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早相分泌
胰岛素分泌原理
胰岛素分泌原理
胰岛素是由胰岛素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和能量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受到多个因素的调控,主要包括血糖水平、胃肠道激素、运动和神经调节等。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特别是在进食后,胰岛素细胞会受到刺激,促使胰岛素的分泌。
这是通过血液中的葡萄糖刺激胰岛素细胞表面的受体,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进而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此外,胃肠道激素也能够间接地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在进食过程中,胃肠道分泌的一些激素(如胃抑素、胰高血糖素等)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运动对胰岛素的分泌也有一定的影响。
运动能够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刺激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神经调节也对胰岛素的分泌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
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副交感神经活动则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总体而言,胰岛素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调控,这种调节使得血糖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之谜?--内质网应激在β细胞功能衰退中的作用
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之谜?--内质网应激在β细胞功能衰退中的作用母义明【摘要】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的发生及速度决定了糖尿病的发病及进程。
内质网(ER)应激被认为是β细胞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具有抗ER应激、促进β细胞增殖、分化,抗凋亡、抗氧化应激等多重作用从而抑制β细胞的凋亡,能够更好地保护胰岛功能和保存胰岛细胞数量,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具有美好的前景。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内质网应激;β细胞,胰岛;衰退;发病机制【作者】母义明【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1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T2DM)的两大发病机制[1]。
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早期即可发生,与非肥胖的正常糖耐量(NGT)者相比,肥胖的NGT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已经下降了29%,肥胖的葡萄糖耐量异常(IGT)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下降28%,而β细胞功能衰退的发生及速度则决定了糖尿病的发病及进程[2]。
因此,胰岛素抵抗可能是T2DM发生的始动因素,当胰岛β细胞功能不能继续代偿胰岛素生理需求时血糖开始升高,最终进展为糖尿病[3],其中胰岛素的早相分泌丧失发生较早,而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紊乱是糖尿病致病机制的核心[4]。
胰岛β细胞衰退的揭秘2013年第49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学术年会上将第48 届Minkowski奖授予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ULB)伊拉斯姆斯医院的Miriam Cnop教授,以表彰她长期致力于β细胞功能基础研究的巨大贡献。
Miriam Cnop教授的研究小组一直关注胰岛β细胞及凋亡在单基因糖尿病及T2DM发病中的作用,阐明了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诱导β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发现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应激在FFA诱导的β细胞凋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极寻找能保护β细胞的治疗靶标及干预策略。
糖尿病—OGTT-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胰岛素分泌形式有两种,在⽆外来因素影响下空腹状态时的分泌称基础分泌,在各种刺激下引起的分泌反应称刺激后分泌,葡萄糖是的胰岛素分泌刺激物。
在OGTT同时测定⾎浆胰岛素及C肽⽔平以了解胰岛B细胞的功能,帮助糖尿病分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也⽤于研究。
正常⼈基础⾎浆胰岛素浓度为5~20mU/L,⼝服葡萄糖后30-60min上升⾄⾼峰,可为基础值的5-10倍,多数为50~100mU/L,3h后降⾄基础⽔平。
1型糖尿病时胰岛素基础值常在0-5mU/L,葡萄糖刺激后⽆明显增加,呈低平曲线。
2型糖尿病时,所有空腹⾎糖升⾼者都有胰岛素早相分泌的降低。
当空腹⾎糖<7.8mmol/L时,其晚相分泌(2h、3h)绝对值升⾼(就相应的⾼⾎糖⽽⾔仍是不⾜);>7.8mmol/L时,随空腹⾎糖的升⾼胰岛素晚相分泌逐渐下降;当空腹⾎糖达10-11mmol/L时,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C肽和胰岛素以等分⼦量由胰岛B细胞⽣成及释放,胰岛素经门静脉进⼊肝脏,其中40%-50%在肝内被分解,其余的进⼈体循环,半衰期为5~6min.C肽被肝脏摄取很少(<10%),半衰期长(10-13.5min),外周⾎中C肽克分⼦浓度为胰岛素的5~10倍。
正常⼈基础⾎浆C肽⽔平约为500pmol/L,不受外源胰岛素的影响,能较准确的反应B细胞功能。
OGTT-C肽释放曲线下⾯积可以代表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胰岛素释放曲线下⾯积只代表经肝后进⼈体循环的胰岛素量,两者间差别为肝脏摄取胰岛素的量。
胰岛素早相分泌与餐后血糖的关系
口音 岛B细 胞 功 能 缺 陷 在2型
, 糖 尿 病 发 生 发展过程 、
中起 了极 其重 要 的作 用
,
其 中早 相
(第一时相 )胰 岛素分泌缺 陷是其 最早
胰岛素早相分泌在正常人
