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测试(包含答案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
④透镜遮一半,光屏上的像变得不完整
A.只有①和③B.只有②和④C.只有②和③D.只有①和④
2.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

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后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
3.李老师戴着眼镜正在批改作业,听到远处有学生叫她,为了看清该学生的容貌,李老师立即摘下眼镜跟这位学生打招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B.李老师是近视眼
C.李老师不戴眼镜看近物时,物体的像会成在视网膜前方
D.李老师眼睛的晶状体太厚
4.关于凸透镜、凹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显微镜的物镜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望远镜的目镜是凹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近视的同学需要佩戴凹透镜,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
D.角膜和晶状体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成在视网膜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5.实验室里某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把物体放在距该凸透镜12cm处,则物体通过该凸透镜成的像是()
A.正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
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望远镜已逐渐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必备品进入日常生活,如图所示,关于望远镜的知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望远镜靠近眼睛的镜片叫目镜,利用目镜可以把景物的像放大,相当于放大镜
B.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这类似于照相机
C.第一个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D.望远镜都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构成的
7.下列生活中的光学元件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A.放大镜是凸透镜B.近视镜是凸透镜
C.投影仪镜头是凹透镜D.远视镜是凹透镜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固定在光具座的
50cm处,如图所示,移动蜡烛和光屏,能得到下列哪种实验结果()
A.将蜡烛移动位置,发现蜡烛越靠近35cm处时,像就越大
B.将蜡烛移到10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移到30cm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将蜡烛移到40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9.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

对应下图,下列中说法错误的是()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投影仪: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将物体从甲区域逐渐移动到丙区域的过程中,都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
10.图中,上图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若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甲→乙C.乙一丁→甲一丙D.乙一丙一甲一丁
11.如图,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甲和乙,则()
A.小红和小明离小强的距离相同
B.小红离小强比较近
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远离小强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靠近小强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12.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
B.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反光镜利用光的折射提高载玻片亮度
二、填空题
13.疫情期间,要求大家进入公共场合时,戴口罩量体温。

熔喷布是口罩的核心材料,生产时,由喷丝孔挤出液态聚丙烯,通过高速空气流对其进行牵伸,再经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超细纤维,组合成布。

体温计水银柱较细,难以读数,因此体温计外部设计成凸起的弧形玻璃面,透过弧形玻璃面能看到水银柱的______(填“实”或“虚”)像。

14.小海在家中做“研究光的传播”实验,在玻璃缸中盛上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从侧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如图所示,这属于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折射”或“色散”)现象。

当搅拌缸中的水后,观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______。

大部分近视眼患者是由于用眼过度,导致晶状体变厚,折射光的能力变强,为了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近视眼患者需要佩戴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15.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______)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理由:____
16.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_(正立/倒立)的实像,当眼睛患有近视时,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_(前/后)方,近视眼镜对光起___________(会聚/发散)作用,可将像的位置矫正到视网膜上。

17.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

眼球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______透镜。

视力正常的人看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______立、______的实像。

近视眼需佩戴______透镜来矫正视力。

18.人类的眼睛类似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
(1)照相机拍完远处的物体再拍近处的物体时,需要调节暗箱的长度,把镜头往______(选填“前伸”或“后缩”)使暗箱的长度等于像距,在胶片上成清晰的像;
(2)正常人眼看完远处的物体再看近处的物体时,需要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使晶状体变
______ ,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____,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3)如图所示的四个示意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______,表示远视眼矫正做法的是______。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移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呈现出一个清晰的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向左移动凸透镜,当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凸透镜位于光具座______cm位置处。

20.“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①做光学游戏“手影”;②留下美好记忆的“摄影”;③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④剧场表演的“皮影”,这些情景中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三、解答题
21.按要求完成光路图:
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22.根据题目要求作图。

(1)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镜中所成的像A′B′;
(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5°角射向镜面,试作出反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3)如图丙所示,AB为遮光板,S′是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凸透镜左侧焦点F。

请画出:光源S的位置以及光线EF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

23.(1)如图1所示,请根据图中的入射光线及折射光线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
(2)如图2所示,S是发光点,S 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做出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的光路。

______
2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

在光路图中凸透镜用图a表示,O点为光心,F为焦点。

图b中A'B'是物体AB经透镜所成的像。

请画出图b中两条入射光线的出射光线,完成成像光路图。

25.如图所示,图中已画出由烛焰上S点发出的两条入射光线,请画出其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折射光线,并标明发光点S的像点S的位置。

(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26.在下图虚线框内画上适当的透镜。

(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
30cm>2f
2f>16cm>f
解得8cm<f<15cm,透镜遮一半,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的像比遮住前的像要暗一些,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D
解析:D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增强或眼睛的前庭过长,使像成于视网膜前方,由图
知,乙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丁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

