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解毒化痰山慈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解毒化痰山慈菇山慈菇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 Don)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 的干燥假鳞茎。

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

原植物杜鹃兰又名三道箍、泥宾子,分布于黄河流域至西南、华东诸省,本品销全国各地,为药材山慈菇的主流商品;独蒜兰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等地,主产贵州,本省不用,调外省作山慈菇药用;云南独蒜兰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调外省作山慈菇或毛慈菇药用。

本品药材性状:(1)毛慈菇: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俗称“腰带”,节上有鳞片干枯腐烂后留下的黄色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2)冰球子:呈圆锥形,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2cm,高1.5~2.5cm;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中央凹入,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撞去外皮者表面黄白色,带表皮者浅棕色,光滑,有不规则皱纹,全体不及杜鹃兰饱满;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气微弱,味淡微苦。

本品味甘、微辛,性凉;归肝、脾经。

功能: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中医临床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癥瘕痞块。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痛风,抗肿瘤,降压等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山慈菇叶:用于疮肿,除乳痈、便毒;(2)山慈菇花:用于小便血淋涩痛。

山慈菇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拾遗》。

又名:金灯、山茨菰、山茨菇、山慈姑、山慈菰、毛慈姑、白毛姑。

历代本草虽有描述,但欠明确,使得后世多有混乱。

据王文明等考证认为,本草记载品种有杜鹃兰、老鸦瓣、石蒜和黄独等,后二者作为山慈菇的混淆品已经澄清。

现行《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

即山慈菇的正品已被杜鹃兰、独蒜兰及云南独蒜兰取代。

而独蒜兰及云南独蒜兰本草中未见记载,仅作为个别地区习惯用药或同名异物品,作为正品收载,尚缺乏本草依据。

在历代本草中,老鸦瓣作为山慈菇正品记载和应用较多,从考证亦可看出,老鸦瓣应作为山慈菇的正品之一收载。

现代商品流通中,虽有光慈菇、毛慈菇之分,但本草中未见有光慈菇记载。

据初步调查,医生开处方总以慈菇及山慈菇书写,很少写光慈菇,药房则不论光或毛慈菇,均按山慈菇应用。

据文献记载,全国广大地区使用的山慈菇主要为杜鹃兰及独蒜兰的假球茎,药材名毛慈菇。

老鸦瓣的鳞茎也是山慈菇较常用的一种,药材名光慈菇,为与毛慈菇区别,有的地区已称其为光慈菇入药。

山慈菇含黏液质及葡配甘露聚糖、秋水仙碱、心脏毒素土里品等成分。

同属(独蒜兰)植物及易混品:(1)大花独蒜兰,分布于云南、西藏,假鳞茎用于肺热咳嗽,痰喘,胃肠出血,疮疖肿毒,蛇咬伤;(2)大独蒜兰,浙江南部地区有以其假鳞茎称山慈菇或毛慈菇者;(3)毛唇独蒜兰,又名南独蒜兰,分布于西南及湖北、广东、广西,假鳞茎用于痈肿疔毒,瘰疬,蛇咬伤;湖北省部分地区以其作山慈菇或毛慈菇药用;(4)石龙珠,假鳞茎阔卵形,长约 1.5cm,肥厚多肉,外被紫色膜片,根细长,曲折;产浙江、江西等省,浙江有称其为山慈菇或岩慈菇;(5)岩石独蒜兰,又名二叶独蒜兰,假鳞茎卵形,长约1.5cm,当叶掉后有1杯状齿环;分布于云南、西藏,假鳞茎用于痈肿疔毒,瘰疬,蛇、虫咬伤;另外,山慈菇的植物来源在独蒜兰属中尚有Pleione chiwuana Tang et Wang;P. delavayi Rolfe;P. pogonioides Rolfe等,其假球茎与药材山慈菇的形状完全一致;
