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企业理论

合集下载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及其介绍市营1131班刘俊张五常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中文名:张五常出生地:中国香港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职业:教授,经济学家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求学生涯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

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

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

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

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

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

公司治理机制相关理论

公司治理机制相关理论
的, 本文将 回顾公 司治理 的产生及相 关概 念的界 定。 关键词 : 司治理 ; 生与发展 ; 关概念 公 产 相
中图分 类号 :2 66 F7 .
文 献标 识码 : A
d i 03 6  ̄i n17 — 9 8 0 . .2 o: 。 9 .s.6 3 0 6 . 1 o 0 4 1 9 s 2 14
公 司治理表现为股东至上。 () 2 信息 经济 学下的公 司治理理 论 : 委托代 理 理论。信息经济学是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

经营权相分 离带来 的股 东和管 理层之 间的代理 问 题。0 2 世纪 6 年代 B u 0, s和 Wii sn等 0 am l Ma la o lm 人分 别建立各 自的模型 , 从不 同的角度揭示管理层 与股东之 间的利益差异 , 从而提 出现代公 司治理机
作 者 简介 : 宇 , 疆 财 经 大 学会 计 学 院 0 级 研 究 生。 张 新 8
21第 期总 1 ̄ o年 4 f第7 ) l o
山 纺 经 东 织 济
国 _ I
不符合 客观事实 , 不完 全信息 的存在 使该理论 无法
我 国学 者 吴 敬 琏 认 为 , 司 治 理 结 构 是 指 由所 公
人们 对经济微 观层 面上的公 司治理 问题 的思考 , 尤其是 2 0 0 8年 由美国次贷 危机 引发 的全球金 融危机 使 人们愈 发 意识到现代 公 司治理 问题 已经 关乎 国家经济 的命 运 。 司治理 问题研 究在 国外( 公 主要指 市场 经 济发达 国家) 开始得 较早 。 目前 , 司治理在 一些 国家 已经成 为商 业经济研 究的一 个核 心 问题 , 公 虽然对这 个 问题 的研 究 已有上 百年的 历史 , 国内外学术界做 了大量的研 究 , 是在公 司治理 的 内涵上却是 仁 者见 但 仁智者 见智 ,没 有一 个统一 的定义模 式 ,这一般 是 由于研 究者在进行 相关研 究 时采取的 角度 不 同造 成

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

三、企业理论的发展演变轨迹
企业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 的阶段:新古典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 行为企业理论。
其中,前两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 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行为 企业理论的兴起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企业理论 发展的必然深化和创新。
• 从本质上说,新古典企业理论并不是真正 的企业理论,因为它没有回答有关企业的 一些基本问题,如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并能 够长期存在?企业内部是如何运行的?企 业管理者的行为对企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 响?企业为什么会进行兼并或分立?等等。 因此,新古典企业理论是存在着很大缺陷 的。产生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是新古典经 济学不太符合现实的假设前提。
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3) 团队理论 阿尔奇安(A.Alchian)和德姆塞茨(H.Demsetz)用团队生产 (team production)的有效性和团队生产中监督的必要性来解释资本 主义企业的起源和性质,揭示产权结构、激励机制与经济行为之间的 内在关系,并由此创立了企业团队理论。
团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如果通过团队生产所获得的产出大于各个成 员分别生产的产出之和加上组织和约束团队成员所支付的成本,就会 使用团队生产方式,也就是说,是否采用团队生产方式,不仅取决于 团队生产的产出多少,还取决于组织生产的费用大小,即生产成本与 组织费用的总和。但是,团队中各个成员的贡献是难以测量的,一个 人的努力工作水平还会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效率,而且每个成员都有偷 懒的动机,这样就需要一个监督者来监督所有成员的行动,但是谁来 监督监督者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将其他成员的收入用一个合 同固定下来,然后赋予某个成员“剩余索取权”,由于剩余索取权与 团队生产的总产出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这种产权安排是有一定效率的。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着作推荐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着作推荐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推荐199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重视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他还以对劳动问题的研究而闻名)米歇尔:以货币、物价和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经验资料和统计分析。

新制度主义:要想对新制度主义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把握,可以参看埃格特森的“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新制度经济学>>;柯武刚和史漫飞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霍奇逊的《现代制度经济学宣言》;青目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Furubon and Richter的《新制度经济学:一个评价》,载于他们主编的《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制度经济学一些很重要的评介性文章:陈郁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和《集体行动的逻辑》;钱颖一和许成钢分别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刘守英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汪丁丁对《产权的经济分析》,以及《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译者所作的评介性文章。

