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二泉映月

合集下载

六级语文下册 13《二泉映月》教案 鄂教版

六级语文下册 13《二泉映月》教案 鄂教版

13二泉映月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4、了解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学习作者描绘琴声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第四自然段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2、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并能熟读成诵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前置学习要求、内容。

(附后)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民间艺人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二泉映月》诞生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入情入境,导入课题师:从昨天的课前预习中,我们知道了阿炳是一位历经苦难的民间音乐家,是一位被黑暗包围的盲人音乐家,他一生创作出两百多首二胡曲。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

你们知道她是怎么样诞生的吗?二、直奔中心,联系上下文理解听泉感受。

教学目标:了解《二泉映月》诞生的背景。

出示第四段内容,学生自读思考交流,从中有怎么样的认识和了解。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引读,达到读通读熟练。

二)根据下面的问题,思考交流汇报。

(联系上文思考)1、此时的阿炳,除了听到淙淙的流水声,还听到了。

2、这是阿炳第次来到惠山二泉。

第一次随师父来到泉边赏月,小阿炳只是看见了,只是听见了师傅说。

《二月映泉》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二月映泉》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首曲子表达了作曲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huì fèn
锡 惠愤
ráo tán xiǎnɡ
饶 坛享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 充满艰辛。
激愤:激动而愤怒。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 回响。
小组合作学习,把课文分段,说说每段讲什么。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 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 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 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
②“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 吗?为什么?
同学们,刚上课时,老 师让大家听了《二泉映月》二 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 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 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 你们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 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 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们 想对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 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 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 的呐喊……
1.联系上下文说说“静影沉璧”的 意思。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你是怎么理解的?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 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 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 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 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 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 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 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 映月》时的情境。
茫茫月夜 月光似水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阿炳想起……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 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 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 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 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 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 来。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者:折柳中心小学郑夕清地址:江苏省丹阳市折柳镇柳北大街61号邮编:212354课题:《二泉映月》,选自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材简析:《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目标预设:1、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目标预设: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初步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认真朗读课文,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语文教学一直被称为情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当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后,内在的心理倾向趋于教育教学过程,于是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读、说、悟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设计思路:由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时间、空间差距较大,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语言文字的优势,先创设一个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初感音乐时就对音乐中的变化有所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拉近阿炳和学生的距离,在品读体悟中产生感情共鸣,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他的敢于和命运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泉映月》教案Word文档

《二泉映月》教案Word文档

《二泉映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作者描绘琴声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现在萦绕在我们耳畔的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催人泪下、引人奋发。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再次走进二泉映月,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十多年过去了,阿炳跟以前比有什么变化呢?生:师父去世了,自己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师:还有谁来补充?生:他的生活非常穷困,每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是呀!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师父去世了,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因为生活穷困只能靠卖艺度日。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美丽的二泉。

在二泉池边,阿炳会想些什么?又会听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81页,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阿炳想到了些什么?又听到了些什么?(生自由读文)二)理解坎坷,感悟情怀生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阿炳在二泉池边想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生: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随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是呀,阿炳想起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对"坎坷"这个词的理解。

生:坎坷就是指道路不平坦。

师:那么在文中是指什么呢?生:阿炳的人生道路很不平坦。

师:阿炳人生道路的不平坦体现在哪儿呢?生1:师父去世了,阿炳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生2:阿炳受到疾病的折磨,他的生活非常穷困,只能卖艺度日。

师:同学想象一下,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冬天大雪纷飞,阿炳是如何卖艺度日的?夏天烈日炎炎,阿炳又是如何让卖艺度日的呢?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

小学六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范文《二泉映月》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范文一教学要求: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这首名曲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激趣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首乐曲,一首中国民间二胡曲,世界指挥家听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独爱此曲。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你们知道是哪首音乐曲吗?(《二泉映月》)而它的创作者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阿炳,师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二泉映月》,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去感受《二泉映月》的苍伤与伟大,一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阿炳是一位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全世界伟人都为之感动的音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跃宕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3、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什么?生:第一列写出了月色美,第二列写出了阿炳坎坷的经历,第三列写出了乐曲的旋律,这让我知道了《二泉映月》的背景和阿炳的艰辛创作。

三、自主读文,披文入境师:阿炳是盲人,是孤儿。

他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辛,他来到泉边,他听到什么?1、生自由读第4节。

2、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3、一齐读最后一句话。

二泉映月-全曲版

二泉映月-全曲版

请注意!你现在听到的乐曲,是瞎子阿炳珍贵的历史原声录音…… 《二泉映月》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无锡出生。

一曲《二泉映月》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华彦钧)的名字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

