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000年前至今的南极洲Dome C的冰芯的重氢(氘)记录
南极深钻冰芯探寻气候往事
![南极深钻冰芯探寻气候往事](https://img.taocdn.com/s3/m/e6f9ae0779563c1ec5da714a.png)
味着 , 科学家有望在此钻得可还原1 0 0 万至 1 5 0 万年前气 候记录的深冰芯。刚刚回沪的中国第2 9 次南极考察队副 领队孙波昨天向记者透露 ,在 “ 头三钻”基础上 ,我国 计划用S Nl O 年时间,利用中 日联合研发 的深冰芯钻探 设备 ,在冰穹A 地区循序渐进地打穿冰盖 ,进而读取那
寻找1 2 0 万年 以上深 冰芯
过低或升得过高 ,因而需要将多余的电力输入悉心校准
的 电网 。
此外 ,再生能源 的供应点常常设在远离城市和最 需要电力的工厂的地方 。如果不大规模地投资新建高压 电线 ,将电力从大平原输送到人 口密集的沿海地区,那
么风 车再多 也是无 济于 事的 。
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 ,有助于我们读懂这本大 自然留给
人类 的 “ 史书”。
“ 降雪过程中 ,会有大气包裹在雪层里 ,雪层变 成冰层后 ,里面 ‘ 囚禁’了许多气泡 ,气泡里就存储着 当时的大气样本 ,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 , 科学家就能分 析出其中的温度和成分。”孙波解释说 , 普通的氧 ( 氧 l 6) 与其稀有同位素 ( 例如氧l 8 ) 在化合物 中的比率会 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只要把冰芯气泡 中的氧 l 6 和氧l 8 的比率测定出来 ,就能还原地球当时的温度。
点,是扩大 电网规模和提高其互联程度 。更庞大的网络 有助于更稳定的能源供给 ,也有望让所 占比重更高的再
生能源投入应用 。 “ 如果你拥有大片的空旷地,风总是 会朝某个方 向劲吹的。”欧洲风能协会的保罗・ 维尔恰 克说 , “ 如果能把大片地区的风力发电场联合起来,就 可以确保其输出万无一失。”
—■一 .
重 2 0 1 3 年 第 1 5 期
资 料 集 锦
南极探险的资料
![南极探险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76c78d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5.png)
南极探险的资料一、南极探险的概述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最遥远的大陆,也是最少有人类生活的地方之一。
南极洲被冰雪覆盖,气温极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因此,南极探险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代价的任务。
二、南极探险的历史1.早期探险早在19世纪初期,欧洲探险家就开始尝试到达南极洲。
1819年,英国人威廉·史密斯首次看到了南极洲。
1895年,挪威人卡尔·安东尼·拉森成为第一个登上南极大陆的人。
2.现代探险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南极探险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1957年至1958年间,国际地理极点年(IGY)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并建立了许多观测站。
3.中国参与南极探险1984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次组队前往南极洲,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科学考察。
2019年,中国已经连续35年参与南极考察,成为南极洲上最活跃的非南极国家之一。
三、南极探险的目的1.科学研究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
科学家们前往南极洲开展各种研究,探究地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2.资源开发南极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不过,由于环保原因和国际条约限制,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在南极洲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
3.国际合作南极探险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许多国家都在南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并且通过联合研究等方式加强合作。
四、南极探险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和条件?1.体力和心理素质由于南极洲气温低、风力大、高原反应等原因,探险队员需要有较好的体力和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极端环境下的挑战。
2.科学技能南极探险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技能,特别是对气象、地质、生态等方面的知识要有深入了解。
3.野外生存技能在南极洲,基础设施匮乏,交通不便。
探险队员需要有较强的野外生存技能,如建立营地、寻找食物和水源等。
4.团队合作精神南极探险是一项团队合作任务。
探险队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并且要遵守规章制度。
揽星九天,“天问”探路
![揽星九天,“天问”探路](https://img.taocdn.com/s3/m/388044c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9.png)
揽星九天,“天问”探路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0年第30期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海南島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最近火星档期有点满。
阿联酋的“希望”最先启程,中国7月23日发出“天问”,美国则把“毅力”留到了7月底。
要不是疫情耽搁了,欧空局和俄罗斯合作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原本也会在这个时间出征。
为什么去火星要扎堆?据介绍,火星绕日公转的周期大概是687个地球日,将近地球上的两年,也就是说,如果是地球和火星从同一个经度出发的话,地球绕大约两年之后,火星和地球又会回到同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约每26个月出现一个火星探测器发射窗口,地球到火星之间的飞行路径是最短的,也是最省燃料的。
火星探测围绕着一个主题——生命,“天问一号”的科学目标也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
据悉,此次探测目的是一次实现“绕、着、巡”三步走,即对整个火星进行全球观测、成功着陆火星,以及火星车进行巡视勘测。
