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型通货膨胀特点及治理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型通货膨胀特点及治理策略
张兰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世界经济复苏,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美元贬值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已经感受到来自海外的通货膨胀压力,特别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正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又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对推动我国物价走高的影响也是越来越直接,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将会成为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名称】《企业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3页(P76-78)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形势;全球流动性过剩;治理;世界经济复苏;通货膨胀压力;价格上涨;大宗商品
【作者】张兰
【作者单位】江苏银行苏州分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2.5
随着中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世界经济复苏,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美元贬值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已经感受到来自海外的通货膨胀压力,特别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正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又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对推动我
国物价走高的影响也是越来越直接,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将会成为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输入型通货膨胀,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一)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是否会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以及输入型通货膨胀程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国际市场存在通货膨胀或价格上涨。
只有当国际市场存在通货膨胀或价格上涨现象时,它才有可能向国内输入通货膨胀;如果国际市场不存在通货膨胀或价格上涨现象,也就无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国内商品市场价格也是随之上升。
2、国内经济对外开放度或外贸依存度。
国内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越高,受到国际通货膨胀传递的影响越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的机率越高、速度也越快。
我国高度的经济外向性使国内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因而也就能够较快地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表一:我国外贸依存度一览表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外贸依存度60.2 70 63.5 66.55 66.8
3、国内经济存在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隐忧。
国内经济的健康运行能有效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否则就会成为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隐忧。
一个国家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问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问题,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问题,农业、农村问题以及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都是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隐忧。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属于粗放型
模式,由此产生大量的能源、原材料进口需求,国际市场上这些商品价格上涨,极易引起我国市场价格上涨,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我国薄弱的基础工业、发达的加工工业加剧了能源、基础原材料的结构性短缺,这种短缺需要通过进口得以平衡,当国际市场上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时,输入型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4、国内政策调整和选择的灵敏程度。
国内经济政策调整和选择的灵敏程度越高,输入型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小,反之则越大。
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时,若国内能采取及时有效的价格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就能减轻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影响。
目前我国针对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政策调整还不灵敏,各种政策之间尚未形成合力,甚至发生逆向调节,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主要以下有三个:
1、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
该途径的传导机制主要是指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2、货币供给途径。
主要是指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时,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该国的对外贸易将出现大量顺差,而大量的贸易顺差存在,又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在固定汇率制下,大量的外汇储备将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并最终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3、成本传导途径。
这种传导机制指的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表现
(一)全球通货膨胀带动国内市场价格上涨
我国市场价格上涨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而是全球通货膨胀的自然反应。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投机资金炒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放任美元贬值,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
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欧元区按年率计算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2 %,超出了欧洲央行为维持物价稳定设定的2%的警戒线。
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去年全年通货膨胀率为8.8%。
在发展中国家中,根据越南国家数据办公室公布的2009年12月其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了
6.52 %,11月同比上涨了4.35%。
面对全球通货膨胀,我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全球通货膨胀环境下,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已成为带动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二)成本上升因素推动国内市场价格上涨
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受自然及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且其供给缺乏弹性,其需求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价格波动也会高于一般商品。
因此,当美元贬值引发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主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通过成本推动最终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矿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粮食价格也是不断飚升。
我国是能源、原材料进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主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我国传导的结果是直接增大商品生产成本和居民消费成本,进而推动国内市场价格上涨。
(三)货币超额供给拉动国内物价上涨
我国2009年、2010年两年共投放贷款17 万亿(截至2010年10月末),外汇占
