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诗的人格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白诗的人格美
寻甸二中陈龙章
摘要:李白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体现了一种韵味无穷的人格美,影响了无数代中国人。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李白诗的人格美,也应成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

李白和他的诗歌,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之魂。

关键词:李白诗人格美
李白是盛唐时代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由于时代的造就和他个人独具魅力的性格特点,使他的诗体现了一种韵味无穷的人格美。

和其他诗人的诗一样,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特点,。

这一点,却很少有人单独提及,或提得不多。

因此,本文就李白诗中的人格美这一点单独列出来,作个粗浅的分析。

一、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忧国忧民的人格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出生于唐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城一个商人家庭,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

他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典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

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客和羽客,同时还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蔺相如”的青年作家。

他在二十岁以后开始在蜀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

这些生活经历,对于形成他个人的人格倾向和他诗中的人格美,是有深刻影响的。

李白少习纵横之术,每以天下为己任。

好携妓游东山,因谢安一度为苍生而于谈笑之中平靖国难,故慕其为人。

此外对邹衍、乐毅、诸葛亮等皆钦仰,认为这些人都出自布衣,能驰骋英名一世在于有壮志。

李白曾写诗言道:“苟无济代心,独好亦何益。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由此可见,李白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的这种倾向的形成,是有其根源的。

李白自幼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教育,故想从政、治国平天下激发了他高度的政治热情。

为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他不惜“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济苍生”、“安社稷”,不仅表现在他的政治
诗篇中,而且也表现在他对祖国河山和人民无限热爱的诗篇中。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处在唐玄宗统治的时代。

玄宗开元初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国势强盛的局面。

这种局面,给了李白巨大的鼓舞,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种积极的希图和有所作为的理想,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国家的强大,鼓舞了他向往功名事业的决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

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

他羡慕姜尚:“君不见朝歌屠薮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羡慕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羡慕谢安:“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对叛军分裂祖国、虏杀人民的罪行非常愤慨。

他写道:“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十九》),“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他在《塞下曲六首》中,又以昂扬的笔调歌颂将士抗击骚扰,保卫祖国的英雄行为。

李白的这些诗,对国家命运表示了深深的关切。

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下,劳动人民贫困惨痛的生活,在李白诗中也有所反映。

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山,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彤胡饭,月光明月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绕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桨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芒砀,掩泪悲千古。

”前首诗对盛情款待自己的农妇表示感激,后一首诗则是描绘拉纤船夫的痛苦生活。

这类作品虽不多,但却是难得可贵的。

“寒门出贵子,宽家出少年”,出身于商人家庭的李白,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富裕,故亦少年性格比较浓厚。

加之“十五好奇书,作赋蔺相如”,在接受儒家思想的同时,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和“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的游侠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天才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

形成了他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忧国忧民的方式,与其他诗人特别是杜甫迥然不同。

其他诗人,追求理想往往是半途而废,李白追求理想则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杜甫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加之对政治的体察较深,所以杜甫的理想比较实在,是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活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而李白则不然,李白的思想是立体的,既有儒家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又有道家以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意作为对立面的思想,加之对政治的体察不深,故李白所追求的理想就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热情和天真;
二、狂放与叛逆;三、自信与主观。

受儒家“仁”要充分体现在国家政治上思想的影响,使得李白一生对政治都抱有极大的热情,想从政与安邦定国,终是他生命的准绳。

受道家主观精神的影响,又使得他一生始终“长不大”。

他60岁还要去当兵,实在天真得可爱。

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楫万乘,这无疑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陈子昂曾感叹过的“儒道两相妨”的说法,在李白这里被打破了,这既是一种狂放与叛逆,又是一种创新。

另外,李白认为自己的理想是非常正确的,谁要反对他,他就坚决反对。

唐玄宗说李白“非廊庙器”,李白就说搪玄宗是“弱植不足援”,充分体现了李白的狂放与叛逆。

李白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了自信,就他自己的理想,他认为就像空中的明月。

他要入京做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梯”。

他悼念宣城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就连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这充分体现出李白强烈的自我主观色彩。

在《上李邕》中,李白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把自己比做大鹏,把完成事业,取得功名看得轻而易举。

