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武术作为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武术作为中国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自卫而创造的格斗技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审美观念以及道德准则,成为一种全面的身心修炼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武术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狩猎和战争。
中国古代武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由个体技能逐渐演化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易经》、《尚书》、《左传》等古代经典中就有对武术的记载,展现了武术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不同流派和门派,如太极拳、少林功夫、八卦掌等。
每种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念、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
武术与中华传统价值观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艺,更是一种融合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身心修炼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视为强身健体、培养意志、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品德修养,实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强调“以德行之,以身则之”的理念,注重练武者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武术中,尊师重道、团结互助、礼仪廉耻等传统美德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引导人们追求内在的修养和自身的完善。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武术,促进了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语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通过学习和传承武术,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可以在身心修炼中体味到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独特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珍惜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武术不仅是一种自卫、战斗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方法。
首先,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武术被视为一种综合性格斗技巧,其训练方法注重心法、意境、精神境界的修炼,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的哲学思想。
因此,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人在追求武艺的同时也在追求人格修养和道德伦理。
其次,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方式。
在中国古代,武术家不仅要有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巧,还要注重刻苦修炼、培养品德和修养。
武术家要恪守武德,弘扬忠义、仁爱、礼仪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精神。
另外,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等命运之道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而武术作为一种自然的身体技能,让人们通过修炼和实践来领悟这些哲学思想。
通过武术的训练,人们可以感悟生命的宝贵、自然的神秘,进而体验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战斗文化,更体现了中国人追求修身养性、强健身体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
通过学习和弘扬武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往和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
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武术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一、什么是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数千年的智慧和历史文化。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法,更是一门独特的武术技艺。
中国功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哲学思想而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中国功夫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古代兵器中,剑、刀、枪、棍等武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用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巧逐渐形成了中国功夫中的拳法、腿法和器械法。
中国功夫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太极哲学,它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
少林寺的功夫则体现了佛家的慈悲和悟道的理念。
三、中国功夫的特点中国功夫有着独特的技巧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内外兼修中国功夫注重内外兼修。
内修意味着通过内功修炼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外修则是通过外在的动作、招式来展现自己的技艺。
2. 动静结合中国功夫强调动静结合,即在动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这种平静心态对于控制身体的力量和精确性至关重要。
3. 技巧多样中国功夫拥有丰富多样的技巧。
除了基本的拳法和腿法外,还有徒手器械、对练和散手等多种技术和形式,这使得中国功夫成为一门非常综合和全面的武术。
4. 融合哲学思想中国功夫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注重修身养性和精神上的修炼。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耐力和自律性,培养出坚韧的品质。
四、中国功夫的流派和代表作中国功夫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
以下是其中一些流派和代表作的简介:1. 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是中国功夫中最有名的流派之一。
它源自中国的少林寺,讲究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少林功夫中有许多著名的招式,如醉拳、猴拳、鹰爪功等。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功夫中最广为人知的流派之一。
它以圆融、缓慢和柔和的动作为特点,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哲学的思考。
太极拳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养生的方法,让人在锻炼的同时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3. 形意拳形意拳是中国功夫中的内家拳之一,也是中国武术的重要传统流派之一。
对中国功夫的看法
对中国功夫的看法
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功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
中国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
在中国,中国功夫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承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功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粹”。
在中国,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都对中国功夫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中国功夫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中国功夫也逐渐为全球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不少外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热爱中国功夫,并将其作为一项运动和文化遗产来传承和发扬。
总之,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在中国和国际范围内,中国功夫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夫,也被称为中国武术,是一种独特的身体和精神训练方式。
它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1. 起源和发展:中国功夫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卫和保护家园的需要,并逐渐发展为一种身心健康、修身养性的运动方式。
2. 特点和分类:中国功夫的特点包括注重招式的精确性、力量的掌握和身体的敏捷度。
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的表演,更是一种注重哲学、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中国功夫可以大致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前者注重内功修炼和内在力量的发挥,如太极拳;后者则注重外力的发挥和身体的爆发力,如少林拳。
3. 核心价值观:中国功夫强调身心和谐的发展,注重遵守道德规范和传统价值观。