这些文章对于抓住理论的核心是很有好处的。

老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是研究制度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范式,学界对两者的细致比较并不多见。

但是有:卢瑟福的《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Hutchison的《新旧制度主义经济学》下面我们分制度经济学不同的研究范围来推荐书目1 产权理论科斯、阿尔奇安和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此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关于产权和制度变迁的经典性解释;德姆赛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所有权与企业组织的关系,并且有助于认识企业的产权构成对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运用产权理论设计与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以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樊纲、张曙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公有产权怎样影响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并且加深对公有制基础上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认识;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可以使我们了解在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财产制度的重要作用以及什么是最有效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研究了企业所有权的各类形式,可以了解决定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各种制约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条件;柯武刚和史漫飞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李志强 摘 要:新制度经济学在许多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有重要的发展,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目前它已经在制度研究领域占据了主流的地位。

文章将对新制度经济学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进行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企业理论 产权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和兴盛是最近几十年的事,目前它已经在制度研究领域占据了主流的地位。

新制度经济学被认为在许多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有重要的发展,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甚至它的开创者科斯称其为“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

从交易费用这一基本概念出发,新制度经济学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发展了几个重要的分支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下面本文将对这几个理论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企业理论1973年,科斯在其经典性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开创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先河。

在这篇论文中科斯提出,与市场通过契约形式完成的交易不同,企业作为一种组织是依靠权威,通过命令的形式在企业内部完成交易的。

市场和企业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当生产是通过市场的组织协调来完成时,其重要的成本是发现相关价格所耗费的资源。

科斯的文章发表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在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和张五常等学者的推动下,企业理论开始飞速发展,大量有价值的学术文献以“指数式增长”。

特别是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企业理论的分析工具日臻完善,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深入。

企业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本质及界限的确定、企业内部结构与效率差异、企业的资本结构。

1.企业的本质及界限的确定。

对于这一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上面提到的科斯的观点。

张五常发展了科斯的理论,认为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只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市场是产品市场上的合约,而企业是要素市场上的合约,企业与市场的替代不过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

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

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

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的理论演进徐传谌,刘凌波①(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摘要: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核心进步在哪里呢?作为一门前沿学科,下一步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企业理论的核心进步在于以制度内化为代表的研究对象扩展化,这使得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火花再次耀眼;以范式转换为方向的研究方法的创新化,这将使思想的火花结出新理论的果实。

关键词:企业理论,制度内化,范式转换一、前言现代企业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其创新的研究对象、全新的分析范式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学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张卫东、钟熙维,2002):第一阶段是新古典厂商理论,主要探讨了企业如何在既定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的存在和边界,从市场和企业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的本质和规模;第三阶段是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即后现代企业理论阶段,以量化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组织特征、企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扩展研究。

作为现代经济学前沿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企业理论在它的第一阶段并未走出马歇尔边际革命以来创立的新古典范式,依然沿用在苛刻假设条件下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对象上也以价格和要素为主要对象。

因此未能有效的解决经济中的很多问题,以至于萨缪尔森感慨道:"经济学中含有科学的成分永远和它含有艺术的成分一样多"①,主流经济学家在在阐释经济模型时是根本不提及制度因素的。

舒尔茨甚至认为这一"疏漏"是恶习难改的。

②但是部分经济学家辩解说"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而是我们希望尽可能快地获得一个最小的概念性工具(a minimal conceptual apparatus),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市场行为进行分析"③但是在新古典的经典经济学模型中,我们没有找到这样有力的工具,直到制度因素作为内生变量引入模型之中,即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诞生,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把企业本身视为一种制度(契约),并且把制度作研究对象,这就使得对制度的分析内生化,不再是函数之外定量。

组织行为学、企业理论、家族企业研究经典文献

组织行为学、企业理论、家族企业研究经典文献

组织行为学、企业理论、家族企业研究经典文献-—组织行为学研究“战略路线图"2010.3.16-29【导航】(一)方法论:行为科学研究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研究文献:组织行为学经典文献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心理学领域:本土心理学研究经典文献ﻩ3(四)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含组织社会学)研究经典文献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企业理论、组织管理研究经典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家族企业研究经典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企业史、企业案例经典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组织行为学研究与探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方法论:行为科学研究方法1.(美)格雷维特尔(Gravetter,F。

J.) 著,邓铸等译,行为科学研究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2.杨国枢、李亦园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上、下)(第13版) [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3.贾怀勤,管理研究方法(本科层次,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4.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5.刘军(中国人民大学博导,研究组织行为学等),管理研究方法:原理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6.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管理和组织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一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

一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

【 键 词 】 企业理论; 关 新古典理论 ; 契约理论 【 中图分类号】 20 F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26(020—290 10— 7821 ) 04 —3 4


