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手工业: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 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设工场,使用自 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重要概念——匠户制度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 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 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明代匠户成为半自由的 手工业者,匠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清顺治二年(1645年) 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A.改变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C.巩固了封建的小农经济 D.消除了佃农的人身依附
【解 析】据材料 “地租数额固定,主佃双方恪守 ‘丰歉两无加减 ’的约定, 佃户甚至逐渐获得了永久耕佃即 “永佃 ”的权利。他们还要求获得转让所佃耕土地 的权利 ”可知包租制有利于稳定佃农的生产,包租制取得支配地位有利于巩固小农 经济,故选C项;包租制只是改变了土地使用权并没有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A 项;【答 案】C
第一种类型:依附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封建主占有基本 生产资料——土地,农奴或农民虽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没有或仅 有极少量的土地,仍然难以维生。为了从封建主那里取得份地或 租得土地,只好被迫接受奴役性的条件,极大地放弃自己的人身自 由,依附于封建主。
第二种类型: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主要表现为严 密的户籍制度控制下主要是农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杂役 等负担,是封建王朝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般而言, 其依附程度较深,直至唐中期以后渐趋松弛,主要与国家赋役 制度改革有关。
【解 析】据材料“ ‘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 ’…… ‘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 活家口,田主亦籍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 ’……法律规定地主殴死佃客须要抵命 ” 可知主户客户相互依存,在法律上地位平等,客户对主户的隶属关系有所改变,人身 依附关系松弛,故选B项;据材料 “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籍佃 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 ”可知佃户与地主相互依存,排除A项; 【答 案】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02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xx2难点:xxxx使制度衰落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xx:提出问题,学生看书,xx共同解决: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三)、xxxx使: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巩固】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A.1405年 B.1416年 C.1421年D.1433年2.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是()A.4次 B.5次 C.6次D.7次3.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A.广州 B.刘家港 C.咸阳D.上海4.郑和下西洋时,不可能经过的水域是()A.渤海 B.印度洋 C.南海D.马六甲海峡5.郑和下西洋换回的货物不包括()A.丝绸 B.珍珠 C.宝石D.香料6.为防止商人冒充贡使,向贡使发放贡舶“勘合”凭证的是()A.明成祖时B.明太祖时C.明洪武时D.崇祯帝时7.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是在( )A.元朝中叶 B.明朝中叶 C.清朝前期D.清朝后期8.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是在明朝( )A.洪武年间 B.永乐年间 C.嘉靖年间D.万历年间9.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利玛窦是最著名的,他是()A.意大利人 B.德国人 C.荷兰人D.英国人10.崇祯皇帝时,聘任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制定历法,当时主持这一工作的是()A.宋应星B.徐光启C.李时珍D.郦道元11.清朝初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出掌钦天监,制定了()A.《大明历》 B.《大统历》 C.《坤舆万国全图》D.《大清时宪历》12.识读下图:请回答:(1)上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2)该事件的基本航线怎样?13.从1405年开始,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即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材料二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请回答:(1)今年是郑和开始下西洋多少周年?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高中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师版)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时空观念:掌握明中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等内容。
2.史料实证:根据具体史料,探究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等内容。
3.历史解释: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华,出现了“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4.唯物史观: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5.家国情怀: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活跃,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社会经济的发展⑴农业:高产作物玉米、甘薯推广,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业多种经营。
⑵手工业:明朝后期,出现自由雇佣劳动、较大规模工场生产的新经营方式。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⑶商业:白银货币;长途贩运;徽商、晋商等商帮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2.局限: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拓展】明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新航路开辟;②海外贸易的发展(2)影响:①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商业资本集中);②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③促进了中国与世界联系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⑴兴起:代表人物:陆九渊 :核心命题是“心即理” ;主张“发明本心”;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王守仁:提出“致良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⑵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⑶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微点拨】“致良知”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王守仁认为,“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渊源;知道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及其基本概况;知道东亚文化圈的概念;知道唐朝与日、新罗的交往及其与日、新罗等国文化的互动融会。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探索与争鸣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学会一定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唐朝首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只有采取宽容开放的政策,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二、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全盛与东亚文化圈难点: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三、教学过程破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内涵: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泛指一般知识。
2、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互动性,相互渗透。
导入:古代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什么?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的全盛1.丝绸之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通的。
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路线图》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插图《丝绸之路线路图》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2.丝绸之路的用途与作用(1)用途: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2)作用:不但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而且对于东西方之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1)全盛的原因问题: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的原因是什么?插图《唐朝疆域图》A.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使丝绸之路的交通更加安全畅通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设立,治所原先在西州今吐鲁番,后迁只龟兹)与北庭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属于安西都护府。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
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A.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C.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2.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A.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B.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C.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D.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
下列史实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①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5.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6.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7.明初,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花纹被处死刑。
但至晚期,“团龙”“立龙”等花纹已成为百姓服装上常见的纹饰。
由此可见( )A.寻常百姓不受礼制束缚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人伦C.君主专制统治已然崩溃D.商业生活冲击传统礼制8.“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PPT课件1
目标导学,自主领悟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 2介绍利玛窦?
