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临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分析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又称为SA,为临床中感染率较高的致病菌,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具有高发病率,且传播迅速,促使治疗的难度升高。

SA 可以产生生物膜、凝集因子、肠毒素各种外毒素等多种致病因子,可诱导生成修饰酶,通过将药物的作用靶点进行改正,从而促使细胞壁通透性下降,导致各类结构不同的抗生素产生程度各异的耐药性。

本研究就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及致病因素、机制进行综述,具体综述如下:关键词:SA;耐药机制;致病机制;进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又称SA,为机体脓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体,为导致细菌性肺炎、中毒、脑膜炎等全身感染的菌体[1]。

随着临床中抗生素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革兰氏阳性、阴性菌的感染率显著提高,且以SA的耐药性最强,如在临床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遍分布,且获得了临床中医师、药师的高度关注[2]。

本研究就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及致病因素、机制进行综述,具体综述如下:1、SA的耐药机制大量研究表明,当抗生素使用途径或方法不当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增加,还可导致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1.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作用下生成耐药性,其染色体及质粒上的基因为导致耐药性的主要因素,尤其为ermA、ermB、ermC。

有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对菌核糖体进行作用[3],从而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进行抑制、阻断,从而发挥强效的抗菌效果。

然而该类药物的耐药性可于23S rRNA甲基化而导致,促使RNA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导致耐药性[4]。

不仅如此,由于核糖体出现突变,其23S的rRNA碱基出现突变,导致大环内酯类的药物出现较大的耐药性。

1.2 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由于SA的耐药基因为mecA,其β-内酰胺酶作用于SA,SA可产生耐药性,其mecA发挥显著的作用[5]。

PBPs,又称细菌菌体表面合成青霉素结合蛋白,其在促进细菌生长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6]。

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研究进展

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研究进展

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研究进展【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异质性;耐万古霉素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所致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万古霉素作为治疗MRSA最常用的抗生素已经应用于临床近50年,并已成为治疗MRSA肺炎的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近年来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的增多和万古霉素的大量使用,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heterogeneous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heteroVISA)[1]和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intermediate staphylococcus aureus,VISA)[2]的出现更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尽管目前我国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VRSA)[3]肺炎病例,但全国范围内heteroVISA/VISA肺炎正逐年增多,患者在足量的糖肽类抗生素治疗下死亡率仍较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本文主要从耐药机制、治疗对策等方面对hVISA/VISA感染进行综述。

1 定义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3种: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万古霉素中介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万古霉素异质性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hetero-VRSA,hVRSA)。

各国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折点不完全相同,美国CLSI2006 年的新标准规定MIC≥16 μg/ml为耐药,4~8 μg/ml 为中介,≤2 μg/ml为敏感。