新 古典理 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将 厂商视为一种原子来研究 , 即把 厂商 作 为一个黑箱 , 认为作为生产者 的厂商与作为消费者 的个人都 是 利益最大化 的行 为者 ,从而理性 的厂商与理性 的消费者一样 , 都可 以用一套最优化 技术来描述 。至于其 内部 , 则被 当作一 个 利润最 大化的转换机 制 , 仅关 注于其配 置效率 , 而不研 究其 组 织效率 。 如果将企业理论严格定义为一门解释企业 为什么会出 现, 企业 内部 组织如何 运作 的经 济学意 义的学 问 , 新古典 经 则 济学 的企 业理论其实 不是企 业理论 , 是生产理 论 , 而 是在 给定 企业存在时关于企业生产决策 的理论 。 以新 制度经济 学企业 理论为 代表 的现代 企业 理论是对 新 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 的一次革命 。 现代企业理论是从个 人交易 行为 的角度理解 企业 , 将企业视 作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 的一种 合作组 织 , 一系列契 约( 同 ) 成 的契约 网络 , 业行 为是 是 合 组 企 在既定 的所有权安排下 , 成员博弈 的结果 。 其
主流经济学认 为 , 传统 厂商理论不考虑制度环境对 厂商决 策 的影 响 , 不认为厂 商 内部存在 运行 成本 , 也 因而视 厂商 为一 个生产结点 , 厂商所要解决 的问题便 是根据市场价格机制 的指 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 寻求产出的最大化 , 以传统厂商 理论 可 所 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 。 认为厂商产出的增 加靠 的是 生产资料的 投入 , 技术 的进 步 , 本的投入 , 资 包括 人力资本 的投入 。于是 主 流的经济学忽略 了三个研 究领域 , 会法规和经济组织 是如何 社 影响经济发展 的?在 同样 的法律制度下 , 经济组织 的形式 为什

全球华人经济学家排行榜

全球华人经济学家排行榜

全球华人经济学家排行榜在欧洲经济学会的资助下,2000年E-cares在其博士论文中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家比拟能接受的世界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的排名,也给出了世界大学和经济学家的成绩随时间演变的情况,分析了关于美国大学和非美国大学之间的差距。

Ecares使用的是E-conlit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索引了世界上650种经济学杂志,组成了比拟全面和权威的“经济学文献〞〔中国目前只有一种刚刚被索引的杂志?AnnalsofEco-nomicsandFinance?〕。

根据Econlit数据库,1994?1998年间,大约有55000人在经济学文献上发表了文章,Ecares经济学家排行榜对各种影响排名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尽量剔除了一些主观和随机因素带来的干扰,因此其排名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

根据排名,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在所有11种方法中是经济学文献最大产出者。

芝加哥大学排在美国哈佛大学之后。

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哈佛大学的文章超过17000页,而芝加哥大学缺乏11000页。

宾夕法尼亚、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位于前五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北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前十名。

在排名中第一所非美国大学是伦敦经济学院,排在16名,到第42名是第一个非英语语言的大学,荷兰的提尔堡大学。

前100名的机构中,有64个机构在美国,22个在欧洲,加拿大8个,亚洲2个,澳大利亚2个,以色列2个。

实际上,如果再加上经济学家的排名,就会发现美国和加拿大有更多顶尖大学。

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

他们分别是:石寿永〔ShiShouyong〕,全球排名第48位,在所有华人经济学家中位居第一。

目前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

石寿永1965年出生,1984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系管理学院物资管理工程专业,后到加拿大多伦多学习,1998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1993年任加拿大文森大学助理教授,1994?1997年任加拿大皇后大学主力教授,1998-1999年在美国芝加哥联邦储藏银行任访问学者;1997?2000年任加拿大皇后大学副教授,现为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

《公司的力量》精彩语录

《公司的力量》精彩语录

第一集《公司!公司!》2009年时,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解决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世界上有16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比不上沃尔玛公司,全球最大的10个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生产总值的总和。

日本创业者商学院校长----大前研一:通过被雇用,我们获得生活所需的费用,成就自己的人生,养活自己的家人,这些钱是从公司那里获得的。

公司能让形而上的艺术待价而沽,把最高贵的精神享受换算成一个具体的数字。

人类天生就是生意人,正如亚当.斯密所说,交易可能是人的本性之一,它的历史可能和语言一样古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公司最大的三个特征是,有限责任、投资权益的自由转让和公司的法人地位,这三条是定义公司的最重要的特征。