目标导学,自主领悟
3《大清时宪历》 基础? 制定者? 颁布者?
点拨释疑及拓展 康熙热心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从传 教士那里学习代数、几何、测量、 天文、解剖学,涉猎范围广,多有 心得。却并不在全国大力提倡,相 反,他对士大夫强调的仍是程朱理 学、八股取士。为什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自主领悟
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介绍郑和的生平? 3西洋的地理概念? 4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讨论郑和下西洋遇到的困难? 郑和精
神?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郑和下 西洋为何不能给中国带来一场革命?
5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比较
航线 时间 郑和刘家港----非洲 1405----东海岸、红海 1433 沿岸 哥 西班牙------- 1492----伦 巴拿马群岛 1504 布 次数 7
点拨释疑及拓展 当时我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事业仍 然居于世界前列。为什么后来却被 西方赶超?有哪些因素使我国由辉 煌逐渐走向衰落?
答:一、经济上,当西方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国家不断 向外扩张之时,中国仍以农业为主,重农抑商的政策始 终没有被放弃,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本身就没有开 拓世界市场的需要,对外贸易并不受政府的支持。二、 政治上,明清二朝仍恪守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而且日 趋保守封闭。面对西方势力的东来,统治者深怀戒心和 疑虑,严厉限制国内与西方各国的往来,更不愿意主动 地走向世界。三、外交上,仍视西方国家为“夷”和 “蕃臣”,始终抱着妄自尊大的态度,不了解也不愿了 解外部世界。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造 船技术和航海事业是走向世界的基础,但在闭关锁国的 政策下,当然不可能得到发展,于是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越拉越大,终于从辉煌走向衰落。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梨
蚕豆
一、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通
(1)名字的由来
因为中国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 的陆上要道上运送的商品主要是丝 和丝织品。
(2)路线 长 安 河西 走廊 今新疆 境内 安 息 西 亚
( 欧大 洲秦 )
中亚
大 秦 西亚
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南亚 中亚 西亚
南亚
想一想: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情况怎样? 有什么历史意义?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
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
通道,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
了基础。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想一想 想一想 : : 为什么说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 西域都护是哪一年设立的?它的 设置有何意义? 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呢?
班超出使西域路线图
鄯善
洛阳
班超出使西域
原因--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重建西
域都护。
结果-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 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 加密切。
总结:
西汉 东汉
事 前138年至前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件 前60年,汉宣帝时设 立西域都护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疏勒 莎车 于阗
龟兹
玉门关
河西 走 廊 阳关
陇西 长安
楼兰
想一想 : 想一想: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艰 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 险,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哪些精神?
想一想: 张骞第一次 出使西域有 什么历史意 义?
张骞了解了西域 各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情况, 以及他们想与汉 朝往来的愿望。
西南二中《中外济文化交流》ppt课件-教育资料
次数 7次
4次
1年次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 (共百余艘)
17艘
160人 4艘
船只 大小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长24.5米 宽6米
120吨 100吨 50吨
二、传教士东来
中 华 世 纪 坛
二、传教士东来
利 玛 窦
二、传教士东来
2、参与《大清时宪历》制定的外国传教士是( B )
A、利玛窦 B、汤若望 C、马可波罗 D、晁衡
3、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 哪一年?他的远航有何意义? 1405年,促进了明朝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慢八撒
今肯尼亚 蒙巴萨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 刘家港
西孟加拉邦一带
榜葛剌
今印度科 泽科德
占 城
今加里曼 丹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 马六甲一带
郑和航行线路图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姓名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郑和下西洋是世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
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看 谁找得准又多!
