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被子的大地》教案范本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语文《被子的大地》教案范本三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被子的大地》教案范本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件”“具”两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秃宝盖。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读中识字,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在病床上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字卡、学生喜欢的一两件玩具。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被子的大地”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我们生活的大地吗?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录像片:高山、山谷、平原、山林、海洋、沙漠、丘陵、田野等影象资料。
)被子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被子与大地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被子的大地》(齐读课题)“被”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二、熟读课文,在读文中初步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每一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小节序号,圈出文中生字。
3、试着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文章中的主人公生病了,他把被子看成了大地:被褥能铺成山林,铅制的兵丁在上面行军;床单就像海洋,舰队在上面行驶;枕头可以叠成高山??他是快乐的被子大地的主人。
)
三、学习第一小节,认识、书写两个生字“件、具”。
1、(第一句中的“只好”要读出无可奈何的语气)(出示一件件玩具)指读,齐读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件”“具”。
区分:一件玩具,一件件玩具,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中还有这样一个词组,你能找到吗?(一座座城市)一座座说明什么?你能不能照样子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组?
2、指导书写“件”、“具”。
(1)引导观察“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具:上半部分不要写得过宽,具里面有三横,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分均匀。
(2)学生练习书写。
四、作业。
1、玩心爱的玩具。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件玩具被子大地山上
山谷平原喜爱被子大地
小学二年级语文《被子的大地》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一类字,认识14个二类字,学习一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
3.和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感受到诗歌文字的优美,和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商讨。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生字卡片、课件,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在休息的时候,都和伙伴做一些什么样的游戏呀?看来你们的游戏内容很丰富,玩起来一定有趣极了。
可是
当你们生了病不能出去玩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被
子大地》一课,看看一位外国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设计意图:由同学们感兴趣的
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让我们带着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课文。
老师播放录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被子的大地”指的是什么?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谁愿意描述一下刚才自己看到的画面?“被子大地”到底指的
是什么呢?(指的是“我”用被褥铺成的玩玩具的场地。
)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
体会小朋友独自玩耍的乐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为下一步阅读打基础。
(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学习第一诗节。
指名朗读,由“我病了,只好躺在床上”,引发学生想象人病了会有什么感受?(生病身体上非常痛苦,心情也不好)“只好”体现出什么?(体现出小朋友的无奈,不得不躺在床上)。
这么无聊的时候是谁帮助他排除寂寞呢?对,是一件件玩具。
学习“件”字。
件是一个量词,可以用编字谜的方法记住它;一人牵一牛。
体会“一件”和“一件件”的不同。
一件件表现数量多。
让学生照
样子说词语:一次次、一条条等。
学习“具”,注意里面是三横,
用“玩具”说一句话。
再读这个诗节,指导朗读,重读“只好”、“一件件”、“都”、“一天”。
2.这一天我都干了些什么呢?学习第二、三诗节。
指读第2诗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在干什么?看着铅制的兵丁在被褥铺成的山林行军。
学习“兵、丁”,首先了解什么叫兵丁,就是士兵的意思。
兵和具
的部首都是八,可以与丘、乒乓区别。
学习“军、穿”,注意区分
宝盖儿和秃宝盖儿。
注意车的笔顺,最后一笔是竖。
同学们,你们
见过战士们操练吗?说一说是怎么样的。
士兵的操练的很有趣的,作
者也很喜欢,你知道从哪些词中体现出来的吗?对了,“足足一个钟头”体现了作者对这个游戏的喜爱。
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指读
这一诗节。
男、女生竞赛读。
我还做了哪些游戏呢?指读第三诗节。
用自己的话说说。
“让我的舰队在床单的海洋上破浪行驶;把树木和
房屋搬开,在床上筑起一座座城市。
”“舰队”是什么意思?学习“队”。
舰队本来在哪里航行?现在呢?没有水怎么说是破浪行驶呢?
原来在被单上行驶并不容易。
从第二句我们能看出来作者不仅筑了一座座城市,还建造了乡村的景色,你找到了吗?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做了什么游戏?这些游戏都让小作者非常喜爱,谁能读出这种快乐的心情?
