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导学学案(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立看问忆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高一语文导学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学案(一)
课堂点记
【学习目标】(带上目标努力,携起梦想飞翔)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背诵诗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作者心系天下的豪迈气概。
【学习重点】
1.分析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以及抒发的情感。
1.沁园春()2.百舸()3.怅寥廓()
4.峥嵘()5.方遒()6.浪遏()飞舟
(二)规范填写下列字形
1.jìng()自由2.橘子zhōu()
3.万户hóu()4.岁月chóu()
(三)理解下列词语
1.峥嵘岁月:
2.风华正茂:
3.书生意气:
4.指点江山:
(四)试着背诵全词
四、文本导学
(一)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四)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实现由“景”到“情”的飞跃,情中显志的。
面对着生机勃勃、绚美壮丽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即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句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五、随堂训练
(二)鉴赏品味
1.品读上阕,分析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湘江秋景图。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也寄寓了作者热烈、乐观、昂扬向上的情怀。
2.自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例如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像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红:看到“红”字,我们会想到革命的火炬,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这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式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可以看出作者超越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伟大抱负。
(二)背景知识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预习检测
(一)准确拼写下列字音
A.立看染争B.染争击翔
C.立透竞问D.看流击竞
(二)准确规范默写上阕
六、课后反思
附材料链接
一、意象
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二、毛泽东
(一)相关素材
材料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二)经典语句
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不打无准备之战。
3.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5.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世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0.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惜秦皇汉武”“惜”中蕴志,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的豪迈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一)回背上阕,完成下列内容。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深秋,地点是湘江橘子洲头。
2.“看”涉及的范围从第一句到第七句,它在上阕中的作用总领下文。
3.“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远到近,自下而上,
再从上到下,自下而上。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自然万物。
5.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B]
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会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三)分析总结
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对比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句的表现力。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以读促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导学设计】
一、初中知识链接与回顾
1、自主发言:诗人毛泽东及其《沁园春·雪》
2、结合《沁园春·雪》这首词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感悟领袖情怀
二、了解知识
(一)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2.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立看问忆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高一语文导学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学案(一)
课堂点记
【学习目标】(带上目标努力,携起梦想飞翔)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背诵诗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作者心系天下的豪迈气概。
【学习重点】
1.分析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以及抒发的情感。
1.沁园春()2.百舸()3.怅寥廓()
4.峥嵘()5.方遒()6.浪遏()飞舟
(二)规范填写下列字形
1.jìng()自由2.橘子zhōu()
3.万户hóu()4.岁月chóu()
(三)理解下列词语
1.峥嵘岁月:
2.风华正茂:
3.书生意气:
4.指点江山:
(四)试着背诵全词
四、文本导学
(一)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四)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实现由“景”到“情”的飞跃,情中显志的。
面对着生机勃勃、绚美壮丽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即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句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五、随堂训练
(二)鉴赏品味
1.品读上阕,分析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湘江秋景图。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也寄寓了作者热烈、乐观、昂扬向上的情怀。
2.自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例如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像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红:看到“红”字,我们会想到革命的火炬,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这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式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可以看出作者超越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伟大抱负。
(二)背景知识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预习检测
(一)准确拼写下列字音
A.立看染争B.染争击翔
C.立透竞问D.看流击竞
(二)准确规范默写上阕
六、课后反思
附材料链接
一、意象
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二、毛泽东
(一)相关素材
材料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二)经典语句
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不打无准备之战。
3.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5.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世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0.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惜秦皇汉武”“惜”中蕴志,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的豪迈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一)回背上阕,完成下列内容。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深秋,地点是湘江橘子洲头。
2.“看”涉及的范围从第一句到第七句,它在上阕中的作用总领下文。
3.“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远到近,自下而上,
再从上到下,自下而上。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自然万物。
5.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B]
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会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三)分析总结
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对比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句的表现力。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以读促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导学设计】
一、初中知识链接与回顾
1、自主发言:诗人毛泽东及其《沁园春·雪》
2、结合《沁园春·雪》这首词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感悟领袖情怀
二、了解知识
(一)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