19世纪末,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这样评价公司的威力:“尽其能事,移山可也,填海可也,驱驾风电,制御水火,亦可也,西洋诸国,所以横绝四海,莫之能御者,其不以此也哉?”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还必须诱导大家洗澡。

”于是,公司发明并传播了体臭和口臭的概念。

有人说,需求决定供给,但是公司决不墨守这个成规,公司制造了需求。

勇于冒险、创新、自我奋斗的企业家精神历史总在反复地验证,但历史并不会简单地重复。

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维迎:我们找不到一个公司制度不发达,它的经济可以发达,找不到一个市场不发达,这个国家可以发达,没有的。

所以,现代社会的财富创造、国民财富的积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它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公司曾经洗劫了美洲、非洲、亚洲,它将几百万人变成商品,被它强迫迁移的还有无以数计的植物、动物、矿物,甚至包括细菌和病毒。

(油画《银行家》藏于荷兰国立博物馆)从郁金香到房地产,从阿姆斯特丹到新阿姆斯特丹,从1637年到2008年,无数次的股市泡沫都没能阻止下一次的铤而走险。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摘要】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当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单一的组织结构已经很难满足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产权分离被多数企业所采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产权不明晰,委托代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公司结构的混乱,效率低下。

本文分析了现今普遍存在的一些代理权问题,主要包括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和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结合案例——泰科国际——解释了委托代理问题在实践中出现的弊端。

然而,公司治理不仅需要一套完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需要若干具体的超越结构的治理机制,文章针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诸如完善契约机制、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发展中介机构等。

并且也提出了一些能降低代理成本的建议,旨在完善治理机制的同时,也能使代理成本最小。

关键词:公司治理, 委托代理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pany scale, the current single organization could no longer effectively functioned as originally schedul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most of the panies adopted the mechanism that separates the ownership from control. However, this mechanism would also give rise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unclarity of the property right and the inpleteness of the agency system, resulting in the chaos and low efficiency of the pany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In this article, I will analyze some general agency problems existing in between the shareholder and the manger authority, the creditor and the shareholder and the major shareholder and the minus shareholder. I will illustrate the shortings of the agency problem by the case of Tyco International in practice. However, corporate governance needs several effective mechanisms which exceed the structure rather than a maturity structure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case, t his study gives us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consummating the agency contract, improving independence of the board ’ s and developing the agency institution, etc. In addition, it also finds some measures which could reduce the agency cost as well.Keywords :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cy problem目录第一部分引言----------------------------------------------------------------------------------1第二部分文献综述----------------------------------------------------------------------------2第三部分公司治理理论基础3.1 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33.2 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 --------------------------------------------------------------------3 3.3 公司治理的原因---------------------------------------------------------------------------4---------------------------------------------------------------------------5第四部分案例分析——泰科国际4.1 公司简介------------------------------------------------------------------------------------64.2 舞弊事件------------------------------------------------------------------------------------64.3 舞弊原因分析------------------------------------------------------------------------------6第五部分对策及结论-------------------------------------------------------------------------10参考文献-------------------------------------------------------------------------------------------1 5第一部分引言1.1 研究背景近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每年都会爆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舞弊的事件。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原则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原则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分析摘要: 现代公司是现代文明在社会经济微观层次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细胞,是资本市场的基石。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文化在治权方面的客观要求,而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运用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通过一定的归纳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学习、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办法和途径。

本文认为,公司的存在是为了给各公司的参与者提供利益(或减少交易费用,提高效率)的;公司治理是在维持公司所有参与者利益基本平衡或不失衡的前提下,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为公司的参与者获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财务和制度安排,并为保障利益的平衡,而进行权力制衡的安排;公司主要依靠两种基本关系维持运转,即股东与董事会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班子的委托代理关系。

信任托管关系容易产生公司治理顽症之一——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委托代理关系容易产生公司治理另一顽症——部人控制现象。

本文还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十大问题,设计了为改善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权的制衡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及公司治理的考评体系;提出了发挥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建议。

一、现代公司及公司治理概述(一)现代公司的精神实质一般地,公司是指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典型的企业财产制度,是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等,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依法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负有民事责任、独立经营的法人。

但要把握现代公司的精神,还需进一步分析其实质。

1、公司是由市场经济关系链条构成的多角化经济组织。

这样的链条大体包括股东与董事会的信任委托关系、董事会与经理的委托代理关系、经理与员工的聘用关系、债权人与公司的信用关系、公司与监管者(证券、工商、税务等)的依法诚信关系。

任何关系链条的严重断裂都可能影响公司这样的组织。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结构管理结构论文摘要:现综迷当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论述,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定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1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建立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它始于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