中 的 生 理 意 义 正常人体 中葡萄糖 刺激B细胞
也是 最 主 要 的特 征
。
早 相 胰 岛 素分
在 空腹 的非糖 尿病 受 试者 中 ,胰 岛素 呈规 则脉 冲 峰值 时 间 向后推 移 。随 着患 者胰 岛功能 的衰 竭 .第 二
式 分泌 .每 12~1 5min一次 ,葡萄糖是 刺激人体分 泌胰 时 相 可 无 峰 值 出现 ,最 后 基 础 分 泌 也 逐 渐 消 失 。 因
岛素 的主要 因素 。在正 常人体 中 ,胰 岛B细胞 接 受葡萄 此 ,葡 萄糖 诱 导 的胰 岛素 第一 时相 分泌 受 损是 胰 岛 B 糖刺 激的信号直 接导致胰 岛紊分泌 .其 动力学特征是胰 细胞 功 能障 碍 的最 早 标 志之一 。
导 致 胰 岛 素分 泌 ,胰 岛素分 泌 包 括
泌减 少 是导 致 餐 后 高血 糖 症 和 高 基 础(吸收后 )和 刺激 后(餐 后)两种 状
胰 岛素 血 症 的重 要 环节 而 餐 后高 态 .胰 岛素 对 葡 萄糖 反 应 的动 力 学 .
血糖 具 有 毒 性作 用 可 加重 胰 岛 素 特 征 是 它的双 时相 分 泌 。早在 1 968 ,
blood glucose
胰 岛素早相分泌 与餐后 血糖 的关 系
哈 尔滨 医科 大学附属 第二 医院 内分泌代谢病科 孕强 耶琳 中图分类号 587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72
胰岛素-百度百科
胰岛素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胰岛素英文名称:insulin定义:胰腺朗格汉斯小岛所分泌的蛋白质激素。
由A、B链组成,共含51个氨基酸残基。
能增强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对蛋白质及脂质代谢有促进合成的作用。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目录胰岛β细胞中储备胰岛素约200U,每天分泌约40U。
空腹时,血浆胰岛素浓度是5~15μU/mL。
进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可增加5~10倍。
编辑本段体内胰岛素的生物合成速度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刺激胰岛素分泌血浆葡萄糖浓度血浆葡萄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释放呈两相反应。
早期快速相,门静脉血浆中胰岛素在2分钟内即达到最高值,随即迅速下降;延迟缓慢相,10分钟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又逐渐上升,一直延续1小时以上。
早期快速相显示葡萄糖促使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延迟缓慢相显示胰岛素的合成和胰岛素原转变的胰岛素。
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后,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加。
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肠血管活性肽都刺激胰岛素分泌。
自由神经功能状态可影响胰岛素分泌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是与C肽以相等分子分泌进入血液的。
临床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存在胰岛素抗体,影响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胰岛素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测定血浆C肽水平,来了解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状态。
编辑本段胰岛素的结构不同种族动物(人、牛、羊、猪等)的胰岛素功能大体相同,成分稍有差异。
胰岛素早相分泌
强教授谈胰岛素早相分泌与餐后血糖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早相(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特征。
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餐后高血糖症和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要环节,而餐后高血糖具有毒性作用,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缺陷,使早相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受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早相分泌在正常人中的生理意义正常人体中葡萄糖刺激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包括基础(吸收后)和刺激后(餐后)两种状态,胰岛素对葡萄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是它的双时相分泌。
早在1968年,Donald等人在离体大鼠胰腺葡萄糖灌注1h的试验中就观察到这个现象: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速度快,从第3min开始持续约2min减弱,随后是胰岛素缓慢释放的第二时相,持续到葡萄糖灌注的结束。
同年,Cerasi 等用葡萄糖输注试验将健康个体同糖尿病患者比较,发现人体中也存在双相的胰岛素分泌,并观察到IGT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时相分泌峰值降低或完全消失。
在空腹的非糖尿病受试者中,胰岛素呈规则脉冲式分泌,每12~15min一次,葡萄糖是刺激人体分泌胰岛素的主要因素。
在正常人体中,胰岛B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的信号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其动力学特征是胰岛素的双时相分泌。
正常人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
快速分泌相包含不同条件下的两种情况:当静脉注射葡萄糖后,B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在0.5~1.0min 的潜伏期后,出现快速分泌峰,峰值很高可达250~300mU/L,持续5~10min后减弱,即使通过静脉继续维持葡萄糖浓度也是如此。
该快速分泌相称为第一时n 相。
第一时相在血糖大于5.6mmol/L时即可诱发,是较好地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指标,其生理意义在于可以迅速抑制血糖的升高。
第二时相为延迟分泌相,快速分泌相后出现的缓慢但持久的分泌峰,其峰值位于刺激后30min左右。
《内分泌学》项目学习答案
