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鉴赏]白居易的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诗歌鉴赏]白居易的诗歌
白居易的诗歌篇(1):白居易诗歌的鉴赏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一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不用钻龟与祝蓍”。

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

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

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

“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

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

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
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

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

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

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二
这首抒情诗是作者考中进士后东归省亲时所作,意在写经乱之后对兄弟姐妹的怀念,表达了与家人离别的痛苦之情。

前两联诗人自述所经历的战乱不断、家园荒废、亲人失散等由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诗人把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里孤雁、九秋断蓬,将骨肉分离的惨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也使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被刻画了出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描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来:深夜,饱受离别之苦的诗人难以入眠,抬头遥望高悬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

如果此时大家都和自己一样远望这轮明月,应该也会黯然落泪吧!这一夜之中,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兄弟们的思乡之情,也都是相同的。

诗人用这样的画面收尾,意境淳朴真切,引人共鸣。

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饱经战乱的人们所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像诗人这样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来。

全诗语言清丽,没有任何修饰,像话家常一般,但却紧紧地扣住了主题,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三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
——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颔联两句都是用典。

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

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

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

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

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

”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

照乘,指明珠。

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

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

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

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

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

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
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

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白居易的诗歌篇(2):白居易的名诗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1、《大林寺桃花》描写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3、《忆江南·江南好》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
4、《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别诗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
5、《琵琶行》唐诗三百首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
弦。

...
6、《钱塘湖春行》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7、《观刈麦》描写夏天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
8、《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9、《采莲曲》爱情诗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