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牛津译林8年级上册Unit1综合学案(含比较级与最高级用法总结) 课堂练习(附答案)

牛津译林8年级上册Unit1综合学案(含比较级与最高级用法总结) 课堂练习(附答案)

定译林牛津八年级上第一单元Friends [语法词汇综合学案+练习]课程纲要△语法聚焦[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一定义及用法两者比较,用比较级,通常标志词为than;三者及三者以上用最高级,通常会出现表示范围的状语或者比较的群体,形容词最高级前要有定冠词the,副词最高级前通常省略the.I have more money than you.My brother is the shortest in my family.He spends the most time on bobbies of the four boys.二构成①规则变化②不规则变化三考点灌输1 ...than...此句型的than前面必定会出现比较级,than是出现比较级的标志词Jack is three years old than me.2.原级比较as+adj/adv(原级)+as[在否定句第一个as可以换成so]He is______Bob,so 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both of them. [C]A.more humorousB.as more humorous asC.as humorous asD.as more humorous than3.冠词在比较级中的考点在of the two 的比较级结构中,比较级前要加定冠词the;形容词的比较级前用不定冠词表示又一,再一He is_____of the two. [B]A.tallerB.the tallerC.tallestD.the tallestThis way isn’t good enough,but can you think of_____ one? [B]A.the betterB. a betterC.betterD.best4.比较级前的修饰语even /much /a little /a bit /a little bit /still /far /by far /any /no [even/much语法硬性规定通常其后只能接比较级]I am much______than you.(忙碌)[busier]5.比较级表达最高级含义①Tom is the tallest in his class.=Tom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his class.=Tom is taller than the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Tom is taller than the rest of the students in his class.[区分]any other+名词/any+名词any other 指比较的两个对象在同一个范围。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案(含答案)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间?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3)、火烧圆明园的时间、罪魁祸首?4)、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6)、说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五、〔课堂小结〕:(2')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一、选择题: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要扩大中国市场 B.“修约”交涉失败C.使公使进驻北京 D.使鸦片贸易合法化2.《天津条约》的内容不包括()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开天津为商埠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 D.给英、法赔款3.有些历史遗址总是激起我们心中阵阵的伤痛,看见下图就会联想到是哪次列强侵华的见证()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甲午中日战争4.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割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家是()A.美国B. 德国C. 沙俄D.日本5.读下面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导致左图景象变为右图景象的罪魁祸首是( ) A.英俄联军B.英法联军C.美英联军D.八国联军6.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A.英、法B.英、法、俄C.英、法、美D.英、法、美、俄7.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且又单独“作案”的国家是()A.英国B.俄国C.法国D.美国8.有人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里“更多的好处”指()A.得到巨额赔款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D.从中国抢走无数珍宝9.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A.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D.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两个人手挽着手,心满意足地回到欧洲。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学案目录1. 第一单元学案及答案2. 第二单元学案及答案3. 第三单元学案及答案4. 第四单元学案及答案5. 第五单元学案及答案6. 第六单元学案及答案7. 第七单元学案及答案8. 第八单元学案及答案第一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本阅读: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文学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2. 作:通过练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词语研究:研究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增加词汇量。

答案:以下是本学案中涉及到的练题的答案:1. 题目1答案2. 题目2答案3. 题目3答案第二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文阅读: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知识。

2. 写作训练:通过练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语法练:巩固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答案:以下是本学案中涉及到的练题的答案:1. 题目1答案2. 题目2答案3. 题目3答案第三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文阅读: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知识。

2. 作文写作:通过练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语法练:巩固语法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答案:以下是本学案中涉及到的练题的答案:1. 题目1答案2. 题目2答案3. 题目3答案...(以此类推)第八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本阅读: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章,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2. 写作练:通过练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词汇研究:研究课文中的生字词,扩大词汇量。

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参考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参考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参考答案1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一、课前自学(二)1.jiān kuìsài èbèng suídíyùxiáyùè2.①被打垮而后退②锋利无比,不可抵挡③比喻失去信心④监督作战⑤已经⑥先头部队(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揭示了人数、数量、地点和主要事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揭示了人物、地点和主要事件。

两个标题都准确、简洁地概括了事件的主要内容。

二、课堂导学(三)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2.(1)西路军写得最详,中路军写得简略。