项目学习《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新进展》答案:"2021年ADA指南中长期结局管理中的推荐地位,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2021年ADA指南中指出,需要起始注射治疗降低HbA1c时,多数患者在胰岛素之前优先考虑GLP-1RA,基于如下原因,其中错误的描述是()" "D" "起始注射治疗时,医生选择GLP-1RA和胰岛素的主要原因()" "D" "以下关于GLP-1RA在指南更新中的推荐,说法正确的是()" "D""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以下GLP-1RA中具有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保护一级证据的是()" "B" "以下关于GLP-1RA临床应用,正确的是()" "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关于GLP-1RA的适用人群,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D""下列关于GLP-1RA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同GLP-1 RA的用药依从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下哪种GLP-1RA属于人源性GLP-1RA周制剂()" "A""根据大型CVOT证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关于不同GLP-1RA类药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更理想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的特征不包括()" "A""关于GLP-1RA药物依从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B""关于提高药物依从性和偏好性,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B""改善患者依从性的可能途径不包括()" "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项目学习《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新进展》答案:"关于胰岛素类似物,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关于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以下正确的是()" "B""关于我国2型糖尿病诊疗现状,以下错误的是()" "C""人胰岛素与动物胰岛素相比,以下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D""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关于生物类似药的概念,以下错误的是()" "B""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C""以下关于胰岛素描述正确的是()" "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关于胰岛素生物类似药与胰岛素类似物,以下正确的是()"E""以下哪项不属于胰岛素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胰岛素的相似性要求()" "A" "关于生物类似药与化学仿制药,以下正确的是()" "B""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B""以下生物类似药的定义错误的是()" "B""生物类似药的上市许可要求中要求和参比制剂头对头评价()" "D""关于生物制剂免疫原性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B""胰岛素生物类似药的主要PK/PD参数90%置信区间在参照药()范围内被认为等效" "B""胰岛素生物类似药成功获批上市的前提不包括()" "D""下列哪些生产工艺环节可能影响生物制剂的特性()" "D"项目学习《2型糖尿病标准化管理及诊治进展》答案:"基层版指南推荐的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描述正确的是()" "C""中国糖尿病患者诊治状况不佳,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C""基层版指南中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建议,出现哪种情况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D""关于我国社区糖尿病的现状描述正确的是" "D""关于本课程中不同剂型人胰岛素应用,描述正确的是:" "D""瑞格列奈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可减少低血糖发生,原因全面的是()" "A"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胰岛素早相分泌缺失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本质,胰岛素早相分泌缺失的原因有()" "D""DECODE研究及DECODA研究:()是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 "D""2018 ADA/EASD 共识和2021 ADA 指南推荐: HbA1c高于目标值()以上的患者应考虑起始联合治疗" "A""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胰岛素促泌剂是联合治疗的优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血糖升高的原因有()" "D""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起始联合治疗的时机为()" "D""以下哪些是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的优势()" "D""关于适时起始胰岛素,帮助患者血糖尽早达标的获益,描述正确的是" "D" "关于中国糖尿病现状,描述正确的是" "D""关于人胰岛素30描述正确的是" "D""关于糖尿病患者可首选或起始胰岛素治疗方案描述正确是的是" "D""为了更好的控制血糖,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D""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血压在什么范围,就可诊断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GLP-1水平变化对胰高血糖素及早相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参 考 文 献
s p o n s e i n D r o s o p h i l a a d u l t s [ J ] .C e l l , 1 9 9 6 , 8 6 ( 6 ) : 9 7 3— 9 8 3 .