而根据英国BSAC 及瑞典SRAG 标准,MIC≥8 μg/ml即为耐药。

hVRSA 是指亲代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但含有对万古霉素中介甚至完全耐药的亚克隆,出现频率为10-6或以上,可用万古霉素选择平板筛选出来,并且在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9 d以上耐药性保持稳定[2] 。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戴媛媛;张涛;马筱玲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5(026)011
【摘要】万古霉素是治疗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临床万古霉素用量增加而产生的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使治疗变得十分困难,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就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798-800)
【作者】戴媛媛;张涛;马筱玲
【作者单位】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230001,合肥,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机制 [J], 李金钟;刘利平
2.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 [J], 王敬华;马筱玲
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J], 陈仁;范学工;代洪;张艳;陈朝晖;唐祖胜
4.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周晓英;张书海
5.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探讨 [J], 张涛;马筱玲;戴媛媛;鲁怀伟;陈多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吴晓平;马富艳;华春珍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6(026)001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icillin resistant Sta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多重耐药菌之一,通常情况下万古霉素(Vancomycin)是目前治疗MRSA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这道防线被突破,将不得不面临无药可用的被动局面.本文从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Stahylococcus aureus,VRSA)的发现、耐药机制和治疗药物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吴晓平;马富艳;华春珍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动态及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变迁 [J], 张新;孙生华
2.2011-2015年四川省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性变迁 [J], 张
欣;喻华;黄湘宁
3.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临床研究 [J], 李颖;吴明;叶宇
4.万古霉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J], 魏利;李桂秋
5.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性及mgrA基因对万古霉素耐药性影响的研究 [J], 刘彩林; 明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耐药机制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耐药机制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研究方面,已经有许多重要的成果。例如,研究 者们已经成功研发出针对肠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和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金黄 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等疾病。此外,还发现了某些药物可以抑制肠毒素的 产生或作用,为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
三、耐甲氧西林菌株全基因组测序
综上所述,奶牛乳腺炎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检测、分子分型和耐甲氧 西林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对于奶牛乳腺炎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运用这些 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原菌的特性和演化过程,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 从而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挑战
3、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当前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治疗方法和 策略主要包括窄谱抗生素、抗生素联合治疗、生物制剂等,但这些方法的效果仍 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因此,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 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知识,共同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
耐药基因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有效延缓耐药性 的产生。已经发现多种耐药基因存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如耐甲氧西林基因 mecA、耐万古霉素基因vanA等。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 学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这些耐药基因。
二、奶牛乳腺炎性金黄色葡萄球 菌分子分型
三、耐甲氧西林菌株全基因组测序
此外,政府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也需加强对耐药性的监测和管理,开展耐药 性的风险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要加大新药研发力度,寻找更加有效的抗 菌药物,以应对耐药性的挑战。
三、耐甲氧西林菌株全基因组测序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3 氨基糖甙类药物耐药
氨基糖甙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包括阻止药物进入细 菌 内 、主 动 泵 出 药 物 、药 物 作 用 位 点 改 变 以 及 通 过 表 达 一 系 列 氨 基 糖 甙 修 饰 酶 修 饰 药 物 使 其 失 活 等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中, 氨基糖甙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氨基糖 甙 类 抗 生 素 修 饰 酶 ( aminoglycosides-modifying enzyme, AME) , 对 进 入 细 胞 内 的 药 物 分 子 进 行 修 饰 使 之 失 去 生 物活性而拮抗药物。这些酶包括氨基糖甙乙酰转移酶 ( aminoglycoside acetyltransferases, AAC) 、 氨 基 糖 甙 核 苷 转 移 酶 ( aminoglycoside nucleotidyltransferases, ANT) 和 氨 基 糖 甙 磷 酸 转 移 酶 ( aminoglycoside phosphotransferases, APH) 。 一般而言, 一种氨基糖甙类药物能被一种或多种酶所钝化,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甲氧西林) 耐药
PBP (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 青 霉 素 结 合 蛋 白 ) 是 金 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合成过程中所必需 的转肽酶, 其催化细胞外五肽侧链的交联而构成肽聚糖网
基 金 项 目 : 广 东 省 重 大 专 项 子 课 题 ( No.2006B33761002) 。 作 者 简 介 : 黄 革 ( 1967- ) , 女 , 在 职 硕 士 研 究 生 , 副 主 任 技 师 , 主 要
物产生抗性的耐药基因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耐 药 基 因 ; 耐 药 分 子 机 制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Illl)和所有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0.2—0.5斗g/m1),
抑制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VRE)、厌氧菌和分枝杆菌属。体外试验对链球菌属呈现杀 菌作用。利奈唑胺属于一种合成抗微生物药物,主要抑制细 菌蛋白质合成,其机制为与细菌的50S亚基的23S rRNA结 合,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 成。该药2000年4月被美国FDA批准作为口服片刺、混悬 剂和注射剂投入使用J“,但是目前还是出现一定的耐药性, 耐药性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且也没有糖肽类药物使用广 泛,副反应一直是该药发展的瓶颈。新的抗菌能力强、副反 应小的该类药物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2.3脂肽类抗生素
[参考文献】
[1]Van Griethuyson A,Van’t Veen A,Buiting A,et“.Hi曲per-
centage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olates’“tll reduced susoeptibihty to glycopeptides in the Netherlands[J]. Clin Microbi01.2003,41(6):2487—2491. [2]Hiramatsu K.Hanaki H.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flU·
万方数据
试验。奥利万星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其半衰期长达144 h,已 进入临床试验后期。 2.2口恶唑烷酮类抗生药
该类药物是新一类抗生素,第一个蟋唑烷酮类药物是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Dupont公司开发的。但是80年代中 期该类药物中的Dup721和Dupl05由于肝毒性太大而被搁 置。后来美国Pharmacia Upjohn公司以Dupont公司的 Dup72l等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修饰研发出利奈唑胺(1inez01. id,U100766)和依哌唑胺(eperezolid,U100592),它们具有体 外活性。利奈唑胺抗菌谱广,抑制所有的MRSA(0.1—2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许建文;史道华【摘要】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发现以来,己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肠球菌属的耐药机制主要与万古霉素等糖肽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有关,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是介导此类靶位改变的遗传物质,耐药基因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文章综述了肠球菌属中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的类型、基因构成及传播特性,旨在进一步探明肠球菌属的耐药机制.【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6(041)005【总页数】6页(P329-334)【关键词】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基因【作者】许建文;史道华【作者单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药剂科,福州350001;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药剂科,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万古霉素(vancomycin)属于三环糖肽类抗生素,主要对革兰阳性菌具有强大的杀菌活性,特别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 s aureus, MRSA)以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Staphylococcus, MRCNS)所致的感染,如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骨髓炎、医院获得性肺炎等。