当时的这些特许公司已具有现代公司的模糊特征—资本形成公司资本,人人均可取得公司的资本股票,投资者可在交易所自由买卖股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人员经营制度。

在这些特许贸易公司中,因众多股东无法介人公司的经营,故形成了股票所有权与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分离,而因此产生“治理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使经营者对股东负责任的机制,如何确保公司经营者的行动准确地反映股东的期望。

早期的特许贸易公司所确立的公司治理结构,对日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并未能够很好地解决许贸易公司的治理问题,因为这种公司中并无行使股东权的机关—股东大会,即使少数公司中设有类似于股东大会的机构,也没有选举董事的权力。

二十世纪初,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公司业务的日益复杂,一方面,股东缺乏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和经营技能;另一方面,董事会需要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做出决策的必要权限,各国立法相应地缩减股东大会的职权,扩大董事会的权力。

以“股东本位”为基本理念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向“董事会中心主义”转变。

但当时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并没有脱离资本逻辑,只不过更适合大规模的、股份分散化的、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高度分离的现代公司的需求。

2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这个概念是从国外引人的,相应的英文单词是:"CorporateGovernance"。

西方有学者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委托董事,使之具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公司业务的一种制度,它是以责任为基础的。

1985年,英国《公司法》把公司治理描述为由董事会、股东和审计员三方构成的制度。

经济学博士书目精选40本

经济学博士书目精选40本

经济学博士书目精选40本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少年富兰克林刻苦求知,忠诚伟大的科学家。

读完一本书后想想自己有没有理解书的内容,书里的知识是否掌握,没掌握继续读,知道读到全会才算把书中的知识全部掌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经济学博士书目精选40本,希望你喜欢。

经济学博士书目41、罗森斯坦一罗丹:《略论‘大推进’理论》42、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43、罗伊·哈罗德:《动态经济学》44、马尔萨斯:《人口原理》45、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4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47、麦多斯:《增长的极限》48、摩尔根编:《劳动经济学》49、尼·康德拉季耶夫:《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50、钱颖一:《企业理论》51、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经济学博士提高书籍52、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53、萨·阿明:《不平等的发展》5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55、樋口美雄:《劳动经济学》56、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57、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58、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59、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60、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6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6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63、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6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于1911年问世,正如大多数包含重要思想的著作一样,这本书在专业的经济学术语中也闪现着简洁的光芒,无论是否经过经济学训练,几乎每个人都能理解它,《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书中没有数学、数字、图表或曲线,也没有令人厌烦的统计学,具有宏伟堂皇的理论风格,读起来像个故事——关于经济是什么,它怎样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故事。

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必读的120本经典书籍

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必读的120本经典书籍

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必读的120本经典书籍1、亚当·斯密:《国富论》2、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5、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6、奥尔森.(中译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7、巴泽尔.(中译本)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8、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9、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0、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2、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3、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14、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5、德姆塞茨.(中译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6、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7、迪屈奇.(中译本)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18、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1、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过剩经济的发展.台湾.台湾中华书局2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3、格哈特·门施等.资本价值变化与创新偏好.北京.商务印书馆24、霍利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5、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6、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7、贾塔克.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8、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9、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3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31、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3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上海三联书店33、拉格纳·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34、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35、劳·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3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37、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38、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39、罗纳德·卜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40、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1、罗森斯坦一罗丹.略论’大推进’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42、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北京.商务印书馆43、罗伊·哈罗德.动态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44、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45、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4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北京.商务印书馆47、麦多斯.增长的极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48、摩尔根编.劳动经济学.北京.工人出版社49、尼·康德拉季耶夫.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北京.商务印书馆50、钱颖一.企业理论.商务印书馆51、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中译本)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52、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53、萨·阿明.不平等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5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55、樋口美雄.劳动经济学.东洋经济新报社56、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57、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58、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9、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60、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北京.商务印书馆6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6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63、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65、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6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67、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6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69、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70、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71、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72、李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73、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74、瓦尔拉斯:《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75、宠巴维克:《资本实证论》76、克拉克:《财富的分配》77、凡勃伦:《有闲阶段论》78、庇古:《福利经济学》79、缪尔达尔:《货币均衡论》80、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81、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82、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8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84、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85、萨缪尔森:《经济学》86、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87、米德:《国际经济政策理论》88、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89、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90、施蒂格勒:《产业组织》91、施蒂格勒:《公民和国家》92、弗里德曼:《最优货币数量和其他论文》93、弗里德曼:《消费函数理论》94、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95、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96、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97、加尔布雷思:《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98、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99、莫里斯:《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100、道格拉斯:《数理经济学》101、钱纳里:《产业关联经济学》102、贝克尔:《歧视经济学》103、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104、布坎南:《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的政治遗产》105、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106、丹尼森:《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107、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08、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109、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10、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11、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12、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113、哈耶克:《个人主义和经济秩序》114、克莱因:《凯恩斯革命》115、索洛:《增长理论:一个说明》116、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117、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118、托宾:《资产积累与经济活动》119、加纳德:《宏观经济理论》120、西蒙·克拉克:《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与国家的危机》。