“天问”名称来源于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两千三百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仰望星空,以《天问》提出177个问题,阐发对宇宙万物的理性哲思。
两千三百多年后,这些问题很多已经得到破解,但那种执着追问的精神,仍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去探索未知世界。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着跨越两千多年的不懈求索,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毅力和决心。
文本解读:河南省上蔡第一中学董营涛角度一:制度保障,资金投入。
设置科技创业板块,加大科技投入。
从根本上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真正通过市场机制来体现人才价值,给知识定价,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就能激励更多科技人才勇闯科研“无人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陕西西安市西咸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陕西西安市西咸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12650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c.png)
西安市西咸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周时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
相比于其他文献,青铜器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书写之所以如此繁盛,除了物质条件的进步与社会需求等因素外,思想、情感层面的追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用文字进行书写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大事,因为它代表着思想、情感的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墨子·兼爱下》提到,今人不与“先圣六王”同时,却能了解其德行,“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书写之于思想传承、文明演进的价值。
而在“传遗后世子孙”方面,铜器铭文(即所谓“金石”“盘盂”)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古人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之后,青铜材质所具有的永存性,便寄托了他们对“永恒”的希冀,或者说是对生命“不朽”价值的追寻。
中国早期关于生命价值的体认,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不朽”说。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范宣子与鲁叔孙豹讨论何谓“死而不朽”。
范宣子认为,自己家族自古至今皆有官职,这便是不朽。
但叔孙豹认为这只是“世禄”,并非不朽,真正的不朽应如鲁国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即死后其言论仍能流传后世。
进而他便论述了“三不朽”的观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成冰纪
![成冰纪](https://img.taocdn.com/s3/m/6f81185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8.png)
地质学术语
01 名称介绍
03 生物介绍 05 时代结束
目录
02 年代简介 04 地球变化
成冰纪(Cryogenian,符号NP2),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850±0百万年(Ma),结束 于630(+5/-30)Ma。
名称介绍
成冰纪期间出现雪球地球事件,为生物低潮。整个成冰纪,地球处于冰河时期,被称为“成冰纪冰河时期”。
有理论学说认为成冰纪当时整个地球冻成一个类似固体形态的巨型雪球。要得知这些寒冷时期的最佳的证据 便是地球曾经有过一段很长的寒冷气候(或许是周期性的冰河时期),出现雪球地球事件,时间大约发生在22亿 年前,然后再次发生大约在7亿1000万年前,最后大约在6亿4000万年前。成冰纪时期的法定地质年代开始于8亿 5000万-6亿3000万年前。
地球变化
罗迪尼亚超大陆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北美洲往南向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 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南极大陆、澳洲、印度、阿拉伯,以及成为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华南、华 北),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刚果地盾, 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迈向末期时,正处于巴伦泽冰期 (Baranger glaciation) (马林诺冰期 Marinoan glaciation),因积留在岩石里的碳13同位素产生变化,而结束了成冰纪的年代。成冰纪时期是属于前寒武纪 (Precambrian)里元古宙晚期的一部份,其顺序排列在埃迪卡拉纪之前 。
化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地质学家高登-勒弗领导并完成了对这种化石的研究项目。高登认为,“很明显, 这是最古老的动物的证据。”高登的研究团队在对由阿曼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开采的沉积矿床进行分析时发现了这 些化石。这种沉积物应该形成于“地球雪球”之后的成冰纪的最后阶段。此前,最古老的动物化石可以追溯到地 球的第二个地质时代埃迪卡拉纪。科学家们一直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已经找到了动物生命的真实起源,还是仅仅发 现了化石的最早记录。
有关火星的科幻作文《这是最后一瓶水》
![有关火星的科幻作文《这是最后一瓶水》](https://img.taocdn.com/s3/m/401704c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4.png)
有关火星的科幻作文《这是最后一瓶水》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人,叫小火。
我现在住在火星的一个小城市里。
可能大家会很惊讶,火星上怎么会有人类呢?让我来给大家讲讲火星的故事吧!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的人类制造了太多垃圾和污染,导致气候变暖,冰川都开始融化了。
海平面不断上升,很多沿海城市都被淹没。
同时,地球上的森林也被砍伐得所剩无几,绿色植被锐减,造成空气质量每况愈下。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寻找移民新家园的计划。