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

”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

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

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

”三天后,两位专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

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

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阿炳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

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

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华彦钧”(1893?-1950),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

华清和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华彦钧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二泉映月教案设计

二泉映月教案设计

二泉映月教案设计二泉映月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景导入(课前闭眼聆听)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2、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3、阿炳在这个中秋夜,又一次的来到二泉边,听到这泉水声他会想到些什么呢?他的内心会是怎么样的呢?(想xx听)(叹息什么?为什么哭泣?倾诉什么?呐喊什么?)二、探究学文1、于是,这时候的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2、又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但今非昔比,他的命运已经历了许多坎坷,听着那熟悉的流水声,他想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

就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来把第四小节有感情地读好。

3、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此时的阿炳的心绪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通过琴声才能表达它的情怀。

倾吐(板书:琴声情怀)4、这时候的阿炳所拉出来的到底是一首怎样的二胡曲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听老师来朗读课文。

5、同时思考,此时的阿炳似乎在倾吐什么情怀。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3二泉映月鄂教版共15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3二泉映月鄂教版共15张PPT
泉映 月》。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 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 读1至4节,读正确、读通顺。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 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 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 的呐喊……
的话写下来。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 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 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赏月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照耀
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 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 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 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 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 纵有千言万语又能对谁说。 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 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 的情怀。
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
听着,听着,阿炳的 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 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 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 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 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 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 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 泻出来。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 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 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 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
②“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 吗?为什么?
同学们,刚上课时,老 师让大家听了《二泉映月》二 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 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 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 你们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 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 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们 想对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
1.联系上下文说说“静影沉璧”的 意思。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你是怎么理解的?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 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 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 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 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 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 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 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 映月》时的情境。

《二泉映月》五线谱

《二泉映月》五线谱

《二泉映月》五线谱《二泉映月》五线谱《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下面是《二泉映月》五线谱,为大家提供参考。

技巧赏析《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

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

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

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保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

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对比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

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

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

《二泉映月》说课稿

《二泉映月》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说课稿安宁市实验学校张式娟《二泉映月》说课稿安宁市实验学校张式娟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五年级语文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是语文知识与语文学习能力由中段向高段的过渡。

第三单元以“有志竟成”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二泉映月》是第二课。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质感和画面感,符合第三学段学生的特点,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

由于五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提升较快的时候,所以,我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仔细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文章第五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能从阅读中感悟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阿炳创作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在新课程中,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难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五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教学难点:能通过反复的朗读,自主感悟文章内在精神,能描述自己影响最深的场景,并说出感受。

教学准备:《二泉映月》音乐片段、多媒体课件、《阿炳生世简介》二、分析学生,说教法。

五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要长一些,有意注意逐步发展,也能静下心来较长时间的思考问题,但教学中也同样需要适时的转换教学环节,所以,选择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泉映月》 (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 (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姓名:主备人:审核:课题:13、二泉映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真情告白】1、借助“起航”,自主预学。

2、小组交流检测、合作展示:①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注意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帮助纠正、学会,并记录在动态栏中。

②准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人人参与。

学习过程动态栏【起航】(独学、对学)一、我能读准生字词:二、我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三、我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课文先写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

四、我能看到课题思考:1、提问2、答疑【扬帆】(小组交流展示)◎自学展示一:会读生词。

◎自学展示二: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自学展示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自学展示四: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相互答疑。

【扬帆】(群学品读感悟)一、《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二、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学习1、2、3自然段: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不朽的乐曲,还是有名的风景胜地。

找出课文中描写二泉景色的句子,练习朗读。

四、小结研读方法:找出重点句段——理解——领悟表达方法——朗读体会【把舵】1、研读赏析,理解课文内容1、2、3自然段。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考与延伸】1、查找《二泉映月》和阿炳的相关资料。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赏析精选

二泉映月赏析精选

二泉映月赏析精选二泉映月赏析篇1《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

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

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构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

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坚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经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

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比较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

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经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

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二泉映月赏析篇2《二泉映月》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赏析(一)二泉映月》赏析“二泉”位于江苏无锡锡惠公园内,原名“惠泉”,始凿于唐大历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锡惠公园包括锡、惠两山,惠山有九龙十三泉,尤以第二泉闻名于世,唐代杰出品茶专家陆羽尝遍天下二十多个有名的泉,评此泉为第二,世称“天下第二泉”。

唐代诗人李绅称赞泉水为“人间灵液”,此后梅尧臣、王禹、蔡襄、黄庭坚、苏东坡、秦观、杨万里等都有佳句称颂,尤以苏东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赞誉备至。