浅谈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浅谈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浅谈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作者:任丽英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8期公司治理是解决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开始关注现代公司如何实施公司治理,本文就公司治理概念的出现及其理论基础的演变历程进行综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公司治理的各种定义(一)根据公司治理具体形式的定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词典中“公司治理”条目里提到,在刚刚过去的25年中,使经营者忠于职责的接管市场被社会公众普遍视为一种有效、简单、通用的公司治理方法。

经营者由于没有增加市场占有率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其职责并侵蚀股东权利。

除此之外,在董事会架构、经理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可能无效的情况下,接管市场却仍能发挥一定的治理作用。

(二)根据公司治理制度功能的定义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Colin Meyer在他的文章“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中的公司治理机制”中定义了公司治理。

“一个依赖并代表其投资者利益的组织,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高管激励计划的所有内容”;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钱颖一在文章“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与融资改革”中也表示:“经济学家认为,公司治理是一整套控制企业投资者、经理层和对企业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员工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并从这种制度安排中实现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的具体结构包括:1. 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估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现代企业与企业改革”一书中更具体地指出:“一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组织平衡结构。

依据此结构,公司的所有者将其资产提交给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而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成立具体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的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关于现代经济学的概念,我们把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钱颖一)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

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

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

1、视角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

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包括信息。

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

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

这种利益最大化包括利他行为。

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比如价格、激励)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

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

[经济学家看问题有特殊的视角。

经济学家可接受的几个有限的、原始的假设——个人的偏好、技术和制度约束、资源禀赋,别的假设都被认为应该是从此推导出来的。

通常是假定个人是自利的,给定一定的技术和制度约束,每个人禀赋一定,大家互相作用,然后看结果怎么样,然后研究一种叫做“均衡”的状态。

有人问,现实中有很多是非均衡,为何经济学家要研究均衡?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经济学家定义的均衡和一般人认为的均衡不太一样。

比如短缺通常是不均衡的,但在一定约束下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在经济学中可以叫均衡。

最后着眼点是效率,这又是经济学家跟其他的社会科学家的不同。

这很容易产生误解。

有些人说经济学家只讲效率,不讲公平。

经济学必读100本书

经济学必读100本书

1.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5.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6.奥尔森.(中译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巴泽尔.(中译本)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9.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710.波波夫.苏联管理新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11.波林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出版社.198112.伯格.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3.伯纳德·派里斯.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4.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15.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6.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7.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德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8.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9.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0.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1.德姆塞茨.(中译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2.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23.迪屈奇.(中译本)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4.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6.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7.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过剩经济的发展.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7128.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29.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出版社.198730.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1.格哈特·门施等.资本价值变化与创新偏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2.哈罗德·J·莱维特.管理心理学.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33.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34.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35.亨利·艾博斯著.现代管理原理.商务印书馆.198036.霍利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7.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38.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39.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梁小民译.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0.贾塔克.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41.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4.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45.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446.拉格纳·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47.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48.劳·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199049.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第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50.理查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51.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52.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53.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4.罗纳德·卜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55.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6.罗森斯坦一罗丹.略论‘大推进’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57.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58.罗伊·哈罗德.动态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9.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60.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6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2.麦多斯.增长的极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63.麦考米克.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164.摩尔根编.劳动经济学.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65.墨非.柯瓦奇著.林方.王景和译.现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出版社.198066.尼·康德拉季耶夫.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7.钱颖一.企业理论.商务印书馆.198968.乔纳森·斯迈兰斯基.新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9.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中译本)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70.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1.荣格著.成穷.王作虹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72.萨·阿明.不平等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4.舒尔茨.人力的资本投资.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75.斯蒂芬·P·罗宾斯.黄卫伟译.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6.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7.樋口美雄.劳动经济学.东洋经济新报社.199878.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99179.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80.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81.韦思·卡西欧.人事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82.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3.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84.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5.小艾尔费雷德·D.钱德勒.(中译本)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86.小拉尔夫·弗·迈尔斯主编.系统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87.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出版社.198188.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9.休·J·阿佑德.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9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91.叶浩先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2.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4.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5.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97.张述祥等译.西方心理学家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98.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9.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0.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是二十多年来推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我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直接力量。