前者主要为了揭示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后者是因为此前已有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详细报道。

(2)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合在一起,便于分析议论。

3.(1)不能。

因为“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明“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即已”强调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2)“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4.(1)不料(2)B (3)简明准确(4)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5)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三、达标练习1.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3.不能,“不含”即不包括,因为当时发布这则消息时,九江还未解放,这个词语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学案及答案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 要求清政府赔偿鸦片的损失 B .开辟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C .为了向中国输出资本 D .要求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2.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160多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虎门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

这位民族英雄是A .林则徐B .魏源C .严复D .邓世昌 3.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

你知道其中第一幅(见右图)展示的是什么壮观的场面?A.虎门销烟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渡江战役 4.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A.北京B.上海C.广州D.南京 5.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A.广东番禹B.广西桂平金田村C.湖北武昌D.江苏南京 6.洋枪队统领华尔被太平军击毙于A .上海B .青浦C .南京D .慈溪7. 下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

致使它们流散国外的侵略者是A.俄国 B .美国 C.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8.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与“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尼布楚条约》 D.《南京条约》 9.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受命于危难之际,收复新疆,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于1884年设新疆行省。

他是A .左宗棠B .李鸿章C .林则徐D .张之洞 10.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题目是选择"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中俄《爱珲条约》B.中美《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中英《北京条约》11.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A .取得约定关税特权B .掠得圆明园大量珍宝C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D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12.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A .《马关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爱珲条约》 13."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精品导学案单元合集(含同步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精品导学案单元合集(含同步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精品导学案单元合集(含同步习题及答案)八年级上册英语导学案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第1课时Section A (1a-2c)知识目标1. 口、笔头掌握以下句型-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Where did Tina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went with my mother.2.熟练掌握以下词汇:vacation, mountain, special, anyone技能目标:复习并掌握动词一般过去式的构成规律; 能用一般过去式叙述假期所做的事。

通过对过去事情的谈论,增进同学的相互了解。

1. 你能用英语写出下列短语吗?呆在家里_________ 去纽约市_________ 拜访我的叔叔_________去夏令营_________ 去爬山_________ 去海滩_________参观博物馆_________ 买特别的东西_________ 遇见有趣的的人_________做有趣的事情_________II. 回忆并默写出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1.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III. 做调查,问问你的同伴上个暑假都去了哪儿?Before listening1. 小组内交流课前准备1中的短语,并大声朗读三遍2. 两人一组,用课前准备III的内容对话。

3. Do 1a.观察与复习:1a 中用的动词是______时态。

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是:(课前准备II)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While listening1. 1b listen twice and number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2. 1c Pairwork.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3. 2a Listen twice and complete the chart.4. 2b Listen twice again and check Yes or No for each question.5. 模仿秀:听录音中的重点句段,反复跟读,模仿语音语调。

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课堂练习参考答案学案一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选择题:1、B2、C3、B4、C5、D6、D二、读图题7、⑪邻国:①俄罗斯②蒙古③哈萨克斯坦④印度隔海相望国家:⑤日本⑥菲律宾临海:⑦东海⑧南海大洋:⑨太平洋⑩印度洋⑫略8、⑪当我国2月份时,黑龙江省冰天雪地,而海南省则春暖花开。

因为我国南北跨的纬度近50度,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⑫当夏季北京时间6点时,乌苏里江上已是旭日东升,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则是第繁星满天。

说明我国东西跨的经度广,时区差大。

学案二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一、选择题1、D 2、C 3、B 4、C 5、B二、综合题7、⑪陕西省西安⑫①晋③鄂⑤川或蜀⑦宁⑧内蒙古⑬②郑州④重庆⑥兰州8、填图略9、⑪A E C⑫学案三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一、选择题 1、B 2、C 3、D 4、A 5、A 6、C 7、A 8、D二、9、× 10、×三、综合题11、⑪黑河----腾冲一线⑫此线东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镇集中,所以人口稠密。

能力培养:略学案四第四节中国的民族一、选择题 1、B 2、C 3、D 4、A二、判断题 5、√ 6、× 7、× 8、×三、⑪汉族 92% ⑫边疆地区。

能力培养:1、⑪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②甘肃省③内蒙古自治区④宁夏回族自治区⑤青海省⑥陕西省⑫回族藏族⑬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③内蒙古自治区③内蒙古自治区⑭汉族汉族2、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蒙古族、藏族3、张岳说得对。