他们发现火星这个红色的星球,虽然没有生命,但是有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2199年,第一批人类登陆了火星,开始了漫长的移民之路。
刚开始的时候,火星上一无所有,所有的空气、水和食物都要靠地球运送。
可是随着移民人数不断增加,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运送线渐渐吃紧了。
于是人类开始尝试在火星上建立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他们在火星上种植了许多植物,利用火星上稀薄的大气制造出氧气。
就这样,经过百年的努力,火星上终于有了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到了2305年的时候,地球上已经无法居住,全人类都移民到了火星。
我们重新选择了一个家园,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我们现在居住的火星城市,虽然有了阳光、空气和水源,但由于缺乏自然降雨,我们生活所需的淡水仍然十分珍贵。
每天都有专门的工人从地下钻井开采淡水,然后再经过加工净化,才能供应给市民使用。
我们全家一周只能领取两升淡水的配给,用于饮用和简单的浴室冲洗。
这两升水可是要省吃俭用的,连洗衣服我们都是用再生水。
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要节约用水,当水用完我们就会渴死在火星上。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水壶打翻,把当周的配给浪费了一半。
妈妈非常生气,狠狠教训了我一顿。
我这才真正意识到,水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宝贵!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浪费一滴水了。
就在前几天,我们家的淡水储备用光了,爸爸不得不跑到市里排队领取紧急补给。
可是那天市政府的供水系统出了故障,工人们一下子修不好,所有人都拿不到水了。
失落的大陆(下)四大史前文明(图)
![失落的大陆(下)四大史前文明(图)](https://img.taocdn.com/s3/m/b11ee417f111f18583d05acd.png)
失落的大陆(下)四大史前文明(图)有人说,汉人是按照历史,为传统而活的民族,玛雅人则是按照预言,为未来而活的民族。
我想如今绝大数的中国人早已不再为传统而活着了,更不会理解玛雅人的超然。
图1:冰封的南极大陆(google earth)玛雅人深深相信他们的预言记载,并且安然接受既定的未来。
1696年,当征服者派遣的神父抵达时,玛雅部落的领袖竟然说:“根据预言,我们背离神的日子还未到,请四个月后再来吧!到时,我们将履行预言。
”玛雅预言中的“四大史前文明”按照玛雅人的观点,人类文明如太阳系上的一棵树。
太阳系公转到不同的特定位置,人类的文明就一定会出现荣枯盛衰,一个的结束正是另一个的开始。
有人认为,以下这段话比较形象的概括了玛雅人的世界变化的观点: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一年有发芽开花结果。
春天花朵说要修成正果,叶子不会明白。
夏天果子开始出现。
秋天果子开始成熟,叶子感觉到了凉意,想追随着果子,但能存活的只有果子,待到第二年的春天??。
玛雅文明现在已不复见,但玛雅预言却流传至今,他们的预言百分之九十九都变成了现实。
根据《克奥第特兰年代记》中所提供的玛雅预言内容表示,我们现在生活的世代,是属于预言中所谓第五个太阳纪,而之前的四个太阳纪已过,每一个太阳纪完结之时,地球上发生过惊心动魄巨变。
一些玛雅文化的研究者认为:第一个太阳纪是马特拉克堤利MatlactilArt,其对应的文明被称为根达亚文明或超能力文明。
第二个太阳纪是伊厄科特尔Ehecatl,其对应的文明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饮食文明。
第三个太阳纪是奎雅维洛Tleyquiyahuillo(利莫里利亚文明),也称生物能文明。
第四个太阳纪是宗德里里克Tzontlilic(亚特兰蒂斯文明),也称光的文明。
在上两篇中,本人已经介绍过了利莫利亚(姆)和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毁灭。
显然按玛雅人的说法,它们还不是本次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至少还有另外两大文明在他们之前出现过。
这两个古老文明,已经很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考证了,只能偶尔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4)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4)](https://img.taocdn.com/s3/m/2396c40465ce0508773213a6.png)
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4)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
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
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
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
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
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
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
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
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
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
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南极洲冰芯探秘地球过去的活化石
![南极洲冰芯探秘地球过去的活化石](https://img.taocdn.com/s3/m/b65008ab700abb68a982fbaf.png)
南极洲冰芯:探秘地球过去的活化石作者:渝文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1年第02期南极洲在地球的最南端,周围完全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公里。
这里长年寒风呼号,寒雪覆盖,荒无人烟,是地球上最寒冷也最与世隔绝的一个角落。
它远离地球的任一个大陆,即使西部的南极半岛离南美洲较近,但仍然相隔有960公里。
正是这个蛮荒之地,正渐渐成为被科学家们探秘地球的过去的研究地。
冰雪的大陆造成南极大陆在地球上非常特殊的理由是其过于严酷的自然条件。
首先,这块大陆的气温比北极还要低,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
在内陆部分,平均气温在零下50度以上,就是温暖时也不超过零下10度。
1983年,前苏联沃斯托克基地记录,堪称世界最低的气温是零下89.2度。
其次,这里是地球上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区域,尤其在阿德尔地区,几乎终年刮着凛冽的风暴。