20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全面建立。

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并在高校讲授。

今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必然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

这一大趋势呼唤着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

为此,比较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就恰逢其时。

一、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们把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

[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

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目前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

“某国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也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

然而,这样说并不排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实际上,做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某地某时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

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

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

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

首先,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

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理论作者:钱颖一摘要本文将介绍的“企业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具有以下特点:(1)发展迅速,是经济理论的前沿。

(2)大部分论文的数学性较强。

(3)与其它学科交叉,如公司财务,公司法,及垄断法,等等。

(4)多种学派争鸣。

企业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

科斯(Coase,1937)的论文“企业的实质”,及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1933)的书“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当称开创性的工作。

7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重新活跃的学术原因有二:一是交易成本学派在科斯影响下的发展,特别是威廉森(Willamson)的工作;二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继一般均衡论后,70年代的革命性突破,即以严格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激励理论(The Theory of Incentives),合同理论(The Theory of Contracts),委托人-代理人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

以上不同名称概指同一理论。

企业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1)企业的本质和界线(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Firm)。

企业与市场的界线在哪里?决定两企业合并的因素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合并下去?企业的定义是什么?企业所有权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在现代大公司的经济中,这是极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一般地说,分权与集权各有利弊。

(2)企业内部的等级制(Internal Hierarchies)。

在一个企业内部,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激发雇员的积极性?如何设计竞赛、晋升规则?发放奖金?如何防止雇员合伙行为(Collusion)。

这是内部组织结构设计问题。

(3)企业的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

在企业全部资本构成中,股票(Equity)和债券(Bond)的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它对经营者有何影响?特别地,破产的经济涵义是什么?为什么破产有清算和重组的区别?最终地,为什么要有破产?(4)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这种分离既是现实,又是公司法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如何制约经营者?经理行为有何变化?不同类型的所有者的利益如何协调?引言本文介绍的“企业理论”是研究在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企业组织的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近一二十年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和热门领域。

正像任何新兴学科一样,企业理论至今还未形成一套公认的系统结构。

为了使读者对这一领域有一个较全面、不偏向的了解,本文将扼要介绍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和各种不同学派。

我们假定读者熟悉经济学原理,比如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再假定读者也学习过中级微观经济学,比如亨德森和匡特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

我们从中可以注意到,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无论是局部均衡理论,还是一般均衡理论,都是研究市场交易的理论,其主题是价格在平衡供求关系中的作用。

为了这一目的,企业则被简化为一个假定,即“使利润最大化”,正如消费者使效用最大化一样。

在这种研究传统下,企业本身是一个“黑匣子”。

为了研究价格的作用,对企业做这种简化是十分必要的。

并且,“使利润最大化”这一假定在某种程度上也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的现实。

但是,观察一下现实经济活动,我们就会发现,市场交易与价格调节只是人类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

即使在市场经济中,也有相当大部分的交易在企业内完成,而不是在市场上完成。

因此,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对我们认识多种形态的经济组织形式(包括市场本身),有重要意义。

这就是“企业理论”的任务。

在这里需要首先明确指出,我们介绍的企业理论是以自由市场经济的现实为基础的,它是一种实证和描述的科学。

因此,精确地说,这是私有财产下自由市场中的企业理论。

对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读者,需要特别提醒。

这是因为在西方学者的论文中一般不会明显列出体制上的假定。

同样地,本文所用的术语,如契约、企业、权威、市场等等,都具有在某种体制下的确切含义,不应与在另一体制下的相同名称相混淆。

第一节企业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不打算追溯企业理论发展的全部历史。

对现代企业理论有重要的和直接的影响的第一篇论文是科斯(Coase)在30年代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

科斯认为,与市场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不同,企业依靠权威在其内部完成交易。

企业形成的原因,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

科斯的结论是,企业会扩大到如此程度,使得在企业内部再进行一次交易的费用等于同样的交易在市场上完成的费用。

科斯的理论由此被称为“交易费用学派”。

1972年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发表了一篇论文也很有影响。

尽管这两位学者深受科斯的影响,但他们在这篇论文中反对科斯有关企业具有权威特征的论点。

他们认为在买卖物品的契约与雇佣劳动的契约之间并无区别,通过市场的交易与在企业内部的交易也无二致。

他们提出,企业是一个班组,这是因为生产需要由多人联合完成。

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每一个参加者都企图“免费搭车”,因此需要有人监督。

但是监督人也会偷懒,谁来监督监督人呢?没有人。

为了使监督人有积极性,就必须把企业的剩余收入给他。

这个获取剩余收入的人就是企业家,所形成的生产方式便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由此推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合作(partnership)或集体(cooperatives)经营方式的效率要高。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关于监督作用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大影响,但他们反对企业的权威特性的看法不为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谈到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就不能不提及他们所代表的“产权”学派的观点1,这个学派在70年代曾经流行过。