款增加5万亿,进而导致货币供应量(M2)增加22万亿(2008年末47.5万亿,2010年10月末69.9万亿),两年的增量几乎相当于新中国60年来投放量的一半(47.2%),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经一举位居全球第一位。
尽管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但M2总量却几乎相当于美国的120%。
如此高的货币势能,必然成为通胀的隐患,一旦其他两个要素失控,必然推动物价恶性上涨。
超额货币供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有现象,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不仅严重干扰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且造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给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资产泡沫表现异常
首先,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比较严重,2009年,房地产一度萎缩,但在国家信贷和税收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业迅速升温。
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中国房地产价格却再次快速上涨,其势头甚至超过2007年。
虽然政府已经出台打压投机行为,但房价较高的局面尚未有效缓解。
其次,前股市整体水平低于2007年,但这主要是受大盘股拖累,实际上中小盘股整体已经呈现上涨趋势。
较高的资产泡沫和严厉的打压措施,让游资转向它处,更多的炒作行为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虽然目前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尚未完全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但输入型通货膨胀积累的风险在增加,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使其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将会显现出来。
制定有效措施管理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
输入型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供给膨胀主要源于对外贸易中的大量顺差和当前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短期积聚的大量国际游资。
控制货币供给膨胀的实质就是控制外汇占款中的对外贸易顺差和积聚的国际游资。
具体而言,其主要措施就是实施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和外贸政策等。
其中,就货币政策而言,主要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贴现和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直接、间接的信用工具等,适时适度的调控货币供应量。
就财政政策而言,其主要措施是:控制财政赤字,减少国债规模,切实降低货币供应量;减少财政支出规模,降低出口产品补贴,保持出口适度增长;提高进口产品税率,控制社会消费需求膨胀等。
(1)坚决控制新增贷款
在控制新增贷款的时候除了要保证国民经济需要外,更要体现出控制通胀势能、降低通胀预期的特殊作用。
控制贷款增长的方式又有多种选择,可以直接额度控制,也可以通过提高资本金要求来控制,也可以通过贷存比例来控制,这些方法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已较为成熟。
但是贷款少增可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完全可以用直接融资的方法来替代。
(2)有效引导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是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
一般来说,贸易顺差、外资使用以及海外热钱流入等因素被认为是引起外汇占款大幅上升的主要推手,外汇占款量的激增,会带来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给货币当局的流动性调控带来挑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同时对个人和企业结汇限额控制、减少境外企业的上市、减少对外商投资的招商引资活动、严查外汇管制政策的执行情况等来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3)谨慎运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面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应从控制货币供给规模入手,虽然加息对于减少新的贷款投放、稳定社会储蓄心理、改善通胀预期有较好的引导作用,但
当前情况下加息将进一步吸引外汇的流入,反而增加外汇占款的被动增加,因此,我们不应把提高利率作为主要手段,以便在控制逐利热钱的涌入,阻断境外热钱进入股市、楼市和商品期市渠道的同时,使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其资金成本不会提高,减缓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
因此,在实行加息政策时应当慎之又慎,更多地应体现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真实利率大于零的目标。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我国市场价格上涨主要是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和粮食价格上涨造成的,产业结构升级将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
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导向应该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将传统行业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则应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国际竞争力。
同时,掌握好发展三次产业间的关系,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具体来讲,主要是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大力加强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的建设,缓解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对固定资产和房地产行业进行适度调控,以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加快各类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三)控制商品需求膨胀
控制商品需求膨胀包括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和对内商品消费膨胀两个方面。
就控制对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胀而言,其主要措施是:运用货币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和调整出口信贷政策等紧缩性措施,保持对外商品出口的适度增长;运用财政手段,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补贴等措施,适度控制对外商品的出口规模;运用汇率手段,通过人民币价值的适度升值,减少出口,增加进口;运用外贸手段,通过行政许可和配额等,调节商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等,控制国内外商品需求。
(四)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加强物价管理
对成品油和电力等产品补贴不利于发挥价格机制在调节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作用,导致国内煤、电、油、气等产品需求过大,供给紧张,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推高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利于节约能源资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还会形成财政沉重负担,抑制财政政策发挥结构调整和稳定物价的作用。
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同时,也要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防止出现轮番涨价。
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
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特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引发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密切相关,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和完全地根治。
因此,应利用国际上各种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机制,协调各国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稳定全球汇率水平和价格水平。
同时,应及时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动的各种准备。
总之,我们应当在通胀压力尚未失控的情况下,及早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措施来减轻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物价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