3.学习第四诗节。
齐读第四诗节。
“我是个神奇的小精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这里说的山上、山谷、平原指的是什么?(是作者用被褥和枕头铺设成的。
)学习“谷”。
“凝视”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表示看的意思的词吗?和凝视比较一下,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还有哪些词体现出作者的喜爱?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指导朗读,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玩的快乐。
三、练习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
2.搜集资料,了解更多的会说话的日用品。
四、总结
学习完本课,你想起了自己生病时的往事吗?你也有过这样独自娱乐的时候吗?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给我们展现了儿童快乐的天地,即使在病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快乐的心情齐读这首小诗,体会快乐的童年。
五、作业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儿时的快乐写下来,积累到作文本上。
六、板书
被子大地铅兵丁穿军队座(座位)汪洋大海漂洋过海坐(请坐)
小学二年级语文《被子的大地》教案范本三
教学目标
★认识2、3节中的生字,会写5个字,认识1个部首“冖”。
★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文字的优美,感受小主人公对疾病的乐观态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被子的大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识字、认词
2、读文,“我”这个神奇的小精灵成了被子大地的主人,那我在这片土地上都玩了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2、3节
二、读文、识字、写字教学
1、学习第二节,生自由读,勾画生字
①读懂了什么?理解“足足一个钟头”体会喜爱之情,兴趣十足地朗读这一节。
②识字学习铅
学习兵丁、穿、军。
③指导读、赛读
2、学习第三节,生自由读勾画生字
①“我”在玩什么游戏?
②识字(注意座——坐的区别)
学习队。
理解自已,指导书写。
学习洋,进行扩词训练。
③朗读
3、有感情第朗读全文
4、写字(指导写“军、穿)
三、巩固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
2、识字、写字训练
3、朗读全文
四、总结、作业
1、以苦为乐的品质
2、如果生病的是你,你会怎么做?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_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咏柳教案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
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
来背给大家听。
(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
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
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这首诗
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
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
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
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
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
莺飞来飞去。
”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
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
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
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
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
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
出示:诗村童
加一加:“诗”“讠+寺”;“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村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
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
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
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妆绿丝剪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
来吧!篇三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
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
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
融融的春光中。
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
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
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
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学情
分析:
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学期古诗诵读大赛中的成功,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把
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会认“村、居、醉、烟、童”5个生字,会写“忙”
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以及孩子们快乐活泼的形象。
教学重
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
学具: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全诗,学习前两行诗及其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第一二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出示本课插图)同学们,这幅图上描绘了什么季节,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呢?对了,在草绿花红的春季,小朋友们在快乐
的放风筝。
早在清朝,诗人高鼎就作了一首七言诗《村居》,描写
了在绿草青青、黄莺啼叫的春季里,河边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
摇摆,人们陶醉在春意盎然的美
景中。
白天渐渐长了,小孩子们放学回来,时光还早,赶忙趁着东风在大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风筝。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出示课
题《村居》。
2)读题:平舌音读得可真准确呀!(指名读题)“村”是形声字。
可以用扩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给“村”找找朋友。
(农村、村子、村庄、山村??)给“居”也找个朋友。
(居住、居处、居家、居中??)“村居”是什么意思?(在农村居住——你真会思考!)“居”指居住,学过的尸字头的
字还有:尺、尼、尾等。
3)解题:两位生字宝宝拉起了小手,一起读——村居。
(板贴词条)
二、多种形式,充分朗读:1、教师范读、领读。
2、借助拼音,学生试读。
3、跟老师读:想读吗?轻轻地跟着老师读一读。
4、指名读诗:小组读。
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诗?(请3-4人)
评价:*正音:草长莺(yīng)飞、拂(fú)堤杨柳醉(zuì)春烟、散(sàn)学
*你可真能干呀!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太棒了,你就像是一位小诗人呢!