学案五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一)、选择题1、A2、D 3、A4、C 5、B 6、C 7、D 8、C 9、A (二)、⑪一三⑫青藏长江中下游巫山⑬4000 黄土高原⑭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学案六中国地形第二课时1、A2、B3、A4、A5、D6、C7、C8、B9、D 10、B11、⑪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⑫大兴安岭祁连山⑬分布着厚厚的黄土而得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学案七第二节中国气候第一课时1、A2、B3、D4、D5、B6、D7、A8、⑪A B ⑫33℃左右冬季南北温差很大⑬5℃左右夏季南北普遍高温⑭42℃左右,15℃左右 9、⑪密集大⑫16℃海南省⑬淮河秦岭青藏高原学案八中国气候第二课时1、C2、D3、D4、D5、D6、B7、D8、C9、C 10、⑪①湿润地区②半干旱地区⑫800 400 ⑬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学案九中国气候第三课时1、C2、B3、B4、B5、⑪乙图⑫寒冷干燥⑬太平洋印度洋夏季风⑭画图略青藏高原海拔高⑮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学案十中国河流第一课时1、B2、D3、B4、C5、⑪夏秋季夏秋季我国降水多⑫河流结冰⑬黄河流域降水量远小于珠江流域降水量。

佳县一中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学案参考答案

佳县一中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学案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课(1)一、1、kuì jiān dū wú qiān dì zhì sài 2.B 3、D二、4.消息西路军渡江的情况 5.”一方面……”“另一方面……”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 6.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B、D 7.泄气厌战 8.B、C、D 9、毛主席的批语用了比喻的修辞,先规距的学习模仿别人的楷书,才能自由的写好草书。

很显然赞成A派意见。

(2) 1、略2、人物:中原我军地点:南阳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百万兵力集中于徐州、汉口。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及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南阳蒋军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

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歼灭敌人、南阳守敌。

结果敌军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3、第一层,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胜利,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用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国民党军队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回顾一年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表述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5、明确:作者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争战,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节节败退,我军走上节节胜利的道路。

6、明确: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二是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三是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新闻两则》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1、新闻两则答案(二)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新闻的第1、2句。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结构分析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品味语言:1.不能。

因为“现在”离“至发电时”已经又过了一段时间,一方面不准确,另一方面也体现不出我军作战的迅速;“剩下”过于口语化,而“余部”则有文气,体现出对我军的赞赏。

这些用词,充分体现了作者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

因为敌军是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如果调换,就改变了事实;“占领”与“控制”调换后也是与事实不符。

所以,两组词语不能调换。

2.实际情况:“不料……”一句,一方面对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过低估计解放军的战斗力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自然过渡到对东路军的介绍。

3.我军英勇善战,士气高涨;敌军不得民心,毫无斗志4.作用:分析了敌溃我胜得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三、巩固拓展1.导语:第一段主体:第二、三、四段2.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

2、芦花荡答案三、1、形容何满子的奶奶身材高大、性格难缠、为人凶狠。

一丈青本意是一种胆子很大的蛇,参考《水浒传》中的扈三娘,我们就知道,一丈青在这里是形容一个强势凶猛的女人。

3、蜡烛答案二、巩固阅读1、秘密1指的是蜡烛,秘密2指的是情报。

2、不能。

这句话指的是危机快要过去,而不是已经过去。

3、因为蜡烛快烧完了。

4、因为少校也有个小女儿,触景生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答案二、巩固阅读(一)1、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2、B3、C(二)1、(1)开端:村里来了一个招工指标(2)发展:老李头拿了200元红包去拜访姚书记(3)高潮:姚书记说支部决定让老李头儿子到化工厂上班(4)结局:老李头眼一红,手一松,红包落在地上。

【人教版】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学案-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学案-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附答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2.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3.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

学习重点: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2.平均速度的计算。

课前预习:1.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到达地面2.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到达地面3.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1)小华在学校操场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 m/s.(2)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m.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不变。

自学探究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互学探究:1. 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4)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倾斜角度越越好(“大”或者“小”),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探究让小车由A点静止释放,分别测出AB,AC,BC的平均速度,并分析:(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绩优学案答案