一般风力都在10级以上,最大风速可达每秒l00米,故也有“世界风极”之称。
怒吼的风暴常常起漫天的冰屑、雪粒,磨蚀着冰原上的山峰,形成许多有趣的风磨地形。
如果在这里放上根生锈的铁链,那么用不了两天就会被风雪磨得闪闪发光。
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南极大陆的地貌与其他大陆相差悬殊。
例如这个大陆的平均海拔大约2300多米,冠地球上其他大陆之首。
即使与名列第2的亚洲大陆(平均海拔900米)相比,也要高出1400米。
而且南极的高度几乎不是岩盘造成的,而是冰被。
有的地方冰被厚达4000米,整个大陆的冰被平均厚度也达2450米。
冰被厚度超过了海拔高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南极大陆厚厚的冰层所造成的无法估量的冰的重量将南极大陆原先的地表,即冰下的岩盘表面压沉到远比周围的海平面低。
地表面最深的地方在海平面下440米,其平均深度也在海平面下160米。
南极大陆集中了地球上90%左右的冰块,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冰库”。
据推算,如果这些冰块全部融化流入大海,则将使海平面上升70米。
这样,世界上许多肥沃的沿海平原和像东京、纽约这样著名的大都市都将被淹没。
年百万公众网络学习题目部分
![年百万公众网络学习题目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e5e983f6eff9aef8951e06cb.png)
频频练习整理于 2020 年 1 月 4 日礼拜六,亲身做过的题,可用于学习提升及一、1、生态系统包含什么?√A、丛林生态系统B、大海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以上都是E、不知道2、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类说法正确吗?√A、正确B、错误C、不知道3、以下属于人体的免疫系统的是哪一项?√A、皮肤和黏膜B、白细胞和血浆蛋白等C、特异性免疫反响D、以上都是E、不知道4、地下商场中碰到放火恐惧侵袭,以下哪一项做法是错误的?√A、沉稳沉着,识记方向B、灭火与逃生相结台C、不管全部跑向出口D、逃生时,尽量低势行进,不要做深呼吸E、不知道5、太空诱变增添了种子资源的变异度,不利于选育拥有优秀新性状的作物件种。
这类说法正确吗?√A、正确B、错误C、不知道6、国际上往常用来表示地震的强度?√A、震级B、裂度C、震源深度D、以上都不是E、不知道7、以下哪一种细胞是一种未充足分化、尚不行熟的细胞,拥有重生各样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A、细胞B、活细胞C、干细胞D、不知道8、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A、离子B、粒子C、原子D、电子E、不知道9、血液由心脏____流入浑身 ? √A、右心室B、右心房C、左心室D、左心房E、不知道10、月亮的公转周期是多久?×√A、1 天B、28 天C、30 天D、31 天E、不知道二1、家庭环境的污染既有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又有物理性污染。
这些污染主要来自哪里?√A、厨房B、洗手间C、客堂D、露台E、不知道2、以下哪一种疾病不简单惹起猝死?√A、感冒B、大出血C、中毒D、颅脑疾病E、不知道3、输入可信的网站地点,接见的网站必定是安全的。
这类说法正确吗?√A、正确B、错误C、不知道4、海平面上涨是一个全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由是以下哪一项?√A、地面沉降B、天气变暖C、土地荒漠化D、雨水增加E、不知道5、假如把地球直径比作花生米大小,那么太阳直径可比作什么?√A、乒乓球B、汽车轮子C、足球场D、不知道6、动能与势能的总和称作什么?√A、引力能B、电能C、弹力能D、机械能E、不知道7、以下哪一项为哪一项全世界最大的生物基因库?√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草甸D、沼泽植被E、不知道8、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哪里独有的动物?√A、青藏高原B、新疆C、青海D、不知道9、当受外伤惹起大出血时,失血量达到身体总血量的多少会有生命危险?√A、B、C、D、E、不知道10、以下哪一项为哪一项中公民间贬称为“扫帚星”的天体?√A、流星B、彗星C、矮行星D、小行星E、不知道三1、雾霾不散是因为“核污染”。
南极洲的探险与发现历程
![南极洲的探险与发现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fdcf3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c.png)
南极洲的探险与发现历程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偏远的地区之一,被冰雪覆盖着,蕴藏着无数谜团和科学秘密。
数百年来,探险家和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对南极洲的研究和探索,为人类探索这个神秘的大陆带来了无数的发现和贡献。
一、初探南极洲最早记录南极洲观测资料的是瓦斯科·达·加马,1499年他发现了南极洲的存在。
世界上第一支专门探险小组是德国南极探险队,1882年至1883年他们进行了第一次南极洲的探险,为以后的洲际探险奠定了基础。
1895年,挪威极地探险家奥姆松德·冷发起了第一次南极洲探险,这次探险虽然失败了,但打下了南极探险的基础。
接下来的几年里,一些探险家陆续攀登南极洲,探索南极的地理、气候、动植物等各方面的秘密。
二、冰冠与磁南极1935年,英国探险家纳夫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从此故地重游便成为探险家们的最大梦想。
1957年,美国在南极洲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基地,除了地理调查之外,更是科学活动的新前沿。
1966年,南极洲有了第二个基地——苏联的别留申斯克基地。
1960年代,科学家们的目光开始凝聚在南极洲的冰冠和磁南极上。
现在,南极洲是研究土地地形、气候、海洋、动植物、大气、磁场等各方面科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
南极洲为人类认识太阳、空间、星际环境提供最好的实验室之一。
三、生命的探索南极洲是世界上最为寒冷、风力最大的地方,所以长期落脚在南极的科学家向来难得一见。
然而,南极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极地生物保护区内栖息着象海豹、帝企鹅、南极鸟等多种珍稀物种。
南极面积虽然不如其他洲际那么广阔,但却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受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
最近,瑞典、美国、英国等国家相继宣布陆续在南极洲设立生物实验站,这是对南极洲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探索。
这些研究工作,不仅可以推动南极环境、气候、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也能够促进南极洲和全球的保护。
四、未来的前景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未完全掌握的领域之一。
位于地球南极洲的所谓“四大元素”之一是什么?
