行的显著特点。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进行调查,旨在为更好地将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得已传承,使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贵州安龙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整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2.9
引言:
1992年中国武术运动协会、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根据拳种和地方武术的特色先后分三批在全国范围内把有代表性的地域授予“武术之乡”的称号,安龙是贵州省唯一被授予武术之乡的县市。
武术之乡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有着较大的资源优势,对开发武术产业,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的概况
安龙的武术由来已久,整个县城直接或间接参与武术运动的人在鼎盛时期达到70~80%,其中主要分布在县城和钱相乡、兴隆镇等地。
钱相乡打凼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布依族古寨,全村90%以上的布依族同胞都不断传习着武术运动。
据寨子资深武师王庭立、韦洪才两位年过90岁老人介绍,打凼村的武术发展由来已久,到现有已经传承了数十代之多。
相传,原本打凼村是一个土地富饶的古寨,人们依靠这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过着非常安乐的生活。
素有“独山州安龙县,打凼有个金銮殿”的美誉,足以证明了这里的富饶。
然而这样美好的地方自然也引来了外界的羡慕和嫉妒,古寨的安宁日子就在19世纪末被打破,为了生存和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请来了临镇顶效楼纳的武师来传艺习武学习武术,从此武术在打凼村得以普及,不论田间劳动还是农闲时候以及节庆假日,习武练拳成为了他们习俗。
安龙武术的另一重镇--兴隆镇,也是布依族武术发源和发展的重要之地,在这里,布依族武术得到了更好的推广。
兴隆镇纳闹村有村民200多人,有80%以上的人练武。
布依族老拳师韦福良自幼到打凼村学习武术、舞狮技艺等,并将所学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纳闹村布依族同胞们。
热爱武术的布依族同胞们自发参与锻炼,相互学习和交流,在每年的春节正月初,都将举行多样化的活动,将所学武术不断改进和推广,现已发展成多种武术套路,多次参加县里举行的各种表演活动,同时还代表县、州、省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武术表演比赛活动,还取得过优异成绩。
目前,纳闹村的特色体现在板凳拳、板凳龙、高台舞狮、二节棍等项目上。
2.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的现状
作为南明古都的安龙,不仅培育了无数的历史名人,也造就和吸纳了众多的武术奇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龙的武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著名拳师周兴莆、王锦伯便在安龙办起了武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武术新人。
进入80年代,新一代的武术拳师们更是致力于武术的推广,以杨刚为代表的新一代拳师们开办了业余体校,大力推进武术运动的发展。
通过布依族村寨的传统武术和县城开展的现代武术的全面结合,使全县人民都参与到了武术运动的行列。
同时这一事实也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可。
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92年成立全国武术之乡之时,将安龙县纳入了首批全国武术之乡,这也是目前为止贵州省唯一的武术之乡。
这一称号的取得凝聚了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的骄傲。
安龙各族人民热爱武术的热情极高,即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高质量,也不忘将武术运动作为重要的一项活动。
当前依然开办一所武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武术新秀。
每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都获得了优异成绩,为安龙的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主要文化特征
布依族武术文化作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在众多民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受到中原武术文化的影响。
同时,结合作为村落聚居的环境下,农耕过程中实现既健身又防身的武术动作,并充分利用了手中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进行武术的演练。
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武术文化(板凳拳、草墩拳等)。
古代布依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防身自卫,与自然界不断进行抗争,逐渐形成了布依族传统武术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凭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玄想,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武术理论体系,如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人是一个统一整体等。
布依族武术理论极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
武术从运动到强身健体,从修身养性到医疗保健,无一不渗透着浓厚的布依族文化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传承至今的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的运动风格和特点上看,其拳术主要来源于湖广等地,有很明显的南拳运动风格和特点。
同时,由于地理、生活方式、文化因素等的影响,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动作风格。
地理因素:黔西南大部分地区山高林密,地面砍坷不平,不能像北方平原那样,以大蹦大跳、“闪展腾挪”的方式与人博斗,甚至战争也必须是“因地制宜”,摆开阵势再打。
所以西南地区的武术多为具有“南拳”特征的拳种。
生活方式因素:北方人的服饰文化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因为穿鞋,格斗动作相对自由,而黔西南山区布依族多以赤足或穿草鞋。
为了保护脚趾,就不能用脚尖“踢”击,而多用正蹬、
侧踹等。
另外,布依少数民族还有緾头帕的习惯,因而发明了“头帕”这种软兵器;用长条凳演练出板凳拳;用稻草编织成座凳(草墩),于是就将做成软兵器,创造出“草墩拳”等等。
文化因素:中原地区的文化直到宋代,才开始影响到黔西南,因此,武术对黔西南布依族的老百姓影响有限。
中原地区在唐代以后,受佛、道两教及中医、和儒家养生理论、方式的影响,已经逐步将软、硬气功作为武术的训练内容,通过对力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格斗技术上有质的发展进步。
至少在明朝以前,这些科学的、新式的武术训练方法还未影响到黔西南布依族。
参考文献:
「1」谢山,段永华,布依族、苗族传统体育「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8
「2」李旺华,白永正,论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