它在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多样性:中国功夫具有丰富的流派和种类。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如杨式太极拳、峨眉派、长拳、八卦掌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传承和培训方式,通过师父传徒的方式进行。
5. 精神意义:中国功夫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武术技能,更是一
个全面的身心训练体系。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培养自我控制、自律、毅力、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同时,它也强调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总之,中国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身心修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坚毅和智慧的精神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功夫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中武术与功夫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武术与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一、武术与功夫的定义和特点武术与功夫是指练习各种武艺和格斗技巧的传统中国体育活动。
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并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武术强调的是武技的技巧和实用性,注重肢体的力量、速度和协调性。
而功夫则更强调的是内外的修炼,包括对自身意识、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心灵的修炼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二、武术与功夫的起源与发展武术与功夫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它们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战争、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在早期,武术主要作为一种战斗技能存在,并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体育活动和文化形式,体现着人们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武术与功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武术与功夫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首先,它强调的是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坚定。
其次,武术与功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提高自身的内外协调性,培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此外,武术与功夫追求的是“德技双修”,即对于道德修养和技艺修炼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四、武术与功夫的传承与保护武术与功夫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的改变,传统武术与功夫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加强对武术与功夫的传承、保护和推广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并参与武术与功夫的练习,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武术与功夫的宣传和推广活动,以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五、武术与功夫的国际影响和交流中国的武术与功夫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如今已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活动和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方面: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武术强调修身养性、崇尚礼仪和道德规范。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也反映在武术传统中,强调尊敬师长、团结协作等道德要求。
2.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武术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追求内外合一、心身合一,注重修炼身体和心灵的统一。
3. 佛家思想:佛家注重心性修炼,强调慈悲、忍耐和舍己为人。
在武术中,佛家的影响体现在修炼者对于武术的谦虚、尊重和自律的态度上。
4. 历史文化: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武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武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战争、兵器等紧密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5. 社会价值观: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观,如勇敢、正义、忍耐、坚持等。
这些价值观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对培养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与传统文化
为达此目的,习武者不仅在饮食起居上要有所节制, 而且在练功的刻苦、恒久上尤为讲究。一定要做到锲而 不舍、自强不息。武术界流行的谚语有“一日练一日功, 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架子 天天盘,功夫日日增”;“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 早”等等。要成为武林功高技精者,必须经年累 月,甚至用一生的时间苦练不辍 才行,若怕苦怕累,稍有懈怠, 则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习武者 通过这个过程的磨练,无疑对培 育“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 族进取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BACK
(2)“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
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有“礼仪之
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在其创造的
文化中,道德水准常常被作为评价
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传统武术
由于受其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和评
价体系,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一
道绚丽的风景线。武德教化的强调,是追求扬善抑恶,
BACK
2.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
良好竞争意识
和正 谐确 人人 际生 关观 系
优 秀 意 志 品 质
(1)武术对现代人良好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当今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武术作 为自古以来锻炼体魄、防身自卫的一项身体运动, 可以使练习者在坚持不懈的练习过程中强健体魄, 不断提高攻防技能,这是自强不息精神赖以生存的
A 武术与杂技
B 武术与中国舞蹈
C 武术与其它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在它的 身上可以找见诸多其他文化种类的影子。经过几 千年的发展,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形 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局面,如果说冷兵器时代的 武术是一种战斗的技能,是一种搏杀术,那当代 的武术已成为运动武术和文化武术。
功夫与中国文化
功夫与中国文化一、引言功夫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许多人都因为电影《功夫》中那场“路演”般的打斗戏份而开始了解这项中国传统文化。
但实际上,功夫并不仅仅是一种拳法,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武术与中国文化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中。
在中国文化中,武术是一种关于人类自身的修养体系,既包含了身体的素质训练,更强调了心境的磨练,即所谓的“修心、养性、强体、防身”。
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皇宫贵族,武术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手段之一。
而这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文化意义,也正是功夫具有的重要内涵。
三、功夫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功夫作为实用技能的功能价值,它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筋斗云飞”、“草上飞”、“翻跟头”等动作中,功夫展现出了令观众赞叹的优雅和美感,完美的配合着所处场景,更是无法令人不为之动容。
此外,功夫还包涵着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诸如道家的“柔能胜刚”、“以静制动”、“其莫能知,形孰好之”等思想流派,都在功夫中有所展示,在带给人们视觉的惊喜之余,也让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四、功夫文化对于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中的机械化、电子化趋势,更多人开始感到人们身体健康的问题日益突显。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发扬功夫精神,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保障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耳濡目染中,我们懂得了用功夫的技巧和强度去练习身体,无论是修身养性型的“太极拳”,还是激情澎湃型的“少林拳”,都可以在带来娱乐的同时,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提供更为全面的锻炼。
