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 3.1 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沪科版五四制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376a7a0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3.png)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活动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耳朵呢?【教师提问】水里游泳的人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吗?【教师活动】请三位同学上台:甲乙两位学生来用土电话讲悄悄话,丙同学站在乙同学旁,让乙丙同时回答甲讲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性能比较好。
【教师活动】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例题】君君在游览某文化长廊时拍下了一幅如图所示的古诗碑帖,诗中所描述的寒山寺的钟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上的.活动四:声音的传播速度【教师活动】用图片展示趴在铁轨上大概判断火车的距离。
【教师提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书本38页,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例题】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温度为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均填“大于”或“小于”)活动五:回声【教师活动】用视频展现回声现象,并讲解回声是:声音传播出去并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并向学生补充在天坛里面有三处比较著名的声学建筑,一是圜丘、回音壁、三音石。
【教师回答】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在本章起到基础的作用,为学习后两节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仅仅懂得如何制造声音却没有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思考,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4f8962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06.png)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对于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1.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讲解各特征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如“瓶子音乐会”。
3.讲授声音的传播条件,讲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噪声控制、隔音效果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
4.小组讨论:关注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他们全面发展。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042e22d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a.png)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设计的这节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细线、小球、泡沫板、尺子、空矿泉水瓶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和小球的实验,发现小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将耳朵贴在泡沫板上,另一端放在尺子上,发现声音可以通过泡沫板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实验:让学生用空矿泉水瓶子装水,分别在不同水位下敲击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水位的高低会影响声音的音调。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物品进行声音实验,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实验成果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选择了扬声器和细线的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产生。
在这个实验中,我将一个小球系在细线的末端,然后让扬声器振动细线,小球被弹起。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3c2ae449649b6648d747e8.png)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点1 声音的产生阅读教材P34~P35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你能设计几个发声的小实验吗?[答案] 略问题2:(1)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会不断地跳动,说明纸盆在__振动__。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转换法__。
图3-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__水花飞溅__。
你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吗?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转换__法。
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__不能听到声音__。
图3-1-2(3)用手触摸自己咽喉处,发出“啊——”,有什么感觉?[答案] 感觉声带在振动。
问题3:实验器材:音叉、泡沫球、细线、直尺、小鼓、锣、扬声器等。
(1)你怎样使物体发声?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答案] 敲鼓发声,按住鼓面停止发声;敲音叉发声,握住音叉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答案] 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不发声时物体不振动。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答案]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__振动__产生的。
__振动__停止,发声也停止。
学点2 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呢?猜想与假设:根据上面的活动和你的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猜想:__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介质__。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__空气、水、桌子、墙等__。
(2)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实验。
选用的器材:__略__。
(3)写出简单的实验过程。
[答案] 略(4)真空能传声吗?①观察教材P36的真空铃实验,完成以下填空。
3-1-3现象: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你听到的声音变__小__,当抽到一定程度时,还能听到铃声吗?__不能听到__。
能得出什么结论?__传播声音需要介质__。
拔掉抽气管,让空气进入瓶中,你是否又能听到铃声?__能__。
②观察:取一双层玻璃水杯,玻璃之间的空隙是__真空__。
初二物理全册第3章第1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
![初二物理全册第3章第1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a0940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b.png)
初二物理全册第3章第1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明白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是如何样形成的。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形,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但振动停止,声音可不能赶忙消逝,因为原先发出的声音仍连续存在并向四周传播。
情形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声音的产生自主阅读教材P34~35的内容,独立摸索并完成:1.如下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知识板块二声音的传播自主阅读教材P35~37的内容,独立摸索并完成:2.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并调到响铃状态,可清晰地听到铃声。
用抽气机逐步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停止抽气,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又如何变化?你有什么启发?答:闹钟铃声先变小,打开阀门后又变大,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链接: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传声的成效也不同。
通常固体比气体的传声成效好。
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去,短时刻内(小于0.1s)回声加强原声,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吸取,使声音减弱。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依照完成情形选择3组同学带领大伙儿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看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缘故,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现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比学习目标摸索: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把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问是什么?3.如图甲所示,小红将手表放在课桌上,用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手表清晰的“滴答”声,这说明固体能传声;如图乙所示,小明将两块石头放在水中互相撞击,他也能听到撞击声,这说明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007ca4caaedd3382c4d348.png)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适时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学生现状〕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物理探究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熟练,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偏离或与生活常识矛盾时,应如何对待,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总之,培养学生尽快适应探究课的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更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1. 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声音知识提出来。
如:响度、音调、音色、次声等。
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 学生可能得到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 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
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可能将实验探究当作游戏。
教师可利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个游戏变得更加有序和有趣。
使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会使平淡的活动变得更有乐趣,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走上科学探索之路。
5. 出现教师也未曾预料的实验方法、现象。
赞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新版)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23d3f85fbfc77da369b109.png)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实验目的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通过比较,转换放大,归纳的方法探究。
三、实验步骤
(1)实验过程步骤
1.敲打锣鼓、听声音;以细绳悬挂的乒乓球紧贴发声的锣鼓面,观察现象;