2013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显示,MRSA和MRCNS的检出率高达45.2%和73.5%,其中儿科患者占23.8%~37.6%[1]。

因此,万古霉素的耐药机制研究越来越重要。

肠球菌属(Enterococcusspp.)是人类肠道及泌尿生殖道正常菌群,也是引起尿路、腹腔、伤口感染,以及血流感染和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的革兰阳性菌。

万古霉素通过与其细胞壁肽聚糖前体的五肽C末端的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抑制转肽酶和羧肽酶的作用,阻止细菌肽聚糖正常合成过程中的糖基转移及转肽过程,阻断四肽或五肽侧链的形成或交联,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菌的死亡。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现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现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现况近年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增长,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难度增加。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化脓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数十年来,由于细菌的进化和抗生素的滥用,该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为了及时了解该菌的耐药情况,本文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其对几种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对于医务人员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临床耐药性加以研究,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1甲氧西林耐药机制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指表达mecA基因或具有其它甲氧西林耐药机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J。

目前,实验室利用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代替甲氧西林进行MRSA检测。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MRSA,常利用药敏纸片法(K—B 法),该法将30片头孢西丁纸片贴在培养基上,35℃培养24 h,当抑菌环大于或等于22 mm判为苯唑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小于或等于21 HnTI则为苯唑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转肽酶,其催化细胞外五肽侧链的交联而构成肽聚糖网状立体结构。

金葡菌正常的PBP有PBP1、PBP2、PBP3和PBP4 [1],B-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与PBPs结合抑制其酶活性,从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交联,使得细菌细胞壁合成被破坏而死亡。

而MRSA能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PBP2a。

PBP2a常由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对大多数8-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低,由于其可替代高亲和力的正常PBPs催化肽聚糖交联,使细菌得以逃逸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而表现出耐药性[2]。

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首选药物为万古霉素。

然而,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万古霉素耐药机制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生素,主要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前体D一丙氨酰一D一丙氨酸是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录入时间:2011-2-25 9:54:42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空气、土壤和水中广泛存在,在人体皮肤毛囊、皮脂腺管、鼻腔和肠道中也常有本菌存在。

医院的医师和护士中鼻腔带菌达到80~100%,而且常为耐药菌株,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1]。

Resistanc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空气、土壤和水中广泛存在,在人体皮肤毛囊、皮脂腺管、鼻腔和肠道中也常有本菌存在。

医院的医师和护士中鼻腔带菌达到80~100%,而且常为耐药菌株,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1]。

金黄色葡萄球菌之所以成为医院感染的致病菌是因为其很容易获得抗生素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出现于1994年,仅仅在青霉素使用2年后;而对甲氧西林耐药出现于1961年,即耐酶青霉素使用1年以后;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的首选药物,然而1996年日本发现万古霉素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2002年和2004年美国又相继报道[2]3例万古霉素高度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出现使细菌感染再次成为非常棘手的临床问题,2003年美国CDC制定了“VRSA/VISA检测和控制指南”,2005年NCCLS药敏试验执行标准中增加了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要求各实验室开展对万古霉素耐药菌的监测。

一、金葡菌主要耐药类型和耐药机制1. 青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b-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中有效基团。