5、生齐读:去掉拼音还能读吗?一起来试试看。
6.教师领读,
学生接读
7、我们也快来和诗中的孩子们一起放放风筝吧!(读词巩固生字)山村居住陶(táo)醉春烟童年发散连忙
哇,一只只漂亮的风筝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都飞上蓝天啦!8、可是顽皮的风筝还要考考你们呢。
请你帮它们和好朋友连连线。
草长(zhǎngcháng)莺飞拂(fúfó)堤杨柳儿童散(shànsàn)
学东风(fēngfōng)三、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
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
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
诉老师。
2、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相机解答学生们
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图文结合,感悟大意。
1、指导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如:河边草绿,杨柳轻拂,鸟儿啼飞,这样的山村春光多么令人陶醉啊!再从
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2、这幅图配上诗中的哪两句最恰当啊?
出示第一、二行诗,也可以相机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如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前两行诗意。
3、重点理解:拂、醉4、学习多音字:“长”
5、学习“堤”、“拂”、“杨”。
“堤”字要联系画面,使学生知道是指河岸,组词河堤、江堤、堤岸,并与“提”相区别。
“拂”字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吹拂,是春风拂面,轻柔之感。
“杨”字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带有木字旁的字,如:“松、梅、桃”等汉字。
6、出示“醉”:人们在什么时候会醉呢?美酒醉人、美景也醉人,那就不是酒醉,而是心醉。
7、诗人陶醉于春色,也就是诗中的春烟。
运用“拆字”的方法
学习“因”和“烟”。
“因”: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烟”:形声字,依据“火字旁”,了解它的本义,注意它的书写,一捺变点;再理解本课中“春烟”的含义。
8、指导朗读:
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美)(让学生充分地说)
二年级语文《月亮湾》的教案
二年级语文《月亮湾》的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月亮湾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欲望。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农村吗,见过农村的美景吗?让我们随着图画去游览农村的美景。
2、出示挂图。
3、揭题
这美丽的村子叫什么名字?相机板书(月亮湾)
4、读题。
注意正音“亮”(轻声)
过渡:月亮湾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送生字回家”。
要求:自由轻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对照生字表划出生字,“与生字交朋友,别喊错了它们的名字”。
2、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注意正音,师声评议。
(1)平舌音:载zai;翘舌音:朝zhao、绕rao;后鼻音:映ying
(2)指导读好句中轻声。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想象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过渡:月亮湾是什么?请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月亮湾是什么?(是一个美丽的村子)(是我家住的地方)(是作者的家乡、是美丽的村子)说说是谁的家乡?
3、指导朗读。
(1)你觉得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
(2)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重读“美丽”一词。
四、过渡:这美丽的村子为什么叫“月亮湾”呢?
1、默读全文,找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相机出示句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
”放映动画。
(2)指导读好长句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村子的名字为什么叫“月亮湾”?
3、学生字“湾”、“牙”。
(1)师述:“湾”本义是指水流的地方,本文中指地名。
(2)比一比,再口头组词(弯—湾)。
(3)指导书空“牙”的笔顺。
4、指导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教师行间巡视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布置课后语文实践。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喜欢画画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自然段。
映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2、过渡:月亮湾美在哪里?
二、细读课文,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月亮湾美在哪里?轻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用曲线表示)
2、交流。
相机欣赏动画,粘贴词卡,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a.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粘贴词卡“小河”、“河上”。
b.欣赏动画(2)、(3)。
观察“月牙一样的小河”,读词卡“月牙”。
观察“河上有一座石桥”,读词卡“石桥”。
c.指导朗读第一句。
(映示句子)“月牙”重读。
领读、指名读、齐读。
“师生评议)
(2)学习第二、三句。
a.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映示句子“河水饶着村子缓缓地流着”,齐读。
欣赏动画(4),帮助理解词语。
“缓缓地”一词换词说说。
“饶着”一词,请两名学生上前演一个饶着另一个转。
b.映示句子“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
”欣赏动画(5),直观“一群群”的鱼。
c.指导朗读第二句。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并说说怎么读才能读出美来,再适当指导。
“缓缓地”读慢一点,后半句读出鱼儿的欢快、自由。
d.这一句写了哪里的美景?(可看看画面,答后粘贴词卡“河里”)
过渡:河里还有什么美景?
e.学生交流,相机欣赏动画(6)比较句子: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集体交流。
/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f.指导朗读第三句,重读“清清的”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