4 J i a n g J , S h i H Z , Ha n g Q L , e t 1.D a i a g n o s t i c v l a u e o f i n t e r f e r o n — g a m —
—
8 8 9 .
和I F N 一 对结 核 性 胸 腔 积 液 均 具 有 良好 的 诊 断 效 能 。本研究 提示 , 在 结核 性 与 非 结核 性 胸 腔 积液 鉴 别诊 断 中 , 如T L R 2和 I F N . 同 时 均 高 于 各 自的诊
3 Le ma i t r e B,Ni c o l a s E,Mi e h nt a L,e t 1. a Th e d o r s o v e n t r l a r e g u l a t o r y g e n e c a s s e t t e s p a t z l e /t o l Vc a c t u s c o n t r o l s t h e p o t e n t a n t i f u n g a l r e —
6 Va l d 6 s L,Al v a r e z D, S n a J o s 6 E,e t 1. T a u b e r c u l o u s p l e u is r y :a
一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研究进展
糖水 平增 高 而 逐 渐 ( 约需 数 分 钟 至 几 小 时) 续 升 持
高 , 胰 岛素 除来 自 G细胞 储存 的分 泌颗 粒 , 有不 此 还
断新 合成 的胰 岛 素 。 只要 血 糖 未 恢 复 到基 线 水 平 ,
前 瞻性 糖尿病 研 究 ( UKP ) DS 显示 , 在糖 尿 病诊 断 时
也 就是 说 , 有 B细胞 功能受 损 , 没 是不 会发 生 糖尿 病
有大 量未 加工 好 的胰 岛素前 身物 质胰 岛素 原 随之释
放 。随病 程进 展胰 岛素 分泌 量也 逐渐 下 降 。
2 一相 、 早相 胰 岛素分 泌 的生理 意 义
一
的 。正 因如 此 , G细 胞 分 泌 功 能 的研 究 和 评 估 越 对
相 越早 , 能减 少负 荷后 葡萄 糖 的升高 , 越 更好 抑制 肝
葡 萄糖 产生 , 后血 糖 越 接 近 正 常 。应 用 增 加 后 餐 ] 相 胰 岛素分 泌 的药 物 , 需 是促 早 相胰 岛素 分 泌 的 必 药 物 的 2倍 , 能达 到相 同的降糖 作用 , 易导致 晚 才 且
抑制 胰升 糖素 分泌 , 抑制 脂肪 分解 , 限制游 离脂 肪酸
释放 入血 , 减轻 餐后 血糖 上 升及高 游离 脂肪 酸 血症 , 减轻 后期 的 高胰 岛素 血 症[ 。在 糖 尿 病 前 期 , 岛 1 ] 胰 素分 泌 的缺陷 已经 发 生 , 相 释放 消失 可 预测 I 一 GT
者 的后代 中, 相胰 岛 素分 泌显著 低 于对 照组 , 一 尽管 胰 岛 素敏感 性 有所 增 加 , 胰 岛 素 分 泌 不 足 占主导 但 地位 ] 。一 相 胰 岛素 分 泌下 降 , T2 M 的 发 生直 与 D
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
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
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是一种“脉冲式”分泌,主要特点是在一段时间内,胰岛素会以不同频率和数量的脉冲形式释放到血液中。
这种模式有助于维持人体血糖水平的稳定。
具体来说,胰岛素通常在夜间睡眠状态下分泌,每小时分泌一次,使血糖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此外,胰岛素还会根据人体的饮食进行调节。
当摄入高糖、高脂食物时,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从而帮助降低血糖和促进脂肪储存。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减少血糖,它可以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引导到细胞中合成脂肪、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等机体所需的物质,并将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因此,了解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效果独特的降糖药瑞格列奈
效果独特的降糖药瑞格列奈作者:廖志云来源:《家庭医学》2015年第07期降糖药瑞格列奈的特点是起效快,一般服药后30分钟起效,最大效应时间为60~90分钟,作用持续时间不足4小时。
但其作用前提是必须有葡萄糖的存在,换言之,其降糖作用与进餐密切相关。
进餐和瑞格列奈共同成为促进胰岛素分泌、直接降糖的始动因子,这一过程被称为胰岛素的早相分泌。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和早相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的两大病理生理学缺陷,而早相分泌缺陷是糖尿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观察表明,胰岛素抵抗可以在糖尿病发生前多年就已经存在,但只要胰岛素早相分泌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其糖耐量就可能保持正常;一旦早相分泌缺失,则很快就可进展为2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当早相胰岛素分泌缺失或减少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及其升糖作用加强,必将导致餐后高血糖。
因此,胰岛素早相分泌功能受损是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早期标志之一。
胰岛素早相分泌降低餐后高血糖当前的共识认为,餐后血糖水平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较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为突出。
首先,餐后高血糖对动脉有毒性作用,可明显升高血液中甲基乙二醛(MG)含量,促进大量晚期糖基化终末化产物及其前体生成,导致肾病、心血管病、白内障及机体老化等多种合并症。
餐后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较之负荷后胰岛素、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的相关性更强。
对餐后高血糖的干预可明显缓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倍受关注。
一项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随访调查显示,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随访的死亡病例中,有50%的患者有心血管并发症,负荷后高血糖患者总死亡风险增加73%。
