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洪洞县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灯笼学案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4《灯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吴伯箫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3.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4.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吴伯箫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逢年过节,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社区,都要挂起红红的大灯笼,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那么灯笼在作家笔下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一起走进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二、预习检查1、知识链接(1)灯笼介绍灯笼,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2)文体知识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线索,梳理与“灯笼”相关的记忆脉络。
2.感受作者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字词检测1.标注正确的读音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恐吓()神龛()犬吠()磷()火司马懿()乡绅()姊()妹幽悄()2.解释词语的含义熙熙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前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学校拟举办“物微情浓”民俗物品展,我们班将展出的物品是“灯笼”,请结合吴伯萧的《灯笼》一文,化身为展会工作人员,介绍“灯笼”中蕴含的情缘。
任务如下: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任务三:挂灯笼·写灯语请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展会马上开始。
(二)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在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一串灯笼便有一个故事。
1.请结合阅读提示,为前来观展的同学们讲述与灯笼有关的美好故事。
(温馨提示:带灯字的10字以内短语)故事一祖父夜行,提灯相迎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故事五故事六故事七故事八2.了让前来观展的同学更清晰地了解灯笼的故事,展览区划分了不同板块,请你为以上事件分类。
预设:板块事件板块一:板块二:板块三:板块四:(三)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一串灯笼便有一段情缘。
1.展会上拟为每一串灯笼贴上标签,每个标签上都有一段文字,展现灯笼情缘。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教案新人教版(1)

4.《灯笼》教学目标1.了解灯笼的故事,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3.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媒体资源】灯笼的图片,导入新课。
学生谈灯笼的发展历史、风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灯笼》,了解著名作家吴伯箫笔下有关灯笼的往事。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预习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1)作者作品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人。
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
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重点字词①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sòng)斡.旋(wò)静穆.(mù)怅惘..(chàng wǎng)锵.然(qiāng)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②解释下面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斡旋:调解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破落户:从原来的名门望族败落下来的人家及其子弟。
燎原:火延烧原野,比喻气势旺盛。
可参考【知识总汇】2.初步感知播放【音频课文】,倾听朗读,感知全文内容。
讲一讲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参考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
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跟着龙灯跑半夜。
⑤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课《灯笼》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手工制作灯笼这一环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加深了对灯笼文化的理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还需更加细致,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正确地完成实验。
(1)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难点解析:学生对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的运用。
难点解析:学生对新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在实际运用中感到困难,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操练,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灯笼》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灯笼的文化寓意时,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通过课文了解到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各种灯笼的样式和寓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时,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灯笼的象征意义和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灯笼》教学设计教材解读:《灯笼》是一篇感情深沉的散文。
作者通过细数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中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当头的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思绪万千。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词,了解作者。
2.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赋予灯笼的双重意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感知灯笼的多种意味,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法:1、诵读法。
2、探究法。
3、勾画圈点法。
学法:1、自读法。
2、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相关材料,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扫除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吴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
(设计意图:由作者引出课题,开门见山,做好铺垫。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fén)恐吓(hè)神龛(kān)皎洁(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铿然(kēng) 官衔(xián) 褪色(tuì)可悯(mǐn)2.解释下面词语。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导学案及课堂习题附答案

《灯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二、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
1982年8月病逝。
三、写作背景:四、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五、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五、自学指导一1、读准字词,流利地朗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语感斡旋( )幽悄( ) 霍骠姚( )怅惘( )斡旋:家来:垂珠联珑:幽悄:2、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六、自学指导二,思考以下问题。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8、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4 灯笼导学(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
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
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有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
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
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
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
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
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2、读准字音焚身( ) 恐吓( ) 神龛( ) 皎洁( ) 犬吠( ) 争讼( ) 斡旋( ) 静穆( ) 怅惘( ) 铿然( ) 官衔( ) 褪色( ) 可悯( )3、积累词语:(1)斡旋:(2)垂珠联珑:(3)未始:(4)幽悄:(5)吹角连营:赏析文章4、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5、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说了哪些内容6、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7、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8、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10、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启示?(一)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参考答案:1、文学常2、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皎洁(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铿然(kēng) 官衔(xián) 褪色(tuì)可悯(mǐn)3、斡旋:调停,调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教案(表格式)