五、结语功夫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和武术表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强身保健的实用价值。
它将人体肢骨的优美曲线、哲学思想和身体训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种与其他体育运动独特区别的“中国式优美”。
中国功夫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功夫文化的主题。
中国功夫,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
下面,我将从中国功夫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等方面,为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中国功夫的起源中国功夫,源远流长,起源于远古时期。
据传,黄帝时期,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练习武术,用以强身健体、自卫御敌。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功夫逐渐形成了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等为代表的各种流派。
二、中国功夫的发展中国功夫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剑圣”庄子,到唐代的“剑客”李白;从宋代的“武圣”关羽,到明代的“侠客”岳飞;从清代的“武状元”杨露禅,到现代的“武术宗师”李连杰,无数英雄豪杰传承着中国功夫的精髓。
在中国功夫的发展过程中,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禅武合一”理念,使中国功夫在修身养性、禅定修炼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道教的“内功心法”,使中国功夫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独树一帜;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使中国功夫在技击实战中讲究道德规范,讲究礼仪之道。
三、中国功夫的特点中国功夫具有以下特点:1. 内外兼修:中国功夫注重内外兼修,即内在的修炼和外在的实践。
内在修炼包括心性修养、呼吸吐纳、内功心法等;外在实践包括拳法、剑法、棍法、器械等。
2. 强调实战:中国功夫以实战为根本,强调技击实战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注重攻防兼备、刚柔并济,以达到以武修身、以武强身的目的。
3. 融合文化:中国功夫融合了儒、道、佛等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练习过程中,注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4. 形式多样:中国功夫种类繁多,包括拳术、器械、摔跤、内功等。
各流派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四、中国功夫在当代社会的作用1. 传承文化: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功夫传统文化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文化。
其中,我最喜欢武术。
武术是我国独有的,外国人称为“中国功夫”。
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
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摔跌。
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与人交斗时,除了拳打脚踢之外,他们善于抓扭、用头顶触对方,使对方不敢靠近,这就叫“蚩尤戏”。
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既可以用于战场,又可以用于平时演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武术也进入新的阶段。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争频繁,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的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
武术分为两种,分别器械武术和拳术。
器械武术:按照一定程式舞弄刀、枪、棍、棒等器械,形成固定的武术套路,就叫做器械武术。
拳术:赤手空拳操练的武术套路、技法都称拳术。
拳术也有拳种、流派,如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八卦掌、南拳、醉拳。
我喜欢武术是因为它可以用于进攻、自卫、锻炼身体。
功夫中国功夫保卫家园的武术传承
功夫中国功夫保卫家园的武术传承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勇气的结晶。
功夫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技艺,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它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功夫承载着保卫家园的使命,传承中国武术的责任愈发重要。
一、功夫与中国的深厚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武术传统。
功夫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它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智慧,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理念。
同时,功夫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勤劳、坚韧和忍耐的品质,是中国人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功夫的传承与担当武术的传承是功夫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中国武术得以延续至今。
这种传承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传授,更是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功夫传承者不仅要继承前人的技术和经验,更要了解武术背后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武术精神的活力与传统的纯粹性。
在当今社会,功夫的传承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武术知识更易获取,但对于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却是一个考验。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对传统武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期待。
功夫传承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又不能失去传统的核心价值。
三、功夫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功夫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除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技艺,功夫还要通过培养人们的身心素质,提高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当今社会,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越发重要。
功夫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并在面对危险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同时,功夫还蕴含着一套高尚的价值观。
在功夫修炼中,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功夫的实践者要秉持诚实守信、勇往直前、助人为乐的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这种价值观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品格魅力,也能够为社会建设和谐稳定的环境做出贡献。
看中国的功夫文化
看中国的功夫文化中国功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人们。
功夫文化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它融合了中国哲学、道德、礼仪和审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介绍功夫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其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功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功夫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华夏文明。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与自然的斗争和狩猎活动中,掌握了许多反击和保护自身的武术技能。
这些技能逐渐演化为功夫的雏形,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逐渐从生存技能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武术体系。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功夫,如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
这些功夫流派不仅仅是武术技击的练习和表演,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近代以来,中国功夫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20世纪初,一些中国功夫大师以及国家代表队的成员开始在国际武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使中国功夫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电影和电视剧的出现也将功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进一步丰富和世界化了功夫文化的内涵。
