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 实(《本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枳实(《本经》)
枳实(《本经》)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多系栽培。
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原植物生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荫性强,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冲积土或酸性黄壤、红壤最宜生长。
味苦、辛、酸,性微寒。
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为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临床用名有枳实、炒枳实。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痢,长肌肉。
利五脏。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无毒。
主除胸肋淡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肋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本草拾遗》:枳壳,根皮主野鸡病(痔),末服方寸匕。
《药性论》:枳实,臣,味苦,辛。
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
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
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
枳壳,使,味苦,辛。
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壅塞。
根浸洒煎,含治齿痛。
消痰有气,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
痔肿,可炙熨。
《开宝本草》:味苦、酸,微寒,无毒。
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枳壳,味苦、酸,微寒,无毒。
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本草衍义》:枳实,枳壳,一物也。
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
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
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意如此。
《药类法象》:枳实,气寒,味苦、酸、咸。
除寒热,破结实,消痰痹。
治心下痞,逆气胁痛。
枳壳,气寒,味苦。
治胸中痞寒,泄肺气。
《药性赋》:枳实,味苦、酸,性微寒,无毒。
沉也,阴也。
其用有四:消胸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坚积。
枳壳,味苦酸,性微寒,无毒。
沉也,阴也。
其用有四: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内连年之积。
《汤液本草》:枳实,气寒,味苦酸咸,纯阴,无毒。
《象》云:除寒热,破结实,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气胁痛。
《心》云:洁古用去脾经积血,故能去心下痞,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
治心下痞,散气消宿食。
苦寒,炙用,破水积,以泄里除气。
《珍》云:去胃中湿。
《本草》云: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
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
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生河内川泽,商州者佳。
益气,则佐之以人参、干姜、白术。
破气,则佐之以大黄、牵牛、芒硝。