而负荷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毫摩尔者总死亡风险成倍增加。
瑞格列奈降糖的优异疗效大量研究已证实瑞格列奈重塑胰岛素早相分泌的确切优势,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效果也与磺脲类、二甲双胍相当,较之阿卡波糖、那格列奈及噻唑烷二酮类有明显优势。
胰岛素早相分泌.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模式-早相分泌缺失
800
700
胰
600
岛 素
500
分
400
泌 速
300
率
200
100
pmol/min
6am 10am
2pm
6pm
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健康对照者(n=14) 2型糖尿病患者(n=16)
10pm
2am
6am
Polonsky KS et. al N Engl J Med 1988 May 12;318(19):1225-30
瑞格列奈促胰岛素分泌快,持续时间到4小时,降糖维持时间 刚好到下一次用餐,因而更有效地控制整体血糖水平 那格列奈促胰岛素分泌快,但持续时间只有1.5小时,因而影 响控制整体血糖水平的能力
KikuchiM.Diabet Med 1996;13(9 Suppl 6):S151-5
临床研究中,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单用疗效对比研究
•Weyer Diabetes Care 24:89-94, 2001;Metabolism, Vol 49, No 7 (July),2000: pp 896-905
改善早相胰岛素分泌的口服药物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诺和龙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起效时间:0-30分钟 达峰时间:1小时 半衰期:1小时 清除时间:4-6小时
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的临床意义
早相胰岛素 分泌
迅速抑制肝脏葡萄糖 产生减少肝糖输出 迅速激活外周组织对 葡萄糖的摄取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减少脂肪分解和游离 脂肪酸释放
降低餐后血糖(包括 升高幅度及持续时间)
减少低血糖(主要是 抑制后期胰岛素过量分 泌造成的低血糖)
胰岛素促分泌剂
[ATP/ADP]↑
△ [Ca2+]↑ ATP↑
ψ
Ca2+
VDCC
胰岛素分泌颗粒
胰岛素
葡萄糖介导和磺脲类药物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过程
注:GLU2:葡萄糖转运子2;VDCC:电压依赖的钙离子通道;ψ:细胞去极化
K+通透孔
SUR1
Kir6.2
SUR1
Kir6.2
Kir6.2
SUR1
Kir6.2
SUR1
β细胞KATP通道的模型
高峰滞后及分泌量逐渐减少 出现餐时及餐后血糖进行性增高 随着β细胞功能失代偿而引起空腹血糖逐渐增高
胰岛素早期相分泌降低或消失的影响
Effects of decreased or adsent of insulin early secretory phase
餐后胰高糖素增高 伴随Amylin第一时相↓
(摘自 Miki T等.Jmol Endo,1999,22:113)
KATP通道基因亚单位的组织分布
(修改自Miki等.J Mol Endo,1999,22:113)
SUR1 SUR2 Kir6.1 Kir6.2
胰岛
脑
+
心脏
-
骨骼肌
±
注:-检测不到; ±表达水平非常低;+低水平表达; 中等水平表达; 高水平表达
传统SUs的缺点
促使Ins分泌的峰值滞后 Ins非按需不成比例地释放 易引起迟发高Ins血症,导致低血糖、血糖波动及
体重增加 可进入β细胞干扰α、β及δ细胞的邻分泌(Paracrine)
调节 可能使β细胞过度负荷引起继发失效
T2DM治疗的策略
Therapeutic strategy of T2DM
血糖峰值时间与胰岛β细胞功能
血糖峰值时间与胰岛β细胞功能目的探讨糖负荷后血糖峰值时间与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分析2012年~2014年首次于我院内分泌科门诊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OGIRT)、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者的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值,根据糖负荷后血糖峰值时间分3组:30min组(T30)、60min组(T60)和120min组(T120),分析各组间血糖、血糖波动(AGF)、HbA1c、胰岛素、HOMA-IR、rI30/rG30、HOMA-β及AUC-i的差别。
结果糖耐量正常(NGT)、糖调节受损(IGT/IFG)和糖尿病(DM)组患者T30比例逐渐减少,T60和T120比例逐渐增多;随着血糖峰值时间后延,OGTT各点血糖和HbA1c水平逐渐升高,AGF逐渐增大;rI30/rG30、HOMA-β及AUC-i逐渐降低,HOMA-IR逐渐增加。
结论随着OGTT后血糖峰值时间后延,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抵抗逐渐增加,糖负荷后血糖峰值时间可以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
标签: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峰值时间;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长期慢性持续高血糖,其主要病理机制是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
血糖代谢紊乱的核心在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1]。
结合OGTT和OGIRT的检测结果计算出rI30/rG30、HOMA-β、AUC-i和HOMA-IR可评价胰岛β细胞早时相分泌、基础分泌和总体分泌功能以及胰岛素抵抗状态[2]。
在分析OGTT时,不同患者血糖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很多患者糖负荷后2h血糖水平虽未达到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诊断标准,但负荷后1h血糖水平已明显高于糖尿病诊断界限。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观察OGTT血糖峰值时间不同组血糖变化特点及其与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关系,以解释出现这种临床表现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首次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行OGTT、OGIRT和HbA1c检查的1491例患者的血糖、胰岛素和HbA1c结果。
降餐后血糖最有效的药