![位于地球南极洲的所谓“四大元素”之一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9f72fc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e.png)
位于地球南极洲的所谓“四大元素”之一是什么?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家园,区分为陆地、海洋、大气、地球内部四个层次。
在地球表面,陆地、海洋、大气构成了人类所在的环境,而地球内部则以火山、地震、岩浆等现象常常让人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因此,人类将地球表层的陆地、海洋、大气和地球内部的火和岩浆称为“四大元素”。
在南极洲上,虽然不接触外部大气,但是地球内部的热源和能量形成了南极洲独特的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南极洲的四大元素之一 - 冰与雪。
一、地球南极洲的冰与雪南极洲以冰川、积雪、南极冰盖和南冰洋为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南极洲的冰与雪覆盖率极高,南极冰盖厚达4800米,世界最大的冰盖之一,覆盖着南极洲近乎整个区域。
1. 南极冰盖,也称南极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盖,占地面积达1.4亿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欧洲和南美洲面积的总和。
南极冰盖的厚度非常明显,最厚处达到了4.7公里,而平均厚度则为2.2公里,冰的总体积高达30万立方千米。
2. 南极冰架南极冰架是南极半岛)沿岸海区的巨大平台冰层,由于与南极附近的海洋水域相连,受到淋浴作用而侵蚀,快速消融,这个过程叫做“冰架碎裂”或“冰架崩塌”。
3. 南极冰海南极冰海分为增长的冰架边缘和冰架上漂浮的海水,这个海洋区域的温度和盐度有着极佳的平衡,也是海豹、企鹅、鲸等生物的栖息地。
二、南极冰与全球气候冰与雪是谈论全球气候变化时不可避免的主题之一。
南极洲作为全球最大的冰盖区域,它的消融速度直接影响着全球海平面的变化。
冰的消融速度取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气象条件。
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全球升温,南极洲冰盖持续消融加速。
气候模型预测,北极的海冰将在本世纪中期消失,而南极的快速冰消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这对于全球环境和人类社会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结语南极洲冰与雪作为地球四大元素之一,是地球表层和内部充满活力的体现,也是人类在地球上所存在的重要约束和衍生因素之一。
南极洲独特的气候、生态和环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也是我们探索和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一环。
南极洲的历史与环境变迁
![南极洲的历史与环境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4d80eb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d.png)
南极洲的历史与环境变迁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覆盖着约90%的冰盖,其厚度达到4.8公里。
南极洲是大海洋环流的堵塞之一,对全球气候和生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南极洲并不是一片荒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生物资源。
南极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2亿年前,当时它与其他大陆连成超大陆盖亚,约1.3亿年前它与其他大陆分离,成为独立大陆。
南极洲直到18世纪才被西方人所知。
在过去几百年中,南极洲曾被各国探险家和科学家所探索。
这些探险家所记录的南极洲的故事成为了南极洲的历史。
南极洲的资源和丰富多样。
南极洲周围的海域拥有丰富的鲸类、海豹、企鹅、鲟鱼等生物,曾经成为冰层下的众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是因为环境保护的原因而被禁止开采。
另外,南极洲上曾存在着一些非常珍贵的矿物质,比如金、银、铁、煤、铜、铅、锌、锡等,但是为了维护南极洲的环境纯洁和科学研究目的,国际上规定禁止在南极大陆上采矿和人类活动,这也成为了南极洲的一道固有的风景线。
南极洲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之一。
过去百年来,南极洲的温度上升了0.6度,海平面上升了10毫米,冰川也开始融化,很多动物的栖息地都受到了威胁,人类对南极洲环境的破坏使得其面临着更加严重的问题。
南极洲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重点的原因是因为南极洲上的冰川和冰盖,是全球淡水储量的70%以上,扩大冰盖的融化和退缩对全球环境和气候造成的影响将不可预估。
南极洲是极地生态系统的一个未被开发的地区,是全球许多物种的家园,是科学家们开展环境、生态和气象研究的地方。
南极洲是全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现状是南极洲受到了过度开发、过度旅游和人类活动的威胁。
对于南极洲全球民众需要更加关注,并保护南极洲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肩负的责任,应该让下一代去参观更美丽富有的南极洲。
总之,南极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资源,使得它成为了全球关注的地区,但同时南极洲的警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全球民众的注意。
南极冰芯气候信息记录与气候变化
![南极冰芯气候信息记录与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baca4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6.png)
南极冰芯气候信息记录与气候变化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寒冷的地区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气候记录器之一。
在南极洲,冰川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这些冰川中的冰芯蕴含着丰富的气候信息,可以为我们研究过去数百万年的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数据。
冰芯是指从冰川或冰盖中钻取的长而细的柱状样本。
每一块冰芯的长度可以达到数千米,其中包含了从数千年到数百万年的气候信息。
通过对冰芯进行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到气温、降水量、大气成分等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冰芯的分析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
首先,科学家们需要从冰川或冰盖中钻取冰芯样本。
钻孔设备通过机械驱动,将冰芯从深处取出,然后进行处理和保护,以确保其完整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冰芯样本被带回实验室,进行各项物理、化学和气候分析。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测量冰芯样本中的同位素含量、气泡、灰尘和微生物等来还原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
