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红楼梦》中人缘最好、最合群的人,却一直被误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她是《红楼梦》中人缘最好、最合群的人,却一直被误解
作者:慕容素衣
有些人是天生属于人群的,宝钗就是如此。
一部《红楼梦》,几乎很少看到她有独处的时候,她身边总是围着一堆人,永远都是那个最合群的存在。
一般来说,过分自我者很难融入人群,因为自我意识太强,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
要想得到他人的认可,秘诀无他,无非是“设身处地”四个字。
宝钗和人相处,就无时不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她过十五岁生日时,贾母因“喜他稳重和平”,特意拿出二十两银子来,为她置备戏酒。
当老太太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日喜者说了出来”。
元妃省亲时,她见宝玉这个愣头青所写的诗中有“绿玉春犹卷”之句,便急忙转身悄悄提醒他:“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
况且蕉叶之典故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并替他想出用“绿蜡”二字来替换,这般稠密的心思,既考虑到了读诗者的喜好,又替宝玉解了围。
若从这两个事例中得出宝钗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的结论,那未免太过低看了她。
宝钗的善解人意,并不只针对上层而言,对于平辈乃至下人,她都是一派浑厚、面面俱到的。
第七回中,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到梨香院中来,宝钗一见她,连忙放下手中的活,满脸堆笑,说:“周姐姐坐。
”和她亲热地拉起了家常。
我们几曾见过其他姑娘主子和下人们这般亲热?
赵姨娘是贾府中头一个不讨喜的,连自己亲女儿都嫌弃她,那么宝钗的态度如何呢?一次,薛蟠从南方带回一箱礼物,宝钗一一打点送给各处,也送了贾环一份。
赵姨娘为此感激涕零地说:
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送到,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
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
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宝钗心里真的瞧得上赵姨娘母子吗?只怕未必。
她送贾环礼物,更多的是出于礼貌。
当然,如果换了目下无尘的黛玉,是连敷衍都断不会去敷衍的。
宝钗不像黛玉那样有精神上的洁癖,而是善于包容。
她的这种品性,会令人想起老子笔下利万物而不争的水,水虽然能藏污纳垢,却无伤于它至洁的本质。
在众姐妹之中,宝钗更是那个人缘最好的人。
姐妹们谁有了什么实际上的困难,她永远都是那个雪中送炭的宝姐姐。
邢岫烟寄人篱下,把棉衣当了,天冷时竟然还穿着夹衣,宝钗见了忙替她赎回冬衣,还特意嘱咐说:“你且回去把那当票叫丫头送来,我那里悄悄地取出来,晚上再悄悄地送给你去。
”
史湘云一时兴起,说要起个诗社,却没想到自己手中根本没有请客的银子。
众人都不以为意,唯有宝钗注意到了她的难处,忙为她张
罗了一桌螃蟹宴,怕湘云多心,又对她说:“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
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
”
黛玉素有肺疾,燕窝能养肺,但她不好意思向凤姐等人开口。
末了还是宝钗差丫头送过来,还一并送来了熬燕窝的冰糖。
这是何等的细致!
如此种种,便是宝姐姐之所以能成为宝姐姐的缘故了。
在读者心目中,宝钗永远都是姐姐的形象,因为她符合了我们对于一个姐姐的完美理想——代表着温柔、大度、春风化雨般的温情和恰到好处的体贴。
倘若还有人硬是要说宝钗这么做是为了笼络人心以获得宝二奶奶的宝座,曹公泉下有知,估计也会大吐其血,恨天下并无解人。
复杂且多义的人素来容易被误读,宝钗就是大观园众女儿中被误读最深的那一个。
在诗社中,宝钗的诗通常是以气象格局取胜的。
诗社掌门人李纨每品裁高下,与其说是品诗,倒不如说是品人。
论风流别致,钗不如黛,论含蓄浑厚,黛不如钗。
春兰秋菊,各擅胜场,黛玉之长在巧思才情,宝钗之长则在气象格局,多少人爱慕这艳冠群芳的宝姐姐,就是因为她身上有寻常女子难得的大气。
正因为大气,宝钗对于贾府中的明争暗斗,总能保持着一份超然和淡泊,“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抄检大观园后她立即搬出了园子,就是自重身份的表现。
三十八回中她曾作《螃蟹咏》一诗,对那些横行霸道的人物极尽讽刺之能事,可见在宝钗的心目中,对于你争我斗、内部倾轧之类行为是很不屑的。
世人都说黛玉是个眼高于顶的,殊不知,宝钗也有她的骄傲,只是她把这份骄傲隐藏得很深。
谈到宝钗的大气,就不禁要谈谈她最为人诟病的两件事了。
金钏投井之后,她对王夫人讲的那番话,总招来过分冷酷之讥。
其实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宝钗实用主义的表现,金钏已死,说什么都于事无补,她的一番话是为了宽慰还活着的王夫人。
扑蝶时的脱身之计,更被无数拥黛派看成是嫁祸黛玉。
这真是不白之冤了,宝钗的心机只是用在明哲保身上,并不存在害人之心。
若她刻毒如此,岂不在境界上远低于黛玉,又怎能让百年之后的读者为了钗黛之争而至于挥拳相向?
宝钗和黛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女子,一者接近现实,一者邻于理想,双美相峙,各臻其极,并无高低。
她们的种种差异,在于安身立命的根基不同,黛玉执著于自我之完成,宝钗则追求与外界的和谐,一个为己,一个为人,出发点不同,最后的结局自然也不同。
如果要你选择和宝钗还是黛玉做朋友,你会怎么选择呢?
像黛玉这样的姑娘,交友态度可能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而如果和宝钗相交呢,她会不动声色地帮你解决许多现实中的难题。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题,大不了和两个人都做朋友嘛!真正为难的是贾宝玉,他所期待的兼美理想,终究还是落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