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家成长策略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家成长策略思考
针对目前民营企业遭遇的发展瓶颈和政府新出台的相应政策,从树立理念、创建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政策及法律制度、加强制约机制及民营企业家自身建设等方面着手,思考民营企业家如何适应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以推动作为企业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民营企业家的成长,从而正面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

标签: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家;商业伦理;参政议政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94-01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家创造了中国70%以上的GDP、60%的税收、80%的出口,解决就业80%左右。

但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岁月已经成为历史,处于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再次陷入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处在“倒闭潮”和“跑路潮”中的中小民营企业,一边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国企央企。

民营企业遭遇了发展瓶颈,因此有必要认真思考民营企业家如何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后危机时代生存和成长的策略。

1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及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因素有改革需进一步深化的外部因素,也有民营企业家的自身素质有待提升的内部因素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政策模糊化没有连贯性,产权制度不健全,社会变革时期相应的法律法规跟不上,一些旧法已不适用但新法还没出,比如刑法于1997年才取消了投机倒把罪。

甚至截至目前没有一部法律是有利于民间资本发展的,且已有的法律法规还界限不清,如“非法”的提法就是一个框,只要没经有关部门批准就是非法,再将非法等价于违法。

民营企业家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扶持,且经营企业初期灰色空间比较大,以至于不少民营企业家是带着所谓原罪走过来的。

另外最近的吴英案从一个侧面表明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受限,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国有企业占用了绝大多数的金融资源。

(2)不利的相关主管部门。

表现在政府部门某些环节审批程序繁琐,承诺不兑现,按规定可以批办的事故意拖着不办的情况时有发生,非“上点油”才能动一动。

这也是为什么2005年“36条”没有贯彻,2010年新“36条”,还没有贯彻,现在还在提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只有政策出台没有改革配套,会被各级机关消化于无形之中,所谓“玻璃门”即有层层障碍让你看得见却进不去。

这些极大地束缚了民营企业家的手脚,使他们无所适从左右为难,只能在体制外创业,在夹缝中生存。

(3)社会文化层面的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中庸、无为无不为等儒家思想抑制了以创新、冒险为主的企业家精神,更谈不上对民营企业家因制度创新而犯合理错误的鼓励。

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压力是巨大的。

尽管多数人都认同民营经济在中国过去20多年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民营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即刻就被片面地渲染所谓“原罪论”等一些负面因素,极大地束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导致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大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低,不利于民营企业家的成长。

而且相对于国有企业家来说民营企业家没有特权和资源,只能通过非主流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早期积累。

其实西方的原始积累也是如此,包括洛克菲勒以及梅隆、摩根、卡内基等老牌企业,尽管他们在道德上没有地位,但在西方理念里,战争年代的将军是英雄,和平年代中则成功企业家成为英雄,因而被大肆推崇。

(4)民营企业家的内因。

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即“夫妻店”时,个人决策容
易成功且效率高。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多元化的时候,自然就会发生民营企业家的知识和能力与企业发展相脱节的现象。

如缺乏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水准,管理上信誓旦旦唱高调,甚至对自己和下属实行“双轨制”标准;一长制导致的个人成长空间不大;制度不严密,用人不规范;公司制度和企业文化不完善;在经营上学习了个一知半解就敢生硬的“造谣造势”来制造市场需求。

此外,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民营企业家又有不同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民营企业家要想在后危机时代摆脱困境稳步生长,必须政府、社会及企业多方合力
在目前已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代表名单中,以民营企业家身份当选党代表的人数已超过十七大。

“新非公36条”细则又于2012年6月底出台,更大程度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行业,而且对其他非公经济来说是一次希望。

在这个层面支持的基础上还要有相应的配套改革,才能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

古人说“仓禀实而知礼节”,但从历史的角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精神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来看,却不尽然,甚至正好相反。

不是经济发达了人才变好,而是先有一帮守规矩、讲诚信的好人,然后才有发达的经济,即“知礼节而仓禀实”。

所以在物质文明提高之后政府应从宣传洗脑入手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仓禀实而“治”礼节。

而民营企业家则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習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勇于和善于应对激变的客观经济环境。

(1)商业伦理和企业道德理念的树立。

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即道德伦理教育,西方企业的做法是把一些道德伦理原则贯穿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

翻阅国外经营管理学案例,无一不有大量篇幅论述商业伦理和企业道德,比如上市公司发言人有关盈利状况说谎和招聘中的种族歧视之类现象。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各种对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培训中增加商业伦理和企业道德内容,强调当代企业已经做强做大的就不要再继续“野蛮的积累”,应该多承担社会责任以回馈社会。

以逐渐渗透的方式改变目前我国经营活动中缺乏基本的商业伦理和企业道德的集体无意识状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营企业家的公众形象。

(2)主流媒体要宣传造势树立标杆。

“活雷锋”陈光标真诚张扬的回馈社会的行为应给予荣誉激励和物质奖励,不应再质疑其动机如何,陈光标作为标杆起码在现今社会中是相对积极的形象。

主流媒体宣传的内容与形式要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全社会支持与弘扬“义利兼顾”的民营企业家的氛围。

对民营企业家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客观的、人性化的和法治的理念来对待。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支持和鼓励包括民营企业的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和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

(3)优先安排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

逐步提升民营企业家在各种组织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充分发挥其“相机”献策、参政议政的作用。

后危机时代将带来激变和演化,不确定因素的出现不可避免,民营企业家若主动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就可以随时了解政府的政策而处于有利境地。

(4)探索和建立对民营企业家的综合考评制度,逐渐规范对民营企业家的管理。

同时建立民营企业家培训制度如成立企业家培训学院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以提高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

(5)切实灌输理念转变政府职能。

世界银行2004年9月发表的报告显示,贫困国家设置的行政程序造成企业家在开办、运营和关闭企业方面的难度两倍于富裕国家。

这对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是个警醒,企业管理理念早已普及了三十多年,
实际操作环节却差距很大,有关部门都只把理念“上墙”作为包装,但缺少相应的服务教育培训将其付诸实施。

应强力落实普及各级政府部门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6)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家尤其是创始人造就和影响了本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而言,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是一种最为扎实的文化,也是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

企业文化形成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才会生效,还必须有严格履行和落实任何一个制度的习惯,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最为忌讳的是反复无常践踏制度。

民营企业家应该树立自我而下,制度面前一律平等的信念,避免因为一时打擦边球获得的利润而沾沾自喜。

应以渗透的方式逐渐将制度固化从而转变成文化理念及行动习惯。

(7)增强品牌意识树立民营企业及企业家形象。

在目前诚信缺失的环境下创建品牌策略是民营企业的必杀技,也是民营企业能与实力强大的国企分一杯羹的重要策略,百强民营企业品牌如联想、娃哈哈、新希望集团等在经营步骤上都是先做“强”品牌,再做“大”企业。

品牌与企业创始人互为一体密不可分,柳传志、刘永好等正面的民营企业家形象自然就水到渠成,从而开创民营企业发展的新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