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诱导插管的应激反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诱导插管的应激反应报告
1.2 方法患者入室后建立上肢静脉通道,输注氯化钠溶液,面罩吸氧5min 后进行诱导。
瑞芬太尼剂量按照分组决定,90s 内静脉注射完,异丙酚以10mg/10s 速度推注直至患者意识消失,静脉注射维库溴胺0.1mg/kg ,肌肉松弛满意后完成气管插管。
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吸入低浓度安氟醚与静脉泵注3mg/ (kg.h )维持麻醉,密切关注患者心率与血压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麻醉诱导后记录诱导前(TO)、插管后1min (T1)、插管后3min (T3)、插管后5min (T4)5个时点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即收缩压(SBP、扩张压(BDP、心率(HF),同时抽血测量患者的抽血测血清皮质醇情况。
1.4 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O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显著性水平(T =0.05。
2结果
A组与B组患者插管后1min的SBR DBP及HR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诱导前与诱导后1min 比较差异显著(P<0.01 ),插管后3min、5min的SBP DBP及HR则较诱导前明显降低,诱导前与诱导后3min、5min比较差异显著(P<0.01 )。
C组患者插管后1min、3min及5min的SBP DBP及HR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诱导前与插
管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 )。
但C组患者插管后
1min、3min及5min的SBR DBP及HR均较同期A组、B组降低
得更为明显(P<0.01 )。
可见临床应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均能明显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但C组,即瑞芬太尼用量为2? g/kg , 则能完全抑制患者应激反应的发生,见表1。
A组与B组患者插管后1min的皮质醇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vO.01),插管后3min、5min的SBP DBP及HR则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1 )。
C组患者插管后1min、3min及5min 的皮质醇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vO.01)。
但C组患者插管后1min、3min及5min 的皮质醇均较同期A组、B组降低得更为明显(Pv0.01),见表2。
3 结论
诱导气管插管对机体刺激性强,往往引发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及儿茶酚胺、皮质醇反应,对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形成威胁。
故选择恰当的麻醉药物能起到维稳患者血压与心率,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2] 。
异丙酚与阿片类镇痛药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已证明是成功的。
瑞芬太尼为一种人工合成新型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起效快、分布容积小、作用时间短、麻醉作用强、患者苏醒快、对肝肾功能影响小。
瑞芬太尼能短暂性控制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应激反应,可能的作用机制有,调节中枢迷走神经刺激、抑制自主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应激时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而由于瑞芬太尼直接作用
于血管,能促使内皮释放前列环素与NO,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此外,通过抑制电压敏感性钙离子通道,促使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3] 。
不过也要注意瑞芬太尼应用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肌肉僵直、低血压与心率过慢等[4] 。
本研究对比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诱导插管应激反应,发现随着导时瑞芬太尼剂量的不断增大,使用较小剂量的异丙酚就能使患者的意识消失,能较好地控制诱导插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皮质醇水平。
综上所述,2 3 g/kg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能明显抑制麻醉诱导期间患者的应激反应,有效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但注意预防严重心血管抑制情况的发生,如严重低血压与心率减缓。