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
一、明确试题是命制出来的,必定有设题规律可循,这样才能稳定心理,增强自信。
我们知道,中考命题的范围和依据是当年的考试大纲,每一道题考查什么水平,水平层级如何,这是在命题时必须明确的目标,其中自然就有规律可循。
我们在平时训练、做题、考试的过程中,面对现代文阅读题时应多一份心去思考这道题考查什么知识,那道题又考查什么知识,是难还是易,自己能解答到什么水准,与老师的讲解甚至是参考答案相对照,自己的答题角度、思考深度、表达准度还有哪些不足,能够或应该做哪些调整。
这样来做现代文阅读题,不但对应了题目本身的要求,纠正了思维方面的偏差,增强了阅读的敏锐水准,缩短了与命题者所提供的参考答案要点之间的差别,也积累了适用于自己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经验和方法。
这些经验和方法正是源于设题规律。
例如今年的现代文阅读题也是“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相区分的命题思路。
而且两个文本其中一个还是散文阅读,另一个是介于说明文和议论文之间,但看出处《百科知识》,则基本判断为说明文。
不过精明的命题者在题目语言陈述时根本不作暗示更没有直接点明,幸亏往年的写法及作用的考查无迹可寻,所以题目出得比较纯粹而没有拖泥带水和没有争议。
二、阅读文章与把握题干要求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升效率。
考场上的现代文阅读,因为时间、氛围和设题因素等原因,不可能放开来深研细读。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平时已有的背景知识和阅读积累,迅速弄清楚命题者的设题涉及到文章的哪些内容,题与题之间是否有内在关联,处理好文章与题干要求间的关系,实行有目的的阅读,结合设题规律解决必须回答的问题。
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它是在水平考查点明确的基础上的主观设计,同时又兼顾到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水平以及题目的难度值,这个切都为我们有效阅读作答创造了条件,解题效率也会得到相对应提升。
例如今年的中考第10题考查学生的语感和联系、归纳上下文主要内容的水平。
应选C项。
作者的行文思路先从看到的“不同身份的人们买馒头”现象写起,到抒发“奇异之感”评价“人生的共性”;再由“品尝馒头”深入到“品尝人生”,进而看出不同的“人生之味”,最后总结一点“人生本身是值得庆喜的”。
得出这个看法后,再回到“馒头摊山东人”的“人生有悲苦与无奈”也有“欢喜”,以此作为依据。
三、仔细明确答题区间,快捷掌握基本答案,这样才能删繁就简,事半功倍。
答题区间就是解答某道题时文章中可能包含基本答案信息的对应区间。
命题者是根据阅读文章的流程来设题的,我们能够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出答案。
客观选择题,能够把勾画到的答题区间与选项内容对照,辨析出准确答案;主观题,或照抄答题区间原文成为答案,或综合整理几处答题区间内容成为答案,或依据原文信息自己归纳概括出答案。
在不违反考场规定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在试卷上根据提干要求有目的阅读的同时勾画相对应的答题区间。
有了初步整体掌握文章脉络的前提,通过明确答题区间,排除文中诸多干扰解题的内容,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解答好试题。
例如第13题。
要知道典型的说明文或议论文主体部分每个段落一般都有总领下文的中心句,学生一旦建立这样的阅读意识,从第②③④⑤段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也就不在话下了。
第14题“中国制造”的含义,适当选摘第③段中的关键词语,顺理成章地组织成通顺而完整的句子表达即可。
该题考查的主要还是归纳和表达水平,因为“中国制造”本身不具备丰富而深刻的含义,这也是非文学类文本不同于文学类文本的特点。
四、草稿纸上草拟答案,润色加工后誊写到答题卡上,这样才能字斟句酌,简明精当。
历来的中考阅卷中都可见一个共性的表现:很多考生的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角度、思考深度都挺好,就是表达准度有欠缺。
其中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不够准确,甚至出现错别字和病句;二是答案涂改添加较多,影响卷面效果。
这是因为考生急于把刚想到的不够完备的答案写到答题卡上造成的,必然带来很多遗憾。
此时考生一定要充分发挥草稿纸的功用,边勾画边
思考,先把想到的答案写到草稿纸上,再做一定的润色加工,尽量避免错别字、病句和涂改添加,把一份卷面整洁、答案完备的试卷展示在阅卷老师面前。
阅读水平是一种语文综合水平,平时阅读和考场阅读是有差异的,阅读和解题结合,必然就会有一些限制和约束阅读的因素存有。
我们只要利用好这些因素,就会掌握制胜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