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复言消痞也。
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除痞。
壳主高而实主下。
高者主气,下者主血。
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
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
枳实七枚,术三两,不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
腹中软即消。
《衍义》云:枳实、枳壳一物也。
小即性酷而速,大则性详而缓。
故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
皆取其疏通决
泄、破结实之意。
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
故胸中痞有桔梗枳壳汤,心下痞有枳实白术汤。
高低之分,易老详定为的也。
枳壳,气寒,味苦。
苦而酸,微寒,味薄气厚,阳也。
阴中微阳,无毒。
《象》云:治脾胃痞塞,泄肺气。
《心》云:利胸中气,胜湿化痰。
勿多用,损胸中至高之气。
《珍》云:破气。
《本草》云: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
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药性论》云:枳壳,使。
味苦辛。
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
壳:高,主皮毛、胸膈之病;实:低,主心胃之病。
其主治大同小异。
《本草衍义补遗》: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
枳实、枳壳,一物也。
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和缓。
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
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
《本草发挥》:枳实,成聊摄云:枳实味苦寒,溃坚破积。
洁古云:去胃气湿热。
《主治秘诀》云:气味升降与枳壳同。
其用有五:主心下痞一,化胸胁痰二,消宿食三,散败血四,破坚积五。
凡治心不痞及宿食不消,并用枳实、黄连。
枳壳,洁古云:治胸中痞寒,泄肺气。
凡气刺痛用枳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
破滞气亦用枳壳。
高者用之,然能损胸中至高之气,止可二三服而已。
《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厚味薄,浮升而微降,阴中阳也。
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利胸中气二,化痰三,消食四。
然不可多用,多则损胸中至高之气。
《本草纲目》:大抵其功皆能利气。
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除。
故以枳实利胸膈,枳壳利肠胃。
然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
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
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
亦无伤。
湖阳公主苦难产,有方士进瘦胎散方,用枳壳四两,甘草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点服,自五月后一日一服,至临月,不惟男产,仍无胎中恶病也。
洁古改以枳术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谓之束胎丸。
而宗奭言:胎壮则子有力易生,令服枳壳药反致无力,兼子亦气弱难差,所谓缩胎易产者,大不然也。
以理思上,寇氏之说似觉为优。
或胎前气盛壅滞者宜用之,所谓八、九胎必用枳壳,苏梗以顺气,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也。
若气禀弱者,即大非所宜矣。
治里急后重。
《本草经疏》:枳实感天地苦寒之气以生,故其味苦,气寒无毒。
《别录》、雷公加酸。
