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突破训练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文明和第一次社会转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热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01 先秦时期的文明和第一次社会转型
1.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实行君主制度,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由“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可知古代中国的周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而古代希腊则奠定了欧洲文明的基础,故B项正确;古代西方文明与古代中国文化在形成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故C项错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地理环境限制了古代中西方的交流,故D项错误。

2.“古代世界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这段话旨在强调中国与希腊()
A.哲学水平有高有低B.各自在孤立地发展
C.发展道路存在差异D.历史发展的相似性
解析:选D材料“古代世界……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与同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家思想有相通的地方。

由“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

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由“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

两者都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相似性,故D项正确;哲学水平有高有低不是材料表达的信息,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各自在孤立地发展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发展道路存在差异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3.据《考工记》记载,制木器的工人有七种,制金属器的工人有六种,制皮器和设色、
刮摩的工人都有五种,制土器、陶器等的工人有两种。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B.手工业得到发展
C.民营手工业发达
D.打破了官府对手工业的控制
解析:选B“制木器的工人有七种,制金属器的工人有六种,制皮器和设色、刮摩的工人都有五种,制土器、陶器等的工人有两种”说明手工业得到发展,故选B项;“《考工记》的记载”没有涉及商业,排除A项;据“制木器的工人有七种,制金属器的工人有六种,制皮器和设色、刮摩的工人都有五种,制土器、陶器等的工人有两种”无法看出是官营还是民营,排除C项;《考工记》没有说明是民营手工业,不能说明打破了官府对手工业的控制,排除D项。

4.(2019·盐城期中)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

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

此举()
A.开创了“工商食官”制度
B.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
D.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
解析:选B“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故A项错误;由材料“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可知,改革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利于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正确;由材料“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可知,这是商业行为,不影响传统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社会矛盾的激化,故D项错误。

5.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解析:选C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故B项错误;士阶层的分化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统一六国实行了郡县制后,故D项错误。

6.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解析:选D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了人才流动,所以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影响的结果,故B项错误;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可知人才流动推动了社会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7.汉字作为一种特有的书面语,其发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并不妨碍人们的交流沟通,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

这反映出()
A.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
B.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
C.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
解析:选B由材料“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可知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由材料“汉字作为一种特有的书面语,其发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并不妨碍人们的交流沟通,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可知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汉
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不符合材料旨意,故D项错误。

8.(2019·北京丰台期末)甲骨文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述,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

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由此可见()
A.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B.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字的产生
C.商代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
D.商代史学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
解析:选A由材料“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可知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基本特征,已经属于成熟文字,故选A项;中国文字的产生是图画文字,排除B项;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是魏晋时期,排除C项;
由材料“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述,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可知是事物描述而不是史学研究,排除D项。

9.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A.崇尚空谈的形象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解析:选B孔孟要求各诸侯国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脱离现实的空谈,故A项错误。

孔孟在处处碰壁之后,仍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希望实现自己的抱负,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精神,故B项正确。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是重构,故C项错误。

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奴隶制秩序,不是要求转型,故D项错误。

10.(2019·凉山一模)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

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

由此推断出()
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解析:选A由题干“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
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选A项;丧葬习俗产生儒学,这本身是一种逻辑错误,只是儒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排除B项;由题干“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排除C项;由题干可知,儒学来源为丧葬礼仪和教授六艺,不是多元化,排除D项。

11.(2019·广东联考)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

其强调的主旨是()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解析:选D由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可知,除了歌颂中国农民的勤劳,同时也赞誉了其智慧的一面,故A项错误;由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可知不强调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故B项错误;“资源匮乏”仅是温铁军论述中国农业养活众多人口时的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故C项错误;由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可知肯定了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地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故D项正确。

12.(2019·博雅闻道质量测评)下图是汉代画像石。

这反映了()
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
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
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
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解析:选B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是农夫用铁犁牛耕耕作的场景,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劳作状态,故选B项;井田制是商周时期至春秋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材料是汉代,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问题,排除C项;材料也看不出汉初经济的恢复,排除D项。

1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选C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由“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1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好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故排除B 项。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故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排除D项。

15.(2019·江门调研测试)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

该制度()
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D.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与题干中时间不相符,故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从上而下的等级制,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牵涉等级制度的加强,故D项错误。

16.(2019·滨州期末)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

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解析:选B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东西方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成为可能,故选B项;当时东西方交流有限,小农经济也不是古希腊罗马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最远到达印度地区,与古代中国无关,排除C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为刀耕火种,排除D项。

17.(2019·广东百校联考)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

西周这些做法旨在()
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
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以殷治殷和将微子启儿子安排在王畿之地既是为了方便管理殷地也是为了辖制微子启。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巩固西周统治,故选D项;宋地本身已经属于华夏区域,不算拓展,排除A项;以殷治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并非削弱血缘政治,排除B项;烈祖担任史官与提高史官地位无关,排除C 项。

18.(2019·德阳一模)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
出当时()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选B由题干“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B项;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是在启蒙运动前,且题干只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排除A项;争霸战争出现在春秋时期,而题干中的先秦范围还包括夏商西周,当时无争霸,排除C项;耕作技术也就是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题干未提及,排除D项。

19.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
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
解析:选C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得到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古代墓葬中的玉蚕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0.(2019·郴州一模)《墨子·非命》(下)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
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
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
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
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
解析:选C材料“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说明当时农民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发展对秦统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农民的艰苦劳动,没有反映出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民的社会地位,
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