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c65fa6102de2bd97058838.png)
部编人教版2016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
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概况即对外友好交往与冲突。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通过材料分析与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树立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意识。
教学导入:出示一副船在海上航行的动图,启发学生,看到此图你会想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答案很多:有的说造船业发达,有的说出海贸易,有的说是客轮,有的说可能是友好交往。
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新课:(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72页,完成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在位皇帝、目的、概况、影响。
(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
2、材料分析: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条件。
(1)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2)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3)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3、结合下面郑和与哥伦布海航情况比较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地位与影响。
(3)郑和下西洋动态图学生探讨后师小结:积极影响:●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5)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5)](https://img.taocdn.com/s3/m/bba64f692f60ddccdb38a044.png)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内容的学习和分析,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利用鉴真和玄奘图)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学生回答,教师导人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①时间:1405~1433年。
②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③次数:先后七次。
④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⑤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⑥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
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教学方案)
![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0fc02e9e31433238689352.png)
( 历史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教学方案) 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教学方案)【复习旧知】课前预备铃声响起后两分钟,由科代表带领全班同学齐读《历史指导丛书同步训练》第45页上一课“知识建构”,教师强化复习提问:师:上一课中所学,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有何不同?生1:明朝朱元璋,清朝皇太极生2:一个是汉族建立的,一个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3:建立者一个是农民领袖,一个是满族贵族。
师:明清政治有何特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生4:特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内容: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内阁;③建立厂卫制度;④设军机处;⑤八股取士;⑥大兴文字狱。
点评:历史学科学生学习的时间少,课后的复习基本上落实不到位,因此,利用课前的时间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复习还要加强,这样才能巩固所学知识,为新课学习打基础。
师:明清时期在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是一特色,明清的外交又如何?(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师:XX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开赴索马里护航。
事件本身,引起国际主流媒体高度关注,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美国《新闻周刊》都将中国海军的这次行动,比作“郑和舰队剿海盗”。
这是怎么回事?下面请宁先会同学:讲“郑和擒海盗王”的故事。
点评: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成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88236f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a.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2.掌握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形式和内容;3.学习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课讲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明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影响。
1.明朝的对外交流形式1.使节出使:明朝向外派遣使节,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系;2.海上贸易:明朝通过海上贸易扩展对外贸易,开放海港,提高经济贸易的效率和规模;3.边境军事:明朝通过军事手段,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契约,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4.文化交流:明朝通过书信、诗词等文化形式,与其他文化传统有交流,增进民族间了解和意识。
2.明朝的对外交流内容1.对外贸易内容:明朝向外输出丝绸、茶叶、银器等大批商品;2.使节联系内容:明朝向外出使的使节,交换文化、经济和外交意见;3.边境军事内容:明朝与北方民族关系紧张,通过军事手段确保边境地区安全。
3.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1.对外贸易的增长:明朝因对外贸易的增长,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的进程;2.文化交流的增进:明朝与其他文化传统进行交流,增进民族间了解和意识,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3.对边境地区的稳定: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助于减少少数民族反叛的情况,维护国内的团结和稳定。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介绍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形式和内容,并与学生探讨明朝对外关系是否很重要。
2.讲解通过讲述、解释等方式,详细讲解明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影响。
3.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各小组所负责的对外关系形式、内容和影响。
4.拓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作业,了解其他时期的对外关系,并总结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5.总结通过总结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总体情况及其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是通过讲述、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并分析其形式、内容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情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030cb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e.png)
1.教学活动设计: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互相批改、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外交,撰写剧本并进行表演,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与世界的交流》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4.家庭作业:
(1)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明朝对外关系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家庭亲子互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引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并尝试总结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影响。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整理出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结构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航线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布置相关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2.实践作业:
(1)鼓励学生搜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资料,如图片、文物、故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2032980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3.png)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及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对于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些史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及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视频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海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对外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和意义。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突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4)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4)](https://img.taocdn.com/s3/m/2f9e9c1b77232f60dccca144.png)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通过在地图上指示、描绘或者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时空概念,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所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谊的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三、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需要具备的条件;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导入: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然后设问,视频里的郑和是谁你了解他的哪些信息?他七次到达的西洋是今天的哪些地方?学生根据课本以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回答。
补充郑和的个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云南的贵族,信奉伊斯兰教,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
