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2)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
张利东
①无论是天然高分子材料,还是以高分子为基础的合成材料,都是惰性的、无生命的。
一旦赋予这些高分子“生命”,它们就可以自发舞动、发电,甚至像劳动者一样工作起来。
这就是智能高分子材料——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作出判断并给予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
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研究组,利用常见的琼脂糖高分子为原料,采用简单的物理杂合技术,成功制备出可以在潮湿纸面上快速翻滚的高分子薄膜。
③由于该薄膜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当该薄膜“吸入”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可引发自身的膨胀形变;当薄膜“呼出”水分子,可快速恢复到原来形状。
这种“呼吸”循环赋予惰性高分子强劲的“生命”力,可以让它们不知疲倦地动起来。
④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此种技术一旦成熟,通过大量类似材料堆叠成的可控“纤维束”,制造出能与机器人相媲美的“仿生人”便不再是神话。
⑤张利东研究组同时发现,智能高分子薄膜不但可以“呼吸”潮湿空气而动起来,也可以“呼吸”丙酮蒸汽让自己动起来。
花瓣形状的双层薄膜吸收丙酮分子后,“花瓣”翩翩起舞,犹如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萝卜花。
这是最新设计的聚偏氣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的仿生形变。
⑥该双层膜对丙酮分子的刺激具有极其敏感的响应性,并且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气,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性定向形变,让惰性高分子不知疲倦地运动起来,可媲美自然界中复杂的运动方式。
⑦利用此种仿生运动设计的薄膜传感器,可长时间连续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
当环境中丙酮浓度过高时,传感器自发形变接通电路,电灯亮;当丙酮浓度逐渐降低时,传感器恢复到原来形状断开电路,电灯灭。
利用电灯的变化,可告知环境中丙酮蒸汽浓度的高低,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材料的应用潜质。
⑧同时,该双层膜对于外界丙酮蒸汽的刺激能够保持数小时连续可逆的响应,这为拓展刺激响应材料在能源、柔性传感器、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⑨此外,高分子智能薄膜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
这种能量的获取途径将是完全绿色无污染的,能量源自取之不尽的潮湿空气。
⑩利用一块只有10毫克的智能薄膜,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驱动压电薄膜连续产生高达1.5伏的电压。
通过特殊的能量转化装置,这种智能薄膜可以为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供电。
如果扩大智能薄膜的用量,将产生更高的电压,满足各种需求。
目前研究者正积极开发合适的能量转化装置,以实现大功率、高效率的能量转化。
⑪智能薄膜不但能发电,也会工作。
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
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设计的柔性汽车,可快速跑起来,而动力的来源仅仅是潮湿的空气。
⑫未来,一方面可将此薄膜设计成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用于化工企业中实时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及时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把这种薄膜结合能量采集、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城的实际需求,个性化设计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具体产品。
⑬以能量采集为例,如果利用智能薄膜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可极大拓展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而目前穿戴式、植入式行业已拥有超千亿市场规模。
⑭我们期待智能薄膜产业应用的那一天早点到来,我们相信那将势必掀起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分子薄膜在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B. 第10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智能薄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一定的电压,进行能量转换的特点。
C. 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能像起重机一样随意吊起需转移的货物,还能在复杂环境中自发地完成危险作业。
D. 全文思路清晰。
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特点到应用的顺序逐次介绍,最后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
(2)下列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高分子薄膜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这种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一样。
B. 新设计的聚偏氟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汽,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定向形变。
C. 智能薄膜制成的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可以在化工企业中用以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D. 借助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的智能薄膜,能使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范围扩大。
(3)试分析选文的标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C
(2)A
(3)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1)C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原文为“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也就是说原文为“自发吊起或抓起”,而不是选项中“随意吊起”,注意词语含义上的差别。
(2)A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
原文是“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也就是说原文为“非常相似”,而不是选项中“一样”。
(3)从手法上讲,“不知疲倦地‘起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生动性和趣味性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从内容上看,“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中的“智能薄膜”点明了说明对象,而“不知疲倦地‘起舞’”则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故答案为:⑴C;⑵A;⑶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点评】⑴考生对文本内容要熟悉,对各个选项的内容要在文本中落实在具体的位置,注意阅读要仔细,认真辨析其说法。
⑵考生要找准问题在文章的段落,依据文本的内容对选项进行一一的比照,从而判断其说法说法正确。
⑶考生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基本的方法,一般来说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运用的手法,二是在内容上。
考生要结合文本的主题或者内容进行回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王敏的《北斗:助推国力,导航生活》回答小题一,护卫国家安全
①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
因此,卫星导航系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
②与目前应用广泛的GPS相比,我国的北斗系统起步晚了整整20年,但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很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并且还有提高的空间。