二、功夫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功夫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其核心价值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和谦逊:功夫强调尊重对手和师长,注重谦虚态度。
功夫高手往往表现出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品质,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精髓。
2. 精益求精:功夫乃是一门技艺,要求练习者坚持不懈,不断追求技艺的完美。
在踏实勤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3. 忍耐和毅力:功夫修炼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毅力,要经受长时间的煎熬和磨练。
“以忍为主,以耐为本”是中国功夫文化的重要特征。
4. 和谐与平衡:功夫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通过呼吸与运动的结合,以达到调节身体和情绪的目的,进而促进个人的健康与成长。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体育运动,更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展示出来。
首先,中华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武术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六艺”,其中包括射箭、御马、御射、礼仪、音乐和射御六项技艺,可以说武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武术不仅注重技击手法的精湛,更强调内外兼修,追求“外练筋骨、内修气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道法自然”、“内外合一”的思想。
其次,中华武术在诸多传统文化符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武术以拳法、剑术、刀法等为主要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都有所表现。
《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武术高手,如武松、孙悟空等,都展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同时,武术动作的刚柔相济、阴阳调和的特点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华武术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有着丰富的门派体系和流派传承,其中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每一派武术都有其独特的技击手法和哲学思想。
这些传承下来的武术技术和理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身心修养、道德观念以及民族气质的关注和追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同时,古代文人墨客对武术的推崇也使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通过武术这一载体,传承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武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功夫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夫是一种独特而精深的技艺,它不仅是一种武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功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方法。
功夫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在战争中,中国人通过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格斗技巧。
这些技巧以柔和刚的结合为基础,强调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的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武术形式,包括拳术、剑术、刀术、棍术等多种技艺。
除了作为一种武术形式,功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功夫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同时也可以调节身心的平衡,增强自身的自律和意志力。
这种修炼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和修养。
功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被赋予了一种哲学意义。
功夫注重内外兼修,注重气的运用和内力的培养。
在练习功夫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呼吸技巧和冥想方式,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这种修炼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和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内外之间的平衡。
功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功夫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
功夫表演注重形神兼备,既追求技巧的精湛和力量的展示,又注重动作的美感和舞台的表现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功夫表演常常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功夫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
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欣赏中国功夫。
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功夫的技艺,更是为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中国功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夫是一种独特而精深的技艺,它不仅是一种武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我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国门的例子
我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国门的例子以我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国门的例子为题,列举如下:1. 中国功夫:中国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技巧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例如,中国功夫电影《少林寺》系列、《霍元甲》等,以其精湛的动作设计和独特的中国风格,成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注意。
2. 中国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各种茶叶种类和茶艺表演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例如,中国的茶艺表演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频繁出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茶文化。
3.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韵律,如京剧、二胡等。
这些音乐形式在国际音乐节上频繁亮相,通过音乐演出和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4. 中国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中国剪纸、脸谱、刺绣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5.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不仅在中国本土广受欢迎,也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盛事。
在一些国际城市,如纽约、伦敦等,会举办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参与。
6. 中国字画:中国的字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中国的传统字画作品在国际艺术展览中频繁展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7. 中国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等。
这些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的到访,并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景点。
8. 中国传统医药:中国的传统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疗效,在国际上受到认可和追捧。
中国的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为世界人民的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9. 中国的服装和服饰:中国的传统服装和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赢得了国际时尚界的赞誉。
中国的传统服装如旗袍、唐装等在国际时装周上频繁亮相,展示了中国服装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理念是“以人文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于健身文明强国也具有借鉴意义,是和谐、有爱的精神代表。
2、中医理念: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是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也是中国传统中非常伟大的发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人类有突出的贡献作用。