2.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MecA基团,编码产生PBP2a,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减低。

3. 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的耐药基因,使万古霉素失去作用位点;或是细胞壁增厚,使万古霉素不能到达作用靶位。

二、MRSA耐药性研究进展1. MRSA的耐药机制在万古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中含有5种与b-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高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即PBP1、PBP2、PBP3、PBP3’和PBP4,总称为PBPs,PBPs具有羧肽酶或转肽酶作用,主要参与细胞壁粘肽层的合成,对于细菌生长繁殖、保持正常形态起重要的作用,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探讨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探讨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探讨张涛;马筱玲;戴媛媛;鲁怀伟;陈多炎【摘要】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应用万古霉素体外诱导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株,PCR检测金葡菌特异性nuc基因和万古霉素耐药vanA基因.结果: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含有nuc基因,但无vanA基因.结论: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不含有常见的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细胞壁增厚可能是金葡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Objective: To study the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 aureaus ) to vancomycin. Methods: Vancomycin was applied in vitro to induce vancomycin resistant heterogeneity aureaus strains ; then nuc gene( aureaus specificity gene) and vanA gene( vancomycin resistance gene ) were detected by PCR. Results : Vancomycm resistant aureaus contained nuc gene,but no vanA gene. Conclusions : Vancomycin resistant aureaus contains no common vancomycin resistant gene, cell wall thickening is maybe one of the main mechanisms of aureaus to vancomycin resistance.【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6)007【总页数】3页(P690-692)【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机制;细胞壁增厚【作者】张涛;马筱玲;戴媛媛;鲁怀伟;陈多炎【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30;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安徽,合肥,230000;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安徽,合肥,230000;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安徽,合肥,230000;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安徽,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11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所致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且易发展成多重耐药菌即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而万古霉素是临床上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败血症等。

而万古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通常被用来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近年来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的酶类(如甲基化酶和磷酸酶)对抗生素的降解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通过改变细胞壁结构来减少药物进入细胞内的效果,从而减弱万古霉素的杀菌作用。

这些耐药性机制的存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临床上对万古霉素的治疗效果逐渐减弱,加大了感染的难以控制和治疗的风险。

深入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原因,探讨其他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情况,以及新的治疗策略的探索,对于指导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特别是万古霉素的大量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

这种趋势给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的原因,了解其他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状况,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并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新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希望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同时也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下降原因万古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近年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

这一现象引起了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需要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

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下降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原因1.基因突变: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对抗生素的抗性。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通过改变其细胞壁结构或代谢途径来减少抗生素的作用。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

2.水平基因转移: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来获得对抗生素的抗性。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其他细菌接触时,它们可以通过共享质粒或基因片段来传递抗生素抵抗基因。

这种水平基因转移可能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

3.多重药物耐药机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同时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使其对万古霉素等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机制可能包括药物排出泵、细胞壁修饰以及酶的产生等,从而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

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应对措施1.多重抗生素治疗: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抗生素耐药性,临床医生可能需要同时应用多种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种多重抗生素治疗可以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中一种抗生素的适应性,提高治疗效果。

2.发展新型抗生素: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需要继续发展新型抗生素,以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等传统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

这些新型抗生素可能包括抗生素的结构修饰以及抗生素的合成。

3.预防措施:为了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传播,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

例如,严格执行手卫生、医疗器械消毒以及医院环境清洁等规范,可以有效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

总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是一个严重的医疗难题,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通过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性下降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控制和治疗。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成果推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体常见的致病菌,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最近几年中,对万古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了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下降,使得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变得更加困难。

本文将讨论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与其药物耐受性相关的基因表达子系统有关。

具体来说,这些基因表达子系统调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抗生素压力下的适应能力,包括抗氧化应激、运输、代谢和合成等方面。

其中,氧化应激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氧化应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是通过激活其自身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行的。

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以通过运输抗生素外泄和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胞的机制来发展抗药性。

这些过程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代谢和合成相关。

此外,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还与其生物膜的形成有关。

生物膜是一种由菌群粘附并被多种生物分子包裹的外层,可以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压力下提供一种保护作用。

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机制,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治疗方案,如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和具有氧化应激和抗生素外泄抑制作用的化合物。

