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2017中国海事十件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终盘点:2017中国海事十件大事
崔乃霞;庞博
【期刊名称】《中国海事》
【年(卷),期】2018(000)001
【总页数】4页(P6-9)
【作者】崔乃霞;庞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编者按:2018,如期而至。
在祖国辽阔的水域上,随着“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一幅幅宏伟的海事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回望2017年,我们每个
海事人,都是海事发展的见证者。
哪些中国海事的大事件值得深深回味?哪些中国海事的大事件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此年初,《中国海事》杂志特别盘点2017年中国海事十大事件,回望去年变化,期许新时代的海事变革。
履职践行发布海事核心价值体系
1月3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海事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海事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导向。
海事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使命(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清洁,保护船员整体利益,维护国家海上主权和人民利益)、宗旨(建设人民满意的海事)、核心价值观(航行安全、水域清洁,服务交通、奉献社会)、共同愿景(坚持“三化”统领,坚定“三个追求”,建设国内一流的经济执法系统和国际领先的海事管理机构)、发展理念(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行政执法一
面旗)等五个方面,它将为进一步坚定海事干部职工理想信念、统一价值追求,增强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提升海事系统的社会认可度发挥积极作用。
点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履职践行,奉献社会!
联合登临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2016年12月28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机制的通知》,要求建立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工作机制。
海事管理机构作为登临检查的召集单位,按照依法高效、方便船舶、分工合作的原则,负责组织协调其他口岸查验部门共同开展好登临检查工作。
各港口海事管理机构、边检、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按照“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要求联合开展船舶登临检查。
联合登临有效降低了多部门重复登临检查船舶,减轻船舶运营者的负担,进一步提高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查验效率,有力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有效提升了我国港口口岸查验能力和服务水平。
点评:联合登临,监管互认,便利高效,共促大通关!
取消签证实施进出港报告制
3月22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通知,对在我国内河航行的船舶以及进入内河
航行的海船进出港实施报告制度、取消内河航行船舶进出港签证做出部署。
航行于长江、珠江、黑龙江、京杭运河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的内河船舶和进入内河航行的海船,通过互联网远程登录海事船舶进出港报告服务网或手机APP客户端,即可
办理进出港报告。
这是继2016年取消国内航行海船进出港签证之后,海事系统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要求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沿用数十年的“船舶进出港签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船舶进出港管理由事前审批调整为事中事后监管,开启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新的时代。
点评:简政放权,便利船舶,动态监管,开启海事新时代。
转变职能深化海事体制改革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放管服”改革,着力解决海事系统在层级架构、职责定位、资源配置和现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交通运输部深化直属海事系统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基层海事机构执法管理模式改革,调整28个海事机构管理序列,优化基层执法资源配置,建立以海巡执法大队为基本单元的现场监管模式,加强一线监管力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升海事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
推进航海保障中心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航海保障中心管理关系,做大做强航海保障事业,为水上交通安全提供坚强的支持保障。
点评: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激发活力,忠诚履职。
船舶减排实现绿色航运发展
8月3日,船舶排放控制区方案落实现场推进会在深圳召开,长三角两省一市率先实施了2018年的排放控制要求。
交通运输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能源局等共13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船用低硫燃油供应保障和联合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强化监管,维护公平、有序、健康的船用燃油市场秩序,提升我国船用燃油供应能力和质量。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加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首批109台船舶燃油硫含量快速检测装备
配备到位,检测时间由3天缩短至3分钟。
启动船舶排放清单编制工作,配合推
动船舶使用岸电和使用LNG等清洁能源。
从环境监测数据看,2017年排放控制
区港口二氧化硫浓度较2015年平均下降超过20%,施行排放控制的港口空气质
量持续向好。
点评:船舶减排,低碳环保,绿色航运,海事当先。
水上安保护航厦门金砖峰会
9月3日至9月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召开。
自8月1日起,
海事系统对拟进入厦门的外国籍船舶开展水上安保专项检查。
实施专项安全监管期间,针对厦门水域范围广、航线密集、台风多发等特点,海事部门突出“把牢”入厦船舶监管关、“管住”入厦海上通道、“紧盯”三类重点船舶,“狠抓”海上应急事件处置,确保环厦水域监管全覆盖、入厦船舶信息全登记、重点船舶全核查。
本次安保工作,海事管理机构共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和信息报告2 696艘次,对外
轮实施专项保安检查352艘次,厦门管控水域未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圆满完成了
金砖会晤期间水上安全保障工作。
点评:联合管控,众志成城,水上安保,护航峰会。
海事大国 15次连任IMO A类理事
11月2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第30届大会在伦敦举行,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率团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全会上做重要发言。
会上,连云港海事局“海巡0611”轮船长卢国强获得2017年海上特别勇敢奖奖状。
12月1日,国际海事组织(IMO)第30届大会举行了新一届理事会选举,161个成员国就理事竞选进行了
投票,中国以最高票再次当选该组织A类理事,这是中国第15次连任A类理事。
12月7日,国际海事组织理事会第119届会议召开,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张晓杰当选为会议主席,这是我国代表首次当选理事会主席,再次体现了在海事领域国际社会对我国的高度认可。
点评: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维护航运权益。
港口国监督保障航运可持续发展
5月3日至4日,巴黎和东京港口国监督备忘录第三次部长联席会议在加拿大温
哥华召开。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出席会议并签署了“保障航运业负责任、可持续发展”的部长联合声明,各成员国政府承诺将共同致力于提升安全、加强环境保
护,改善海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平等竞争环境。
我国实施港口国监督始于1986年10月,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港口国监督工作已与国际海事全面接轨,目前授权13个直属海事局55个对外开放港口开展港口国监督业务并取得了积极
成效,为保障我国航运安全和海洋清洁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多措并举,合作共赢,维护安全,保障畅通。
携手合作开展中国东盟海上演练
10月31日,中国-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实船演练在广东湛江外海水域举行。
该演练是中国-东盟国家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的海上合作项目,是中国
与东盟国家首次进行大规模海上联合搜救实船演练。
来自中国、泰国、菲律宾、柬埔寨、缅甸、老挝和文莱7个国家相关机构的代表和海上搜救力量参演,共动用
各类船舶20艘,飞机3架,参演人员1 000余人。
演练前,还举办了中国-东盟
国家海上紧急救助热线项目签约及开通仪式,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出席仪式并宣布中国-柬埔寨海上紧急救助热线正式开通,宣布中国-东盟国家海上搜救信息平台上线。
点评:建立搜救区域合作,保障海上人命安全,护航“一带一路”倡议。
服务社会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
7月24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首航活动在广州南沙
举行。
来自香港和澳门的游艇,在南沙客运港码头口岸办理入境手续后停靠在南沙游艇会,首航取得圆满成功。
6月20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质检
总局四部委联合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制定了粤港澳游艇出入境便利化措施。
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籍游艇在出入境通关、监管查验、码头设置、牌照互认等方面探索新模式,形成便于操作、规范清晰的游艇出入境政策体系、管理机制和操作指引,为在广东乃至全国推进港澳游艇“自由行”、促进游艇旅游业发展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点评:先试先行,创新机制,便利粤港澳游艇“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