降餐后血糖最有效的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控制餐后血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餐后血糖过高不仅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来降低餐后血糖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那些降餐后血糖效果显著的药物。
首先,我们要知道,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主要是进食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而针对这一过程发挥作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α糖苷酶抑制剂是常见的一类降餐后血糖药物,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肠道中的α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比如说,当我们吃了米饭、面条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α糖苷酶会将其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
而α糖苷酶抑制剂就像是一个“刹车”,减缓了这个分解和吸收的过程,使得血糖上升的速度变得平缓。
格列奈类药物也是常用的选择,比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它们的作用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能够模拟胰岛素的早相分泌,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
通俗地说,这类药物就像是在餐后血糖即将飙升时,迅速派出“救兵”,让血糖乖乖地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短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也是控制餐后血糖的有力武器。
它们能够在注射后迅速起效,降低血糖。
例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
当餐后血糖升高时,这些胰岛素能够快速发挥作用,将血糖“打压”下去。
除了上述几类药物,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在降餐后血糖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DPP-4 抑制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它们可以通过增加体内肠促胰素的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SGLT-2 抑制剂,像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对餐后血糖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然而,在选择降餐后血糖的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合并疾病等都会影响药物的选择。
比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较低的药物;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某些药物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者避免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强教授谈胰岛素早相分泌与餐后血糖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早相(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特征。
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餐后高血糖症和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要环节,而餐后高血糖具有毒性作用,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缺陷,使早相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受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早相分泌在正常人中的生理意义正常人体中葡萄糖刺激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包括基础(吸收后)和刺激后(餐后)两种状态,胰岛素对葡萄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是它的双时相分泌。
早在1968年,Donald等人在离体大鼠胰腺葡萄糖灌注1h的试验中就观察到这个现象: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速度快,从第3min开始持续约2min减弱,随后是胰岛素缓慢释放的第二时相,持续到葡萄糖灌注的结束。
同年,Cerasi等用葡萄糖输注试验将健康个体同糖尿病患者比较,发现人体中也存在双相的胰岛素分泌,并观察到IGT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时相分泌峰值降低或完全消失。
在空腹的非糖尿病受试者中,胰岛素呈规则脉冲式分泌,每12~15min一次,葡萄糖是刺激人体分泌胰岛素的主要因素。
在正常人体中,胰岛B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的信号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其动力学特征是胰岛素的双时相分泌。
正常人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
快速分泌相包含不同条件下的两种情况:当静脉注射葡萄糖后,B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在0.5~1.0min 的潜伏期后,出现快速分泌峰,峰值很高可达250~300mU/L,持续5~10min 后减弱,即使通过静脉继续维持葡萄糖浓度也是如此。
该快速分泌相称为第一时n相。
第一时相在血糖大于5.6mmol/L时即可诱发,是较好地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指标,其生理意义在于可以迅速抑制血糖的升高。
第二时相为延迟分泌相,快速分泌相后出现的缓慢但持久的分泌峰,其峰值位于刺激后30min左右。
持续数小时,直到刺激消失,或血浆葡萄糖回落至基线水平。
第二时相释放的胰岛素大约占B细胞胰岛素储备的20%。