宋徽宗曾将此泉水列入贡品,月进百坛。

阿炳(1893—1950),真名华彦钧,民间盲艺人,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

阿炳一生受尽苦难,母亲秦氏在他出生后一年多就去世了;20 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时,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去世,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由于社会动乱、生活困窘,他大半生都是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人间辛酸苦辣,创作《二泉映月》时他已经双目失明。

主题是命运,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与磨难的流浪艺人的辛酸苦辣和倔强不屈。

全曲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是一首变奏曲式的曲子。

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懑和哀痛,也表达了对完美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从表面感受上说,曲子开头比较平缓深沉,但很快就转为细细的诉说,像一个忧郁的诗人在低低吟诉自己的哀愁,又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女子在月夜里呜咽,她在向心爱的人诉说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时而平静,时而跳跃,让人亲身体会到她的不满、委屈和哀怨;尽管她受了委屈,但她是一个倔强的敢于抗争的女子。

在高潮凸现时,那是她最愤怒的诉说,只见她银牙紧咬、杏眼怒睁,让人感受到一种倔强的愤怒的阴柔之美。

曲子深刻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高潮处,二胡强有力的声音更表现了作者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二泉映月》PPT

《二泉映月》PPT
为什么这首曲子,能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为 什么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有人评价说:《二泉映月》曲子美、感情真。
感受曲子美:二泉美
从这首曲子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月光和月 光下的二泉怎样的美景?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组图片,再找出文中描写二 泉景物的句子。
感受曲子美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 人称“天下第二泉”。
诉情怀,创名曲: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
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什么? 1、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2、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 3、对命运的抗争。 4、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5、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诉情怀,创名曲:
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 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都随着 这琴声流淌出来,这就是“爱、恨、情、仇”。
第一段(1-2 ):写中秋夜,在二泉边,师父告诉阿 炳,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听懂泉声。
第二段(3-4 ):在写历尽人生磨难的阿炳又来到二 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 了许多声音。
第三段(5-6 ):海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 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学习课文
理解了文中生词的意思,清楚了课 文的脉络后,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内容 的学习,一起来探讨一下阿炳是怎样谱 写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感受感情真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 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 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 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 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 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 强的呐喊……

13.二泉映月.ppt

13.二泉映月.ppt
13.
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 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逝世。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 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 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 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 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 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 《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段解
01
简要介绍无锡惠山的景色和二泉的方
02
写中秋之夜在二泉边,师父告诉阿炳
1段 位,这是乐曲得名的空间背景。
2段 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听懂泉声。
03
写师父去世后,阿炳历尽人生磨难,
04
4段
阿炳再一次来到二泉,这一次他似乎
从流水中听到了许多其他的声音。
3段 但充满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04
描写了琴声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揭示
《听松》,又名《听宋》,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内容似乎是 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 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 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堪称音乐珍品。
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3.朗读第四自然段。
⑴阿炳听到的,其实是什么? ⑵阿炳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⑶你体会到了什么?
1、这是阿炳第 次来到惠山二泉。第一次随师父来 到泉边赏月,小阿炳只是看见了 ,只是听见了 师傅说 。 2、第二自然段里师傅说等阿炳长大了,就能够听到二 泉奇妙的声音。第四自然段写到长大后的阿炳果真听到了 二泉奇妙的声音。这是因为 。这也是阿炳创作 这首曲子的原因。从写作手法上看运用了 的方法。

010-二泉映月实指两汪泪水

010-二泉映月实指两汪泪水

010-二泉映月实指两汪泪水导读:如果把“二泉”理解为两汪泪水,《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实指两汪伤心泪《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的代表作,在我国以致世界广泛流传,曾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该曲如泣如诉、跌宕起伏、凄婉悲凉,与自幼身世复杂、中年双目失明、晚年流浪卖艺的阿炳形象很契合。

但正如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实指两汪伤心泪。

《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的代表作,在我国以致世界广泛流传,曾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该曲如泣如诉、跌宕起伏、凄婉悲凉,与自幼身世复杂、中年双目失明、晚年流浪卖艺的阿炳形象很契合。

但正如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那么,“二泉”究竟是指什么?据查,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自己曾把它称做“自来腔”。

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但卖艺中并不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曾叫它《依心曲》。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到无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