3、民族音乐:俗话说“高山流水遇知音”,不同于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古典的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非常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4、中国功夫:中国人具有武侠情节,虽然中国功夫并不像小说、电视剧中飞檐走壁那么夸张,但是也是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展示中国力量和强身健体有很好的作用。
5、茶道精神: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也融合了高深的思想,茶道修身养性更是备受推崇。
6、戏剧曲艺:京剧、昆曲等都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彰显了民族文化特色,也是寄情于表演的一种方式,通过其表达更是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7、工艺制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瓷器制品了,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
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8、中国饮食文化:先辈们的智慧不仅在发明创造上有所显现,在饮食文化中也有体现。
其跨域广,人口多,各个地方的特色都是不一样的,充分满足人们的味觉。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体育中国功夫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体育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凭借独特的技巧和哲学内涵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中国功夫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技术特点以及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功夫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历史渊源中国功夫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它起源于古代狩猎、战争和生存的需要,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体育形式。
中国功夫的发展与中国的古代哲学、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在古代,武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训练和战争中,帮助士兵增强体魄和战斗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融合了哲学思想和道德准则,成为一种推崇人文关怀和和谐精神的体育项目。
二、技术特点中国功夫以其独特的技巧和精妙的动作而闻名。
它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心的协调和统一。
中国功夫包括了拳术、剑术、刀术、棍术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技术特点。
例如,太极拳是中国功夫中最有名的形式之一,其动作缓慢柔和,螺旋呼吸和身体的自然放松是其核心要素。
而传统的中国功夫还强调发力的技巧,包括掌法、腿法和身法等,通过挥拳踢腿的动作来发出强大的力量。
三、文化意义中国功夫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项目,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精神,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中国功夫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同时,也注重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练习中国功夫,人们可以培养自信、坚韧不拔的品质,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比拼,促进友谊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中国功夫还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思想,强调平衡、和谐和尊重他人。
总结起来,中国功夫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体育项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和战斗力,更能够培养人们的坚韧精神和道德修养。
中国功夫的独特技巧和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也赢得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通过对中国功夫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并将其传递给后代。
中国的功夫文化
中国的功夫文化中国的功夫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本文中,将探讨功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介绍一些著名的功夫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展示中国功夫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功夫的起源与发展功夫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保护自己和家园的技能。
因此,一些具有军事技能的人开始研究、总结并传承一些实用的战斗技巧,从而形成了最早的功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技法和哲学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中,都有人们对功夫进行研究和创新。
宋朝时期,武将岳飞以其卓越的武艺和忠诚的精神成为中国功夫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明代时期,杨洪基创立了杨氏太极拳,将功夫与哲学思想相结合,给功夫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二、著名的功夫流派和代表性人物中国的功夫文化涵盖了众多的流派和人物,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之处和代表性人物。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著名的功夫流派和代表性人物。
1.咏春拳咏春拳是中国南方著名的功夫流派,被誉为“一代宗师”叶问所创立。
咏春拳注重用技巧性和实用性来应对敌人的攻击,通过身法变化和内力运用,有效地将敌人的力量逆转回去。
2.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以内功为基础的内家拳术,它以慢而柔的动作和圆满轻巧的体态为特点。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充分利用对手的力量来达到制敌的目的。
太极拳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小旺。
3.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功夫流派,以其快速、爆发力强和高度的技巧性而闻名。
少林功夫融合了中国佛教文化和武术技巧,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
少林功夫的代表性人物是少林寺的僧侣们,他们以其卓越的武术技艺和虔诚的佛教信仰而闻名于世。
三、中国功夫文化的精髓中国功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精髓和独特的内涵。
在中国的功夫文化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精髓。
首先,功夫注重修身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综述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
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
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
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
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
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
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
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
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
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
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
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
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
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
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
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
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
”的佛家的达观、超然。
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
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以天下为己任”。
“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
”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
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
”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而种豆南山。
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的《陋室铭》。
即使是“盗,亦有道。
”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并能自觉肩负起社会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而不废世。
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认知上,“通一经不足以明”,要求学富五车。