一、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海船 长24.5米,宽6米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
一、郑和下西洋
明代罗盘
郑和船队编形图
我随郑和下西洋
假如你是当年与郑和同 行的“记者” ,请你讲解你 们航行的路线,并结合沙特阿拉 伯的麦加
一、郑和下西洋
1、时间: 1405年 —— 1433年 2、次数: 7次 3、人数: 一般在27000人左右 4、船队规模: 宝船最多时达百余艘 5、到达地区: 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原因国际:①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物种交流;②思想:西学东渐之风逐步盛行。
国内:①经济: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②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统治者重视和恢复农业生产;③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2.表现(1)农业①随着新航路开辟,高产农作物品种输入,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多,种植广泛。
③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副产品商品化发展。
•明清农业的特点: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长;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繁多;生产区域化;产品商品化;多种经营兴盛(2)手工业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②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③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深化】明清时期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1.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产生: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3.特征(1)基本特点∶雇佣劳动关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匠有常主,听大户呼织,劳动力市场)(2)为市场需要进行商品生产。
(3)目的是增值财富。
4. 阻碍发展的因素(1)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2)具体(资本、原料、市场、技术、自由劳动力)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购买手工业品,国内市场狭小。
并且常年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自由劳动力。
②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
③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⑤中国古代的技术主要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领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导致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的严重滞后。
5.地位(1)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2)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中,稀疏又微弱,不占主导地位。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上课口号:历史使人智慧。
下课口号: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备:娄朋爵审核:杨新幸时间:识记:郑和下西洋时间、意义;意大利传教士立利玛窦;《大清时宪历》。
能力:郑和下西洋路线和意义。
情感:郑和下西洋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重点(考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易错点):传教士来华与《大清时宪历》。
【预习导学】1、郑和下西洋(预习课文,填写下表)2、外国贡使制度:明朝的贸易主要来自,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以后衰落。
(衰落原因:对外国贡品的超值回赐和对贡使所载商货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难以为继)。
3、传教士来华:①目的:在中国传教②概况: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③著名传教士:(1)利马窦: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传教士之一,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2)汤若望:德国人,清朝初年,掌管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课堂测试】1、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 D香料药材2、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时船队没到过的()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3、下列关于明朝对外贸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外贸易主要来自海上 B只有朝贡国家来中国贸易C允许贡使附载商货贸易 D禁止中国一切商品输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二: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航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1)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答:目的:(1)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宣扬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
(2)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什么?答:最根本条件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素材
澳门图这是一幅明朝人画的澳门地图。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用欺骗贿赂的手段,买通了当地的明朝官员汪柏,谎称商船遭遇风暴,请求在澳门搭棚晾晒货物。
不久,他们就在这里修筑房屋,扩展土地,并借口防御荷兰人入侵,公然修筑城墙、炮台,设置官署。
这样,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者在亚洲进行殖民活动的一个据点。
此后,葡萄牙就一直占据着中国的澳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王国政府的《中葡联合声明》,澳门将于1999年10月1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利玛窦(1552—1610年)利玛窦是欧洲天主教传教士,1552年生于意大利。
1582年,他受天主教会派遣到中国传教。
1583年他到广东肇庆,潜心学习汉语及中国的礼节习俗。
1601年,他到北京,向明神宗进贡《坤舆万国全图》及自鸣钟等,得到神宗的召见,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
利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夫的支持。
他还身着儒服,与明朝士大夫一起饮酒赋诗、引经据典,人称他为“西儒”在与明朝士大夫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同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等书。
另外,他还将中国的《四书》译成西文,寄回欧洲,使儒家经典在欧洲流传。
1610年,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葬于阜成门外的二里沟。
利玛窦墓这是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陵墓,位于北京阜城门外二里沟。
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
利玛窦死后,明神宗破例批准将阜城门外二里沟的一块地赐作利玛窦的墓地。
利玛窦的陵墓具有典型的西式风格,坐北朝南,四周有砖砌的花墙。
墓前立一石碑,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
图上绘有南北极、赤道和经纬度,介绍地圆之说,提出亚、欧、非、美及南极洲等五大洲的观念,列举了大量的各国地名。
这幅《坤舆万国全国》对增进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图中右上角是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纬度线俯视图;右下角是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透视图,虚线斜圈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为黄道;左上角是子午线垂直的北半球图,中心为北冰洋,右方为北美洲及南美洲北部,左方是欧亚大陆,左上方是非洲北部,下方是太平洋,右上方是大西洋;左下角是子午线垂直的南半球图,中间是南极洲,右下方是南美洲,左下方是非洲南部及马克加斯加岛,左上方是澳洲。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练习与测评1: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 运河”。
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 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朝时中国的丝绸、 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 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唐朝)意义之三
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也 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不仅成为东西方交通枢 纽,而且成为东西方文化 交融的典范。
二.遣唐使
吉 备 真 备
空 海
阿 倍 仲 麻 吕
二.东亚文化圈:含义-原因之一
唐代女子发型
1.司马迁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
它的街道,增添了它的国际色彩。”这里的“它”是B
指(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南京
7.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了东亚
文化圈,此文化圈的文化核心是( D )
A.日本文化
B.朝鲜文化
C.印度文化
D.中国文化
8.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 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 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 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
意义之二: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人称:
“文化运河” 依据:A.中国文化西传:B.西方文化东来:
纹银壶唐狮纹银
八棱金杯
盘
唐朝文化之西传
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 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 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领域 ①明朝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__农_作__物__品_种____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_玉__米__、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
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_多__种__经_营__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
[历史解释]——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抨击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提倡男 女平等。 (2)反对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倡导言论自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用法治代替人治。 (3)提倡“经世致用”。如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 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 “工商皆本”的主张。 (5)是开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对儒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改造,仍 然属于儒学的范畴。
