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和意义;外国贡使制度的主要内容;西方传教士对中外文化的贡献,《大清时宪历》的制定。

难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和利弊。

二、知识概览图

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国朝贡,中国回赐

衰落:明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三、新课导引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比如,印度

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马来

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座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印度

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述都是郑和

或他的船队到过的地方。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

港。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

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思考讨论〕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在明朝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

大事件?

四、教材精华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外国贡使 传教土

知识点l郑和下西洋

概况

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28年之中,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思维拓展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哪里?

答案《明史·外国传》说:“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可见明代以文莱即东经1lo’(相当于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加里曼丹岛西岸)为准来划分东、西洋,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西洋”,文莱以东的地方叫“东洋”。郑和出使的国家,都在当时“西洋”的范围内,因此郑和的七次出使叫做“下西洋”。

基本航线

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规模

郑和远航时,随行的人员一般在27000人左右,所乘坐的“宝船”,最大的长约44丈,宽约18丈,载重量约1500吨,可乘坐1000多人,较小的,也可乘坐五六百人。在郑和的船队里,这种宝船最多时达百余艘。此外,船队中还有上百艘其他大小不等的辅航船只。

与西洋各国交换的物品

郑和每次远航,船队满载金银货币和瓷器、丝绸、锦绮、麝香等各种货物,除了用于馈赠,还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的珍珠、宝石、香料,以及珍禽异兽。

意义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影响

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海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对郑和的评价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知识点2 外国贡使

外国贡使制度的特点

一是以外国朝贡和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繁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的商货超值收购。

说明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

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

明中叶以后,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究其原因如下:其一,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其二,明中期以后的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实行。

评价外国贡使制度

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的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知识点3 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传教士

(1)传教士来华的时间:明朝万历年间,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

纷纷来华。

(2)传教士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为了传教顺利,他们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他们刻苦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穿中国衣服,用中国姓名,研究中国学问,频繁与中国士大夫交往,并希望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人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1)制定的背景:明朝《大统历》是沿袭元朝历法制定的,对前人的错误推算,《大统历》也照例不改。年复一年,节令误差越来越大,天象预报也极不准确。

(2)制定和颁布:崇祯皇帝时,在徐光启主持下,聘任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按“地球”和地理经纬度概念,重新制定历法。但未及施行,明朝就灭亡了。清初,汤若望出掌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行之不久,又被废止,至康熙时才重新颁布。

五、课堂检测

例1 (2010·青岛)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

A.红海沿岸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D.波罗的海沿岸

分析本题考查对郑和远航最远处地区的识记。郑和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海。故答案为A。

例2 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展现的情景,看到之后,会使我们想起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那次航行。“那次航行”指( )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D.郑和下西洋

分析B、C两项不符合题干中“航行”的要求,A项不符合“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要求,故本题答案为D。

例3 (2010·滨州)当年热播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一项是( )

A.废分封立郡县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明朝时期的相关史实。B、C、D三项都是明朝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A项“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采取的措施,故选择A项。

例4 央视新闻频道曾多次对“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进行现场直播。发现明代古沉船的广东汕头市南澳岛县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誉,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郑和下西洋成功实现的条件不包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