此外,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机制,也开发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抑制剂,如波普菌素和多糖体。

总结来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是与其药物耐受性相关的基因表达子系统有关。

探究其耐药机制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案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能够引起多种感染,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肺炎、心内膜炎等。

然而,最近几十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常用的抗生素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出现了下降,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探讨。

1. 万古霉素的概述万古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能够抑制革兰阳性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目前,万古霉素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也不例外。

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机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主要是由于其细胞壁的结构和蛋白质合成的异常。

细菌细胞壁是由多个复杂的化合物组成,包括脂类、多糖和蛋白质等。

如果细胞壁合成异常,就会影响细菌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万古霉素即通过影响蛋白质合成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然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产生酶类,如酯酶和羟化酶等,这些酶能够水解万古霉素,降低其抗菌活性。

另一个方面是通过改变细胞壁的结构,减少万古霉素对靶位的亲和性,从而降低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

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治疗方案应考虑细菌的敏感性和病人的特殊情况。

对于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建议采用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比如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

如果存在严重感染,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使用,也有助于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进一步加剧。

4. 总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已成为抗菌治疗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此问题,我们需要对其耐药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制定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针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我们应尽早诊断,合理用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损害,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皮肤感染、器官感染等。

在临床治疗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往往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万古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近年来一些临床观察数据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这种敏感性下降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有关,也可能与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的方式和剂量有关。

为了更好地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还能为未来的抗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该菌株的耐药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分析万古霉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敏感性变化及可能的原因,可以为临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传播。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的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和抗生素的开发提供参考,从而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1.3 研究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在临床上常导致医院感染。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这给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带来了挑战。

研究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关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抗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的机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用药建议,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机制,还有助于推动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为抗菌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研究对于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工作和推动抗菌药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万古霉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敏感性变化万古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被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近年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感受性出现下降的情况,这对于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我们需要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感受性下降是如何发生的。

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产生了万古霉素酶,该酶能够降解万古霉素,从而使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产生了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还能通过改变细胞壁的构成和调节外源药物的外排来增强对万古霉素的耐受性。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研究将焦点放在了细菌自身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上。

通过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与万古霉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通过抑制这些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可以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利用其他抗生素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的策略。

研究发现,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菌株中,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能够显著增强万古霉素的抗菌活性。

这可能是因为其他抗生素可以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结构,增加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渗透能力。

针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问题,研究人员在寻找新药物、抑制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以及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机制,并为临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导致多种疾病,如皮肤感染、败血症和肺炎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万古霉素的抗药性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种趋势对于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万古霉素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

1. 机制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抗药性主要是通过几种机制实现的。

一种机制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使得万古霉素无法有效地进入细菌细胞内部,从而失去杀菌效果。

另一种机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酶,能够分解万古霉素分子结构,减弱其抗菌能力。

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以通过水溶性蛋白质的产生来耐受万古霉素的作用。

这些机制的发现为寻找针对万古霉素抗药性的新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 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抗药性,一些预防措施被提出。

医疗机构需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洗手、消毒和隔离措施,以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

医生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过度或不必要地使用万古霉素,从而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该药物的抗药性。

病患在接受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更换药品。

3. 治疗措施针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结合使用万古霉素和其他抗生素,可以有效地克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抗药性。

利用免疫疗法和基因工程技术,也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断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抗药性已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深入探索其机制、提出预防措施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有益的突破,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更多的希望。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细菌,被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同时也是人和动物的正常皮肤和鼻咽部菌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

然而,它也是人类病原菌中最常见、最危险的一种,能够引起从轻微的皮肤感染到严重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过程中,万古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

然而,近年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出现下降,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就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万古霉素的简介万古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是治疗肺炎、咽炎、中耳炎、肝脏病、心包炎等多种疾病的一种常用药物。

1. 基因水平的变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主要是基因水平的变异导致的。

研究发现,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株中存在着与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相关的基因,在菌体内可激活某些快速响应系统,使其形成钩端螺旋体等生物膜,从而形成耐药性,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

2. 环境压力的变化另外,环境压力变化也可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

比如,在季节变化和温度的变化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会发生生理代谢的变化,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其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

3. 过度使用抗生素除外部环境压力因素带来的变化外,过度使用抗生素也会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下降。

