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性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
通常分为:
被动抗病性 主动抗病性。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分为形态的、 机能的和组织结构的抗病因素,即物理抗病性 因素(physical defense),以及生理的和生物化学 的因素,即化学抗病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
(一) 被动抗病性
1、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 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
耐病性: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 方面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
避病性:由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 病的植物,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 染期相错,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 在病原物之下的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 受侵染的机会。
按抗病的程度常区分为:
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
1、抗接触,2、抗侵入,3、抗扩展,4、抗损 害,5、抗再侵染。
其中,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ing), 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而植物的 抗 再 浸 染 特 性 则 通 称 为 诱 导 抗 病 性 (iduced resistance)。
1、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对锈菌、白粉菌、 霜霉菌以及其它专性寄生物和稻瘟病菌等部分兼性寄生 物,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 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 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 。
▲紫色鳞茎表皮的洋葱品种比无色表皮品种对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有更强的抗病性。这是因为前 者鳞茎最外层死鳞片分泌出原儿茶酸和邻苯二酚,能抑 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侵入。
▲由燕麦根部分离到一种称为燕麦素(avenacin)的皂角苷 类抑菌物质,能抑制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和其它微生物生 长,其杀菌机制是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类结合,改变 了膜透性。
第二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阻滞、中止或避免病 原物活动、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 度的一类特性。是寄主的一种属性,是由遗 传特性决定的。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 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 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 抗病性。
该类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 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 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植物体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最外层防线——植物 表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对病原菌果胶酶水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素。
植物普遍具有该类抗病性因素,抗病植物可 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病原菌某些酶的物 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 要成分。
抗菌物质
在受到病原物侵染之前,许多健康植物体内 就含有多种抗菌性物质,如酚类物质、皂角苷 、不饱和内酯、芥子油、有机硫化合物、糖苷 类化合物等等。
酶抑制物 植物体内的某些酚类、丹宁和蛋白质是水解
植物受到机构伤害后,可在伤口周围形成 本栓化的愈伤周皮(wound periderm),能有效地 抵抗从伤口侵入的病原细菌和真菌。
纤维素细胞壁对一些穿透力弱的病原真菌 也可成为限制其侵染和定植的物理屏障。
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都可 能积累木质素(lignin),从而阻止病原菌的扩展。
2、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这种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称为主效基因抗 性、单基因抗性或寡基因抗性,抗病效能较高,是当前 抗病育种中所广泛利用的抗病性类别;其主要缺点是易 因病原物小种组成的变化而“丧失”,在生产上这种抗 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2、水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具有该种 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 异性相互作用,也称为非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 。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 的一类抗病性。
▲芥子油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以葡萄糖苷酯存在, 被酶水解后生成异硫氢酸类物质,有抗菌活性。葱属植 物含大蒜油,其主要成分是蒜氨酸(alliin),酶解后产生 大蒜素(allicin)亦有较强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 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 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 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 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 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 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 原的相互作用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由 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 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 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0、免疫;不表现症状。 1、高抗: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 2、中抗:中等程度感染和受害; 3、中感:明显的感染,受害程度较重; 4、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力,
严重受害。
二、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在与病原物长期的共同演化过程中,针对 病原物的多种致病手段,发展了复杂的抗病机制。
※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的本质, 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的变化而变 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有的病原物小 种。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的,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这种抗 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原 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受病原物侵染 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