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显示的是葡萄糖促使来自储存在B细胞中分泌胰岛素颗粒的迅速释放,第二时相分泌除了来自储存的分泌颗粒外,还包括不断新合成的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在2型糖尿病早期阶段,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消失,常低于50mU/L,由于第一时相异常导致血糖升高,使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且分泌峰值时间向后推移。
随着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第二时相可无峰值出现,最后基础分泌也逐渐消失。
因此,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受损是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的最早标志之一。
影响糖尿病患者第一时相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1. 高热量饮食随着生活方式变化,人们摄入碳水化合物减少,肉类等蛋白质、高脂肪食物摄入量增多,长期暴饮暴食可增加胰岛细胞负担,最终导致胰岛功能分泌胰岛素障碍。
Kashyap等对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糖耐量正常(NGT)的个体和无家族史的NGT个体脂质灌注4d,证明游离脂肪酸(FFA)持续增加对有2型糖尿病遗传素质的非糖尿病个体胰岛素分泌,尤其是早相胰岛素分泌具有有害作用。
Marchetti 等通过FFA表面灌注证实高FFA培育引起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
Wuesten等研究口服脂肪对健康个体和肥胖的非糖尿病个体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耐量的影响,证明脂负荷促使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
长期过高的脂肪酸则产生毒性作用。
2. 肥胖肥胖患者B细胞的反应与对照组不同,肥胖患者胰岛素高峰低,持续更久。
研究发现正常糖耐量的肥胖患者发展为糖耐量受损(IGT)或2型糖尿病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但非肥胖的IGT患者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更显著。
也有认为正常糖耐量的肥胖个体已经存在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其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是代偿性增加的。
3. IRS-1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IRS-1基因多肽性引起GLY和ARG密码子972替换与2型糖尿病有密切联系。
Marchetti等_对携带有GLY972-ARG IRS-1基因多态性胰岛和IRS-1基因野生型胰岛比较,发现前者胰腺胰岛素含量减少,胰岛素分泌受损,成熟颗粒分泌减少,说明携带有GLY972-ARG IRS-1的个体2型糖尿病易感性增加,同时与B细胞功能早期缺陷有关。
Stumvoll等对携带有GLY972-ARG IRS-1基因多态性的正常糖耐量者和携带野生型IRS-1基因的正常糖耐量者进行高葡萄糖钳夹试验,发现前者早相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
4. 交感神经兴奋当人们处于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可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另外,交感神经兴奋还可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是一种升糖激素,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
同样,长期熬夜致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也可抑制胰岛素分泌。
因此,早相胰岛素分泌缺失是2型糖尿病的餐后高血糖的主要原因,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胰岛素早相相胰岛素分泌的改善极其重要。
而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可直击餐后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胰岛素早相分泌与餐后血糖的关系早相胰岛素分泌历时短暂,但在调节血糖水平中作用重大,可以使肝葡萄糖产生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受抑。
葡萄糖刺激引起胰岛素释放的同时,胰升糖素的释放通常受到抑制,也与降低肝糖输出有关。
此外脂肪分解也被抑制,限制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阻碍肝糖原异生,从而保证进餐后血糖不会过度升高,而且使血糖升高持续的时间较短。
已有研究证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对降低餐后血糖有重要作用,它能迅速抑制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并抑制餐后血糖水平的升高,是餐后高血糖的主要原因。
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异常造成的餐后血糖升高也会影响第二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成为餐后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要原因。
而在2型糖尿病早期阶段,第一时相胰岛素快速释放的丧失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缺陷。
我们可从监测的血糖结果间接反映人体第一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情况,空腹血糖≥5.6mmol/L时,第一时相分泌减弱;而大于6.1mmol/L时,第一时相消失;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在10mmol/L时,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也已经消失。
很多研究证实,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受损导致餐后2h高血糖,但不能忽略发生在早期即餐后1h的血糖升高,此时2h血糖还在正常范围,而B细胞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已经减少。