在亚太地区,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不输于GPS。
③北斗系统在护卫国家安全上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后,我国海军北海舰队随即进行了信息化升级改造,使北斗的应用更符合舰艇远洋训练的需要,并率先在舰队水面舰艇部队推广。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海南,有渔民说,现在渔船上供奉两样东西,一样是妈祖,另一样是北斗。
渔业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较早也较为广泛的一个行业。
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不仅可以为船只导航,还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10万艘出海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
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曾出现震区通信设备全部遭到破坏,前往震区救灾的部队与后方指挥中心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的紧急情况。
情急之下,有关单位迅速调拨了一批北斗卫星用户机,配备给一线救援部队。
后方指挥部实现了“看得见”的救援指挥,前方救援部队也实现了实时短报文通信,指挥命令及时下达,灾情信息实时上报,前后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的信息沟通桥梁,保证了指挥调度顺畅。
北斗系统在汶川地震救灾决策、搜救、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⑥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凭借着这些优势,在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救援、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样大显身手。
三,助推国民经济
⑦如今,上至航空航天,下至百姓日常生活,卫星导航应用技术不断推广,北斗导航系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助推器”。
⑧据统计,目前,我国涉足卫星导航应用与服务产业的厂商与机构超过5000家,2010年产值超过500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跃升至4000亿元。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⑨同时,随着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建设,北斗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在上海,智慧城市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即将启动,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将落户“大虹桥”。
“智能呼叫”“智能交通导航”“特殊人群关爱”等民生应用项目,即将进入百姓生活。
⑩目前,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导航仪已经开始投放市场,直接“导航”百姓生活。
但专家同时指出,北斗系统仍然要大力研发突破核心应用,并使应用形成规模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北斗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专家表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系统,期待北斗导航在卫星导航国际舞台上的“精彩演出”。
(选自《半月谈》2013年第6期,略有改动)
(1)请给第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说明其作用。
(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北斗系统在汶川地震救灾决策、搜救、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4)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结合选文,请你预测:北斗导航系统在卫星导航国际舞台上将会上演怎样的“精彩演出”。
链接一: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区域服务。
链接二:交通运输部要求9个示范省份的大客车、旅游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在2013年3月底前80%以上安装北斗导航车载终端。
【答案】(1)示例:危难时刻显身手或解困危难时刻
(2)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北斗系统的定位、测速、授时精度,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将北斗系统与GPS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北斗系统虽然起步晚,但技术上并不落后很多的特点。
(3)不能删。
“关键”起强调作用,如果去掉,只能说明起作用,但不能说明所起的作用很关键。
所以不能删。
(4)①北斗系统在国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畅销全球。
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遇到困难甚至危险的时候,借助北斗系统在第一时间求救。
③预测复杂危险的路况,及时提醒司机规避风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为文段拟写标题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根据题目要求,细读第二部分内容;然后依据第二部分关键词句概括,语言简洁即可。
由“北斗系统在汶川地震救灾决策、搜救、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救援、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样大显身手”等语句来看,汶川地震、冰冻灾害救援、玉树抗震、舟曲泥石流,都是“危难时刻”,北斗系统却能“发挥了关键作用”“大显身手”,据此可简要概括为:危难时刻显身手或解困危难时刻。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方法的主要特点,还要明白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然后根据语段内容分析判断。
由“与目前应用广泛的GPS相比”可知此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
法,将北斗系统与GPS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北斗系统虽然起步晚,但技术上并不落后很多的特点。
由“10米、0.2米/秒、10纳秒”可知此段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北斗系统的定位、测速、授时精度,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任选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能删还是不能删去),然后说清楚理由。
回答理由分三步:一要解释这个词的主要意思(或分析其作用);二结合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点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就本题而言,“独有”一词不能删去,因为“独有”是“独自拥有”的意思,强调短报文技术是别的导航系统没有的,只有北斗具备,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及探究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依据材料和原文内容来分析,预测合理,表达通畅即可。
由材料一“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区域服务”一句,可知北斗系统畅销全球,技术先进;由材料二“大客车、旅游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可知北斗对复杂路况预测及提醒司机的作用。
故答案为:(1)示例:危难时刻显身手或解困危难时刻
(2)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北斗系统的定位、测速、授时精度,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将北斗系统与GPS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北斗系统虽然起步晚,但技术上并不落后很多的特点。
(3)不能删。
“关键”起强调作用,如果去掉,只能说明起作用,但不能说明所起的作用很关键。
所以不能删。
(4)①北斗系统在国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畅销全球。
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遇到困难甚至危险的时候,借助北斗系统在第一时间求救。
③预测复杂危险的路况,及时提醒司机规避风险。
【点评】在做分析说明方法和其作用的题目时,首先要了解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及其作用。
分析时必须结合具体的文段、具体的说明对象、具体的语句,力求解说准确、具体、简洁。