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
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
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
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郑和下西洋设问,刚才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郑和的船队,你认为只是依靠郑和自己,他能够实现下西洋的目的吗?如果不能的话,有是谁帮助郑和实现下西洋的梦想呢?学生根据观察,回答问题:明成祖设问,那么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去下西洋呢?材料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76e0a1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4.png)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三个板块“郑和下西洋”、“XXX抗倭”及“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三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
这一不同特点与明朝时中外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明朝时,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农耕文明的前列,在对外关系上秉承开放心态,XXX七下西洋,主动外交,开创了明朝对外交往的盛世局面;另外,16、17世纪,欧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给明朝带来很大冲击,随着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受到倭寇的侵扰,为了保家卫国,一场反侵略战争在所难免。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整体的认识,因而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求知欲较强,对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
但对问题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比较低,归纳能力欠缺,而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研究带来不便。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活动,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2、构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参与中获得开展。
3、设置问题,激发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XXX下西洋、XXX抗倭的史实,分析理解XXX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与XXX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XXX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通过分析材料,归纳XXX成功远航的原因和XXX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论从XXX和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含达标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2a4ec5da76e58fafab0039a.png)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1、内容要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认知提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性质。
3、解读:明初封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从整个明朝历史来看,立国之初确立的和平友好、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外交基调,在中后期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就是典型表现。
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倭【重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重点难点】2、教学难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重点难点】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展示课题,我们先看几个关键词,根据你自己预习的情况,说一说你的了解的大体内容。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7e7451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b.png)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关系。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以及对外交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知识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态度,认识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及其在世界上地位的影响;戚继光抗倭的策略和成果;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郑和下西洋的图片或故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34912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e.png)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及他的远航。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投影出示鉴真和玄奘的图片。
问题:图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有什么事迹?让学生回忆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教师:这两位人物都生活在唐朝,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著名人物。
到了明朝,也出现了这样两位人物,他们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最为著名,他们就是郑和和戚继光。
(投影出示郑和与戚继光人物图片)这两位人物创造了怎样辉煌的业绩,为什么一直被后世所称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明朝的对外关系》(板书),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板书)新知探究: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郑和这位历史人物。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70-71页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完毕后,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依次解决出示的问题。
1.西洋指哪些地区?(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投影出示地图,指导学生找到西洋的地理位置。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谁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明朝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明朝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条件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第 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第 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192e27b4daa58da0114a47.png)
第 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点击新目标1、记住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2、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3、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链接旧知识回顾所学,完成填空:唐朝对外交流活跃:陆路西经西域可达_______、_______,东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各州到达_________和___________;海路从_____________出发,可达______________各国及_____________等地。
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僧侣云集长安。
课前小热身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勾出重点知识,圈点出五个重要人物,对疑惑点做出批注;完成知识建构:【情景创设】[新课解读]一、郑和下西洋1、阅读课文、完成填空:(1)明朝前期______________( 朱棣) 在______________期间派遣先后七次下西洋明朝时把今太平洋加里曼丹岛(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地区及印度洋沿岸称为郑和船队一共到过_______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东海岸(2)早在________时,我国就有人到______________谋生我国大批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带去了先进的_____、_____和_____,为南洋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2、找一找:在图中找出刘家港、加里曼丹岛、古里、红海岸、非洲东海岸3、画一画:画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4:说一说:观看教材68页的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说出四张邮票分别展示了哪些内容?、5:议一议:(可出示近代欧洲最早远航资料对比中理解)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我们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课堂小结】朗读知识建构课堂大练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吴晗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初中历史_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043399f5901020206409c38.png)
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时事政治新闻,我国坚持“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观”设计意图: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模块二:武力抗击——戚继光抗倭模块三:学习感悟——中国海洋观模块一: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一)旧知重现,温故知新:以前学习过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友好交往的例子。
(二)郑和下西洋自主学习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规模?3、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到达过哪些地方?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闻发布会1、船长介绍2、规模介绍3、路线介绍答记者问学生随机提问,学生现场解答。