谈用兵,是“谈笑三军却”;谈政治,也是“调笑可以安储皇”。

不仅年少时如此强烈自信,就是在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他也说:“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秋日炼药院赠元林宗》)总之,由于李白一生所受思想影响比较复杂,故而他追求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方式自然与其他诗人不同,既不同于高适、岑参,也不同与杜甫,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二、蔑视权贵、平交王侯的人格美
对现实体察不深和至死都是年轻的性格特征及(儒、道、侠)思想的立体性,注定
了李白的理想在他生活的那种黑暗现实中是不能实现的。

在长安三年的生活,使他对封建社会的某些黑暗面有了认识,因而他的创作也产生了飞跃,他的天才闪射了批判现实的犀利光芒。

他对玄宗不能任用贤能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他常有这类诗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鵉。

”(应是凤凰居住的梧桐树,倒是被燕雀之类的小鸟占住了,而凤凰之类的鸳鵉只好住在枳棘之类的矮小杂树里。

)这是多么不合理啊!在《古风》二十四、四十六中,他描绘了那些权贵宦官斗鸡走马的欢淫生活和嚣张气焰:“斗鸡金宫里,蹴踘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比干虹霓,行人比怵惕。

”他愤怒地控诉奸臣擅权,结党营私,打击贤能的不合理现实。

他曾多次非常关切地警告说:“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

”但始终没有引起对李林甫之流深信不疑的唐玄宗的注意。

玄宗为了维护其腐败统治,于开元二十年封孔丘为丈宣王。

而李白却相对地高歌着“风歌笑孔丘”,并表示出对儒生的轻蔑,在《嘲鲁儒》中集中地给予了极辛辣的嘲讽。

在当时正值腐败混乱的局面下,土地兼并日益加剧,统治阶级过着极端欢淫腐化的生活。

李白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这类诗歌概括地予以抨击。

而在《大车扬飞尘》,形象地描绘了豪门贵族生活的骄横恣纵,并对它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在离开长安后,李白写下了许多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而引起的痛苦和愤激情绪的诗篇。

如《行路难》中就集中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揭示了诗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

但他并不因失败而放弃理想的追求,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悲愤中又充满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比较较为独特的地方,也是诗人人格美高出于其他诗人的地方。

同时,诗人看不惯世间的庸俗和污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精神,企图借饮酒、寻仙、纵情山水来消释自己的苦闷和悲愤,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上蔡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都说明他歌咏求仙,是以仙境和现实对比,是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尤其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充分表现了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

虽然诗中也流露出些“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但掩盖不了作者进步思想的光辉,有些地方只是一种愤世嫉俗情绪的曲折流露罢了。

由于李白少时就有俊才,故“慷慨自负,不拘常调”,使得他的诗能摆脱一切拘束,而以壮浪纵恣之笔出之。

其论世之言也言所欲言,肆无忌惮,而其慷慨真率也为历代诗人所罕见。

加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的就是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性格和天才构成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就是当宰相,可是却不被唐玄宗所重用。

因此表现出了他的蔑视权
贵、愤世嫉俗的思想就比其他的诗人来得更坚决与彻底。

他的放浪颓废来自于“人生在世不称意”。

然而李白毕竟不似文学家贾谊以哭泣而终。

“而胸襟高旷,一若无介于心者。

论者谓其能超脱于富贵功名之外者,即以此故。

窃谓太白因不为卿相,而故放废于终,而故能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流连诗洒,笑傲风月,不以声色货利萦绕其高旷之怀抱,而终成为千古之一大诗人”。

这一论断,正是李白追求理想与蔑视权贵和愤世嫉俗的人格美之较为闪光的地方,也是李白这一怪人怪才之所以成为李白的缘由。

三、胸怀开阔、气概昂扬的人格美
由于家庭出身、社会经历、个人性格、儒道侠仙思想、天才各种因素,使得李白及其诗无论在立足点及视野上,都比其他诗人站得高、看得远,显示出了独具魅力的风采。

无论是表现个人理想,或是反映时代风貌,还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都体现了一种胸怀开阔、气概昂扬的震撼人心的豪迈气概。

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想从政、建功立业;道、侠思想的影响,又使他的心胸豁达与开阔。

