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acf8b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19.png)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210158aef8941ea76e05cd.png)
土地纲领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无法广泛动员群众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南京
4、国旗:五色旗(旗面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5、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6、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bbd55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d.png)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daeb4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e.png)
2.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3.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填空、判断、简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民主与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辛亥革命时间轴,标注出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要求图文并茂,展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3.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69120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8.png)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3课辛亥革命1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3课辛亥革命16](https://img.taocdn.com/s3/m/01c9a66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5.png)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背后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
-深入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如:“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情景再现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辛亥革命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图片展示: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如武昌起义、孙中山等历史人物肖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直观的认识。
3.视频播放:播放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4.故事讲解:讲述辛亥革命中的典型故事,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情景,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互助精神。
-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5.搜集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文物等资料,制作一份辛亥革命主题的手抄报或PPT,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能够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和时代特征。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3c1dfc7fd5360cbb1adb2e.png)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题: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向指引:1、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及局限。
2、《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
教时:两课时导入: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秋瑾《如此江山》这首词仿佛使人回到了20世纪初风雨如晦的中国。
正当中华民族濒临灭亡的时候,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它以暴力推翻清王朝,代之以民国,堪称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次巨变。
授新:一、武昌起义1、背景:(1)经济上(即物质基础):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迫于形势,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上: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上: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②“2地3人”:上海和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是民主革命的宣传家。
(4)组织上: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相关知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聚集东京成立;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军事上:①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筹备新军: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③保路运动等人民群众的斗争风起云涌。
(6)时机上: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备空虚。
2、起义爆发:(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经过:①占领武昌: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一夜占领武昌。
②三镇光复:10月12日,占领武汉三镇。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e93535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8.png)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https://img.taocdn.com/s3/m/64bbe0d82f60ddccdb38a0e3.png)
20世纪的中国先后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并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你们知道吗?课前自主学习一、武昌起义 1、 条件:(1)签订后,中国人感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当推翻。
(2) 迫于形势,清政府先后打出了和的幌子。
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 随着的勃兴和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
他们把西方的和学 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4)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民主革命团体纷纷 出现。
(5) 1911年由于清政府出卖中国路权,四川掀起了运动。
湖北新军调入四川镇压,湖北 防务空虚,给起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过程:(1) 1911年,月②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新 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2)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日,占领武汉三镇。
二、 中华民国成立1、背景:(1)起义取得胜利。
(2)1911年底,从海外回到国内。
2、成立:(1)1912年元 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定都,以为国旗。
3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内容:(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2)国内各民族。
(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 出版等各项自由。
(4)国民有和。
(5)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6)特别规定实行,内 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意义:这部约法是近代史上第一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 是进步意义。
三、 民主进程的丰碑:1.辛亥革命的失败:年2月12S,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清 朝覆灭。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政体。
2、历史意义(1)推翻了,结束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
(2)从此,的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为中国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 历史背景:(1)《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清政府。
(2)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使各年级学 科高一历史课题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 备课人 教 学目 标 基础知识:识记: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 时约法》;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c7b2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d.png)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例如“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评价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历史贡献?”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掌握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基本信息。
2.掌握历史分析方法,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
2.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组合作,共同进步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辛亥革命相关史料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突破教学难点。
4.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理解并尊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客观、公正评价历史的态度。
3.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1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17](https://img.taocdn.com/s3/m/3af939ed915f804d2a16c104.png)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原则,辛亥革命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它。
首先走进我们今天的第一篇章。
第一篇章探索爆发原因一、背景之一:危机!危机!危机!朗读陈天华的《警世钟》,感受材料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怎样的政治现状?材料一: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材料二:学生分析材料后得出,政治背景:《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一、背景之二:经济、阶级材料二: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背景之三:团体、政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等团体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背景之四:革命思想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一、背景之五: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一系列军事起义,奠定了军事基础。
一、背景之六: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36f1c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b.png)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a2b4019e314332386893ce.png)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导入新课: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2、新课讲授: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原因:①社会基础:《辛丑条约》腐败无能推翻材料一:《辛丑条约》及其签订的情景材料二:《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最终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祸首”,这使慈禧太后感激涕零,立意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三:清末革命志士陈天华在《辛丑条约》签订后,痛斥清政府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②经济基础:“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有奖励实业等内容,┉┉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投资和开放政策,财政政策,铁路政策。
┉┉经济体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制的建设,二是公司制度的初创。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上海日本。
章炳麟陈天华邹容⑤组织基础:A.1894年,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B.1905年,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⑥军事基础:A武装起义 B湖北新军⑦直接原因(导火线):保路运动(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二、辛亥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见教材)三、辛亥革命的结局以讨论题呈现某校高一学生举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研究辛亥革命的两个小组的观点截然不同:甲组:辛亥革命成功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4b786da32d7375a41780c3.png)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3](https://img.taocdn.com/s3/m/99ee39031ed9ad51f11df23b.png)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环节四:情景体验:学生试演孙中山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词》,并阐发中华民国的相关内容。感受孙中山先生的坚强决心和为民族甘愿奉献一切的坚毅态度