四书五经、经史百家、三教九流、医卜星相、琴棋书画、老庄佛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样样通且样样精。
“穷理尽命”,达到通晓万事万物,以及自身规律。
为不断扩充自身学识、修养而自强不息,以求“格物、致知”,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另有“心如明镜”的静修,老子的“无为,无不为”。
进退观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有诸葛亮穷时“怀经纬之才”“躬耕南阳”,过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的生活;“达时”,为报效先主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范蠡知机”,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窘时,帮助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在勾践打败吴王成为春秋霸主时,功成身退,“泛舟江海之上”。
再事理、人情观上,有“公事论理,私交论情”,“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人论事,因人废事。
”的原则。
在人情上要“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事业上,要进一步,才能捷足先登。
要有能进能退的“英雄舞步”。
以小糊涂养就大聪明: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以及“清官难断家务事”。
更有“吕端大事不不糊涂”。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韩信胯下受辱”,“张良三次拾履”。
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的从小事做起。
做事上分上、中、下三策。
报最好的希望,以最大的努力去实践的同时,做最坏的打算,才不会患得患失。
下面将分别介绍,与中国功夫理论关系密切的:儒家的养气说、佛家的禅定说、道家的丹道说、医家的经络说。
将对中国功夫的文化渊源与博大有较深刻的理解。
养气说“生活在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界。
”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从而强大我们的内心。
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
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物质丰富,精神相对贫乏,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导致的物欲的放纵和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金钱与物质关系,以及由此造成个人精神的孤独和人生价值的困惑,社会陷于失衡,不协调的历史尴尬境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在巴黎联合发表郑重声明:“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向孔子寻求智慧。
”那么,向孔子寻求些什么呢?是扶阳抑阴、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陈规吗?不是的,这些早已经随着房间社会的过去而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封建历史的陈迹,扔到历史的“垃圾桶”中去了。
儒家的学说的核心便是力图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如同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大同”社会理想。
据此,而“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
”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忠恕”之道和过犹不及,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在政治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并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刚健有为进取精神的培养。
儒家学说提倡“德治”和“修身”的思想尤为突出。
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正统思想,虽有其为封建统治服务有其糟粕。
如上面提到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等。
但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有扶助社会道德,如尊老爱幼、尊重师长、亲情友爱等思想。
对于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为人,如何处世之道。
都有其极大的现实意义,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人生智慧,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如抵制贪污腐败、生活堕落、搞阴谋诡计和歪门邪道等。
儒家思想追求高尚的修身精神。
如追求高尚的理想与高尚的生活情趣,反对低级、奢侈、腐朽、没落的思想和行为。
做人要做君子,要堂堂正正,而不是言不搭意,东家长、西家短、没话找话的闲扯。
以及使小聪明,背后算计人“常戚戚”的小人。
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礼、游于艺。
《论语、述而》新加坡由于尊孔,社会欣欣向荣。
中国功夫受儒家的影响颇深。
“儒侠”的标准则成为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中国人追求的修身境界是文武兼备;今天既可指文德、武备;也可指文章和拳术;也可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儒家学说提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了具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擅天下。
”的能力,就需“立德”、“养气”。
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所以,修身也就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并以“修身”为本。
要“立大德”、“养浩然之气”。
拳家有“劲宜曲蓄而有余,气以直养而无害。
”的拳理。
“养气”是有孟子提出来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第二个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贯彻和发展,他们两人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儒家学说,故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的思想基本上是倾向唯心的,如认为“人性本善”的天赋道德,以及“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发展了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的观点,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
同时,也有不少唯物主义的因素,对于铸造民族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孟子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
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修生标准,以及“民贵君轻”、“法先王,施仁政。
”等政治观点。
由于,孔子讲“仁”,“论心不论气,论性不论气”。
《中庸》孟子始有“养吾浩然之气”一说以补其不足。
孟子由“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提出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进而解释了“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公孙丑上》在他看来,他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
今天看来,他所说的气可理解为精神与物质的“二合一”的产物。
他说的“气,体之充也。
”可以视为构成人体(如神经、脑细胞、血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最基本物质,由不断地学习、锻炼、体察养就的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反应出“至大至刚”,“塞乎天地”的精神气质,用以服务于远大理想“志”的实现。
说“无暴其气“即不要任意浪费体力与精神。
做到精力善用。
一心一意为”持其志“服务。
而不是“暴戾之气”练养的方法要“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思可解释为正直的人,用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练养不会有害处,并且是不断的,无止境的。
由此,“立德”、“养气”应是相通的。
“立德”也在于造就道德人格,在南宋时的岳飞以“精忠报国”著称于世,而宰相秦桧虽有才华(如他所创并沿用至今的“宋体字”),为什么不叫“秦体字”呢?因为他缺乏“人格”。
所以,“修身”之初要“格物”大概也是此种原因吧。
“武德”可以说是中国功夫的灵魂。
“尚武崇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
如三国时的关羽,及近代的霍元甲,功夫在当时并不能算是最高的,但他们之所以受时人及后人的推崇,无不在于他们高尚的“武德”。
古人把“智、仁、勇”称为“三大德”(“智、仁、勇,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
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立德”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更要“立大德”即大智、大仁、大勇。
对于“立德”孔子提出了两条基本方法:一是要“见贤思齐”即经常树立榜样,还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
二是要随时纠正错误“每日三省吾身”,有了错误就勇于承认和改正。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意思是“人难免要犯错误,君子也是如此,但君子不怕有过错,有错就改。
如果文过饰非或诿过他人那就会令人失望了。
并力求“不贰过”。
“立德”更要有高尚的志向和操守,“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并且,立德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以小聪明养就大糊涂,以小糊涂养就大聪明。
”在智的方面,要力求掌握天、地、人的道理。
即易理,即今天的唯物辩证法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