南极冰芯的气候信息记录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时期。
通过对冰芯中的气泡分析,科学家们可以获取过去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这些气体成分可以反映出当时地球的气候状态,从而提供了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线索。
冰芯中还可以找到微粒、灰尘等颗粒物质。
这些物质的分析可以揭示出过去的火山爆发、沙尘暴等环境事件,为我们理解地球上大尺度气候变化的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南极冰芯对于研究现代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南极,冰川的快速消失和冰层变薄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冰芯中的气候信息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到当前的气候变化速度是否超过过去常规的变化速度,从而评估现代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可能的影响。
南极冰芯的研究成果不仅对科学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社会提供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客观证据和科学依据。
冰芯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南极冰芯中的气候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加准确、详细的气候记录,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看看我们的地球》阅读测试题
![《看看我们的地球》阅读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227e12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8.png)
《看看我们的地球》阅读测试题1.《看看我们的地球》是一本()。
[单选题]A.文学名著B.侦探小说C.科普著作(正确答案)2.具有一对外壳的海生动物是()。
[单选题]A.两栖动物B.鱼类C.腕足动物(正确答案)3.《看看我们的地球》作者李四光的主要身份是:()。
[单选题]A.地质学家(正确答案)B.教育家C.中国科学院院士D.中国著名文学家4.谁是首创地球轨道的扁度变更与地上气候有关之说?() [单选题]A.拉普拉斯B.阿得马(正确答案)C.喜帕卡斯5.从地球的表面到深部,温度会()。
[单选题]A.越降越低B.越升越高(正确答案)C.没有很大变化6.地壳的结构为()层。
[单选题]A.2层(正确答案)B.3层C.3层D.4层7.伦敦的地盘构造像一个什么形状?() [单选题]A.盆形(正确答案)B.圆形C.扇形8.大猩猩、西弥猩猩、长臂猿中,谁最特别?() [单选题]A.大猩猩B.西弥猩猩C.长臂猿(正确答案)9.山西煤最好的出路是哪个地方?() [单选题]A.青岛(正确答案)B.大同C.阳泉10.纵波又叫什么?() [单选题]A.疏密波(正确答案)B.扭动波C.表面波11.哪种石头经过破坏蒸馏以后,也可以取出多少油质?() [单选题]A.白云岩B.沉积岩C.含油页岩(正确答案)12.地球的直径有多少公里长?() [单选题]A.13000多B.11000多C.12000多(正确答案)13.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第几大行星之一?() [单选题]A.八B.九(正确答案)C.十14.真正的人,能造工具的人,是出现在近多少年之内?() [单选题]A.近100万年(正确答案)B.近500万年C.近200万年15.最大的三叶虫可长达()。
[单选题]A.60厘米B.65厘米C.70厘米(正确答案)16.“中国猿人”的全名是()。
[单选题]A.中国猿人南京种B.中国猿人北京种(正确答案)C.中国北京猿人17.银河系的旋转,大约()一个周期。
自然科普常识:南极冰中的秘密
![自然科普常识:南极冰中的秘密](https://img.taocdn.com/s3/m/1fca0fd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b.png)
以下是整理的《⾃然科普常识:南极冰中的秘密》,希望⼤家喜欢!每年都有不少科学家到南极进⾏科学探险,他们往冰川深处打钻,采集长长的“冰棒”--冰芯。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神秘的全球变暖现象的原因就冻结在其中。
从1975年以来,地球的⽓温已经上升了0.5℃,这个数字不⼤,但是就是这么⼀点⼩⼩的⽓温变化,就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洪⽔或旱灾。
⽽且许多科学家都预⾔,本世纪内的⽓温还会持续升⾼,特⼤洪⽔发⽣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加。
在-89℃的环境中,南极的冰和雪不可能融化。
你可能需要破除50万年以前的冰.才能看⼀眼藏在冰雪之下的岩⽯。
但是.那些“⾼龄”冰真能告诉科学家们⽓候逐渐变暖的原因?如同平时我们所见到的那样,路边的积雪会逐渐变脏,因为它们吸收了空⽓中的灰尘。
同样,冰也可以禁锢泥⼟和灰尘。
有时,我们会发现冰中有些微⼩的⽓泡,这也表明了⽓体同样可以被冰捕获。
可见,在南极4000⽶厚的冰层中,包含了它形成时的⼤⽓中的微粒和⽓体。
由于这些冰是在40多万年的时间⾥堆积起来的,所以说,不同深度的冰⾥卷⼊的微粒和⽓体来源于不同时代的⼤⽓,通过研究这些微粒和⽓体,就可以推算那个时代的⽓候情况。
在南极研究冰芯的科学家认为,南极的冰封存了地球⽓候变迁的历史。
如果漂浮在⼤⽓中的类似⽕⼭灰的固体颗粒阻挡了到达地球的阳光,地球就会变冷⽽⼆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等温室⽓体,⼜会使地球变暖。
这些漂浮在⼤⽓中的微粒和⽓体,有些会落到南极最上⾯的雪中,并被来年的降雪封存起来,就逐年形成南极厚厚的冰川,⽽冰芯就是其中的⼀段。
与可提取过去⽓候环境变化信息的介质(历史记录、树⽊年轮、湖泊沉积、珊瑚沉积、黄⼟、深海岩芯、孢粉、古⼟壤和沉积岩等)相⽐,冰芯具有保真性好(低温环境)、分辨率⾼(分辨精度可达到年)、记录序列长(可达⼏⼗万年)和信息量⼤等特点,因⽽受到科学家们的青睐。
为了采集南极深处的冰,科学家们使⽤了⼀根长达30⽶的钻头,将它深深地钻⼊冰层,取出的冰芯长度在2~6⽶之间。
南极冰中最古老的冰芯
![南极冰中最古老的冰芯](https://img.taocdn.com/s3/m/7f4203f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b.png)
南极冰中最古老的冰芯冰芯,指取自冰川内部的芯。
在大气中的物质会随大气环流而抵达冰川上空,并沉降在冰雪表面,最终形成冰芯记录。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南极冰中最古老的冰芯,希望能帮到你。
南极冰中最古老的冰芯欧洲科学家通过初步分析确认,一块从南极冰层取得的冰芯形成于至少75万年前。
这是人类迄今取到的最古老的冰芯,它将为研究地球气候历史提供新的信息。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冰芯中封闭的气体与颗粒能够反映地球过去的气候情况,例如氧和氢的含量能够体现冰雪形成的那一年的气温。
欧洲多国研究小组的“南极冰芯欧洲工程”在南极两个地点发掘冰芯,其中一个是靠太平洋的协和丘,另一个是靠大西洋的多宁毛德地。
多宁毛德地每年都会沉降大量冰雪,科学家在这里钻取获得了1565米深处的冰芯,这些冰雪大约是5万年前形成的,目前正由德国魏格纳研究所进行分析。
协和丘冰雪沉降得比较慢,因此同等深度上的冰芯有着更悠久的历史。
2003年1月,科学家在协和丘钻探到表层以下3200米处,取到了从冰面到离海床只有100米的冰芯。
这些冰芯切分后送给南极冰芯欧洲工程在欧洲的10个实验室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英国南极考察”机构。
