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学原理》的一点感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201111022916
院系:哲社学院思Biblioteka 1班在内容摘要:人以迷的方式活在世界上,我们常常以主客二分的形式来对待所有的事物,人类的理性就是把人与周围其他事物一分为二的重要因素。人的这种对象性的存在方式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方式三个维度上。在对象性存在方式中,人超越不了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觉察不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所以人类想要在精神上实现一种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精神家园的乐趣,需要心量的无限扩大,就离不开美学中所说的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象性存在方式实现到以真我为境界绝代性存在方式的超越。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中也会经常见到,并且使哲学、美学和宗教这三个领域紧密联系起来。纯粹美学相比于其他的美学有其独特的观点,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以下是我对纯粹美学和其他美学的一些理解和从中受到的启发。
这些障碍可大体分为烦恼障贪嗔痴慢疑和所知障身边邪见戒这些欲念蒙蔽了人的眼睛和心这样人就只能看到纷纷扰扰的世俗世界人的精神也会随着身体的消失而灭亡所以佛教的修行主要是帮助人们克服放弃自己的欲望通过慈悲行善来使人生得到超越进入一个极乐世界使人们超越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保持精神世界的无限存在
纯粹美学批判
姓名:董澍澍
纯粹美学更注重研究了人生的精神境界层面,叶朗的美学的内容上包括了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审美人生等更偏向或者说更形象的领域,但我觉得纯粹美学另一方面却是扩大了美学的范畴,纯粹美学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更多的途径、方式去实现。我觉得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提升人生境界,而不仅仅限于审美活动中,这也是给了人们殊途同归的机会。在通向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审美活动中,我在叶朗老师的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领悟中体会到了意象世界的巨大感染力。
在我看的叶朗老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我觉得在这个学期中我同时收获了两种优秀并独特的美学观点和体系。有时两种观念会在脑子里发生冲突,有时又会形成共鸣。首先我想说这是我第一次同时吸收不同的两种知识体系,这造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效果,就是我并没有偏向于哪一个观念体系或排斥另外一个,相反我对二者有所了解后很客观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而之前的学习中,我在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时都只是先选择一个体系观念学习,而在去学习其他观点时就会不自觉的先入为主的赞同第一个而且站在第一个观念的角度上去本能的排斥其他的体系观念,这样的学习方法造成我对不同知识吸收过程中的缺失,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造成自我的“迷失”。所以很感谢黄老师在教授我们自己的美学体系观念的同时也督促我们自觉接受其他不同的美学观念。现在我谈谈看了叶朗老师《美学原理》后对美学的一些了解和领悟。
关键词:纯粹美学 存在方式 超越 心的还原 审美活动 意象世界
佛教认为人存在这世界上都是带着个人欲望而活着,这样活着的人因为有很多障碍而看不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这些障碍可大体分为烦恼障(贪、嗔、痴、慢、疑)和所知障(身、边、邪、见、戒),这些欲念蒙蔽了人的眼睛和心,这样人就只能看到纷纷扰扰的世俗世界,人的精神也会随着身体的消失而灭亡,所以佛教的修行主要是帮助人们克服、放弃自己的欲望,通过慈悲、行善来使人生得到超越,进入一个极乐世界,使人们超越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保持精神世界的无限存在。佛教中劝解人类善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不杀生、不偷盗、不贪欲、不邪见等等都是让人放弃以一种主客的方式对待周围世界,像爱自己一样爱其他事物。这样人就可以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正如佛教缘起说中通过行善的因来实现极乐的果。佛教的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其他的宗教之中,各宗教的不同之处只是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差异,而最终目的也相差不大。
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其目的也是使人达到某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发现人生、宇宙世界中真正的“美”!所以美学中的思维方式受到宗教的很大影响,无论是纯粹美学还是其他美学观点都会渗透着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子。纯粹美学相比于其他美学在理论上有其自己的独特见解,一下是我对二者相比较后的一些理解和启发。
纯粹美学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通过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象性存在方式向以真我为境界的绝待性存在方式的转换和超越。而人只有不断的无限扩大自己的心量才能真正实现这种转换和超越。这种超越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即本心、妄心、非心、真心四个阶段,也可以说成本我、自我、非我和真我。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心量,摧毁“自我”的固有观念,拆毁主客二分的思想,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我”的狭小空间之中,即不要被自己的世俗欲念所控制,让自己回到宇宙空间中以自由的方式存在着,达到所说的绝待性存在方式,这样也就实现了超越自我的真正的人生境界了。这个超越的过程从主客体的角度看也是从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到非主体性,到最后的无主题性,即真我的状态。这种状态用佛教中的“空”字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说到这个“空”字,我想到了西方非理性哲学中的“无”,这两个字在中文汉字意义上基本重合,在开始我也以为这两者是指同样的意思,同样的境界。但我看了老师的一篇文章《论“无”和“空”的本质维度的不可通约性——现代西方非理性哲学与佛教禅宗比较的可能性》中有专门关于二者的对比关系,我非常赞同并改变了之前的简单表面意义的推论。