(6)华无柱兰(兰科),浙江有以其肉质块根混称毛慈菇;(7)独花兰,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为我国特有属,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全草用于咳嗽,痰中带血,热疖疔疮;湖北称其为山慈菇;(8)大唇羊耳蒜,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全草用于吐血,小儿惊风,外用于疖肿,毒蛇咬伤,外伤出血;浙江称其为毛慈菇;(9)见血清,分布于浙江、广东、四川、贵州,全草用于吐血,咯血,肠风下血,血崩,手术出血,小儿惊风,热毒疮疡,蛇咬伤;浙江称其为毛慈菇;(10)长叶山兰,分布于浙江、湖北、四川,假鳞茎用于痈疖疮毒,蛇、虫咬伤;四川称其为山慈菇;(11)小山兰,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西藏,假鳞茎用于痈肿疔毒,瘰疬,喉痹肿痛,蛇、虫咬伤,狂犬咬伤;西藏称其为山慈菇;(12)山兰,分布于东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假鳞茎用于痈疽疮肿,瘰疬,无名肿毒;四川、云南称其为山慈菇、冰球子;
(13)梭砂贝母(百合科),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青海;四川有混称其为山慈菇者;(14)丽江山慈菇,又名土贝母、山慈菇、益辟坚;干燥鳞茎呈圆锥形,顶端尖,基部呈脐状凹入,高1~1.5cm,直径0.6~1c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一侧有一自基部伸至顶端的纵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角质或粉质,类白色或黄白色,气
微,味苦辛;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用于支气管炎,哮喘,乳癌,鼻咽癌,供外省代毛慈菇药用;鳞茎含大量秋水仙碱及多种生物碱,有毒!注意切勿与山慈菇混用,以免发生中毒;(15)西藏洼瓣花,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湖北,鳞茎称狗牙贝,外用于痈肿疮毒,外伤出血;陕西有混称其为光慈菇的;(16)假百合,又名太白米,分布于陕西、四川、云南、西藏,小鳞茎用于胃痛腹胀,胸闷,呕吐反胃,风寒咳嗽,小儿惊风;云南有混称其为山慈菇者;(17)老鸦瓣,干燥鳞茎呈卵圆锥形,顶端尖,基部圆平,中央凹陷,高1~1.5cm,直径0.5~1cm,表面光滑,淡棕色、粉白色或黄白色,一侧有一纵沟,自基部伸向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质,内有一圆锥形心,气微弱,味淡;分布于东北、西北、华东、中南及山西、贵州,鳞茎称光慈菇,用于疔肿,瘰疬,蛇、虫咬伤;江西、福建、广东称其为山慈菇;据王惠民考证,老鸦瓣药用历史始于晋代,“老鸦瓣”一词出于《植物名实图考》,其药用历史约1 600余年,其鳞茎在晋代曾作“贝母”入药,因为有毒,后被列入贝母的伪品,称作“丹龙睛”,从宋代起,又以“山慈菇”之名入药,古代老鸦瓣鳞茎作山慈菇入药时,药材包有毛壳,故又称为“毛慈菇”,现代因为剥去毛壳,而改称“光慈菇”,是旱地里的常见杂草,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资源丰富,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是太乙紫金锭中
的要药,其鳞茎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有淀粉,现代中医用其治疗癌肿,有一定的疗效,作为确具疗效的清热解毒药和抗肿瘤药,有着较广阔的开发前景;(18)伊犁光慈菇,又名伊犁郁金香、新疆山慈菇,形态近老鸦瓣,其特点在于鳞茎外皮薄革质;分布于新疆天山,当地作山慈菇入药,功效同老鸦瓣;功效相同的尚有阿尔泰郁金香;毛蕊郁金香;异瓣郁金香,均分布于新疆;
(19)圆叶细辛(马兜铃科),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全草、根及根茎在广东混称山慈菇药用;(20)金耳环,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广西南宁、桂林、梧州,福建南平混称其为山慈菇,主要是以其叶形略似慈菇而生于山地,因而得名,实际药用并不与兰科山慈菇相混;(21)祁阳细辛,分布于陕西、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广东;广东称其为山慈菇;(22)大花细辛,根茎斜生,其下生有许多细圆柱形的根,全长7~12cm,根直径1~3mm,表面棕黄色,根茎上有节,根上有细纵纹,并有须根及须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气微香,味淡;分布于湖北、四川,全草或根及根茎在广东一些地区也称山慈菇,多在民间作草药用;(23)岩慈菇,又名山慈菇,分布于广东、广西,全草用于跌打损伤,蛇咬伤,牙痛,感冒;(24)青牛胆(防己科),干燥块根类圆球形或长圆形,长5~10cm,直径3~6cm,表面黄绿色、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横皱纹,凹凸不平,块