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餐后高血糖症和第二时相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要环节。
而餐后高血糖具有毒性作用,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缺陷,使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受损。
胰岛素早相分泌异常和餐后血糖升高的临床相关性及干预意义正常人在葡萄糖负荷后,B细胞呈双相式分泌胰岛素。
正常人进餐后呈现类似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早期胰岛素分泌,表现为餐后30min胰岛素分泌高峰。
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虽短暂,但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能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减少肝糖输出,抑制餐后血糖过度升高及后期高胰岛素血症。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低或消失,导致餐后血糖峰值延迟,并高于正常人餐后峰值。
循证证据显示,餐后和负荷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前瞻性队列分析(DECODE和DECODA研究)显示,相对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是更好的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预测因素,这可能与餐后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长期急性损伤及增强氧化应激导致动脉功能受损等诸多因素有关。
Hanefeld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控制餐后血糖有降低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危险的趋势。
Sasso等的研究显示,餐后血糖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最强的因素;RIAD研究也显示餐后血糖独立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最直接相关。
因此,与空腹血糖和HbA1c相比,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更为密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餐后高血糖可刺激胰岛素持续分泌,有可能继而造成下一餐前低血糖发生危险增加,由此引发的血糖波动与糖尿病预后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在降糖治疗中,应同时使空腹和餐后血糖达到正常水平。
此外,一些间接证据表明,控制餐后血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中间指标(如硝基酪氨酸、内皮__功能、甲基乙二醛和3-脱氧葡糖醛酮等),从而降低糖尿病危害,尤其是减少心血管事件,为此,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了《餐后血糖治疗指南》,强调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降糖药物对B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和对餐后血糖的调控治疗糖尿病的部分药物可影响早相胰岛素分泌,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可模拟早相胰岛素分泌,降低餐后血糖,并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部分胰岛素促泌剂(代表药物为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亦能起到促进早相分泌的作用,改善餐后血糖。
快速作用胰岛素类似物为重组DNA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类似物,包括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前者是将人胰岛素分子中B28脯氨酸与B29赖氨酸互换后得到的胰岛素类似物;后者是B链28位上的脯氨酸被天门冬氨酸取代所得,注射后在10~20min内起效,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h,峰浓度为人胰岛素的2倍,并且很快回复至基础水平,降糖作用持续时间为3~5h,可以更好地模拟早相胰岛素,明显改善餐后血糖水平。
Murase等对随机分成两组的2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用赖脯胰岛素和可溶性中性胰岛素(R)治疗14d,发现前者比后者更有效降糖,B细胞得到更好地休息,胰高血糖素更好地被抑制。
诺和锐30是由30%门冬胰岛素和70%中效的精蛋白门冬胰岛素混合而成,是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起效迅(10~20min),可较好地模拟生理状态下的早相胰岛素分泌,与餐后血糖高峰几乎同步,可于餐时注射,同时速效部分回落快,与中效部分叠加少,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70%的精蛋白结合门冬胰岛素又可提供基础状态下的胰岛素需求,能很好地控制空腹血糖,进而使HbA1c实现达标。
餐前即刻注射诺和锐30,便可获得基础和餐时胰岛素的供给,可以比人胰岛素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并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从而胰岛素吸收峰与餐后血糖峰的同步性大大改善,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漂移,更好地控制血糖。
因此,诺和锐30具有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餐时胰岛素释放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此外,有学者报告C S I I和MS I I组治疗前后HOMA-β、ISF-Arg和PI/I 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治疗后HOMA-β、ISF-Arg均明显升高(P<0.01),而PI/I明显下降(P<0.01)。
短期CSII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其血糖刺激的胰岛素快速相分泌恢复或部分恢复可能机制包括有:明显缩短高血糖的控制时间,更快地清除高血糖的毒性及高血糖对B 细胞的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