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绩优学案答案

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绩优学案答案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绩优学案答案第一单元有理数的加减1.试练:(3) 解:$-3\div \left( -\dfrac{1}{3}\right) =9$2.拓广:(3)解:$+4-\left( -\dfrac{7}{3}\right) \div (-\dfrac{1}{4})= -4\dfrac{3}{7}$第二单元有理数的乘除1.试练:(4)解:$\\-8\times (+6)+(-8)\times (-4)=88$2.拓广:(2)解:$$\left(-\dfrac{20}{9}\right)\div (-\dfrac{4}{5})\div \dfrac{2}{5}=2$$第三单元代数式的基本概念1.试练:(4)解:$$3a-5(a-2)=8a-10$$2.拓广:(3)解:$$\dfrac{3}{4}x-\dfrac{1}{2}=\dfrac{1}{8}x+\dfrac{1}{8}$$ $$\therefore\dfrac{5}{8}x=\dfrac{5}{4}$$ $$\therefore x=2$$第四单元代数式的化简1.试练:(4)解:$$8a-2ab+6a-4ab=-2ab+14a$$2.拓广:(3)解:$$2x-3y-x+y-4x-2y=-3x-4y$$第五单元线性方程组的解法1.试练:(5)解:$$\begin{cases}3x-5y=-1\\-2x+4y=10\end{cases}$$ $$\therefore \begin{cases}x=3\\y=2\end{cases}$$ 2.拓广:(3)解:$$\begin{cases}2x+3y=7\\x-5y=-11\end{cases}$$ $$\therefore \begin{cases}x=2\\y=-1\end{cases}$$第六单元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1.试练:(4)解:$$\because S_\Delta =\dfrac{1}{2}\times 6\times4=12$$ $$\therefore S_{ABCE}=\dfrac{1}{2}\times 4\times4=8$$ $$\therefore S_{BDC}=12-8=4$$2.拓广:(3)解:$$S_\Delta =\dfrac{1}{2}\times 6\times4=12$$ $$S_{ABCD}=2S_\Delta =24$$ $$S_{AEB}=\dfrac{1}{2}\times 3\times 4=6$$ $$S_{CED}=\dfrac{1}{2}\times 5\times4=10$$ $$S_{AECD}=2S_{CED}=20$$ $$\thereforeS_{ABED}=S_{ABCD}-S_{AECD}=4$$第七单元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1.试练:(4)解:$$\because \sin 30^\circ =\dfrac{1}{2},\cos 30^\circ =\dfrac{\sqrt{3}}{2}$$ $$\therefore \sin 60^\circ =\cos 30^\circ=\dfrac{\sqrt{3}}{2},\cos 60^\circ =\sin 30^\circ =\dfrac{1}{2}$$2.拓广:(3)解:$$\because \cos A=\dfrac{\sqrt{2}}{2},\sinB=\dfrac{\sqrt{3}}{2}$$ $$\therefore \sin A=\dfrac{\sqrt{2}}{2},\cosB=\dfrac{1}{2}$$ $$\therefore \tan A=\dfrac{\sin A}{\cosA}=\dfrac{\sqrt{2}}{2}$$ $$\tan B=\dfrac{\sin B}{\cos B}=\sqrt{3}$$第八单元相似与比例1.试练:(4)解:$$\because\dfrac{4}{7}=\dfrac{8}{14}$$ $$\therefore \dfrac{4}{7}\div\dfrac{8}{14}=1$$ $$\therefore \Delta ADE\sim \Delta BCF$$2.拓广:(3)解:$$\because\dfrac{AB}{EF}=\dfrac{5}{9},\dfrac{BC}{FG}=\dfrac{3}{5}$$ $$\theref ore \dfrac{AB}{BC}\div \dfrac{EF}{FG}=\dfrac{5}{9}\times\dfrac{5}{3}=\dfrac{25}{27}$$ $$\therefore \Delta ABC\sim \Delta EFG$$ 以上为本学案的答案,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八上语文复习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八上语文复习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泰安一中虎山路校区初中部毕业班语文复习导学案(教师)课题: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型:复习教学时间主备人李玲班级使用人教学时数【学习目标】1.牢固掌握本部分字词的音、形、义,会读、会写、会解释。