喜欢的原因很多,例如: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小组讨论后,尝试回答,教师引导: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1、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
2、灯笼引起作者小时候哪些回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4、本文“形散神不散”的体现
5、文章结尾一个自然段的意义分析
6、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从赏析的角度,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
(2)灯笼引起了作者小时候对家乡的哪些回忆?表达了什么情感?
根据教师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思考领悟。
学生在教材中找到,预期引导: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跟着龙灯跑半夜。⑤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⑥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情景。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赏析文章,品味情感
课时计划
课题
4灯笼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重点
1.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教部编版⼋年级语⽂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灯笼》(2课时)教学⽬标双向表《灯笼》(1课时)教学设计建议⼀、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教材内容分析灯笼,⼜称灯彩,⼀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架,⽽蒙以纸或纱类等透光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是⼀种古⽼的中国传统⼯艺品.灯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五元宵节前后,⼈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种喜庆的氛围.以《灯笼》为题,实际上是以此为线索叙事抒情.本⽂是⼀篇抒情散⽂,选⾃《吴伯箫散⽂选》(⼈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本⽂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战争时期,故作者在⽂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挑灯看剑”的典故源⾃⾟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
作者说“灯笼⼜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把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化内涵,品味⽂中富有表现⼒的语⾔。
(难点)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素养)(三)教材前后联系本单元是以民俗⽂化元素为核⼼组材,阅读时要关注其有关灯笼的民俗意义和价值,同时还要关注本⽂的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
⼆、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学情分析学⽣已经学习过抒情散⽂,阅读本⽂,要注意引导、督促,给学⽣⾃主学习的时间,这是本单元的最后⼀篇,⽽且是⾃读课,具有总结意义。
要联系前⼏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加深巩固,并进⼀步开拓,让学⽣⾃学落到实处。
(⼆)教学建议1、消除时代隔阂,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爱国思想。
2、理清课⽂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通过朗读,仔细体会全⽂语⾔的⽣动形象。
(三)教学⽅法设计引学探点练结(四)教学过程设计第⼀课时⼀、引:背景资料本⽂选⾃《吴伯箫散⽂选》(⼈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new)

灯笼授课内容《灯笼》第一课时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重、难点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课前准备Ppt课件课堂环节设置预习检测或展示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争讼( sòng ) 领域( yù)斡旋( wò ) 静穆( mù)思慕( mù ) 幽悄( qiǎo ) 霍骠姚( piào )怅惘 ( chàng wǎng )锵然( qiāng )燎原( liáo )熙熙然( xī)暖融融( róng )马前卒(zú)神龛 ( kān )犬吠( fèi )庞大( páng )方式课前预习自主解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灯笼图片展示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走近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三、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2、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件?1、长工李老五和我提着灯笼去接祖父。
2、小时候在村里挑着灯笼上灯学。
3、乡俗还愿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4、元宵节在几处山城小县里看灯笼。
5、族姊远嫁看满街的灯火.6、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的喜悦。
欣赏谈感受课件出示自主学习读文理清文章思路合作学习交流补充7、由宫灯联想到汉献帝有灯笼做伴的可悯处境。
8、联想到将军在挑灯看剑的壮观。
课堂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四、总结归纳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导学案设计