它强调产权定义的明确性,并把财产所有权等同于对财产剩余回收联系在一起。

从上面介绍的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关于企业的理论已可看出“产权”的思想。

这个学派认为财产私有制度是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

总的来说,交易费用学派的缺陷在于,“交易费用”的概念太含糊。

交易费用可以解释为交易过程中的“阻力”带来的费用,这显然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交易费用一词常被滥用,凡是解释不清的费用都被称为交易费用,这样的话,好像什么都能解释,实际上却不成为理论了。

因此,后人努力寻找真正的交易费用,进一步发展该理论。

除了交易费用学派外,阿罗(Arrow)的书《组织的界线》对后来的企业理论也有较大影响。

阿罗认为,“市场失灵”使得企业(或其他组织)有存在的必要。

市场失灵的原因很多,阿罗特别强调不完全信息带来的外部性。

他认为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系统可以优于市场上的信息系统。

但阿罗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现代企业理论是在以上几位经济学家的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这里的转折点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研究在70年代由于引入不完全信息而产生的革命。

这一革命的结果,产生了全新的微观经济学分支,它们被称为“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契约理论”或“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这些理论一般都较为抽象,运用对策论、统计决策论等数学工具,这里不做介绍。

为什么微观经济学的这种基础研究会推动企业理论的发展呢?这是因为现代的经济学家对企业的看法是以自由“契约”为基础的。

这种思想可以简述如下:现代化的生产要求人们分工从事专业化职业。

这种专业化必然导致每人掌握不同的信息。

由于人们之间利益相互冲突,为了协调经济活动、取得高效率,经济组织形式的选取至关重要。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人们经济活动的组织,不是靠政府的行政命令,而是在买卖双方平等基础上,以自愿的契约形式来完成。

企业的基础是多方的契约,而决定契约形式的核心是信息的分配。

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在市场上所观察到的契约形式,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都可以看作是在给定信息制约条件下,使专业化了的生产要素间的交易费用极小化的某种反映。

因此,如果某种交易在市场上完成的费用大于在企业内完成的费用,那末交易就会在企业内完成。

也就是说,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但可自由选择的经济组织方式2。

现代企业理论按其内容可划分为四部分。

(1)企业的本质和界线。

企业与市场的界线在哪里?决定两企业合并的因素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合并下去?企业的定义是什么?企业所有权的经济含义是什么?等等。

(2)企业内部的等级制。

等级制的利弊在哪里?在企业内部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激发雇员的积极性?比如如何设计竞赛和晋升规则?发放奖金?等等。

这是内部组织结构设计问题。

(3)企业的资本结构。

在企业全部资本构成中,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如何确定?破产的经济含义与机制是什么?为什么破产有清算和重组的区别?为什么要有破产?(4)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如何制约经营者?经理行为有何变化?所有者的利益如何得到保护?等等。

以上内容,我们在下面四节中分别介绍。

第二节企业的本质和界线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财产控制权”观点(Control rights of assets)这一观点由交易费用学说演变而来。

这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威廉森的工作。

威廉森在寻找市场交易费用时作了如下分析。

假设买卖双方事前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中。

如果卖方的生产(或者买方的需求)需要某种专项投资,那么买卖双方在事后就被“拴”在一起。

所谓专项投资,指的是投资不可再用于其他地方,比如大坝,它是不可挪作它用的专门化资产。

如果契约是完全的,在产权明确的条件下,契约可以是最优的。

但是,契约很可能是不完全的,完全契约是指包罗万象,面面俱到的契约,契约中明确规定契约各方在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条件下的义务、责任和权利等等。

这是由于,比如,人们事前不能准确预见将来发生的技术革新;制定详细的合同费用太高;有些指标无法描述清楚,如质量、契约履行的困难,等等。

在契约不完全情况下,买卖双方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在事前都解决,有些事非拖到事后再说。

但事后双方并不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之中了。

比如,如果卖方已经做出大量专项投资,这就使得买方在事后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

另一方面,卖方在事先就能预见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会减少事先的投资,或根本不投资。

经过这一番分析,威廉森得出这样的结论:投资的减少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造成的市场交易费用。

为了减少这一费用,买卖双方应该合并为一个企业3。

格罗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发展了威廉森的上述想法。

他们除了指明市场交易可能带来的费用(即企业合并带来的效益)外,同时还分析了企业合并可能带来的费用。

因此他们的理论是关于企业合并的完整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