科学家在最近于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南极冰川学讨论会上发表了初步结果,确认深度2140米处的冰芯是在约75万年前形成的,更深层冰芯的年代研究成果尚未得出。
研究人员下一个研究任务是检查这些冰芯是否仍严格按年代顺序排列。
如果是按年代排列,那么说明这一冰芯最深层的年代可能达100万年。
确定冰芯年代的方法确定冰芯年代的一个方法是数冰雪层数,但协和丘每年形成的冰层太薄,因此科学家另外测定冰雪尘埃、气体含量及导电性等参数,与已经确定年代的事件如火山和冰期对照,判断冰芯年龄。
英国南极考察机构的科学家说,45万年前的地球运转轨道与现在的轨道特别相似,研究冰芯有可能描绘出,如果没有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地球目前的气候应该是什么样。
科学家还希望能够从冰芯中获得78万年前的气候信息,了解地球磁极翻转对气候的影响,因为78万年前是地球磁场最近一次发生翻转、南北极对调的时候。
南极的冰芯的科学研究作用
![南极的冰芯的科学研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9b9fc2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14.png)
南极的冰芯的科学研究作用南极冰芯的科学研究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之一,其冰雪覆盖区域广阔,厚度可达数千米。
南极冰芯是南极冰层中垂直采集的冰柱样品,其内部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对于人类了解地球气候变化、环境演变以及古代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冰芯的科学研究对于推动气候变化研究、环境保护和人类文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南极冰芯是重要的气候变化记录。
南极冰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每年的降雪在经历压实和融化后逐渐变成冰层。
南极冰芯中的冰层可以追溯数百万年,记录了地球上漫长的气候变化历史。
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候指标,如气温、降水量、大气成分等,科学家们可以还原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了解地球上不同时期的气候状况。
这对于研究全球变暖、冰川消融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家们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供了依据。
南极冰芯的研究对于了解环境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冰芯中的每一层都相当于一本记录了地球环境变化的历史书籍。
通过对冰芯中的微生物、气溶胶、气体和尘埃等物质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地球上的环境状况,包括大气污染程度、生物多样性、火山活动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环境演变的规律,帮助我们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南极冰芯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生物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冰芯中的微生物和化石可以提供古代生物的遗存,这些遗存包含了丰富的生物信息,有助于研究古代生物的进化、分布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时,南极冰芯中还可以发现关于人类文明的信息,如古代人类活动的痕迹、古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这些研究对于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南极冰芯的科学研究对于推动气候变化研究、环境保护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候指标、环境变化和生物遗存,科学家们可以还原过去的地球变化历史,了解气候变化规律、环境演变和古代生物的发展过程。
这些研究为人类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文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旧南极冰芯或带来过去二氧化碳含量的新信息
![旧南极冰芯或带来过去二氧化碳含量的新信息](https://img.taocdn.com/s3/m/9838c43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14.png)
旧南极冰芯或带来过去二氧化碳含量的新信息
佚名
【期刊名称】《海洋世界》
【年(卷),期】2024()4
【摘要】《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人类活动的变化或导致16世纪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原因是公元1450一1700年新旧大陆交流期间美洲大规模土地利用的变化。
研究结果基于一个南极冰芯的数据,该冰芯可追溯至约500年前。
已知工业化会导致人类活动改变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但这种情况可能也存在于工业化前。
【总页数】1页(P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南极冰芯:地球过去的缩影
2.液态下冰芯微粒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南极乔治王岛冰芯微粒研究(英)
3.南极冰芯含过去大规模气象变迁痕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0,000年前至今的南极洲Dome C的冰芯的重氢(氘)记录(740,000-year Deuterium Record in an Ice Core from Dome C, Antarctica)数据介绍:Because isotopic fractions of the heavier oxygen-18 (18O) and deuterium (2H) in snowfall are temperature-dependent and a strong spatial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isotopic fraction of 18O or 2H in precipitation, it is possible to derive temperature records from the records of those isotopes in ice cores.