甄权加辛,察其功用,必是苦为最,而酸辛次之,气味俱厚,阴也。
入足阳明、太阴经。
细详神农主治,与本药气味大不相侔,究其所因,必是枳壳所主。
盖二物古文原同一条,后人分出时误入耳。
其《别录》所主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泄泻者,是其本分内事,皆足阳明、太阴受病。
二经气滞则不能运化精微,而痰癖、停水、结实、胀满所自来矣。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胃气壅则心下亦自急痞痛,邪塞中焦,则升降不舒而气上逆。
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则诸证悉除。
所以仲景下伤寒腹胀实结者,有承气汤。
胸中痞痛者,有陷胸汤。
洁古疗心下痞满者,有枳术丸。
壅滞既去,则胃气自安,而溏泄亦止矣。
末云明目者,经曰:目得血而能视。
气旺及能生血,损气破散之性岂能明目哉?无是理也!
简误:此药性专消导,破气损真。
观朱震亨云: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力。
其为勇悍之气可知。
凡中气虚弱,劳倦伤脾,以为痞满者,当用补中益气汤,补其不足则痞自除,此法所当忌也。
胀满非实邪结于中下焦,手不可按,七八日不更衣者,必不可用。
挟热下痢,亦非燥粪留结者,必不可用。
伤食停积,多因脾胃虚,不能运化所致,慎勿轻饵。
如元气壮实有积滞者,不得已用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即洁古所制枳术丸,亦为脾胃有积滞者设,积滞去则脾胃自健。
故谓之益脾
胃之药,非消导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
时医不识病之虚实,药之补泻,往往概施,损人真气,为厉不浅。
设误投之,虽多服参芪补剂,亦难挽其克削之害也。
世人多踩其弊,故特表以为戒。
枳壳气味所主,与枳实大略相同,但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如少年猛悍之将,勇往直前,而一无回顾者也。
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入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
其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止风痛者,盖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风寒湿入于二经,则皮肤瘙痒,或作痛,或麻木。
此药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诸风药入于二脏,故为治风所需,风邪既散,则关节自然通利矣。
其疗劳气咳嗽,背膊闷倦者,盖亦指风寒郁于上焦,则肺气滞而为闷倦咳嗽,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枳壳味苦能泄至高之气,故主之也。
又肺与大肠为表里,风邪入肺则并入大肠,风热相搏而为肠风下血,苦寒下泄之气,则血热清而风自除矣。
其主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安胃,诸证悉与枳实相同,第其气稍缓耳。
简误:枳壳泄肺,能损至高之气,肺气虚弱者忌之。
脾胃虚,中气不运,而痰壅喘急者忌之。
咳嗽不因于风寒入肺气壅者,服之反能作剧。
咳嗽阴虚火炎者,服之立致危殆。
一概胎前产后,咸不宜服。
今世多用以治妇人胎气不安。
或至八九月为易产之剂,动辄资用。
殊不知妇人怀孕,全赖气血以养胎,气血充足则胎自易产。
且娠妇至八九月,精神困倦,四肢软弱,饮食减少,动息喘促,何莫非虚弱之证,而更用此耗散之药耶。
正经所谓损不足而虚其虚,岂不大谬哉!古方有瘦胎饮者,为湖阳公主而设,以彼奉养太过,其气必实,故用此以耗其有余之气,则胎易产。
今人不知古人立方之意,一概滥施。
《本草蒙筌》:味苦、酸,气寒。
味薄气厚,阴也,阴中微阳。
无毒。
惟视皮厚小者为实,完大者为壳也。
壳大则性详而缓治高,高者主气,治在胸膈;实小则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
故胸中痞,肺气结也,有桔梗枳壳汤之煎;心下痞,脾血积也,有白术枳实汤之用。
白术补脾,枳实去脾经积血,脾无积血,则不痞也。
此高下缓急之分,易老详定以为准的也。
除胀满,消宿食,削坚积,化稠痰。
破气佐牵牛大黄芒硝,益气佐人参干姜白术。
仲景加承气汤内,
取疏通破结之功。
丹溪入泻痰药中,有倒壁冲墙之捷。