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_初__级_加__工__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领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
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_自__由__雇__佣_劳__动__进行较
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领域 ①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
知识点三 小说与戏曲 1.明清小说 (1)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__水__浒__传_》_和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 __章__回__体__的写作体裁。 (2)明朝中期吴承恩的《__西_游__记__》_和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3)清朝中期__曹__雪_芹___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 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 个侧面,是我国古典_现__实__主__义_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习题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我国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A.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市”里B.有专门的娱乐场所C.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D.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在明清出现,体现了明清经济的发展。
故选D项。
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
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形成区域性经济分工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分布不均匀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纺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故A项正确。
3.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
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 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这反映出( )A.清朝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发达,贸易形式多样,说明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发达,故选D项。
4.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由此可知王阳明( )A.注重道德实践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D.批判虚假说教“……自然知……自然知”等,不是强调注重道德实践,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自然知”和“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义和利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批判虚假说教”,故D项错误。
5.明朝后期,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这反映其政治主张是( )A.维护旧礼教B.提倡经世致用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君主立宪“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当时的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历史必修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
三、小说与戏曲
材料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 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讲神魔之争的,此 思潮之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之影响的。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学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 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 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 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思考: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 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 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 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 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思考:你如何认识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 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清朝建立后......强化 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 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读书人没有言论、结社的自由, 也不能就国家利病上书言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河中学
许先锋
学习目标
•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 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 2、知道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的基本概况。 •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
“西洋”指哪里?
• 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 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 称为为东洋。
课堂检测:
• • • • • • • • • • 1、明朝政府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 ( C) A.对外侵略扩张 B.学习外国的技术 C.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开辟新航路 A 2、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先进 D、郑和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A 3、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中正确的是 () A.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B.刘家港——英吉利海峡——印度洋 C.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大西洋 D.刘家港——英吉利海峡——大西洋
• 说说那些因素使我国的航海事业由辉煌逐渐走向 衰落?
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与外国进行对外贸易。 政治上实行闭关锁国,不与外国交往。
P91课外学史
是通过控制人们的思想,加强专制统治。
课堂小结:
•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 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 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 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行,其中,郑和下 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 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 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
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
• 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 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 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 其烦琐等。 • 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 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原因
• 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 负担。 • 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 续。
结论: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 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派遣唐 使到中国 • 宋朝:广州、泉州、明州是当时主要贸易 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元朝:元大都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 《马可.波罗行纪》 • 明朝:郑和下西洋 • 结论:对外开放,国力强大
外国传教士来华
• 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传教士来华。 • 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 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 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
制定《大清时宪历》
• 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 • 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 • 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P90页阅读与思考
外国贡使制度的评价
• 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 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 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 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 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 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 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 担。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 时间:1405年到1433年 • 次数:7次 • 航线: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 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意义: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 交流。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航海 比较
• • • • • •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地区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000左右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 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 • 我国的造船技术发达 • 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
阅读材料,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 材料一:"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 乘巨舶百余艘,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 材料二: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宣扬国威 • 材料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命和等通使西洋"。(惠帝即建文帝) • 寻找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