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一、选择题
1.“王候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影响了千万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中国人民,它出于中国历史上哪一次农民起义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白莲教起义
D.国人暴动
2.读史使人明智,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佛教空前盛行B.国家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C.封建国家大分裂D.民族出现大融合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C.社会动荡不安D.江南条件优越4.观察下列三幅形势图,它们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5.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

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A.曹操―建立魏国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指挥官渡之战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6.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沦和治病原则
C.华佗制成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总结了自周秦到汉代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7.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

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A.昭君出塞B.文成公主入臧C.张骞凿空D.班超投笔从戎8.下列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相关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公元25年在长安称帝B.王莽被推翻后重建汉朝政权
C.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D.他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9.《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绵布帛之
饶,覆衣天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0."我们新疆好地方啊,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这首民谣中"我们新疆"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晋
11.“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据考古发现,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有()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权力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世袭D.地方自主
13.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

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C.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4.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面两幅文物图片中,你能得出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信息是()
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B.思想界“百家争鸣"
C.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15.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

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学术思想活跃
A.史前时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6.商周时期,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且能用不同的方法铸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这表明当时青铜器
A.生产规模宏大B.制作工艺高超
C.象征权力大小D.分布地域广泛
17.(孟子·滕文公)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可见,当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筑房屋,除自然条件影响外,人们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有
A.人身安全B.居住舒适C.外观美观D.出入方便
18.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下列关于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元前20世纪上半期B.公元前20世纪下半期
C.公元前21世纪上半期D.公元前21世纪下半期
19.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A.种植粟B.种植水稻
C.制作彩陶D.住半地穴式房子
20.最早在今海南岛上设立郡县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所创立的学派。

(2)分别说出材料二中人物的核心思想。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你
生活在该时期,你会学习哪学派的思想,为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三某校七年级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依据材料一指出,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剑桥中国秦汉史》(1)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
材料二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

拓跋球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乌兰察布史》(2)根据材料二,归纳“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3)北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它在孝文帝改革时对鲜卑等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材料三体现了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4.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请回答:
(1)请依次写出材料一中图1反应的战争的名称和图2中“魏”的建立者。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和图2之间有何关系?
(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①▲②▲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写出两点作用)
(4)根据材料三,谈一谈这场改革对我国的发展有怎样重要启示?(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社会动荡,故国家稳定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排除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处于封建国家大分裂时期,排除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排除D。

故选B。

3.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江南地区……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可知体现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为后来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江南地区较为安定,排除C项;江南条件优越不是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A项。

4.B
解析:B
【详解】
根据三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以后所形成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因此三幅形势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选项B符合题意;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与三国、西晋不符,A排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与第二幅图片相关,C排除;选项D 与东汉末年、西晋不符,可排除。

故选B。

5.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B项正确;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排除A项;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袁绍和曹操,排除C项;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排除D项。

故选B项。

6.A
解析:A
【详解】
根据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符合题意。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作,书中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故B不符合题意。

华佗制成额麻沸散,让病人和酒喝下去,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外科手术。

故C不符合题意。

《九章算术》总结了自周秦到汉代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故排除D项。

故选A。

7.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凿空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即所谓的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西域开始纳入汉朝的版图,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臧主要是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与题干信息“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不符,排除;D项班超投笔从戎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C。

8.A
解析:A
【详解】
公元 25 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A符合题意;东汉政权是在王莽被推翻后重建的汉朝政权,光武帝刘秀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等,在他统治期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C和D项。

故选A项。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分析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南方的手工业发达。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这表明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公元前60年。

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11.A
解析:A
【详解】
旧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元谋人就处于旧石器时代,故①项正确;北京人虽然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但他们仍然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所以他们也处于旧石器时代,故②项正确;半坡氏族使用磨制石器为主,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故③项错误;河姆渡氏族使用的也是磨制石器为主,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故④项错误。

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朝创立了一套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因此“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选项B正确;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所有的人都是国君的臣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官员世袭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地方自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

13.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

在政治上,孔子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故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仁者爱人,以德治国,B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建议,排除A;“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

故选B。

14.C
解析:C
【详解】
根据图片“春秋护头铜胄”“战国铜壶”可知都属于战争必需品,所以体现了诸侯争霸战阵争十分频繁,C正确;图片没有体现ABD的内容,排除。

故选C。

15.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一些诸侯国实力增强,随着周平王迁都,周王室势力大减,导致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势力崛起,纷纷起来争霸,春秋战国成为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活跃时期,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因此据题干“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且能用不同的方法铸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可知,这表明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在题干中均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B。

17.A
解析:A
【详解】
这段材料的意思是在这一时期洪水泛滥,地面上龙蛇聚集。

所以当时地势低洼的人就筑巢,而地势比较高的人则住了营窟。

所以可以看出在当时房屋建造除了考虑到自然条件之外,还考虑到了人身安全的问题,避免所谓龙蛇之患。

A正确;BCD与材料不符。

BCD错误。

综上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根据“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判断出当时还存在着人身安全问题。

18.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一世纪指的是公元0年—公元前99年,那么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就是公元前2000-2099年。

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是越大距离我们越远,因此公元前2070-2099属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上半期,公元前2070年因为属于前2070-2099年,所以是公元前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上半期。

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19.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

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生活在黄河流域,制作彩陶和住半地穴式房子都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特点。

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的生活
20.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统治的措施。

在军事上开疆拓土,设置河西四郡,管辖从今(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辽阔地区。

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包括海南岛)的关系。

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D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开始设郡,但是没有在海南岛设郡,排除A项;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推行修养生息政策,但是没有在海南岛设郡县。

排除BC两项。

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1)“仁”;儒家学派。

(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
解析:(1)“仁”;儒家学派。

(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任选一学派均可,理由要充分)学习儒家的思想;原因:因为儒家学派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按儒家的观点治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

【详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思想核心是“仁”。

(2)结合所学知识,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本题是主观题,任选一学派均可,理由充分即可。

如学习儒家的思想,因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

再如学习法家思想,因为主张法治、改革,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历史趋势。

22.(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新时代。

(或:秦始皇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
解析:(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新时代。

(或:秦始皇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
(2)认为秦始皇是暴君;他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答:乱政虐刑,财匮力尽,民不聊生亦可)。

(3)全面性或一分为二或客观评价。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据材料“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新时代。

(或:秦始皇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
(2)依据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其主要依据是他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或乱政虐刑,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3)依据材料三“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可知,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的特点是全面性或一分为二或客观评价。

23.(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

(2)北民南迁、北魏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解析:(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

(2)北民南迁、北魏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3)说汉话;促进了民族融合。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可知秦的最大“成就”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的革命性措施,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军事上,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统一南方,开凿灵渠等等。

(2)根据材料二“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有北民南迁、北魏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3)根据材料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汉化政策的说汉话;汉化政策产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24.(1)赤壁之战;曹丕;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西晋;南朝;
(3)孝文帝(拓跋宏);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
解析:(1)赤壁之战;曹丕;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西晋;南朝;
(3)孝文帝(拓跋宏);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