祖国为先,责任至上,
诚实勇敢,自律自强,
奋发有为,誓作栋梁。
让我们用责任铸就信仰,
用青春放飞梦想,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环节七:教师小结:最后,希望全体同学都能铭记此刻的誓言,牢记孙中山先生的告诫,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教学/活动反思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再次,本课设计的环节紧紧相扣,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语言运用十分恰当贴切,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极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知识夯实到位。
不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自主学习内容,个别学生缺乏主动性,仅限于知识的简单填空,不去思考知识的体系和内在联系。
二是课堂时间有限,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历史意义以及《临时约法》等内容只有下节课完成。
环节三:【知识应用与拓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根本因素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热血青春 血铸中华
资料:这些死去的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为了信仰,她们投身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52e04d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7.png)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辛亥革命的历史情境,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历史图片、朗读历史文献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同时,我还精心设计了多个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多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既包括对辛亥革命基本知识的考察,如时间、地点、领导人等,也包括对辛亥革命背后深层次原因和意义的探讨。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3.学生能够概括辛亥革命的过程,阐述其历史意义。
4.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史实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其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的历史学科知识水平,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提高其历史感知能力。
2.学生能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生能够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中,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4.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立志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一次重大的革命吗?它叫做辛亥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主要过程,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我深入讲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bf50c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0a.png)
4.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辛亥革命相关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提高写作能力。
5.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学生需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阐述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过程和结论。
4.视频观后感:
-推荐学生观看一部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辛亥革命》、《孙中山》等。
-观看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谈谈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感悟和对辛亥革命的新认识。
5.课堂延伸讨论:
-鼓励学生针对辛亥革命中的争议性问题,如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史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列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将及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历史意义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辛亥革命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事件和人物?他们对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当代中国有哪些启示?
4.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高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e0cc85127284b73f2425057.png)
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教材与学情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1(1(2(32.(1(2)通过历史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于振(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1导入新课:1908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
(出示溥仪和载沣的图片)相隔仅一天,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停地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哪知三年后,清王朝真的垮台了。
那么,清朝是怎样垮台的?它垮台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教学设计:大家在初中都接触过“辛亥革命”吗?好,那么,哪位同学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注意鼓励学生!)狭义:就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学生概念清楚后)过渡]那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追求共和反对满清的统治呢?当时的中国状况又如何呢?一、追求共和反大清相关的材料:1、图片:有关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图片;2、背景材料:十九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和材料;3、三个革命家的宣传革命的主张及革命团体的建立史实;4、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地图;用这些材料希望学生能总结分析出这样结论:1、必要性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86e543cab7360b4c2e3f64e3.png)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翁占才教学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节课主要采取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把若干问题提前发给学生思考,课上领着学生思考问题;另一种是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引领学生根据材料展开分析,正确地理解历史结论。
学生课前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3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是什么?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课前布置这几个问题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没有一下子通过提问的方式全部消化掉,而是设置问题链,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梳理了知识结构,又分析清楚了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第一个问题提问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学生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很容易回答出四方面的答案,包括1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3中国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组织基础)4保路运动的爆发(导火线)由于很多字眼教材中都有,学生很容易回答清楚。
但是学生对清政府政策一百八十度转弯很难理解,需要通过材料分析,慈禧太后的文告,:“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唯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
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
实际上已经表明清政府如果不实行改革已经丧失了统治的合法性。
对于新政的意义也需要通过这段材料来体现,特别是留日学生就多达8000余人(一说10000多人),这同新政前比较,增长了100多倍。
民族资本的中小企业大量涌现,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力量有了明显地壮大。
与此同时,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由甲午战前的10万人左右,增长到辛亥革命前的66万多人。
这段文字要引领学生重点分析。
它表明清政府的新政再给自己培养掘墓人。
为什么清政府的新政救不了清政府,需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清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8: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8: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6f68a9fc4ffe473368abbe.png)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整体过程,知道民主共和的特点,认识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
2.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学会与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能力目标】1.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解读材料、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1.认识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功绩。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人心教材分析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目标导学等模式,有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程序设计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导入新课: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蔡元培1925年蔡元培先生为哀悼一位伟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大家能猜出他哀悼的是谁吗?(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的孙中山离开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给后人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期望。
今天我们将来了解和感悟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二教学过程一、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爆发)1.武昌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
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武昌响了辛亥首义的枪声。
武昌起义发生于何时?打响第一枪的人是谁?(学生答):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什么政府?实行何种政体?(学生答):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指汉、满、蒙、回、藏五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教学过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
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统治。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酝酿
(1).思想方面:宣传革命思想。
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
①译书:翻译出版了法国卢梭的《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著作。
②办报: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报刊。
③著书: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
④中心:上海和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组织方面:创建领导机构。
①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内容:通过《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军事方面: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率领下首先起义,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春。
(2)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确保民主政治。
(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
③国民有基本的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⑥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意义:《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实权后,对革命党人实行反革命两面手法: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以武力相威胁;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停战议和,进行政治讹诈。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列强对南京政府采取了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在各种压力面前,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过程
(1)1912年2月,清帝退位。
(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辛亥革命也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四.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