故选D。

3.A
解析:A
B.李老师要戴眼镜才能批改作业,摘下眼镜才能看清远处学生的容貌,说明李老师不能看清近处物体,但能看清远处物体,是远视眼,故B错误;
A.远视眼需佩戴远视镜,远视镜镜片是凸透镜,故A正确;
C.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之后,故C错误;
D.远视眼的成因是: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故D错误。

故选A。

4.C
解析:C
A.显微镜的物镜是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望远镜的目镜是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错误;
C.近视眼需要带凹透镜矫正,利用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故C正确;
D.角膜和晶状体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成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 错误。

故选C。

5.B
解析:B
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12cm处,故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解析:D
AB.望远镜的物镜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伽利略展示了人类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并绘制了第一幅月球表面图,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望远镜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目镜有凸透镜或凹透镜两种类型,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解析:A
放大镜、投影仪镜头、远视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8.A
解析:A
A.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会成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会变大,故A正确;
B.将蜡烛移到10cm处,此时物距等于4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光屏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到30cm处,此时物距等于20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故C错误;
D.将蜡烛移到40cm处,此时物距等于10cm,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故D错误。

故选A。

9.D
解析:D
A.由图可知,物体在甲区域内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物体在乙区域内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物体在丙区域内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物距焦于焦距时,不成像,此时也就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解析:B
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成像正确的顺序为丁丙甲乙。

故选B。

11.D
解析:D
AB.图中乙的像比甲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乙胶片的相机离小强较远,即小红离小强比较远。

故AB不符合题意;
C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即像要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镜头要靠近小强,同时镜头到底片的距离要变大。

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A.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凸透镜,故 A选项错误;
B.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选项错误;
C.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选项正确;
D.由于是面镜,反光镜利用光的反射提高载玻片亮度,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3.凝固虚
解析:凝固虚
[1]喷丝孔挤出液态聚丙烯,最终形成超细纤维,由液态变为固态,所以经凝固形成超细纤维。

[2]体温计外部设计成凸起的弧形玻璃面,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所有透过弧形玻璃面能看到水银柱的虚像。

14.折射同种均匀介质凹透镜
解析:折射同种均匀介质凹透镜
[1]图中光线发生偏折,是因为光经过不均匀的糖水发生折射形成的。

[2]当搅拌缸中的水后,糖水均匀了,现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

[3]近视眼患者由于用眼过度,晶状体变厚,折射光的能力变强,因此要佩戴让光线发散的眼镜,应选用凹透镜。

15.C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解析:C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1][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位置即为焦点,故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此时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

16.倒立前发散
解析:倒立前发散
[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3]当眼睛患有近视时,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加强,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镜选用凹透镜制成,对光起发散作用,可将像的位置矫正到视网膜上。

17.凸倒缩小凹
解析:凸倒缩小凹
[1]眼球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2]视力正常的人看物体时,物体距人较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

[3]视力正常的人看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缩小的实像。

[4]近视眼是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佩戴凹透镜扩散光线来矫正视力。

18.前伸厚强CB
解析:前伸厚强C B
(1)[1]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所以拍近处物体时,要增大照相机暗箱的长度来增大像距。

(2)[2][3]人眼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也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4][5]A图是看近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的成像情况;B图是用凸透镜来矫正的,是远视眼矫正方法;C图是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D图是是用凹透镜来矫正的,是近视眼矫正方法。

所以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C,表示远视眼矫正做法的是B。

19.缩小40
解析:缩小 40
[1]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且能成清晰的像,说明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向左移动凸透镜,当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通过调整凸透镜使物距等于20cm,像距等于30cm,所以应将凸透镜调到光具座40cm位置处。

20.①④【分析】各种影的形成都与光的传播有关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解释这几种影形成的原因
解析:①④
【分析】
各种影的形成都与光的传播有关,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解释这几种“影”形成的原因。

①做光学游戏“手影”,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②留下美好记忆的“摄影”,摄影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③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④剧场表演的“皮影”,皮影同手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故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是①④。

【点睛】
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倒影、照镜子、潜望镜都是光的反射原理;透镜、看水下的物体等都是光的折射原理,此题是一道光学的综合题,也是物理中考的一个热点知识。

三、解答题
21.
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2.(1) ;(2) ;(3)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2)图中法线已经给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5°,所以入射角为
90°-35°=55°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反射角也为55°,如图所示:
(3)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光源S的位置,连接S与入射点E,则SE即为光线EF的入射光线;由图可知,光线EF过凸透镜左侧焦点F,则该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如图所示:
23.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2)[2]发光点S和'S关于平面镜是对称的,连接点S和'S,做出平面镜,连接'S和点A,光线用实线,延长线和连线用虚线,光线S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4.
经过光心光线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光轴光线折射经过右焦点。

两条光线交点就是成像点,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25.
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发光点S的像点S′,光路如下图
26.
由图可知,会聚的光线经透镜后变得会聚程度减小,因此该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为凹透镜。

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