2. 掌握本部分重要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梳理几篇讲读课文的思路及结构,对这几篇课文的主题、写法及重要语段、语句的理解把握。

【学习重点难点】课文主题、写法及重要语段、语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字词锐不可当(dāng)业已(yǐ)绥(suí)靖(jìng)阌(wãn)乡聿(yù)鄂(â)豫(y ù)阻遏(â)疟子(yàozi)寒噤(jìn)蹿(cuān)仄(zâ)歪(wāi)张皇(huáng)失措央告转弯抹角拂(fú)晓瓦砾(lì)地窖(jiào)鞠(jū)躬(gōng)颤(chàn)巍巍(wēi)箧(qiâ)赃物制裁纳粹(cuì)肃穆荒谬(miù)健忘(二)文学常识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2.《蜡烛》选自《阅读与欣赏》,茅盾译,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1950年出版的《战斗的中国》,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很多作品获斯大林奖金,也获过1974年度列宁奖金。

3.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4.《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三)【练习】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歼灭(qiān) 拂晓(fú)溃退( kuì) 箱箧(qiâ)B、管辖(xiá ) 荒谬 (miào) 寒噤( jìn) 瓦砾(li)C、仄歪(zâ)地窖(yáo)逃窜(cuàn) 瞥见(biē)D、阻遏(â) 制裁 (cái) 杀戮 (lù) 赃物(zāng)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两项是 ( )A.张慌失措荡然无存永垂不朽提防B.眼花缭乱名副其实响彻云宵泄气C.锐不可挡月明风清转弯抹角覆灭D.不可名状独一无二丰功伟绩惊骇E. 蹋败和蔼烦躁噩耗 F.仲胀惧惮尴尬呵斥G.潦倒交卸渴幕焦灼 H.跋涉赋闲狼藉伎俩3、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1)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人教版八(上)unit1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上)unit1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八(上)unit1知识点及练习一、单词检测写出中文意思:Wonderful hen diary activityBicycle trader duck bicycleHill beach mountain museumTest excellent farm restaurant Delicious terrible cute写出相对应单词:厌倦的令人愉快的想知道,琢磨雨伞饥饿的不喜欢在···下面有趣的使放松v.令人激动人心的便宜的再一个,另一个二、词组和固搭检测1.度假16. 决定做···2.和某人外出17. 尝试做···3.很久没见了。

努力做···4.相当多18. 想要做···5.特别的东西19. 骑自行车6.尝起来很好20. 在过去7.去购物21. 许多建筑物8.在乡下22. 开始做···9.除了做···别无选择23. 乘火车10.似乎···24. 等待11.写日记25. 因为12.到达26. 拜访某人,参观某地13.今天早上27. 努力学习在早上28. 持续做···在一个晴朗的早上29. 照相14.从···的顶端30. 找到15.忘记做过···31. 处于兴奋中忘记去做···32. 出现33.过得愉快!34. 如此···以至于····太···而不能····足够···去····三、单选选择1.You should take umbrella with you on Monday because it will rain .A. a, theB. an, /C. an, theD. a, /2.Do you want to play football or play piano?A. the, theB. the, /C. /, theD./, /考点:棋类球类加中乐,季节月份加星期,节日语言三餐前,没有冠词来占位;形高序数加西乐,独一年代方位词,请来定冠撑场面,姓复形前也加the, 表示一家和一类3. My best friend with his parents a vacation .A. decides, to go onB. decide, to go onC. decides, going onD. decide, going on4.He tried a trip by himself but didn’t make it.A. takingB. to takingC. takeD.to take5.I will bring to you tomorrow.A. something interestingB. something interestedC. interesting somethingD.interested something6. My father is a man with quite words. He is always very quiet.A. fewB. littleC. a fewD. a little7. The silk feels and sells .A. soft, goodB. softly, goodC. soft, wellD. softly, well8.You had nothing to do but hard to get good grades.A. to studyB. studyC. studiedD.studing9. This film seemed too and I was with it.A.bored, boringB.boring, boredC. bored, boredD. boring, boring10. I found this story and I enjoyed it..A.enjoyable, to readB. enjoyably, readingC. enjoyably, to readD. enjoyable, reading11. My cousin will arrive Beijing at 9:00 this morning.A. in, onB. in, /C. at, inD.at, /12.I saw a boy in the playgound a bright morning when I was on my way to school.A. playing , inB. playing , onC. play, inD.play, on13.There a meeting tomorrow morning.A. hasB. isC. will beD. will has14.There some apple juice in the bottle.A. hasB. isC. haveD. are15.There a teacher an many students exercise.A. are, doB.is, doingC.have, doD. are, doing考点:1.当动词be后所接的名词是单数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时,be 应该取单数is;当其后所接的名词是复数的可数名词时,be用复数a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学案答案1.新闻两则部分答案【合作展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三、深度探究:2、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学了这两则新闻,你能说说它们的异同点吗?⑴找同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⑵找“不同”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检测反馈】一、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锐不可当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