答题模式是:划线部分采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滴水之恩
⑴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⑵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
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
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⑶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⑷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⑸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⑹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
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
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⑺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
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⑻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
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⑼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
“你是马山人?”他问。
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⑽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
”我试探道:“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⑾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
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⑿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⒀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啊。
”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
我用力的点点头。
⒁“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
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再见!”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⒂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本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的内容。
天空暗黑时,“我”不得不步行返校——大雨即将来临时,________——上车后,________——告别时,________
(2)选文第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⑺段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⒁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6)选出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 卡车司机的做法更加衬托出小拖车司机愿意帮助他人的善良。
B. 选文第⑾段中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拖车司机对“我”的感激之情,又点明了“我”的举手之劳和规劝让他感到温暖、重拾信心,对他而言意义重大。
C. “我”之所以没有告诉小拖车司机“我”就是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只是因为“我”不想损伤他的尊严。
D. 文章第⑻段“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与第⒁段“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这两句话前后照应。
【答案】(1)“我”拦住了一辆小拖车
;“我”听小拖车司机讲述马山人帮助他的故事
;“我”得知小拖车司机(他)是特意送“我”回马山
(2)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雨来临前远处电闪雷鸣的情形,表现了“我”期盼能搭上顺路车的急切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这段运用了插叙,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的事情,为下文他特意送“我”回马山做铺垫。
(4)表面上描写了雨滴在车身上的美丽的情景,实际上指“我”对小拖车司机小小的帮助,使他有了巨大的改变,,也表达了“我”的欣喜之情和对无私助人精神的赞美。
(5)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
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③有责任心:冒雨摸黑返回只为早上有课。
(6)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情节的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时间找出相应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概括:大雨即将来临时,“我”终于拦住了一辆小拖车;上车后,“我”听小拖车司机讲述马山人帮助他的故事;告别时,“我”得知了司机是特意送“我”回马山。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根据具体的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是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雨来临前的情形,表现大雨将至,突出“我”急切心情,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本题考查记叙顺序与作用。
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记叙顺序的分类与作用。
记叙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从内容可见,本段主要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的事情,是在我搭他车之前发生的,所以应属插叙,起到补充交代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不能仅停留于句子的表面义,努力结合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描写了雨滴在车身上的美丽的情景,实际上是借这美丽的水花,来表达了“我”内心的欣喜,为自己无意的一个帮助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而欣喜.(5)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能力。
要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可以从叙写内容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本题重点从叙写内容来分析:“我”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表现出我“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的特点;“我”没有言明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表现出我“细心体贴,尊重他人”的特点;“我”冒雨摸黑返回只为早上有课,说明“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选项的筛选.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及主旨,对四个选项进行仔细的比对。
其中C项有误,因为我不想告诉小拖车司机我就是帮助他的人,一是觉得自己行为不值得去说,二是想让他把这样的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故选C。
【点评】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方面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三省”的魅力
马军
①《弟子规》在读书人当中拥有巨大影响,“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一语,尤为彻透。
一旦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不是义正辞严地指斥他,而是反躬自身,看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倘若有,就要马上改过;如果没有,则要警醒自己时刻惕之、戒之,以免重蹈覆辙。
②一个“省”字,意蕴很深。
③夏朝的伯启,就是勇于“自省”的典范。
当时,诸侯有扈氏反叛,伯启受禹之命率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