4灯笼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学习重难点:重点: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难点: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1、本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指导学生围绕“灯笼”叙写了哪些事,分析“灯笼”蕴含了哪些文化意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
2、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二)灯笼简介。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除了元宵节挂灯外,古代的私塾(学校)开学时,父母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灯笼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灯笼备课组:初二年级组执笔:赵艳菊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技能目标: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德育目标:1.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体会作者的抗日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感知梳理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内容。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校园里值得注意的环保问题真不少:乱扔垃圾、乱倒饭菜、乱扔纸屑、乱写乱画等。
特别严重的是,很多同学乱踩草坪,习以为常,至今已有几片绿草如茵的草坪变成了寸草不长的黄土地,要是每人人都放纵这种破坏环保的行为,用不了多久,绿草坪就会变成灰尘滚滚的黄土地,整洁的校园就会变成肮脏腻人的污浊地。
二、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2、明确目标(1)解决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整体感知内容,理清结构。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1)、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3)、理清课文结构。
4、小组探究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字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创作实践:将所学写作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举例解释:
-在突破情感表达难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情感变化,或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对于语法运用,教师可通过图表、示例和练习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理解:课文《灯笼》的阅读,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如“飘摇”、“照耀”等,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语法点: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如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并学会运用。
-对于语法知识,教师可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法结构。
-在写作技巧上,教师可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指导学生分析并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情感表达: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讨论来逐步体会。
-语法运用:对于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较复杂的语法结构,学生可能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在文化背景方面,教师可引入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构建对灯笼文化意义的理解。
-针对创作实践的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和指导,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和修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节日或庆典时是否见过灯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背后的文化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4.《灯笼》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本文是第一单元第四课自读课文,发表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对文中所写事件、所抒发的感情应该是陌生的,因此消除阅读理解的障碍,除了提示创作的时代背景外,还要提示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一方面有才华,另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投身正义事业的进取心非常强烈,因此在怀念早年的乡村风俗时,会自然地引发激越的爱国热情。
3.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昆明的雨》,学会了文章“一线串珠”的手法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但因年代久远,又加之学生对“灯笼”的实际作用和象征意义不太明确,需要进一步点拨。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丰富情思2.品味特色语言,背诵经典句段【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思四、总结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2.书面语与口语夹杂点拨: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语言运用娴熟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深爱古典文学的熏陶。
3.语言典雅,多引古语点拨:萧萧班马鸣,出自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作者读书读书多,积累丰厚,写作信手拈来,典雅富有文化气息。
二、选做题:大家大声朗读背诵喜欢的语段。
课堂总结:《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每一个民族个人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但爱国决不是一个口号,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希望大家: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附:板书设计灯笼吴伯箫童年记忆亲情民俗意义乡情文化价值家国情家国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西省洪洞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洪洞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洪洞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灯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3。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灯笼中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重点:目标2。
3自主学习:(一)1.了解作者吴伯箫,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作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散文集《北极星》。
2。
字词积累争讼( ) 领域()斡( )旋静穆( ) 思慕( )怅惘()神龛( )锵( )然霍骠()姚()燎( )原幽悄()熙熙( )然司马懿( )斡旋:垂珠联珑:幽悄:思慕:静穆:人情世故:(二)阅读感知: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3.在作者的笔下,灯笼承载了哪些厚重的内涵.合作探究:1。
作者写了有关灯笼的哪些回忆?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灯笼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展示质疑:小组交流,老师点拨,解决疑难.总结提升:感悟思想,归纳主旨。
当堂反馈: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领域静穆思暮铿锵B.退色灯谜点缀暖融融C。
磷火凑巧斡旋幽悄D.消夜燎原熙熙斓珊。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灯笼教案新人教版

4 灯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3.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体会作者的抗日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灯笼图片展示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走近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
1982年8月病逝。
60年代初期创作的以表现延安生活的名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以及《难老泉》《“早”》被收入散文集《北极星》。
在新时期以创作了《天涯》、《忘年》等佳作,1982年出版了最后一部散文集《往年》。
吴伯箫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吴伯箫文集》。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争讼( sòng )领域( yù)斡旋( wò )静穆(mù)思慕( mù)幽悄( qiǎo )霍骠姚( piào )怅惘 ( chàng wǎng ) 锵然( qiāng )燎原( liáo )熙熙然( xī)暖融融( róng )马前卒( zú)神龛( kān )犬吠( fèi )庞大( páng )2.词语解释斡旋:调停,调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3.再次朗读课文,体会灯笼中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
重点:目标2.3
自主学习:
(一)1.了解作者
吴伯箫,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作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散文集《北极星》。
2.字词积累
争讼( ) 领域( ) 斡( )旋静穆( ) 思慕( ) 怅惘( )
神龛( ) 锵( )然霍骠( ) 姚()燎( )原幽悄( )
熙熙( )然司马懿( )
斡旋:
垂珠联珑:
幽悄:
思慕:
静穆:
人情世故:
(二)阅读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在作者的笔下,灯笼承载了哪些厚重的内涵。
合作探究:
1.作者写了有关灯笼的哪些回忆?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灯笼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展示质疑:
小组交流,老师点拨,解决疑难。
总结提升:
感悟思想,归纳主旨。
当堂反馈:
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领域静穆思暮铿锵
B.退色灯谜点缀暖融融
C.磷火凑巧斡旋幽悄
D.消夜燎原熙熙斓珊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 .品析语言,感受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
2.关注结尾,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对“灯笼”的回忆?
2.文章结尾处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赏析语言。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
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
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
4.“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
5.“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
6.“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和!”
展示质疑:
小组交流,老师点拨,解决疑难。
总结提升:
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当堂反馈:
根据谜面猜灯谜。
1.全是男子汉(猜一个字)
2.和尚诵经(猜一个四字成语)
3.小小年纪,胡子一把,不论见谁,总喊妈妈。
(猜一动物)
4.生来铁胆热肠,爱管不平之事。
(打一家用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