2.敲打音叉、听声音;以细绳悬挂的乒乓球紧贴发声的音叉,观察现象;
(2)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1.实验现象:
2.实验现象:
(3)实验数据处理
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出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五、注意事项
(1)比较的方法。
如比较物体在发生与未发声时的区别。
(2)转换的方法。
如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某些物体的振动,探究时可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3)归纳的方法。
如通过归纳大量的发声现象,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4)应该多次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d4d480f78a6529647d53bf.png)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三、课堂小结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0C时,340米/秒(空气)。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b4ad3f941ea76e59fa0411.png)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方法: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分析三、预习提纲:1、举例说明自己周围都有哪些声音?2、对周围或者生活中的这些声音进行分析、讨论,解决“声音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问题。
3、更深一步的对周围或者生活中的这些声音进行分析、讨论,解决“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这个问题。
4、了解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牢记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四、反馈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甲乙图3-1-5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340声v m/s)6、城关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4620ba4afe04a1b071de64.png)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及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学生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
2.难点: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鱼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等。
【新课引入】风声、雨声、鸟鸣声---声音诉说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欢声笑语表达着我们内心的喜悦,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下面让我们开始奇妙的声音之旅。
【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一l、图3—2、图3—3素材制作的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上,体会有什么感受?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75bc3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3.png)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通用3篇)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a8efa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7.png)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物理课本、实验报告册、笔记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产生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思考。
2. 新课讲解:(1) 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4. 课堂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传播速度受介质种类和温度影响七、作业设计1. 完成物理课本上的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表现。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4dee4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3.png)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设计思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音产生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锣鼓、气球、泡沫、尺子、盆子、水。
学具:记录表、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感受声音的存在。
提问:你们能感受到声音吗?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种教具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
如:用锣鼓敲击,观察锣鼓的振动;用扬声器播放音乐,观察扬声器的振动。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将耳朵贴在不同的介质上,如泡沫、尺子、盆子、水,观察声音的传播。
提问:你们发现声音传播需要什么介质吗?5. 实验验证: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
如:用气球吹起来,放在不同的介质上,观察声音的传播。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音产生的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声音现象,如:电视、电话、冰箱等,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的设计: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教具进行实验,如锣鼓、扬声器、气球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声音的产生。
通过将耳朵贴在不同的介质上,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传播。
这样的设计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小组讨论:我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27ff0ba45177232f60a26a.png)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板书1]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板书)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实验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学生实验2】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问:大家看到以上三个实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做这三个实验,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发声体“动”的特点.答:发生体在振动.问: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答: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用丝线吊着小泡沫塑料球.当音叉股接触小塑料球时,小塑料球被音叉弹开;用手按住音叉,音叉不发声了,小塑料球静止.这验证了什么?答: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3」发声的音又在振动.【演示实验2】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答: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案(含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7e73a40975f46526d3e131.png)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班级:姓名:组号:(一)情景体验体验1:声音的产生活动1:如图1,放手放在咽喉处,发出“啊——”的声音,感受声带的变化。
活动2:如图2,用手将直尺压在桌面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
(1)活动1中,发声时,手感到声带在。
发声停止时,振动。
(2)活动2中,直尺发出声音时,直尺在;当直尺停止振动时,发声。
体验2:声音的传播活动1:如图3,把正在播放音乐的芯片放在水中,听音乐声。
活动2:如图4,做土电话实验,通过绷直的线听同学的说话声。
(1)活动1中,在空气中时(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音乐,放在水中时(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音乐。
一、自主预习•探究新知图4图3完成情况(2)在活动2中,你能清晰地听到同学的说话声吗?(二)教材助读阅读课本P34--35页,思考下列问题:1.声音的产生是由于产生的,二胡发出声音是由于的振动。
笛子是由于管内的振动而发出声音。
2.阅读课本P36页:声音的传播需要有(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中无法传声。
(三)预习自测1.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由于的振动而产生的,并经过的传播传入人耳。
2.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
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A.大声呼救 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二、课堂探究•快乐学习探究1:声音的产生结合“体验1”的活动,思考以下问题1.在活动1中,声带、直尺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如图5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纸片在跳动,这说明纸盆在;如图6所示,敲击过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激起水花,这说明音叉在;由以上实验现象得出:。
3. 上述实验中的水、纸片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如何显示微小的振动?探究2:声音的传播结合“体验2”,思考以下问题1.如图7所示,把正在播放音乐的音乐芯片放入玻璃罩内,进行下列实验,感觉音乐声的变化。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5643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5.png)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认识声音的世界,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教学过程一、预习任务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总结物体发声时共同特征。
2.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4.知道回声的定义以及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1.在敲响寺庙里的大钟后,有同学发现,已经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大钟仍“余音未止”,分析其原因()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因为大钟在继续振动C.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2.把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越来越大B.声音越来越小C.声音大小保持不变D.发声将停止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声音发生了变化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4.唐诗《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中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