其大枳壳,亦贵陈年。
泻肺脏,宽大肠。
结气胸中,两胁虚胀者急服;发疹肌表,遍身苦痒者宜加。
逐水饮停留,关节并利;破痰癖积聚,宿食亦推。
同甘草瘦胎,即枳壳散。
和黄连灭痔。
即连壳丸。
能损至高之气,不宜接迹服多。
虚怯劳伤,尤当全禁。
《本草乘雅》:枳以气胜,为剂之宣剂,而枳从只,只起语辞,亦语已辞,宣扬且宣摄矣。
但枳实瓤核未判,性勇而速,枳壳瓤核已分,性详而疏,咸从居中之胃署,横遍身半已内已外之形阖者也。
故主大风在身半已外之皮肤,如麻豆苦痒,及寒热结在身半己内之腹肠,而滞下成利。
若主南北之书界分经,以殊方域也。
长肌肉轻身者,即宣扬谷味以充形藏。
利五藏益气者,即宣摄谷精以安神藏,顾谷之精与味,莫不起于胃,而己于胃,旨哉只乎。
《药性解》:枳实,味苦酸,性微寒,无毒,入心、脾二经。
主消胸中之痞满,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坚积,除腹胀,消宿食,定喘咳,下气逆。
按:枳实即枳壳之小者,苦宜于心;脾者之心子也,故并入之。
其性猛烈,有冲墙倒壁之功,气弱者忌气。
考青皮、陈皮同一种,枳壳、枳实同一种,但采有迟早,分老嫩而名也。
四者主治咸以导滞为功,然嫩者性酷治下、老者性缓治高之别耳。
枳壳,味辛苦酸,性微寒,无毒,入肺、肝、胃、大肠四经。
主下胸中至高之气,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内连年之积,疏皮毛胸膈之病,散风气痒麻,通大肠闭结,止霍乱,疗肠风,攻痔疾,消水肿,除风痛。
陈久者良。
按:枳壳辛归于肺,酸归于肝,大肠者肺之腑也,胃者上焦之腑也,故均入之。
刮下枳茹,其效更速。
《药鉴》:气寒,味苦酸,气厚味薄,无毒,沉也,阴也。
能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
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坚积。
仲景加承气汤内,取疏通破结之功。
丹溪入泻痰药中,有推墙倒壁之能。
欲益气,则佐以参术。
欲破气,则佐以硝黄。
此与枳壳有高下缓急之异,壳主高,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
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
腹。
故胸中痞,肺气结也,有桔梗枳壳汤之名。
心下痞。
脾血积也,有白术枳实汤之用。
气虚则忌。
枳壳气寒,味苦酸,无毒,气厚味薄,沉也,阴也。
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寒之气。
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中连年之积。
同甘草瘦胎,和黄连减痔。
宽大肠结气,泻胁下虚胀。
然味苦带辛,又能治遍身风疹。
与枳实同一物也,但有大小之分。
枳实小,则性酷而速。
枳壳大,则性宽而缓。
大都实症宜用,虚症忌之。
如脾胃湿热生痰有食者,入白术四分之一。
脾则用实,胃则用壳。
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正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耳。
愚按:枳壳,气药也,惟泄胸中至高之气,此便是降火妙剂。
不制,麸能密腠故也。
色苍黑,耐寒怯热者,则用以为君,白茯为臣,佐半夏,防风为使,治痰壅上急。
再以苏子佐之,治诸衄血妄行最捷。
若痰在四肢,成核成癖,并加气药以辅翼之。
《景岳全书》:味苦微酸,微寒,气味俱厚,阴中微阳。
其性沉,急于枳壳。
除胀满,消宿食,削坚积,化稠痰,破滞气,平咳喘,逐瘀血停水,解伤寒结胸,去胃中湿热。
佐白术亦可健脾,佐大黄大能推荡。
能损真元,虚羸勿用。
枳壳,即枳实之迟收而大者。
较之枳实,其气略散,性亦稍缓,功与枳实大类。
但枳实性重,多主下行削坚,而此之气轻,故多主上行破气。
通利关节,健脾开胃,平肺气,止呕逆反胃、霍乱咳嗽,消痰消食,破心腹结气,癥瘕痃癖,开胸胁胀满痰滞,逐水肿水湿泻痢,肠风痔漏,肛门肿痛。
因此稍缓,故可用之束胎安胎。
炙热可熨痔肿。
虚者少用,恐伤元气。
《本草备要》:泻,破气行痰。
枳实小,枳壳大。
苦酸微寒。
其功皆能破气,气行则痰行喘止,痞胀消,脾无积血,心下不痞;浊气在上,则生腹胀。
东垣曰:枳实治下而主血,枳壳治上而主气。
痛刺息,后重除。
治胸兽结胸,食积五膈,痰癖癥结,呕逆咳嗽,水肿胁胀,肝郁。
泻痢淋闭,痔肿肠风,除风去痹,辛散风。
开胃健脾,所主略同。
但枳实利胸膈,枳壳宽肠胃,枳实力猛,大、小承气汤皆用之。
丹溪曰:积实泻痰,能冲墙倒壁。