因为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形成,长期的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使大量的细菌株产生了抗性,使得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

通过严格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延缓或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性形成。

具体而言,就是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疾病的特征、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选择,同时要按照医嘱、药品说明书等规范地使用抗生素,不滥用抗生素或随意更换抗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 I : 1 0 . 3 7 6 0 / c m a . j . i s s n . 1 6 7 4 2 3 9 7 . 2 0 0 9 . 0 4 . 0 2 0 作者单位: 3 0 0 0 7 0天津医科大学微生物系 E m a i l : s h a n g w e i 1 0 0 2 1 @y a h o o . c o m 通信作者: 吴尚为,
注: 图的上部为 J H菌株分离有关的时间点, 重要 J H菌株的分离 提示于下部,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红色—利福平; 蓝色—亚胺培 南; 绿色—万古霉素 图1 J H菌株分离和抗菌药物治疗的关系
分为以下 3类: ( 1 ) 与细菌形态学和生长特性有关 的基因, 如: 胞壁酸合成基因 t a g B , 自溶相关基因 l y t M和 S A 0 6 2 0 , 荚膜多糖相关基因 c a p 5 A H , L P X T G
6 ] 靶点, 从而产生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 [ 。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V R S A ) 的出现引 起了临床上对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担忧, 其中中 度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V I S A ) 的耐药机制至今仍 不清楚。在对 1名患儿应用万古霉素治疗的过程 中, 研究人员陆续分离出多株万古霉素敏感和中度 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若按分离时间排列, 这些菌 株表现出万古霉素耐药程度的逐渐升高, 而各菌株 的遗传背景高度一致
2 ] 仍是引起社区及医院感染较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 ,
9 9 2年, 美国医院感 其耐药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1 染中 4 0 %以上的病原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 3 ] 球菌( M R S A ) , 1 9 9 7年, 5 0 %的 M R S A 仅对治疗 4 ] 。 革兰阳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 — —万古霉素敏感 [
表1 J H和其他 V I S A菌株的表型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M I C( m g / L ) 菌株编号 J H 1 J H 2 J H 3 J H 5 J H 6 J H 9 J H 1 4 J H 1 5 P A 2 3 7 P C 3 M u 5 0 M 1 N J 分离日期 7月 2 0日 9月 2 0日 9月 2 4日 1 0月 1日 1 0月 6日 1 0月 1 3日 1 0月 1 7日 1 0月 2 3日 — — — — — 来源 苯唑西林 — — — — — — 心瓣膜 密切接触者 — — — — — 0 . 7 5 2 5 . 0 0 1 0 0 . 0 0 0 . 7 5 1 . 5 0 0 . 7 5 1 . 5 0 0 . 7 5 — — — — — 万古霉素 1 . 0 4 . 0 4 . 0 6 . 0 8 . 0 8 . 0 8 . 0 1 . 0 1 . 0 8 . 0 8 . 0 8 . 0 8 . 0 1 4 1 4 1 2 1 2 8 1 4 1 4 1 2 1 2 8 1 4 1 4 1 2 1 2 8 1 4 1 4 1 2 1 2 8 1 4 1 4 1 2 1 2 8 1 4 1 4 1 2 1 2 8 1 4 1 4 1 2 1 2 8 1 4 1 4 1 2 1 2 8 1 4 1 4 1 2 1 1 0 1 4 1 4 1 2 1 1 0 1 4 1 4 1 2 1 1 0 1 4 1 4 1 2 1 1 0 1 4 1 4 1 2 1 1 0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B M D M G M K T J M G M K T M B M D M G M K A 0 A 0 A 0 A 0 A 0 A 0 A 0 A 0 A 1 A 1 A 2 A 1 A 3 多点测序 S p a 分型 脉冲场电泳
难就是一直缺少遗传背景相同的敏感和耐药菌株, 从而限制了在基因水平进行比较性研究。例如, 临 I S A菌株 M u 5 0和遗传学与它最 床上首次分离的 V 接近的万古霉素敏感 M R S A菌株 N 3 1 5相比, D N A 序列 差 异 很 大, 共发现超过 1 7 4个 开 放 阅 读 框
[ 9 ] M R S A菌株( 图1 ) 。该系列菌株被命名为 J H菌
株, 这是第一次从同一个体及其密切接触者体内分
0 0 9年 8月第 2卷第 4期 C h i nJ C l i nI n f e c t D i s ,A u g u s t 2 0 0 9 , V o l . 2 , N o . 4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