(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

“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

”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便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决胜千里。

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

4.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

(此题意思对即可。

)5.⑧⑨句。

这些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画龙点睛地指出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必然失败的背景,揭示了其必然覆灭的可悲下场,具有极大说服力,使报道主题鲜明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二、1.第①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有道理即可)。

3.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宋楚瑜率领访问团返抵台北。

2.芦花荡(学案)检测反馈部分《相片》答案1.选文以“写信”为线索,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事情。

2.是指“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

3.这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角上印着敌人刺刀的白光,人物照得呆板、阴沉,哭丧着脸。

4.这位妻子是想让她的丈夫知道“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

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位妻子所说的话代表了全体受压迫的劳动者的心声,同时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的英雄性格。

5.(1)因为妇女们很珍惜自己的信纸,所以只准孩子“拿”,不准孩子“抓”。

(2)“良民证”是敌人发给的伪证件,人们很讨厌它,所以上面的相片是“撕”下来的,“揭”就显得太小心、太仔细了。

6.最后一段仅写了两句:前一句照应全文,做一收束;后一句是作者的议论,道破了主题。

3.蜡烛学案答案【预习形成】五、1、略。

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在文中划出并考虑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一〉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爬”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二〉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3、(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4、“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检测反馈】三、1、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在法国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在法国,揭幕为三个得分点。

)2、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界和平终将实现。

四、示例:①希望和平。

②必要时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战。

③再次了呼吁和平的心声。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答案【检测反馈】一、骇曦瞥剪二、1、使用类比手法,揭示了圆明园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2、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人民之间永远是友好的,焚烧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雨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三、作者在这里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辛辣地讽刺了标榜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干的却是再野蛮不过的事情,揭露其虚伪本质,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

5.亲爱的爸爸妈妈学案答案【预习形成】二、资料平台:2﹑关于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种族灭绝灾难。

纳粹用“死亡坑”和“死亡营”等大批量集中的手段屠杀了五百八十二万犹太人,使欧洲犹太人骤然减少了二分之一,世界犹太人减少了三分之一。

最残酷的奥斯威辛死亡营用毒气室杀害了一百万人。

关于南京大屠杀:1937年11月,日本入侵上海后,就对中华民国新设立的首都发动大规模攻击。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本人便展开一场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残酷暴行。

中国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子被集合起来驱赶到市郊,或遭机关枪扫射倒地;或被日军当做肉靶,用来练习刺刀;或是身上被浇满汽油,活活烧死。

数月下来,城内尸横遍地,散发着恶臭。

数年之后,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专家估计,自1937年底到1938年初,在南京有超过二十六万平民死于日军手中,也有专家估计,这个数字至少超过三十五万人。

三、跨越障碍:1﹑A(B.huǎnɡ;C.miù;D.bāo)2﹑(1)蜿蜒(2)恍惚(3)憧憬(4)缭绕四、初读课文,思考问题:1﹑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3、教学用书课后第一题答案。

5、本文第一次出现“南京大屠杀”,是作者在看到前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在以表演形式悼念遇害者时“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因为两者有很多共同点;第二次是开论讨会时中国大陆作家杨旭在发言中提到“南京大屠杀”;第三次是出自日本人之口,但他把“南京大屠杀”与“广岛原子弹”相提并论。

这种论调受到了其他作家的反驳。

五、1、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

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

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

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345参考教学用书。

6、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

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合作展示】三、参考教学用书“整体把握”【检测反馈】1﹑谬健斑霄融2﹑①纳粹将整个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坟墓,7000人被残杀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纲领,统领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