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杨先生脱口而出。

‘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鄂教版语文六下13课二泉映月

鄂教版语文六下13课二泉映月

藤萝摇曳 月光如银 静影沉璧 双目失明 升腾跌宕 享有盛誉
生字词
泯灭 萦绕 坎坷 跌宕 不朽 饱经风霜
词语理解
泯灭:消灭。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 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 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 辛。
学习课文
理解了文中生词的意思,清楚了课 文的脉络后,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内容 的学习,一起来探讨一下阿炳是怎样谱 写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构造分析
第一段
乐曲进入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 局部,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局部〔a〕, 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局部〔b〕。第一主题的旋 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展,消沉压抑,音域不宽,曲 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 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比照鲜明, 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 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表达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简介
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195 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 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 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 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 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 其妻董彩娣病故。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 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 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 华,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安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 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鄂教版六年级(下)《第13课时 二泉映月》同步练习卷

鄂教版六年级(下)《第13课时 二泉映月》同步练习卷
声明:试题解析著 作权属菁优网 所有,未经书 面同意,不得 复制发布 日期:2019/3/10 22:30:22; 用户:qgjyus er10 355;邮箱:q gjyus er10355.219 57750;学号 :21985361
第3页(共3页)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 13 课时 二泉映月》 同步练习卷
一、填空题
1.看拼音,写词语。
jia dian
mó jìng
mǐn miè
chān fú
fù ráo
nà hǎn

2.补充词语。
藤萝
树木
静影
风霜
双目
动人
如山
如银
不可
享有
委婉
升腾
的旋律
的叹息
的呐喊
的哭泣
的倾诉
的声音
的经历
的情怀
的家乡。
3.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1)
小阿炳年纪小,
在二泉的流水中听不到奇妙的声音。
(2)
阿炳受尽了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
向往没有泯灭。
(3)《二泉映月》
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
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声誉。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而又

而又
阿炳用这
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
,他爱
,他爱


(2)委婉连绵的琴声似乎是阿炳在赞叹

,在思索

(3)升腾跌宕的旋律步步高昂,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
,抒发了
。 ,他

第2页(共3页)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 13 课时 二泉映月》 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家电;魔镜;泯灭;搀扶;富饶;呐喊; 2.冷翠;茂盛;沉璧;饱经;无神;心魄; 铁证;洁白;功;没;盛名;动听;跌宕;动人;无奈;无声;激动;认真;美妙;难忘; 高尚;美丽; 3.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舒缓; 起伏;恬静;激荡;动人心弦;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那美丽富饶的家乡;那惠山 的清泉;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自己走过 的人生道路;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萝摇曳 蜿蜒而来
淙淙流水
茫茫月夜 月光似水
缓缓流淌
月光如银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学习目标二:

认真默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说说文 中写了阿炳几次到二泉的情景?你从这两段 话中能读出“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 的是什么吗?
学习目标三:

如今阿炳听着这淙淙的流水声,他想到了 什么?似乎又听到了什么?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
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
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
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
因为曲子美,感情真,所 以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 际乐坛上享有盛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 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 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 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 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 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 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 倾诉,倔强的呐喊 …… 《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 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表示没有结束。未完待续,给读者留下想象 的空间。
你能想想还包括哪些么?(分小组讨论) 无尽的忧伤,绝望的彷徨,莫名的失落,凄 惨的遭遇· · · · · ·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 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 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 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 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 倾诉,倔强的呐喊……
二泉映月:指二泉与月光相互映照。
江苏无锡是个美丽的地方。
无锡风光
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曾 孕育过一个热爱音乐、追求美 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民 间音乐家。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著名民间音乐家, 江苏省无锡人。他的父亲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擅长演 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 华彦钧4岁丧母,随父亲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 病去世;35岁时,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落,道 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 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 造诣,《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 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被收入了《阿炳 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宝贵遗产。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器乐创作的优秀代表, 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 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 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卖艺度日 生活穷困
疾病折磨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 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 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 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 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 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 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 倾诉,倔强的呐喊……
过程中的艰难经历.
饱经风霜: 饱,充分。形 容经过很多 艰苦困难。
这是什么样的阿炳?
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 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 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 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 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 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 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 倾诉,倔强的呐喊……
秋天阿炳同样反复地拉着琴,只是街上 的落叶多了,冷风把落叶吹得来回飘荡,卷 到了阿炳身上。 冬天,阿炳的生活格外艰难,冷风呼呼 地吹着,身上的衣服根本不足以挡住寒冷。 阿炳的双手被冻得发紫,但他好像不
知道依旧拉着。街上的冷风把人们赶 回家中,这里的人少多了,人们更不 愿意在街上站半天,去听二胡曲子。 这就意味着阿炳和妻子又吃不饱饭了, 冬天对于阿炳夫妇来说是没法想像的 苦境。 阿炳重复着那样的艰苦生活,他 在拼命支撑着,坚持着他喜爱的音 乐。
我会读:
huì mò 锡 惠山 墨镜 jué nà diàn 倔强 呐喊 积淀