[ 9 ]
2 . 4 V I S A耐药机制的探讨 通过研究耐药菌株表
[ 6 ] 型的变化, H i r a m a t s u 最早提出用“ 假靶点理论” 来
解释 V I S A的耐药机制: V I S A菌株 M u 5 0的肽聚糖 0~ 4 0层; 合成功能活跃, 层数增加近一倍, 可达到 3 此外, 细胞壁物质增加而肽段间交连减少, 推断上述 变化可以造成金黄色葡萄球菌外层有过量游离的 D A l a D A l a 位点结合万古霉素, 从而阻止万古霉素 与靠近细胞膜的Ⅱ型脂质肽段末端的真正作用位点 结合, 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增加。 然而, 也有研究证明“ 假 靶 点 理 论 ”并 不 完 善。
8 0年代后期, 非致病肠球菌中首先发现了万古霉素
5 ] 。之后, 关于 V I S A和 V R S A的报道越 耐药菌株 [
来越多。 2 V R S A与 V I S A耐药机制的不同 2 . 1 V R S A的耐药机制 尽管临床上 V R S A较为 罕见, 但其耐药机制目前已经比较明确, 主要是由于 a n A或近似 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了携带耐药基因 V 基因束的转座子 T n 1 5 4 6 , 这些基因可编码多达 9个 多肽, 基因表达的生物学后果是将菌壁上的 D A l a D A l a 末端改为 D A l a D L a c , 使万古霉素失去作用
·2 5 2 ·
0 0 9年 8月第 2卷第 4期 C h i nJ C l i nI n f e c t D i s ,A u g u s t 2 0 0 9 , V o l . 2 , N o . 4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
·综述·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临界耐药的 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董家斌 吴尚为
[ 1 ]
2 . 2 V I S A的耐药机制 与 V R S A不同, V I S A的耐 药不是敏感菌获得了与耐药性相关的外源性遗传物 质, 而是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 细菌自身的一个
7 ] 逐步适应的过程 [ 。V I S A耐药机制研究的主要困
。上述特征提示: 该系列菌
株可能为同一来源, 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对万 古霉素的耐药性并逐渐增强。这些菌株是系统研究 万古霉素中度耐药机制产生和发展的宝贵素材。通 过使用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 分子流行病学、 全基因组 D N A和 R N A芯片及 D N A测序等手段, 研究人员对该 系列菌株耐药表型变化和相应的遗传学变异进行了 系统研究, 以期全面认识 V I S A耐药机制的产生和发 展, 本文将对该系统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 1 万古霉素耐药性的出现及分类 在抗菌药物出现之前, 人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 0 %以上。目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症的病死率在 8
1 1 ] R e i p e r t 等[ 报道了一株临床分离的 V I S A ( M I C=
; 脉冲场电泳分型发现, 所
有J H菌株电泳图谱均相同, 但与其他 V I S A菌株都 存在差异; 多点测序与蛋白 A多态区检测等微生物 分子分型技术也证实了 J H 系列菌株遗传同源性; 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全基因组 D N A芯片进行 J H系 列菌株之间基因组水平的全部 7 7 9 2个基因的对比, 为J H系列菌株的遗传同源性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 据
【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性; 万古霉 素临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相关感应调 节子 P r o g r e s si ng e n e t i cs t u d yo nv a n c o my c i ni n t e r me d i a t e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 D O N GJ i a b i n ,W U r e s i s t a n c eo fS S h a n g w e i . 【K e y w o r d s 】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 ; V a n c o m y c i n ; V a n c o m y c i n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 a u r e u s ; r e s i s t a n c e V a n c o m y c i nr e s i s t a n c ea s s o c i a t e ds e n s o r / r e g u l a t o r 【 F i r s ta u t h o r ’sa d d r e s s 】 D e p a r t m e n to fM i c r o b i o l o g y , T i a n j i n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i a n j i n3 0 0 0 7 0 ,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W US h a n g w e i ,E m a i l :s h a n g w e i 1 0 0 2 1 @y a h o o . c o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