枳壳力缓为少异。
孕妇及气虚人忌用。
按《本草》壳、实皆云明目。
思之不得其解,然目疾方中多用之,岂以其破浊气,即能升清气乎?《本经》又言枳实益气,想亦同此理也。
故厚朴调中,亦有益气明目之文。
王好古曰:枳实佐以参、术、干姜则益气,佐以硝、黄、牵牛则破气,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复言消痞也。
张元素曰:枳壳泄肺走大肠,多用损胸中至高之气。
昔湖阳公主难产,方士进瘦胎饮,用枳壳四两、甘草三两,五月后日服一钱。
洁古改以枳术名束胎丸。
寇宗奭明其不然,盖孕妇全赖血气以养胎,血气充实,胎乃易生。
彼公主奉养太过,气实有余,故可服之,若概施则误矣。
时珍曰:八九月胎,气盛壅者大非所宜矣。
皮厚而小为枳实;壳薄虚大为枳壳。
陈者良。
麸炒用。
时珍曰:壳、实上世未分,魏晋始分用。
洁古、东垣始分壳治上,实治下。
海藏始分壳主气,实主血。
然仲景治上焦胸痹、痞满用枳实;诸方治下血痢痔、肠秘后重用枳壳,则实不独治下,而壳不独治高也。
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
○飞门,口也。
魄门,即肛门。
《本经逢原》:枳实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并宜枳术。
故洁古枳术丸以调脾胃,实祖《金匮》治心下坚大如盘,用枳实白术汤之法,腹即软消。
洁古曰: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发热,并宜枳实、黄连。
好古曰:益气则佐之以参、术、干姜,破气则佐之以大黄、芒硝,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洁古复言消瘀也。
李士材云:自东垣分枳壳治高,枳实治下;好古分枳壳治气,枳实治血。
然究其功用,皆利气也。
凡气弱脾虚,致停食痞满,治当补中益气,则食自化,痞自散。
若用枳壳、枳实,是抱薪救火矣。
枳壳破气化痰,泄肺走大肠,多用损胸中至高之气。
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故壳主胸膈皮毛之病。
《本经》所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是指表病而言。
实主脾胃心腹之病。
《本经》所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是指里病而言。
凡人脏腑清利,则气自益,身自轻矣。
详枳壳、枳实,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刺痛已,气利则后重除也。
仲景治胸胁痞满,以枳实为要药。
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
里急后重,又以积壳为通利。
则枳实不独治下,枳壳不独治高也。
然枳实性沉,兼能入肝、脾血分,而消食积痰气瘀血,有冲墙倒壁之喻;枳壳性浮,兼通肺、胃气分,而治喘咳霍乱水肿,有乘风破浪之势,与桔梗同为舟楫之剂,故柴胡、枳壳,除寒热痞满之专药。
凡夹食伤寒感冒,与表药同用,皆无妨碍。
妊娠胞肥,有瘦胎饮,乃因气壅阻滞而设。
设素禀怯弱者误服,令母气耗难产,子亦产弱难育,是取虚虚之祸也。
《本草崇原》:枳实气味苦寒,冬不落叶,禀少阴标本之气化,臭香形圆,花白多刺,穰肉黄白。
又得阳明金土气化,主治大风在皮中。
如麻豆苦痒者,得阳明金气而制风,禀少阴水气而清热也。
除寒热结者,禀少阴本热之气而除寒,标阴之气而除热也。
止痢,长肌肉者,得阳明中土之气也。
五脏发原于先天之少阴,生长于后天之阳明,故主利五脏。
仲祖本论,有大承气汤用炙厚朴、炙枳实,小承气汤用生厚朴、生枳实。
生熟之间,有意存焉,学者不可不参。
上世本草只有枳实,至宋《开宝本草》,始分枳之小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愚谓:小者其性藏密而气全,大者其性宣发而气散,或云:大者气足而力虚,小者气不足而力薄。
不知气之足也,在于旺时,若过其时,则反薄矣。
又,李东垣云:枳壳缓而枳实速。
王好古云: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未免臆说不经。
后学遵而信之,宁无误乎?须知实与壳,其种未始有殊也。
种既无殊,则缓速气血之说,何可分乎。
《本草求真》:[批]散胸膈以下实气。
枳实专入脾、胃。
气味与枳壳苦酸微寒无异。
但实小性酷,下气较壳最迅。
故书载有推墙倒壁之功,不似积壳体大气散,而仅为利肺开胸宽肠之味耳。
是以气在胸中,则用枳壳;气在胸下,则用枳实。
气滞则用枳壳;气坚则用枳实。