根两端有小根残痕,质坚硬,难折断,切断面淡黄白色,有断续的略呈放射状导管束,色较深,呈细线状,气微弱,味苦;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块根(金果榄)味苦,性寒;归肺、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中医临床用于咽喉痛,痈疽疔毒,泄泻,痢疾,脘腹热痛,乳蛾,肺炎,痰喘,风热咳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称其为山茨菇、山慈菇;(25)金果榄,分布于江西、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药材性状与功效与青牛胆相同;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称其为山慈菇;(26)刺芋(天南星科),又名竻慈菇、山茨菇、野茨菇;干燥根茎圆柱状,表皮棕褐色,有隆起结节及锐利的硬刺,节间长约6~7cm,有残留侧根痕及向里卷曲的叶柄基部,药材多切成斜片状,断面灰白色或粉红色,粉性,有许多棕色小点,味麻辣;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台湾,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痛,外用于毒蛇咬伤,瘰疬;云南称其为山慈菇、金慈菇、旱慈菇,广东称炎水菇;(27)犁头尖,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块茎用于毒蛇咬伤,痈疖肿毒,血管瘤,瘰疬,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广西个别地区以其混称山慈菇,其外观性状及功效均与兰科山慈菇迥异,注意区别;(28)鞭檐犁头尖,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块茎
(水半夏)用于咳嗽痰喘;广西有混称其为山慈菇;(29)独角莲,又名野慈菇,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西、福建,辽宁、吉林、湖北、江苏等地有栽培,全草用于毒蛇咬伤,瘰疬,跌打损伤;(30)金慈菇,分布于云南腾冲,昆明植物园有栽培,块茎用于风湿关节痛;(31)雄黄兰(鸢尾科),为园艺杂交种,我国北方多为盆栽,南方露地栽培于花坛,常逸为半野生,球茎用于全身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痄腮;湖南混称其为山慈菇;(32)水慈菇(泽泻科),又名长叶慈菇,分布于山东、四川、贵州,全草外用于骨痛,疮毒,毒蛇咬伤及蜂刺伤,赤眼,呕血,疳积,带下病,脱肛,痔瘘;(33)弯喙慈菇,分布于东北及陕西、四川,球茎行血通淋;(34)矮慈菇,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台湾,全草用于无名肿毒,小便淋痛,咽喉痛,外用于痈肿,蛇咬伤;(35)慈菇,又名茨菇、慈菇、华夏慈菇,多年生水生草本,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各地常有栽培,球茎用于产后血闷,胎衣不下,淋病,咳嗽痰血;据阮金兰等报道,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一种结晶性成分,经鉴定为三达右松脂酸,药理实验初步证明它具有抑制T细胞免疫作用,另外还分离到一种晶体豆甾醇;(36)长裂叶慈菇,分布于华东,球茎用于淋浊,乳腺结核,胎衣不下,骨膜炎,子痈;叶用于疔疖;江西,贵州,江苏称其为长瓣慈菇,贵州又称水慈菇;(37)野慈菇,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云南,全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散结;(38)长瓣慈菇,分布于华北、华东、西南及宁夏、河南、湖北、广西、海南,根茎用于狂犬咬伤,外用于疮疡肿毒;四川称其为水慈菇、慈菇草;(39)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又名山慈菇,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台湾;(40)荸荠(莎草科),又名红慈菇,我国温暖地区均有栽培,块茎用于热病烦渴,咽喉肿痛,口腔破溃,湿热黄疸,高血压症,小便不利,麻疹,肺热咳嗽,矽肺,痔疮出血;(41)金腰箭(菊科),原产美洲,现已归化,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全草用于瘟痧,感冒发热,外用于疮疡肿毒、疥疮;云南称其为水慈菇;(42)亦有用兰科植物白及的小块茎冒充山慈菇药用的;白及属一种Bletilla sp. 的干燥块茎,呈不规则扁圆形,爪状分枝不明显,多干瘪,直径1.5~2cm,表面黄褐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角质样,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