因此,无论政治上如何失意,始终没有使他丧失乐观和自信,也没有使他放弃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投泪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在《行路难》三首之一“金樽美酒”中,他并不因失败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梁甫吟》的结尾,他一直扬着胜利的信心:“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峴屼当安之!”他的《赠张相镐》说:“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这首长诗中也说:“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能写出这些充满激情的诗,没有昂扬的气势、开阔的胸怀是不行的,这也说明他和王维、高适、岑参等盛唐诗人有所不同。

李白想建功立业,并非为高官厚禄,他唱道:“达亦不足喜,穷亦不足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他希望“功成身退”,这就使他抒发理想的诗歌既热烈执着,而又超脱,开辟出了一个前五古人的新境界。

李白由于想在政治上积极有为,所以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秦始皇、汉高祖的热情赞颂,及对古代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如管仲、乐毅和诸葛亮等人的衷心向往。

如《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中,诗人用当年广武战场上突出的事迹,显示了刘邦蔑视敌人要挟的豁达胸怀;诗人明确表示了自己的见解,热情赞颂了刘邦统一中国,结束了秦末混乱局势的功绩,对阮籍的不公允的言论加以讥笑。

李白在感情上的表达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当平常的语言不
足以表达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中的生活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惊人的幻想。

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销愁愁更愁”。

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

在《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中,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

在他的《蜀道难》一诗中,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

从蚕从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

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

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协息、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主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全篇中三次出现,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

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

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在他的名作《将进酒》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好像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像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是这样变化莫测,他突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

他的《梁园吟》也有这类似的情况,诗的前段尽情地描绘痛饮狂欢、甚至沉吟流泪地感慨功名富贵的无常,但是临到结尾,他又突然说“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是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

把矛盾心情处理的这样洒脱灵活,没有宽阔的胸怀、昂扬的气势是很难得到的;在诗史上,能够达到这样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水平的,也只有极少数的诗人。

在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中,更体现了李白那种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精神。

在《杜荆门送别》一诗中,体现了诗人从岖初到平原地域的崭新感觉,在诗人笔下展现了自然景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

在《望庐山瀑布二首》中,作者在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渲染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怀和昂扬的气概。

如果不是李白胸襟的开阔和对大自然、祖国的热爱,就决写不出这样的一些好诗。

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而不是其他诗人,就在于他受到儒道侠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较深。

使他有卓识的远见和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俯瞰天下,放眼世界,非常人所能及。

他诗中的人格美如长江、黄河之水,决非一眼就尽收眼底。

以上只是一个粗浅的分析,属一孔之见。

较高层次的分析与探索,决非笔者力所能及,饱识者自会有所成就的。

作为盛唐时代的浪漫主义旗手,李白以他的叛逆和狂放的人格精神,反映了盛唐时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开拓了诗的题材范围,并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他的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

李白诗歌追求理想,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狂放叛逆的人格魅力,哺育了唐和后世的诗人。

韩愈、孟郊豪放杰出的诗风,李贺浪漫主义风格明显地受到李白的启发。

宋代诗人苏瞬钦、苏轼、陆游,明清诗人高启、杨慎、龚自珍无不从李白诗中吸收人格美因素。

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受李白狂放诗风的影响更为明显。

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也教育着后代,他的那些“戏万乘若僚友”的传说,被写成戏曲、小说,流传民间,表现了人民对他的爱戴。

在今天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多一点李白那种追求理想的精神,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大有益处,多一点李白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我们每个人就会把祖国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

李白那种处逆境而不绝望的心胸以及对祖国和人民诚挚的热爱之情,始终是我们每个现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诚然,不同时代及不同的人,对诗人的评说也不尽相同,但永恒的真理、永恒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李白有那种理想、胸怀、胆识、气魄和精神,难道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年代,作为当权者或普通老百姓的人们,就不该有这种吗?
我们寻找李白精神,关键的是要寻找到产生李白思想的根源。

而产生李白思想的根源在于李白不仅仅只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还受到道、侠、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

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人头脑中占统治地位,虽也给中国人带来些好处,但害处也不浅,它使得中国人思想僵化,变得落后保守。

李白更多的是道家——老庄思想,要学点李白的精神,非得有点道家思想不可。

思想要解放,经济要腾飞,教育要兴旺,是现代有识之士的共识。

时代呼唤李白精神,李白诗中的人格美也应成为我们现代人的精神营养。

李白和他的诗歌,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之魂。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中篇朱润东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历代名篇选读》(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大学语文指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