关键词:数据格式:TEXT数据详细介绍:740,000-year Deuterium Record in an Ice Core from Dome C, Antarctica AuthorsJean JouzelInstitut Pierre Simon Laplace,Laboratoire des Sciences du Climat et de l'Environnement UMR CEA-CNRS 1572,Saclay, Orme des Merisiers,CEA Saclay, 91191 Gif-sur-Yvette, FrancePeriod of Record740,000 years BP-presentMethodsBecause isotopic fractions of the heavier oxygen-18 (18O) and deuterium (2H) in snowfall are temperature-dependent and a strong spatial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isotopic fraction of 18O or 2H in precipitation, it is possible to derive temperature records from the records of those isotopes in ice cores.Deuterium values are expressed as δD, which is defined as:δD = {[(2H/1H)sample - (2H/1H)V-SMOW] (2H/1H)V-SMOW} X 1000where (2H/1H)sample is the ratio of deuterium to ordinary hydrogen in sample corresponding to a particular datum, and (2H/1H) V-SMOW is the ratio of deuterium to ordinary hydrogen in Vienna 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V-SMOW).The deuterium content distribution is well documented over East Antarctica and over a large range of temperatures (-20° to -55° C); there i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erage annua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snow deuterium content. The slope of this δD/surface temperatur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y Jouzel et al. (1993, 1996) and Petit et al. (1999) to be 9°/°° per °C. Further details on the methodology are presented in Jouzel et al. (1987), Lorius et al. (1985), and Petit et al. (1999).The record presented by Jouzel et al. (1987), based on data in a 2083-meter ice core from the Russian Vostok station in central east Antarctica, was thefirst such record to span a full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Drilling continued at Vostok until January 1998, reaching a depth of 3623 m, and a corresponding time of ~420 kyr BP. More recently, a 740-kyr deuterium record has been extracted from an ice core taken at Dome C (EPICA Community Members, 2004). Deuterium fractions were determined in meltwater from 55-cm long sections of the ice core the surface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core.Dome C, Antarctica 75°06' S, 123°21'E 3233 m above MSLTrendsFor the 4 most recent glacial cycles the data corroborate the VOSTOK record. Apparently the four previous interglacials (peaks in the time series) were not as warm, but they lasted longer.References∙EPICA Community Members. 2004. Eight glacial cycles from an Antarctic ice core. Nature 429:623-628.∙Jouzel, J., C. Lorius, J.R. Petit, C. Genthon, N.I. Barkov, V.M. Kotlyakov, and V.M.Petrov. 1987. Vostok ice core: a continuous isotopetemperature record over the last climatic cycle (160,000 years). Nature329:403-8.∙Jouzel, J., N.I. Barkov, J.M. Barnola, M. Bender, J. Chappellaz, C.Genthon, V.M. Kotlyakov, V. Lipenkov, C. Lorius, J.R. Petit, D. Raynaud,G. Raisbeck, C. Ritz, T. Sowers, M. Stievenard, F. Yiou, and P. Yiou.1993. Extending the Vostok ice-core record of palaeoclimate to thepenultimate glacial period. Nature 364:407-12.∙Jouzel, J., C. Waelbroeck, B. Malaize, M. Bender, J.R. Petit, M.Stievenard, N.I. Barkov, J.M. Barnola, T. King, V.M. Kotlyakov, V.Lipenkov, C. Lorius, D. Raynaud, C. Ritz, and T. Sowers. 1996. Cli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cently extended Vostok ice records. ClimateDynamics 12:513-521.∙Lorius, C., J. Jouzel, C. Ritz, L. Merlivat, N.I. Barkov, Y.S. Korotkevich, and V.M. Kotlyakov. 1985. A 150,000-year climatic record fromAntarctic ice. Nature 316:591-96.∙Petit, J.R., J. Jouzel, D. Raynaud, N.I. Barkov, J.-M. Barnola, I. Basile, M. Bender, J. Chappellaz, M. Davis, G. Delayque, M. Delmotte, V.M.Kotlyakov, M. Legrand, V.Y. Lipenkov, C. Lorius, L. Pépin, C. Ritz, E.Saltzman, and M. Stievenard. 1999.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history of the past 420,000 years from the Vostok ice core, Antarctica. Nature 399: 429-436.CITE AS: J. Jouzel, 2004. EPICA Dome C Ice Cores Deuterium Data. IGBP PAGES, World Data Center for Paleoclimatology, Data Contribution Series # 2004 - 038. NOAA/NGDC Paleoclimatology Program, Boulder CO, USA. doi: 10.3334/CDIAC/cli.007数据预览:点此下载完整数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