(写出两点)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可能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B.吹哨子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C.声音可以从地球传到其它星球D.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三、典例解析题型一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球,小球被弹起B.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回声D.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题型二有关声速的计算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在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新版)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8d0c68d15abe23482f4dbb.png)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新版)沪科版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课前预习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演奏小提琴时,琴弦在;打鼓时,在振动;敲击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由振动发出的;吹笛子时,笛子发声是由振动发出的;蝉是由发声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4、现象说明气体可以传声;现象说明固体可以传声;除此之外,声音还(填“能”或“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自主学习】活动1:观察课本P12四幅图,思考: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 活动2:怎样利用桌上的文具,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活动3:共同体验:(1)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2)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的振动”的方法吗?2、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所有的发声物体都在。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
如图是小明学习了本节课后设计的实验方案,把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是为了探究的。
在此实验中,小明把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容易观察的小球的振动,这种实验方法叫。
3、声音的保存方法:4、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观察与思考:如课本插图1、1-5宇航员在月球上需要借助无线电波进行交谈。
思考:①近在咫尺的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借助无线电波才能进行交谈呢?图1、1-5 图1、1-4 ②月球表面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吗?③如课本插图1、1-4,试猜想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会怎样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会怎样变化?(2)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3)猜想假设:(4)设计实验:(5)进行实验:(6)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能传播声音,不能传声。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三章 第一节《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4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三章 第一节《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4 (新版)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3456256c85ec3a87c2c52b.png)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投放学案、引导自学学案见新知探究部分。
让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
然后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
此部分根据情况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合作共建、经历过程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⑴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教师进行板书。
⑵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例如:人用手按在嗓子大声说话、敲击桌面等。
⑷全班按小组进行交流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
⑸初步得出实验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⑹教师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举例或现场实验等得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⑶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并引入“真空”这个概念。
⑷学生讨论“真空铃”实验说明了①空气可以传声②真空不能传声。
⑸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只能空气能传播声音吗?⑹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金鱼”实验、“敲课桌”实验并做“土电话”的游戏。
⑺由“金鱼”、“敲课桌”“土电话”这几个趣味小实验讨论得出液体和固体也能传声。
⑻教师给出“介质的”的概念。
我们把所有的能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气体统称为介质。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38页了解下列问题⑴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平时我们称为声波。
⑵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⑶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当然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初中阶段一般不考虑。
⑷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回声。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就是这个原理。
知能应用,总结规律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例1: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研析】此题是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docx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44fc7e64fd0a79563d1e721a.png)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咅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咅传播需要介质,声咅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声咅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鱼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与实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1、图3—2、图3—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咅是怎样产生的?声咅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來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中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不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 •师:同学们讲得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 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岀声咅,就像人的AVr -z±r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岀什么结论?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沪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沪科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aa5ffcaf45b307e971979a.png)
八年级物理全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全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全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3。
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
知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知道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了解声速。
2。
通过实验,认识声传播的条件。
知道回音行成的条件及回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与介质的关系、声速、回声的应用。
2.声音传播的形式,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传声效果。
新课案一、声音的产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探究①:把泡沫塑料小球放在平放的扬声器表面,扬声器播放音乐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看到沫塑料小球不断地跳动,说明纸盆在振动。
实验探究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你看到了什么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会怎样?你还能听到声音吗?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音叉激起水花,这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随着停止。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延伸:(1)我们听到了声音,一定会有物体在振动发声。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
(2)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3)打击乐器靠面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及膜面振动发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全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
播学案沪科版五四制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重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一、学前准备
1、声是由产生的,实验证明:一切发声体都在。
2、声的传播需要,比如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中不能传播。
3、声速跟介质的有关,一般情况下,在中最快,在中最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B、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C、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声音
3、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一下后,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敲击声的次数是()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四、自我测试
1、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m/s,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前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是因为。
2、判断(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声。
()(3)空气中的声速一定是340m/s()(4)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
3、工人师傅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时,常把一硬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各个部位上,把另一端靠近耳朵,用耳朵来听,这是因为
五、应用与拓展得用回声可测海底深度,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31 m/s,从船工底发声波装置向下发出波,经
1、2 s后,船底的接收装置收到回声,则海底的深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