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累了上千万字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
万苦,亲自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单方、 验方。全书共收集药物1892种,药方
中国药神 李时珍
11000多个。52卷的煌煌巨著,就是通
过他自己的亲自实践和学习,将这一种种
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因此李时
珍被后人尊称为“药神”。
李时珍尝尽百草终著成《本草纲目》。
水天一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
改革开放是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我国的国民经济 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 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 改善。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案例
纸上谈兵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 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 往说不过他。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廉颇为统帅, 秦军难以取胜。于是秦王施行了反间计,赵王上 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却死搬兵书上 的条文,结果40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 秦军箭射身亡。
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 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 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所以“读万卷书” 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行统一,知识 才能化为力量,书本知识才能变成财富。
史玉柱的成功之路
他曾经是莘莘学子万分敬仰的创业天才,5年时间内跻身 财富榜第8位;也曾是无数企业家引以为戒的失败典型,一夜 之间负债2.5亿;而如今他又是一个著名的东山再起者,再次 创业成为一个保健巨鳄、网游新锐,身家数百亿的企业家。史 玉柱再次崛起的故事,突显出“执著与毅力”的魅力与价值。 事业的跌宕起伏、世间的是非议论,唯有敢与苦难作伴的人, 才能从跌倒的阴影中爬起来,迈向成功。
(2)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世界上的事物及其发展 是无限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7、认识发展的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小故事:一头驴子背盐过河,在河边跌了一跤,落入
水中,把盐融化了,驴子顿觉轻松了许多。驴子因祸得 福,非常高兴。后来,驴子又一次背棉花过河,它以为 再次跌倒的话,可以像上次一样减轻负担。于是,走到 河边时,就故意跌倒水中。谁知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 但不能再站立起来,且一直下沉,直到被河水淹死。
哲理分析:人生有限,知识无涯。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 法,而要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就必须进行辩证思维,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深化认识 。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6、人的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 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一个正确的认 识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 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蓝领专家
——孔祥瑞
2001年,他发明了“门机主令器 星行操作法”,使门机每次作业可节省 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 2003 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 技改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从 2004年起,他还带领科技人员先后完成 了翻车机摘钩杆等80多项技术革新。 2006年,改进设备电缆,节约维修成本 100万元;2007年,攻克“大型机械走 行防碰撞装置”难题,创效181余万元, 主持研制的“大型机械电缆防出槽技术” 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创效990万 元。
人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案例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根据法拉第、赫 兹和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创 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 电报、电话、电视、卫星 遥感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 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
电 磁 理 论 的 奠 基
者 法拉第
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
度理论将人造地球卫星、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创造。
两小儿辩日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遇到两个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 于是就到跟前去问他们:“ 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 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 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 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 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 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 ,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 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 题却孔子给难住了,孔子只好哑口无言。两个小孩笑了起来,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表面现 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3.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
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西红柿的由来
传说16世纪时,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去南美洲旅游,发 现狼桃累累的果实,红艳似火,煞是好看,激发了他美 妙的情思。他带回一株,当做爱情的象征,献给他的情 人伊丽莎白女王。从此,狼桃便在英国和西欧落户了, 并获得“西红柿”的美称。又过了近200年,法国一位 画家受到西红柿鲜艳娇嫩果实的引诱,斗胆尝了一个, 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后经分析,发现它含有多种 维生素,营养丰富,于是,西红柿扬名四海,遍种五洲,
为了写好《本草纲目》,李时珍不仅在治病时注意累积 经验,还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白日,他踏青山,攀峻岭, 采集草药,制作标本;晚间,他对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笔记。 几年里,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大夫、老农、渔民 与猎人。对好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与药效。
有一回,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 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 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曼陀罗泡的药酒。后来李时珍在采药 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 了几日,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作 用。他抿了一口,味道非常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 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 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掉了知觉,摔倒 在地。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 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 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 性、生长时间,写下了怎样泡酒及制成药后的功效、服法、 作用、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 “不尝尝,怎样断定它的作用呢?” 如此,又一种可以做 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这就是李时珍尝尽百草终著成 《本草纲目》。
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对电器特别感兴趣,他决心制造电灯为 人类带来光明。
一、在实践中寻求真知
•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特性: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的反映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
物质生 产活动
改造社会 正是这一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的过程,不断地 推动和深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进一步推动 实践的发展。
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想一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中国药神 李时珍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成的科学巨著。在20
多年里,他不但阅读了800多部书籍,积
哲理分析 : 经验是重要,但不能机械地套用经 验。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
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本质属性:客观性
实例:伽利略与比萨斜塔实验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 下落快,轻者下落慢。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 断当作真理,从未有人公开怀疑过。直到16世纪,伽利略 (公元1564—1642年)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和实验,发 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两者将 会同时落地。于是伽利略对天经地义的权威观点提出了挑战, 面对公众的质疑,伽利略决定当众实验,让事实说话。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的实验,纠正了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并证明 了现在已为人们所认识的自由落体定律。他以系统的实验和 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诸多观点。他被称为“现代科学之 父”、“现代物理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 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的
实例
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他自幼就在父亲的木工厂做工,由于家庭贫困, 一生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书。但他从小热爱科学,刻苦钻研,醉心各种实验。 他发明创造了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1000多种成果,被称为发明大王, 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发明创造不仅靠聪明才智,而且靠艰辛的科学 实践。
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
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电 磁 理 论 的 完 成
者 麦克斯韦
电 磁 波 的 发 现 者
赫兹
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焊花飞溅映人生——记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长城铝业公司职工杨红雷
焊接工作,在同行中被称为 是“费力不露脸”的工种。然而, 正是在这块技术含量高、文化层 次普遍偏低的“贫瘠土地”上, 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电焊工杨红雷 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 志,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向知识型、 创新型员工的飞跃,成长为一名 杰出的高级电焊工,并以过硬的 技术赢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的 光荣称号。
成了世人喜爱的食品。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最初,西红柿被当做观赏植物引 进欧洲,经过近200年的时间,人们才 认识到它的可食用价值。说明人们对事
物的把握需要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案例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位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 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 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 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 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 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 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从巨人汉卡到巨人大厦,从脑白金到黄金 搭档,史玉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者之一。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1.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袁隆平—无数次的失 败—杂交水稻之父
蒲松龄—落第— 《聊斋志异》
爱迪生—8000次的 失败—电灯的发明
想一想
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成功 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对应而存 在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不去思索,不去总结,那就会象 这幅图片表达的那样:屡挖屡败
讨论 学历与能力
我不认为只有上大学,上名 牌大学才能成才。这是多数家长 痴迷的传统想法。自学是自己最 好的大学,自学不但能成才而且 能成大才。 ——比尔.盖茨
虽然中职学生的学历起 点不算高,但只要满怀 信心,自强不息,勤于 思考,积极实践,就一 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 成功。
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