文章中说西方的非理性哲学虽然提倡非理性,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其实是理性的回归,也是一种刻意的主客二分的二元论,而佛教中的这种“空”却是对人的主客体的超越,对二元论的打破和拆毁,所以西方哲学中的“无”并不是我们佛教和纯粹美学中所说的打破主客二分的超越。在这我想具体谈谈关于人两种的存在方式对象性存在方式到绝代性存在方式,前者向后者超越的具体形式,首先人的存在方式包括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对象性存在方式中,人主要以一种实体性或者二元性的方式来思考,人们不自觉的把自身与外界分割开来,把人和外界事物看成两个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存在;而在绝代性存在方式中,人看待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人自身和其他事物是融为一体的,都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在对象性存在方式中,人们会经常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出内心思维的观念,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我”、“它”、“你”等等这些指称性语言形式。在行为上,人也以自我中心注意的原则体现,比如事事主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等等。而绝代性存在方式中,人的心量已经无限大,自身和世界万物融为一体,事事都不在乎所谓的自身利益,这种状态下的人追求的是精神的超越,精神的自由是人生的宗旨,而不会被世俗的纷繁利益所困扰。正如老师所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真正的自由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样反而是被自由控制了,成为了自由的奴隶,只有精神上的自由,对世俗的超脱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觉得这句话是对自由真正的解读,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参考文献:
《论“无”和“空”在本质维度的不可通约性》 黄文杰 《江西社会科学》2004(7)
《美学原理》 叶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叶老师在书中介绍了当代美学界的很多不同的观点,及相互之间的各种争论的结果。他在书中着重讲解了自然美、艺术美、以及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的生成等的相互区别,其中用了很形象的例子表述,就是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美,即意象世界,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境域,是回到人生的家园,因而是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就是说,美是超越和复归的统一。这是《美学原理》中对美的实质的总结,可以看出这个实质和老师所讲的美的本质(即超越主客二分,朝向人生自由)有着很一致的见解。二者追求的目标都是一种人的本真的状态,精神上自由的状态。在这我想着重谈谈叶朗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当今世界美学的重要性一方面对我的启示。经济学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发展历程表现为三大经济形态,第一是农业经济形态,第二是工业经济形态,第三就是大审美经济形态。所谓大审美经济形态就是超越以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社会中,人们买一件商品,往往着眼于的不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我们经常消费的是一种符号、一种氛围,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体验。比如,我们不在办公室喝咖啡而是去高消费的星巴克。这也是艺术家们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其本质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在这样一个大审美经济时代,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现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娱乐产业越来越发达的重要原因,这也提现了人类生活从物质享受向精深享受的转变方向。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严密的分工和等级的差别使人身上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割裂开来,使人本身的两种和谐的状态发生了冲突,科学发展使人越来越倾向于理性而疏离了感性。这违背了“美“就是和谐的观点,并且在这种状态下人会越来越偏向于主客二分,以自我中心的方式存在着。这样的人类存在方式使人成为了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或者说人自身欲望发展的奴隶,人们每天都在为这些世俗的利益所驱使着、忙碌着。人们长时间的忙碌、劳累只是为了一时的欲望的释放时的畅快,人的精神反反复复的在这个恶性行循环中随着肉体的灭亡而消逝得无形无踪,这样人生的存在将会变得短暂而没有意义。我认为现在的人类精神正被经济、科技、理性的发展推向一种慢慢瘫痪的状态,所以当今社会的这种趋势是推动美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一种迫切的需要。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美育使人们发展一个完满的人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心胸和审美能力,实现前面所说的审美境界也就是人生的境界。人想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需要不断的超越四种境界,这和上面说到的纯粹美学中的四个阶段有相似之处,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个不同高度的境界对人的觉悟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这个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就是消解了“我”与“非我”的分别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因而就是我们所说的超越“自我”有限性的最高审美境界。所以我认为美学的发展是拯救人类的重要手段,这里的拯救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超越,即纯粹美学中对象性存在方式向绝代性存在方式的转换和超越,对人“自我”有限存在的超越,把人真正放到宇宙空间里实现天人合一,从而延伸人的“寿命”,拯救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拯救方式主要体现在从古到今的很多艺术家们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中,比如西方的绘画、中国的古诗词等等,可以看出人类艺术家们在一直与理性相抗争着,并且不懈的为拯救人类的精神而奋斗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