虽古有云枳壳治气,枳实治血,然气行则血自通,究皆利气之品,而非通血之剂耳。
故同白术则可调脾,同大黄则可推荡。
时珍曰: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
若气虚痞满而用枳实、枳壳,则与拘薪救火者无异矣。
枳壳:[批]破胸膈以上实气。
枳壳专入肺、胃,兼入大肠。
苦酸微寒。
功专下气开胸,利肺开胃。
凡人或因风寒食滞,热积湿停气郁,而见咳嗽胸满,便闭痰癖,癥结呕逆,水肿胁痛,泻痢痔肿,肠风湿痹等症,治皆可除。
至书有云枳壳益气明目,似属诳诞。
但人脏腑本贵清利,清利则气自益而目自明。
积壳体人气散,的解。
较之枳实,功虽稍逊,而利气宽胸。
谓之益气,非其宜乎。
王好古曰:枳实佐以参、术、干姜,则益气;佐以硝、黄、牵牛,则破气。
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复言消痞也。
但多用则能以损胸中至高之气。
虽束胎、瘦胎,亦有进用枳壳之味,昔湖阳公主难产,方士进瘦胎饮,用枳壳四两,甘草二两。
五月后,日服一钱。
洁古改以枳术,名束胎丸。
然必气实可投,若使气虚而用,则不免有虚虚之祸矣。
寇宗谓瘦胎、束胎二药,予甚不然。
盖孕妇全赖血气以养胎,血气充实,胎乃易生。
彼公主奉养太过,气实有余,故可服之,若概施则误矣。
时珍曰:八九月胎气盛壅滞,用枳壳、苏梗以顺气,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也。
气弱者,大非所宜矣。
《得配本草》:辛、苦,微寒。
入足太阴、阳明经气分。
破结气,消坚积,泄下焦湿热,除中脘火邪,止上气喘咳。
治结胸痞满,痰癖癥结,水肿胁胀胸腹闭痛,呕逆泻痢。
配芍药,治腹痛;配黄芪,治肠风下血。
佐大黄,推邪秽;佐蒌仁,消痞结。
大损真元,非邪实者,不可误用。
孕妇及气血虚者禁用。
枳壳苦、酸,微寒。
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
破气胜湿,化痰消食。
泄肺气,除胸痞,止呕逆,消肿胀,宽肠胃,治泻痢,疗痔肿,散风疹。
得桂枝、姜、枣,治胁骨疼痛;得木香,治呃噫;得黄连、木香,治赤白痢;得槟榔、黄连,治痞满;得甘草,治小儿二便秘涩。
佐川连、槐蕊,灭诸痔肿痛;佐石膏、蒌仁,祛时疫热邪。
入黄芪煎汤,浸产后肠出。
脾虚服之,气滞作胀。
气血弱者禁用。
先儒常云:去风莫如活血,血行风亦从之而去。
然气闭于内,风
邪无由外出,盖血随气行,气滞血不能流,血滞风亦不散。
又曰:内风无不从积气以化,气散而风自不生。
活血之剂,宜加枳壳佐之。
医方云:枳壳散肌肤之麻痒,殊有神效,所谓气行风自灭也。
《本草经解》:枳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阳相火三焦经。
气味俱降,阴也。
太阳主表,经行身表,为外藩也,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痒者,皮毛患大麻风也,其主之者,枳实入太阳,苦寒清湿热也。
小肠为寒水之经,丙火之腑,寒热结者,寒热之邪,结于小肠也,其主之者,苦以泄结也;小肠为受盛之腑,化物出焉,受物不化,则滞而成痢,枳实苦寒下泄,所以止痢。
太阴脾主肌肉,乃湿土之脏也,土湿则脾困,而肌肉不生,枳实入小肠膀胱,苦寒清湿热,所以脾土燥而肌肉长也。
三焦人身一大腔子也,苦寒清三焦之相火,火息则阴足,而五脏皆安也。
《神农本草经读》:按《本经》有枳实,无枳壳,唐《开宝》始分之,然枳壳即枳实之大者,宣性发而气散,不如枳实之完结,然既是一种,亦不必过分。
《本草分经》:枳实苦、酸,微寒。
破气行痰,消痞止喘,利肠膈,宽肠胃。
枳壳性味功用与枳实同,惟实则力猛而治下,其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壳则力缓而治上,能损胸中至高之气为异耳。
《本草思辨录》:《别录》枳实破结实,消胀满。
是其满为坚满,破结实即下宿食之谓,似不如厚朴之散湿满,兼可治上矣。
然枳实气药而味苦酸,胸胁之坚满,亦其所司。
故《别录》于胸胁曰除痰癖,不曰除痰饮。
水者柔物亦动物。
然水至于停,则与肠胃之水谷相比为奸,而非可以渗之利之者。
故《别录》于除胸胁痰癖下,又继之以逐停水而不隶于胸胁。
盖即坚满之在肠胃,有需于枳实者矣。
大小承气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用枳实之义,已详厚朴不赘。
更以《别录》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能绎之。
夫泻心诸汤治心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