教师提问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原因?除了郑和,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与哥伦布相遇,会发生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我学习探究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思考能力;通过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的新颖的组织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提问的深度思考题,学生从分发挥想象力,继而合作探究解决并从中体会郑成功的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我国自古以来一贯坚持的和平友好交往的态度模块二:武力抗击——戚继光抗倭微课——倭寇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从视频中提炼重要历史信息的能力戚继光、戚家军军歌《凯歌》、战地记者、问题思考、抗倭英雄戚继光片尾曲《家国梦》设计意图:通过对戚继光的介绍、戚家军军歌的了解和学生对重要战役的报道,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戚家军屡战屡胜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模块三:学习感悟——中国海洋观学习完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你有什么感想?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课堂小结总结明朝对外关系: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武力抗击——戚继光抗倭学习感悟——中国海洋观随堂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少年中国说》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享受着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成果,但对于科技与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明朝的对外关系》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明朝的对外关系》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072e5282e3f5727a5e962ac.png)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明初封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从整个明朝历史来看,立国之初确立的和平友好、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外交基调,在中后期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就是典型表现。
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蓝色的宝藏!然而海洋,却让中国人又爱又恨。
在交织着血与火的海洋发展史上,海权与国家的安危、荣辱、兴衰系于一身。
那么明朝时期,我国的海洋事业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设计意图)从海洋的重要性引入本课,引发学生思考,明朝海洋事业的发展,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其人展示图片:《郑和》展示材料: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因立下战功,明成祖朱棣赐郑姓,史称“郑和”。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0cc61faf45b307e87197a6.png)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领略郑和与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戚继光抗倭的概况,抗倭战争的性质。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前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本册书的重要章节。
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
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分成两部分:一是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二是暴力冲突,戚继光抗倭,使学生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和相关史事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
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告诉学生的,学生容易忘记,给学生看的,学生容易记住,让学生参与的,学生会理解并有效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程标准识记层次: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理解层次: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
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领略郑和与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戚继光抗倭的概况,抗倭战争的性质。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理解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dfa52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d.png)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其对外关系在当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明朝的对外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认识到明朝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学习目标1. 了解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历程。
2. 掌握明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互动情况。
3. 理解明朝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影响。
三、学习内容1. 明朝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历程2. 明朝与蒙古、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互动情况3. 明朝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情况及影响四、学习方法1. 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2. 分组讨论,分享对明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外交互动情况的理解和看法。
3. 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明朝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
五、学习任务1. 阅读《明朝的对外关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历程。
2. 分组讨论,探讨明朝与蒙古、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互动情况,总结各国对明朝的态度和影响。
3. 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六、学习评价1. 参与讨论和分享的积极性和深度。
2. 对明朝对外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对明朝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七、延伸拓展1. 就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启示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2. 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3.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了解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实物展示和文物遗迹。
第二课时一、导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对外关系也是历史上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明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事件,影响深远。
本导学案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探讨其特点、影响和意义。
二、知识点概述1. 明代的对外关系特点2. 明代与蒙古、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关系3. 明代对外贸易和海禁政策4. 明代外交使节和外交礼仪三、重点解析1. 明代的对外关系特点明代是一个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朝代,对外关系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地缘政治意识。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ef586b5f0e7cd18525367f.png)
《明朝的对外关系》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二、学情分析通过课前了解,大部分学生对郑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戚继光不熟悉。
结合本课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结合地图,课前搜集资料,讲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郑和与戚继光身上体现出的品质。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三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目标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相关史事,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分析其目的及条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精神。
(重难点)目标3:结合教材及相关史事、《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及相关史料,分析抗倭的背景,说出抗倭的经过,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学习戚继光的爱国精神。
(重点)目标4:结合相关史事,讲述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
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郑和率领两万七八千人,七次下西洋,历史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航海壮举,在明朝何以实现?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eea9fb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0.png)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提高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远航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课型、教学时数】新课,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下PPT上的两张中国“航海日”的图片,大家知道中国“航海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哪一个历史人物吗?(生:郑和)师:中国“航海日”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
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西洋又在哪儿?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在同一时期中外关系史上还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让我们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起去寻找答案。
一、郑和下西洋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西洋指什么地方?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人数、船数、所载物品、到达范围)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生:1.明初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出示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师:目的:寻找惠帝,展示国力,同时加强海外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回答:(1)上图这套邮票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
(2)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有哪些?14.下图反映的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率船队完成此次壮举的是著名航海家。
他生活在我国古代的朝。
(2)据图所知,此次远航最远到达的地点是。
(3)请联系远航史实,说说此次远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5.明成祖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