静影沉璧

mǐn 泯灭 ráo 富饶
chān 搀扶 yí ng 萦绕

diēdàng
饱经风霜 恩重如山 势不可当
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 享有盛誉
词语解释:
葱茏 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样子。
淙淙 象声词,流水的声音。 摇曳 摇摆,摇荡。 坎坷 坑坑洼洼,比喻人生旅途不顺利。 一泓 一道清水或一片清水。泓,用于清水,相当于“道”、
“片”。
饱经风霜 饱:充分。形容经过很多艰苦困 难。 泯灭 (形迹、印象等)消灭。
跌宕 音调抑 一道美景,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 其中的语句或词语。
无锡的惠 山,树木 葱茏,藤 萝摇曳。 山脚下有 一泓清泉, 人称“天 下第二 泉”。
树木葱茏 一泓清泉
永远的二泉映月
看不见黑暗 是因为穿行在黑暗之中 听不见苦难 是因为置身于苦难之中
一把二胡,道尽人世的沧桑 两根细弦,诉尽命运的悲凉 阿炳啊 你那把血泪斑斑的胡琴 凄凉而不绝望 忧愤而不疯狂 空荡荡的夜色中 我听到了不屈的抗争 触摸到了一颗坚强的灵魂
阿 炳 故 居
阿 炳 故 居
人在旅途 有苦有乐 笑对人生 从容不迫 穿越痛苦 赢得生活
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追求, 爱是一种幸福。
表达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 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 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 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 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 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 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 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夏天,炎热的天气让人烦躁,听曲子的人也会对阿炳 冷嘲热讽。阿炳衣服里的棉花被妻子拉了出来,成了一件 夏装。此时他正不骄不躁地拉着二胡,突然一个大汉走到 他面前,喊到:“喂,老头儿,给爷拉两段。”随手把一 个铜板丢到地上,阿炳拉了起来,大汉瞄了一眼:“哦, 原来是阿炳啊!你怎么还没死掉啊!哈哈!”阿炳默默地 忍受着这一切,几天来常常发生这种事。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自己坎 坷的经历。 “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 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渐渐地,渐渐地,他 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jià ng 强 qiá ng qiǎng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 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 的呐喊……”
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
活啊!
读一读,比一比:
• 他希望有一天过上安定 幸福的生活。 •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 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 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 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 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 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 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 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 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 琴弦上流泻出来。
作业:
1、经典收藏:朗读课文,背诵第4、第5自然段。 2、阿炳的一生不仅留下了二胡曲《二泉映月》还留 下了《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 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课下可以进行搜 集倾听,进一步了解阿炳,感受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 民间音乐家的伟大。 3、收集名人背后的故事,举办一个故事会。 古今中外,很多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在 他们成就的背后总有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如司马迁 遭宫刑著《史记》,贝多芬双耳失聪,创作了不朽杰 作《第九交响曲》,还有旭日阳刚的《春天里》等等。
那是„„
阿炳的四季
春天,春暖花开,小草在风中哀伤地摇动着,坐在小 道旁的阿炳操着胡琴,演奏出流水似的美妙音乐,乐声从 指尖静静地倾泻出来,略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 一件灰色的破棉衣仍然穿在身上,不知有多少个春夏 秋冬了,鞋子早已磨破,只剩下了两个棉花团。衣服虽然 破烂,但是却还是干净的,阿炳的眼睛是瞎了,可是心里 却也向往光明,向往着过幸福的生活。听他曲子的人不多, 二三个人听完以后,便把一二个铜子往地上一丢“叮当”, 难道这就是对阿炳那高尚事业的回报?也许是吧!那时一 个卖艺的是社会底层的人啊!
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 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 靠卖艺维持生活,从来没有 做过乞讨的样子,衣服破旧 但缝补干净,他时常用音乐 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 的美丽风景”。
痛丧师父
孤苦无依
天降横祸 卖艺度日 疾病折磨
双目失明 生活穷困 苦苦凄凄
找出一个词语,既是师傅苦难
一生的写照,也是阿炳”长大”
这似乎:
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
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
这就是“爱、恨、情、仇”。
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 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 限向往。
阿炳敢对命运说“不”,永不放弃。
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无比渴望和无 限向往。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 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 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 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琴,卖艺度日。
那是一个雪花飘飞的午后, 阿炳为一帮酒足饭饱的商贩弹 曲子,得到的两个铜板却丢在 了破碗外,阿炳赶紧伸出瘦骨 嶙峋的手,颤抖地摸着,最终 一无所获!
——摘自《阿炳曲集》
人称阿炳三不穷:
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 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 人穷名不穷(刚直顽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